<p class="ql-block">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有着1600多年的建城史,可比石家庄有名多了,距离北京不到300公里,趁着春节的喜庆,大年初六我们驱车前往,一路畅通,直接开到古城内隆兴寺附近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河北正定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宗教文化兴隆,寺庙众多,塔碑林立,这在华北平原独一无二。正定古城——古称常山、中山、恒山、真定等,拥有1600年的文化传承,有“九朝不断代”的说法。走过历史的长河,正定古城留下了数不尽的文物古迹,现存的古建筑有38处,里面就包括国保9处,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称,令古建筑和文物爱好者甚为惊叹。</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b style="font-size: 20px;">九楼</b>指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和阳和楼。其中,阳和楼是九楼之首。</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四塔</b>指包括广惠寺的华塔、开元寺的须弥塔、临济寺的澄灵塔和天宁寺的凌霄塔。</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八大寺</b>指隆兴寺、崇因寺、天宁寺、广惠寺、开元寺、临济寺、洪济寺、舍利寺。</p><p class="ql-block">但是现在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早已荡然无存,在天宁寺、广惠寺、开元寺和临济寺里,也仅有少量建筑存在,只有经过修葺的塔,描绘着古城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四次来正定考察,最为著名的是抗战期间的1933年4月和11月,带领莫宗江等人两次来正定,经过艰苦的勘测考证,写出《正定调查纪略》,为古城正定古建的保护留下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正定游就从隆兴寺(当地人称大佛寺)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来到隆兴寺,未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照壁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造,壁心是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隋称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于龙兴寺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大悲宝阁。元、明、清历代又进行扩建和重修,并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西侧增建帝王行宫,形成东为僧舍,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此时寺院达到鼎盛时期。清末民初寺院颓败,建国后多次大修,基本保持了北宋时期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p><p class="ql-block">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古建筑艺臻极品”的建筑<b style="font-size: 20px;">摩尼殿</b>;摩尼殿中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b style="font-size: 20px;">倒坐观音</b>;我国早期最大的<b style="font-size: 20px;">转轮藏</b>;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b style="font-size: 20px;">龙藏寺碑</b>;我国古代最高大的<b style="font-size: 20px;">铜铸大佛</b>;我国古代最精美的<b style="font-size: 20px;">铜铸毗卢佛</b>。</p><p class="ql-block">梁先生在《正定调查纪略》中说:“摩尼殿是隆兴寺现在诸建筑中最大最重要者。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剖面图 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摩尼殿在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葺,但主要结构仍与宋《营造法式》相近,其总平面仍保存了宋代风格。摩尼殿独特的建筑为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1933年梁思成看到的摩尼殿</p> <p class="ql-block">今日摩尼殿</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宋代释迦牟尼像,历朝历代的彩绘,多了色彩,少了韵味。</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四壁均有壁画,尤以东西抱厦内壁画最为精美。这些于明代后经过彩描的壁画,只能在清晨傍晚,阳光直射入内时才能看到全景,我们看到的大多有高大建筑投影。照片远不如亲眼所见之美。</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北侧是一片悬山彩塑,正中的观音像,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因坐南朝北亦称背坐观音(或倒坐观音)。据碑文载,此像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塑像高3.4米,比例匀称,姿态优雅端庄,具有温婉的女性风姿,使宗教概念与世俗生活中的典型形象交融一体,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观音像。通观整个画面,娴静的观音与壮观热烈的背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统一而又和谐的艺术整体,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雕塑绝技。</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的倒坐观音(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感谢网友,把不同年代的观音像拼在一起做对比,民国时的倒坐观音,双眸低垂,似冥想、似深沉,眼神是非常附和坐姿的。2015年的彩绘,观音双眸看向远方,加上双眉描绘加重,表情完全变了样。好在2022年的描绘纠正了2015年的突兀,眼神也有了低垂的样子,但是,我还是喜欢民国时期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在不到百年时间内,悬山彩绘多次重绘,观音的眼、眉、口、鼻均有改变,眼部从双眸低垂到深情平视,再到现在的俯视含笑,与礼佛者感情交流。面部五官的改变,使得观音的表情也随之改变,但无论如何,宋代艺术的精美,历代工匠的杰出,倒坐观音仍旧是摩尼殿的华彩。</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悲阁,矗立在前面的,正是被誉为“华北四宝”的正定大菩萨。正定大菩萨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1.3米,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有3000工匠参与铸造,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续铸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制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隆兴寺佛香阁顶部完全倒塌,佛像已在露天,后来重建为大悲阁。</p><p class="ql-block">从老图片可看出,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毗卢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铜铸毗卢佛像,像高6.42米,自下而上逐层渐收,似一座宝塔,表层均鎏金。全身分三层,每层均有四尊毗卢佛,头戴五佛冠,手作毗卢印,结跏趺坐,三层莲座的一千个莲瓣上都铸造有一尊小佛像,形成千佛绕毗卢佛的格局,整体共计1072尊佛像。