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br> 曾记得第一次到杭州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串联的时候……以后又多次到杭州游玩,许多的景点基本上都到过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有一次看到苏堤和白堤上的桃花和柳树……有了这么一点的冲动,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到杭州围着西湖转一圈,慢慢的走细细的品……桃红柳绿时的西子湖畔。<br><br> 2011年4月14日,我们早上6:20从上海莘庄出发,到8:30已将车停在西湖楼外楼饭店旁,开始了我们一天的旅行(当时并没有拍许多照片,有些照片是2023年7月30日拍的)。<div> 杭州——我又来了。</div> 西湖在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面积约6.5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 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岛,西湖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可分为四个层次。 西泠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位于西霞岭麓到孤山之间,又名西林桥。古时,原为一处风景如画渡口,古人诗画中的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指的都是这里。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古老传说苏小小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处。苏小小是南齐歌妓 ,钱塘(今杭州)人,家在西村附近,苏小小聪敏美丽,有才华,知自爱。有一次,她乘车出水落石出游,在白堤遇到一个叫阮郁(南齐宰相阮道之子)的青年,骑着马从断桥缓缓而来。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就吟了一首诗,“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诗中的西陵,就是现在的西泠桥,苏小小死后就葬在西泠畔西泠桥侧。由于苏小小与阮郁在西泠桥上的那首定情诗,所以这儿也称作“苏小结同心处”。后人在她的墓上建造了一座慕才亭,人们每过此桥都要到她墓前凭吊一番。文化大革命前夕,该墓被狂热的红卫兵毁坏。2004年, 重建后的苏小小墓,墓径2.6米,圈高0.9米。慕才亭 用泰顺的石头雕砌而成,用六根方柱支撑,高3.15米,邀请了沈鹏、马世晓、黄文中等12位书法家上内书十二幅楹联。 武松墓原位于西泠桥畔。今武松墓是基于旧墓(修于1924年,黄金荣、杜月笙等在此建亭,并将武松墓修葺一新,1964年被平毁)的老照片的基础上,于2004年重建,由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组成。牌坊上镌有“嵚奇瑰伟”四字篆书,两侧石柱上刻着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的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br>"嵚奇瑰伟"这个词语用来形容山高,其中"瑰伟"指品质奇特。 黄宾虹(1865.1.27-1955.3.15),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 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 风雨亭原系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鉴湖女侠秋瑾的祠堂所在。1959年祠堂被拆除,后于其地建亭以志之。亭以秋瑾临刑前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br>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岳庙“碧血丹心牌坊和岳飞像”,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北山路上,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因岳飞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历代迭经兴废,现存格局于清代重建后形成,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墓园坐西向东,忠烈祠和启忠祠坐北朝南;岳王庙大门,正对西湖五大水面之一的岳湖,墓庙与岳湖之间,高耸着“碧血丹心”石坊和铸铜岳飞像,寄托着炎黄子孙对爱国英雄的敬仰之情。 岳飞 (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面。南宋时,此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总占地面积12.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8000平米。 康熙皇帝钦点御题曲院风荷,清代所筑碑、亭保存至今,碑背面及两侧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文。 清朝有个官员曾写诗想念杭州西湖的迎熏阁:“迎熏阁外绿波肥,十里荷香人未归。若许梦中身化蝶,今宵应傍藕花飞。”迎熏阁在曲院风荷景区的北端,是一栋两层建筑的楼阁,形态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重檐矩形楼,架空建在湖上。