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国3000年前的教育理念,竟比现在还先进。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就是西周立国开始,在《周礼》上有记载:八岁入小学,束发,15岁入大学,<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我国古人所特有的一种教育体系,</span>用今天的话讲,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实,古时六艺的范畴要比今天的这五个方面更为广泛,目标达成要求的难度和强度也更高。</p><p class="ql-block"> 下面,让我们分别了解一下我国古代教育之六艺的具体内容。</p> <p class="ql-block"> “礼”讲的大一些,就是道,不同的社会阶层,需要遵从的礼仪规范是不一样的,在不同场合,所遵循的仪容仪表也是不一样的。上小学需要学小礼,学习一些洒扫接人待物方面最基本的礼仪;再大一些就需要学习庙堂之礼、宾客之礼、军旅之礼等等,这样一些未来需要牵涉到治国统兵方面的。那么治国也是一样的,最开始都是用道德去约束,我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法律的。周公、召公和太公当时辅佐治国的时候,就出现了40年刑措不用的局面,史称“成康盛世”。<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之所以把礼放在六艺之首,是要先为教育植入正确的导航系统,确保受教育者有正确的三观。</span></p> <p class="ql-block"> “乐”从哪里来?是我们的先人通过长期对太阳的观测,在观天象中诞生的。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乐器,我们现代的民乐、包括所有的西洋音乐的源头鼻祖,都在这里。距今大约9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仙鹤跟其它动物不太一样,能够感知气候,春分秋分时节固定迁徙,而且大一点的仙鹤可以定点报时,所以古人就结合对日的长期观测,而制定了历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在《诗经》中描写鹤的声音:“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发现仙鹤仰天长鸣,感觉好像在和天沟通一样,所以我们的先人就用鹤的翅骨结合日影观测,而决定了翅骨上面钻孔的位置。因为最开始确定的是两分两至,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所以最开始这个骨笛上是三孔,后来随着节气发现越多,就出现了五孔七孔,最多时是八孔。人们觉得用这样的乐器吹奏出来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后来就把根据自然规律做出来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称为天籁之音。<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此外,古人还学习跳舞,掌握乐律,舞种分文舞、武舞、六小舞等,不同的场合跳不同的舞蹈,奏不同的音乐,都是非常讲究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做事的节奏感。</span></p> <p class="ql-block"> “御”指的是驾车,当然后世延伸出管理学,这是后话。<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个难度其实比我们今天参加科二科三考试大得多,</span>因为过去驾的是马车,而且还不止一匹马,战车都是两匹或四匹,天子出行需要驾六匹马,所以不太好控制,不像今天掌握方向盘这样机械的东西。驾车需要讲究鸾铃和鸣,鸾和铃是两种铃铛,鸾是前面拴马的衡木上的,铃是系在车舆上的,所以马跑起来的时候,鸾和铃会发出声响,如果像奏乐一样非常和谐,说明驾驶技术很好,如果不太和谐,就说明驾驶技术还不行。另外,军队行进的时候要整齐威严,要有阵法,所以车战的时候,赶车的人要想办法把敌方目标赶在左侧,以方便射杀。古时的士大夫都有上战场的义务,所以他们都要精通驾车,<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们的驾驶水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上天能驾机,下海能驾舰,登陆能驾车。</span></p> <p class="ql-block"> “射”即射箭,古时在诸侯朝见天子、选贤举仕、诸侯们相见等场合经常用到。先进行射礼,一来增进感情,二来君子之间不争名利,相互切磋。如果真要争,要分个高下,那就射箭,一般是三局两胜:第一局大家热身,不计分数,相互之间见见本事,彼此之间心中有个数;第二局再进行比试;第三局要加上鼓乐,射箭时要踩在节拍上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训练,提高君子的修为,要能够快速连射,还要力透靶心,包括射中靶心之后的排兵布阵。在<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样的游戏互动当中,既培养了军事素养,又学会了君子的持中之道,懂得做事时要有的放矢。</span>所以《中庸》上讲到:“仁人似射,失诸正鹄,反求诸身”,意思是修行如同射箭一样,箭射出去如果没有命中正鹄(靶心),就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箭把距离的远近、力度要随之调整,就是说自己要首先掌握主导权,把握好这个“中”。河南话经常说“中”,这个“中”很厉害,被称为中庸之道,也叫执中之道。</p> <p class="ql-block"> “书”和“数”合在一起叫小艺,是八岁上小学首先要学的。其中的“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识文断字,能从字源、字根上认识汉字,所以说要学习造字的六种方法论,称为“六书”。第二,要学习书法,掌握书法的章法布局,<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人通过文字书写的训练,培养孩子从小做事讲究章法布局,有大局观。</span></p><p class="ql-block"> “数”我们今天叫算术,也叫数学,古人最早叫算筹,学的是《九章算术》里面的内容,包括求方程、勾股定理、求面积、体积、比例等等。为什么学习算筹最关键的是要掌握易理呢?我们知道《易经》最关键的用途在于它的象、数、理,所以<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人就通过这种数字、算筹的训练,让孩子从小做事养成一种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要懂得变通之道。</span>所谓易,就是不断变化,要有这种简易、不易和变易的思维。</p> <p class="ql-block"> 这六块学习内容彼此间穿插渗透,是我们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即相通性和相关性。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又像一本无字天书,把各领域知识串联在一起,从而形成高度凝练的华夏智慧。</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古人的这套教育体系才是最完善、最科学的,是开天立道之学,是启迪智慧之学,也是开创未来之学,我们要永远继承弘扬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