</p><p class="ql-block">毗卢殿原在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所摄隆兴寺慈氏阁侧面。</p> <p class="ql-block">今日慈氏阁侧立面</p> <p class="ql-block">这里能避开游人,是个合影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离开隆兴寺,附近就是天宁寺。</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经历代变迁,寺内仅存一座宝塔。远远地就听见寺前秧歌音乐锣鼓声。</p> <p class="ql-block">扭秧歌、跑旱船,古寺庙前乐翻天,春节期间的好天气配上这红火的秧歌,使得节日气氛越发浓厚。</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俗称木塔,八角九级楼阁式塔,始建于唐代(860年~874年),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宋、金时的建筑。凌霄塔现高40.98米。凌霄塔的最大特点是在塔身第4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做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塔刹原本是铁铸,9层相轮呈枣核状。像凌霄塔这样的结构在国内现存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摄于1933年的凌霄塔。</p> <p class="ql-block">寺门前,高耸的凌霄塔下,有一对石狮显得与众不同,头大而略歪,憨态可掬,身形瘦长,头与身有些不大成比例,很是呆萌。春节期间游客多,可惜无法拍到以凌霄塔为背景的成对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门外,还有一对更显古老的石狮。看介绍,这一对石狮子更符合特征的描述,考证是元代遗物的,应该是这一对?</p> <p class="ql-block">沿着梁林之路,我们继续参观正定的四个宝塔。正定的天宁寺、开元寺、广惠寺、澄临寺都在古城内步行可达,这种规模的古城,无疑是近年来让正定火起来的一个理由吧。</p> <p class="ql-block">来到开元寺。</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名净观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为开元寺。</p><p class="ql-block">截至正定县解放时,开元寺三门楼颓坏倒塌。经多次修缮后,现在开元寺寺内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开元寺须弥塔、开元寺钟楼和法船殿遗址。主殿在后,开元寺钟楼、开元寺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须弥塔,因风格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相似,故有“正定雁塔”之称,唐贞观元年初建,清康熙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拍摄的开元寺须弥塔。</p><p class="ql-block">开元寺须弥塔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塔高42.5米,平面呈正方形,共九级,通体为砖石结构。下面为石砌方座,底层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像。正面有一拱门,塔内为中空筒状上下敞通,无台阶登攀。各层正面有方门,四角悬挂风铃,顶部有葫芦形的塔刹。开元寺须弥塔在建筑上带有较强的官式建筑特色,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及官式建筑研究具有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暮色临近,顺着古城天际线,看到这座复杂奇特的塔,我们快步近前,这就是广惠寺的华塔,是国内十几座华塔中最为高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华塔,也称花塔,是北宋出现的新塔型,其比例巨大且丰满的塔顶就像一层层的荷花花瓣,故称为花塔。</p> <p class="ql-block">1933年梁思成所摄华塔。</p> <p class="ql-block">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呈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的华塔因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朴而雄奇,华丽而生动,不仅是我国华塔中最优美的代表,也是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华塔内外仔细观看,因这种塔型从未见过,甚感新奇,不觉得天色渐暗,才想起刚才路过临济寺,那里还有一座古塔没看呢,遂匆匆离去。</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到临济寺的红墙,但见两部汽车停在墙边,这古今对比颇为有趣。澄灵塔的上半部清晰可见,塔身清秀,非常美丽。</p> <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赶到门前正好17点,刚刚闭馆,太遗憾了!只能留下再来正定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从围墙外拍摄澄灵塔,夕阳已把塔身染成暖橙色,增添了佛教的深邃神秘之感。</p><p class="ql-block">临济寺寺院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址在正定城东南的临济村,初名临济院。宋金时期,正定一带战争频仍,临济寺毁于战火,唯塔独存,岿然立于瓦砾之中。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敕令将澄灵塔迁出重建,所以临济寺现存的塔便是金代遗存。</p><p class="ql-block">临济寺每天晨钟暮鼓,佛事兴盛。每年的春夏两季,日本、美国都有许多信徒前来临济祖庭朝拜祖塔。</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摄于1933年的澄灵塔。</p> <p class="ql-block">至此,正定古迹中最有名的一寺四塔匆匆走过,只能算打卡,正如年华岁月,虽磕磕绊绊,过得不易,如今回想,也只是在人生中一次次的打卡。</p> <p class="ql-block">看过古塔,漫步到阳和楼。</p><p class="ql-block">阳和楼位于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倚台建立。阳和楼的建筑特点不仅和北京智化寺有类似之处,还是中国元曲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所摄阳和楼正面牌匾。</p><p class="ql-block">元代时期,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正定的古名)最繁华的区域,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就是在阳和楼上的一次次碰撞中,元曲从民间俚语入诗,转向创作的文人化、专业化的全面过渡,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阳和楼是元曲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梁先生拍摄的阳和楼背面,牌匾上是“广大高明”四字。</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今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今日新建的阳和楼,装点者春节的花篮,关帝庙和城楼上,人头攒动,可是又有多少人如我一样,匆匆走过,没有读到它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到正定逛灯会,让我们第一次在春节出行。正定南城门是灯会入口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远远就看到城门口高大的一龙一凤,城门口和广场上,人头攒动,音乐声、叫卖声此起起伏,我们相互照顾慢慢行走观看,才不至于失散。</p> <p class="ql-block">正定的灯会在整个正月都举办,但我们正赶到春节假期,亲眼所见人山人海,我们几个七旬开外的人,没有能力排队两小时,再挤上城墙观灯,只能分享同学女儿的照片,结合现场感受,也算逛了灯会!</p> <p class="ql-block">威武的“常山赵子龙”!</p> <p class="ql-block">在“荣国府”小憩,结束快乐的正定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