<br>紧挨它的水榭为“香远溢清”楼,门廊上有楹联“四壁藕花香风入座,三间水榭明月满湖。” 1988年11月23日,日本福井市和杭州市结为友好城市。为纪念这一中日交往史上的新篇章,由福井市提出建议,在杭州西子湖畔建立一个“友好公园”,并有福井市长题写园名。 芙渠水馆,位于杭州曲院风荷景区内,曲桥尽处,是一座单檐歇山卷棚顶四面厅,檐下悬“芙蕖水馆”匾额,游人可以在此喝茶。 苏堤上有六座拱桥,从北往南数的第二座桥叫东浦桥,其桥的南西侧,在茂密的香樟树掩映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堤坝,它就是金沙堤;堤中筑有三个用于疏导湖水的桥洞,贯通着岳湖和西里湖的湖水,形状像带环,这座桥因此就叫玉带桥。作为西湖唯一一座带廊亭的汉白玉石拱桥,玉带晴虹桥不但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也是公认的一个西湖标志景观。 现在看到的玉带晴虹桥是1982年按照雍正版玉带晴虹桥的样式和尺寸重建的,桥长32米,桥宽9.4米,中孔净跨4.6米,两边孔净跨分别为3.2米,3米,为三跨石桥; 恢复了“玉带晴虹”的原有景观。一平两坡三方孔,三方孔是用来疏导湖水的;桥墩呈三角形“分水”,远看就像下垂的带环;玉带桥上建有重檐斜依的四角方亭,天气晴朗无风的时候,整个桥身倒映在湛蓝湖水中,仿佛是横贯空中的彩虹,所以起名叫玉带晴虹。飞檐挑角形如飞燕;桥上的护栏采用泰山雪花白玉石,雕刻夔龙、波涛和莲花等纹样。 跨虹桥 跨虹桥位于苏堤最北端,桥长21.1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8.1米,是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是在明朝移至此地的,也是六桥中唯一移动过桥址的一座。六桥中跨虹桥最长,单孔跨度也大。原先是石阶桥面,1920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所以桥面坡度较大。现桥栏上装饰有云朵、水波图案。 游船码头边“跨虹”牌坊。 湖心岛 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在亭中极目四眺,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 吴山,杭州人俗称“城隍山”。她位于钱塘江北岸,西湖东南面,是西湖群山延伸进入市区的成片山岭。天目山余脉的尾端,结止于杭州,在西湖北岸形成葛岭、宝石山,在西湖南岸的,就是吴山。城隍阁为七层仿古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高41.6米。它通过各层的多个翘角,体现凌空飞升的气势,顶部又设计成飞阁,象征凤凰展翅和仙山琼阁,从而让人联想起“龙飞凤舞到钱塘”的神话传说,堪称江南第四大名楼。 小瀛洲 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北以曲桥相接,东西以土堤相连,岛内水域被隔成“田”字形,与西湖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景色。 三潭印月 是浙江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座石塔是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显示湖泥再度淤积情况,在堤外湖水三个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标记,形成“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致。中秋之夜,园中的工人会乘船到达三个塔,并在每个塔中心点上一支蜡烛,圆形的洞放出了蜡烛的光芒,远看像月亮一样,而每个石塔有五个洞,而三个石塔总共可映印出十五个月亮,加上倒影三十个,加上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最后一个嘛,是游人的心中月。三十三个月亮这一奇异景致,只有在月朗天清的中秋之夜才能观赏到。 东浦桥 杭州西湖苏堤由北向南的第二桥,名为“东浦桥”,但也有称“束浦桥”的。桥始建于北宋,桥通曲院港,与西岸流金桥斜对。整桥长16.8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5.9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 压堤桥 苏堤的第三桥,桥长16.9米,净宽4.0米,单孔净跨6.3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是眺望全湖的最佳处之一,故名“压堤”,旧时通茅家埠港。据说桥下之水特别深,则去灵隐天竺,舟行必取道于此,桥旁曾经有石台灯笼以照夜船行走,桥边湖中以前还产西湖莼菜。 御碑亭 御碑亭是一座四角的攒尖顶建筑。康熙皇帝第三次从南巡到杭州是在(1699,45岁),他为南宋前十景题写了四个行书“苏堤春晓”,并下令修建御碑亭。乾隆皇帝刻在背面。民国二十三年,重修碑亭。<br> 纪念碑建成后,碑文孙子乾隆皇帝刻在碑背上:“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江南,仿照皇帝祖父的榜样,为西湖留词,并宣传苏东坡的名字。 苏堤春晓 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首。堤位于西湖西部水域,自南屏山北麓至北山,长2797米、宽30—40米。始建于北宋元祐间,为杭州知府苏轼主持浚湖以湖泥对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南宋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夹道种植桃柳,形成“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景致。每年4月绿柳如烟,红桃如雾,全堤红翠间错,生机盎然。 每年7月,西湖里荷花成片,成就了另一片景色。 