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一书出版发行时,因本人不在镇江,未能先睹为快,近日,终于拿到两本90万字的上下册。本人读书不多,才疏学浅,知道〝考”就是对历史的考证。</p> <p class="ql-block">该书上卷共有十章,如“古代镇江水上救生事业的萌芽与发育,京口救生会的创立,京口救生会第二代蒋豫团队,京口救生会的衰落与谢幕等”</p> <p class="ql-block">下卷也有十章,〝阮元红船及其象征意义,江苏民间救生组织的兴起与发展,两淮盐商与长江救生,清代皖赣,湖南湖北水上救生活动概述,古代长江救生比较研究等”。</p> <p class="ql-block">该书不是小说,但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仿彿穿越到千年前,那时是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交通运输状况今天的人无法体会,面对大江横陈,每一次渡江都是一次赌搏。</p><p class="ql-block">多少人为了从此岸到彼岸,倾刻间失去了性命。救人,救命,是人性中的恻隐之心,是人类血脉中永不断裂的优良基因。</p> <p class="ql-block">该书的序,是由原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所写。他说该书“史料翔实,叙事宏大,基本厘清了长江古代救生的历史线索……填补了从整体上全面叙述长江古代救生历史这一研究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诞生之初,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就正式成立,目前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救捞发展之路,形成了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救捞体系,具备了空中,水面,水下立体协同救助的综合功能。</p> <p class="ql-block">茫茫的大海上,中国救捞如天兵神将,去救助不同肤色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大江大湖,救捞机构也都不惜一切代价,救助每一个生命。</p> <p class="ql-block">救捞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救助生命赢得更多时间。</p> <p class="ql-block">无论你是谁,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p> <p class="ql-block">水无情,人是有情有智慧的。只要有一线希望,都有一双手向你伸来。向自古以来从事水上救捞的勇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该书中的一幅插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水上救人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在西津渡镇江救生博物馆北侧崖边,竖立的“利涉大川古〞五支彩㧪杆,以纪念先辈蔡洸设五船济渡。</p> <p class="ql-block">图为诞生于康熙四十一年的京口救生会。据考证,它的前身是避风馆,经历了320年的风霜岁月。是成立最早,历史最长,遗址保存最为完整的民间救生组织。</p> <p class="ql-block">一本追寻考证历史的巨著,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祝先生向多位有关人士请教。史实不是创作,必须沉下心来一点一点收集,对比,查找各类点点滴滴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200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干事杰瑞.科林与宋家慧一起参观西津渡“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成了“中国救捞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在该书上卷中,作者用较多章节介绍了镇江救生善举中蒋姓一家七代人一百六十三年的感天动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为了搞清楚镇江蒋氏家族从事救生善举的脉胳,他找到镇江市家谱研究专家,又找到京江蒋氏后裔,翻阅大量资料,自己也被蒋家人的事迹感动。</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蒋家人七辈子人做好同样的好事,何等不易!这样的大仁大德,大善大爰,可谓惊天地泣鬼神。</p><p class="ql-block">蒋家的善举是中国所有蒋姓人氏的骄傲,是镇江的骄傲,也中华民族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镇江成为救捞事业的开拓者,这里的做法得到长江上游的响应和效仿。救生红船也出现在峡江上。</p> <p class="ql-block">红船,成了水上救生的代名词。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今照古人。先辈们的大爱之举如日月在天,永远照亮世世代代。</p> <p class="ql-block">在镇江西津游,有条红船模型。多半人不知红船的来历。希望有更多的人会讲红船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书的“跋”里,感谢了很多人,最后一位是他的夫人杨恒凤,她是幕后英雄,后勤部长。</p><p class="ql-block">我做这个美篇的目的与作者著书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传递人间大爱。我们都是退休多年的老同志,无需名利,生命之余光,应照亮一些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作者十年前曾命悬一线,九死一生,是多人合力挽救了他,写好这本书,也是他报恩的体现。我们的祖先在救生这件事上秉承的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慧出智慧。</p><p class="ql-block">古代救生延续千年,靠的是良吏,贤绅,勇士这三股力量。而今天我们的各类慈善机构仍然有这三股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