望山桥 苏堤的第四桥,不远处既是花港观鱼公园,另一侧观望则可见三潭印月岛。桥长16.9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4.7米,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旧时通花家山港。 湖山亭 湖山亭旧为湖山堂,位于苏堤第二桥锁澜桥西边,先贤祠北。据《咸淳临安志》卷三二《湖山堂》载,系咸淳三年(1267)知府洪焘买民地创建。“栋宇雄杰,面势端闳,冈峦奔趋,水光滉漾。四浮图矗四隅,前有雷峰、保俶,后则南北两高,如武士相卫。回眸顾盼,由后而望,则芙蕖菰蒲蔚然相扶,若有逊避其前之意。”咸淳六年(1270),知府潜说友又在堂前增建水阁六楹,并将堂增扩为四楹,以达于阁。于是,“环之栏槛,辟之户牖,盖迩延远挹,尽纳千山万景,卓然为西湖堂宇之冠”,成为观赏西湖景色的胜地,游客争相赴此游览。<br> 后毁,2021年,西湖景区实施了苏堤园林景观提升、文化景观恢复,和苏东坡纪念馆文化陈设改造的工作,并恢复湖山亭、三贤堂等历史文化景观。 三贤堂 亦称先贤堂,南宋宝庆二年(1226),为纪念白居易、林和靖、苏轼三位西湖先贤,临安府袁韶在锁澜桥与望山桥之间,建立三贤堂,元初堂废。2021年在原址附近重建三贤堂。 雷峰塔 雷峰塔,初名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地处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重建于2002年;是“西湖十景”之一、中国九大名塔之一,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总高71.679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是由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苏堤南段西侧。 1964年二期扩建工程告竣后,占地面积达20公顷。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与雷峰塔、净慈寺隔苏堤相望。 同治八年(1869)重修鱼池、碑亭,保留至今。 红鱼池位于园中部偏南处,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 锁澜桥 苏堤的第五桥,在桥上可观不远湖对面处的汪庄,桥长16.9米,净宽6.4米,单孔净跨6.2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改石级为斜坡,一九五四年拱桥改为青石桥栏,旧时通赤山麦岭路。 映波桥 苏堤上的六桥 ,由南而北“映波”是第一桥,站在桥头可见湖面上映有花港观鱼内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的倒影。民国九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现桥栏上装饰有跃狮、蝴蝶、回纹图案。映波桥名为吴朝冕书。 聚芳亭 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文轩博物馆附近 夕影亭 位于杭州西湖长桥公园,这是一座建于双投桥之上的八柱重檐攒尖大亭子。<br>亭的正面横匾“夕影亭”。亭柱有楹联:上联:金刹重新辉夕照,下联:斜陽一抹影雷峰。 宋时,长桥东西长约一里,有三个桥洞,上有亭子,后因南山一带水源减少,湖面下降,葑蔓淤塞,渐被废毁。现在,长桥公园南端的南山路上,仍有十来米过南山水的桥,可视为长桥的遗存。相传宋朝时,钱塘王生名宣教者与陶女名师儿者相爱,但为陶母所阻,眼看美好婚姻难成,俩人月夜双双跳下长桥,桥下新开两朵玉芙蓉,故长桥又称双投桥。 长桥不长 长桥又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的故事而“形”短“神”长。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万松书院读书,“毕业”后,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时路过这座桥,双方依依不舍,来来回回走了不知多少趟,所以才有了神似“长”的感觉。 雷峰夕照 则是西湖十景之一,指的是夕阳照射在雷峰塔上所形成的美丽景色。每当夕阳西下,阳光照射在雷峰塔上,塔身被染成金黄色,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美丽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雷峰塔之所以远近知名,不仅因为这个塔塔形古朴,在斜阳夕照中别有一番景色;更因为它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民间传说有关。 见湖亭 见湖亭位于杭州市南山路长桥公园内,在西湖风景区的东南角,是观赏西湖的最佳地点,也是展示西湖爱情故事的亭台。 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一。每当春日,万千柳枝迎风摇曳,宛若群浪翻空;浓荫深处,不时传来砺呱莺啼,清脆悦耳,故称之为“柳浪闻莺”。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 钱王祠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柳浪闻莺公园内,是为纪念吴越国的五位国君而建造的。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是后人为纪念吴越国钱王功绩而建造的。900多年来,历经沧桑,几经毁建,所存八字墙是原建筑仅存遗迹。重建的钱王祠与柳浪闻莺公园融为一体,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展示、历史研究为一体的园林新景点。钱王祠不仅丰富了西湖南线景区的历史遗存,而且对于推动杭州文化重建起着积极的作用。 淞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杭州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原名“一二八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湖滨路学士路口附近四公园。 纪念碑建于1934年,由杭州画家周天初等发起筹款,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亲手创作,旨在纪念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将士。杭州淞沪战役阵亡纪念碑于1963年拆除,2003年重建。<br> 西湖断桥 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的故事即发生于此。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存断桥是1941年改建,20世纪50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 断桥不断 断桥即传说中白娘子与许仙相会之桥。冬季杭州落雪,桥上地面铺满皑皑白雪,太阳一照,桥上向阳一面雪先融化,而阴面不融,在西湖边的宝石山(又名美人山)上登高俯看,桥面象断了一样,故名断桥不断。据说情侣在断桥上携手走过,可以缘定三生。<div> 断桥残雪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由于断桥背城面山,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div> 保俶塔,别名:保叔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路宝石前山路宝石山上,南临西湖。保俶塔是一处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传统古建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保俶塔外观保留至今。 保俶塔为八面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实心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45.3米。塔基呈八边形,东西两侧各设垂带踏跺。塔身清水砖砌,八分七层,逐层向上收分,层高随之递减,至第七层转为圆形素身。保俶塔是研究江南古塔的重要实物史料。保俶塔是西湖胜景的标志性建筑,对研究西湖的变迁、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吴越国佛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白堤的风景,四季分明:春桃夏柳,秋桂冬雪,具是风采独特。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赞颂其风光,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将此堤命名为白堤。白堤并非白居易修建,而是因白居易得名。 平湖秋月 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景区面积6000多平方米。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由御碑亭、平湖秋月亭、四面厅、八角亭、湖天一碧楼等建筑组成,是一处沿湖展开,错落有致,独具一格的园林景观。 光华复旦牌坊 西湖景区中山公园门口正对西湖的湖滨有一座牌坊,是清代康熙年间清行宫的牌坊,初名“万福来朝”。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牌坊易名为“光华复旦”(民国《西湖新志》),语出《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歌颂时代如日月经天,生生不息。 孤山不孤,孤山是西湖边的一座小山,皇帝在山上建行宫,古代的皇帝称呼自己为寡人,所以取名叫“孤山”。但它与湖中的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遥遥相望,却又并不孤单。于是人们说:“断桥不断肝肠断,长桥不长情意长,孤山不孤寡人孤”。西湖除了美景让人留峦之外,更多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 西湖天下景亭子 深藏于孤山的中山公园内,亭子被后人称道的原因之一是这里有一幅非常特殊的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学社团,以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在海内外久享盛誉。 楼外楼饭店 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一家具有166年悠久历史的老店,她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孤山之麓,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山光水色之中,熠熠生辉。“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杭州人有种习俗,凡有宾客,必到楼外楼品尝杭菜风味。外地游人玩西湖,不上楼外楼,似乎没有真正领略杭州的美味佳肴。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这副楹联说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馆楼外楼。<br><br>走到这里已经是下午4:00,人很累,但很有所得……杭州,有机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