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25日 前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地理中国"节目中了解到关于五岭的历史和人文地貌,尤其是横亘在赣、粤之间的大余岭的“梅关古道”更是萌生了想到那里看看的想法,恰逢春节期间有些空闲到此一游。 <b>D1</b>: 2024年春节初四早晨和同学及家属一行5人从天津出发,行驶810公里于下午,5点到达豫南许昌,直接到达曹魏古城的“曹丞相府”。<div> 许昌市地处中原,古称许州,别称莲城、许都、魏都、汉魏故都,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div><div> 曹丞相府位于许昌市魏都区,是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奠定曹魏霸业的屯田令和求贤令都在这里诞生。据史料记载,曹操于建安年间迎汉献帝于许昌,进位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加九锡,封魏王。</div> 曹操 议事堂 赋诗楼 此时正是春节大年初四,古城步行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即兴的招亲演绎,和姑娘们穿着的汉服成为街头亮丽的风景。 <b>D2</b>: 来到河南早点就必吃“胡辣汤”了,这才是河南当地名吃。 曹魏古城 古城内虽然是现在仿建的楼阁,仍不失汉代建筑庄严、古朴、粗犷的建筑风格和特点。<div> 而后我们来到“霸陵桥”景区。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扬。</div><div>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下邳之战降伏关羽。曹操敬重关羽,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齐备二夫人,千里寻兄。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而始了千里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桥西建庙设像以祀。</div> "始出五关" 牌楼。关羽开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震惊天下之行。 关帝庙 "霸陵桥"原址修建的古桥<div>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div><div>野水四堤浸柳条,</div><div>道边残碣记前朝。</div><div>长髯勒马横刀处,</div><div>万古英风八里桥。<br></div> 告别许昌行驶660公里,穿过河南、湖北,于傍晚到达湖南岳阳的“张谷英”古村的民宿吃饭休息。<div><b>D3: </b>张谷英古村,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距离长沙、岳阳分别约150公里和70公里,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已存在了500多年,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div><div> 张谷英古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大门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分列左右。它们寓意龙的两只眼睛,既用来防火,又壮观瞻。</div> 风水宝珠 当大门 “当大门”楼的背面 精美的门窗雕刻装饰 站在龙形山上看张谷英古建筑群<div> 整个张谷英古村由当大门、东头岸、西头岸、聚龙湾、石大门、王家塅、上新屋、长沙塅、枫树屋、下新屋、和风塅、潘家冲等十几个门头构成一个庞大的单姓家族民居大院,建筑群既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又具有明、清两代建筑的不同风格。</div> 百步三桥 长寿走廊 张谷英大屋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哲学思想。大屋选址四面环山,北倚龙形山,为风水上所谓“龙脉”集结之地。大屋建筑不失为依山傍水、因地制家的典范之作。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 民居大院 宽敞的天井大堂 非常典型的屋顶挑檐建筑构造 大屋人世代攻读,书香绕梁,文风盛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读文化。在明清时,这里共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贡生6人,贡员1人,举人7人,进士1人,中宪大夫1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佳话。<div>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现在很多这样的古村寨都在开发旅游,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不错,但是其经营思维非常短视,尤其是在餐饮上极其不合理,一盘炒白菜也要22元,一顿简单普通的农家饭菜价位高的离谱,到距此不远的路边饭馆价格会便宜一半不止,建议再到此地游览的人尽量不在村里吃饭。<br></div> 张谷英古村地处群山环保的偏僻湘北小山村,从这里开车出去到高速公路要走几十里乡村小路,一路上山高林茂密、溪流清澈、翠竹掩映、江南山区的田园风光从眼前匆匆闪过,让人回味。<div> 从张谷英到赣州要走540公里,需用7个多小时,由于道路时有拥堵,到吉安时已是晚7点只得在此修整。</div><div><b>D4</b>: 吉安市,江西省辖地级市,古称庐陵、吉州,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吉安有革命摇篮井冈山、白鹭洲书院、吉州窑、庐陵文化生态园、文天祥纪念馆、等著名景区景点。</div><div> 白鹭洲书院位于吉州区赣江江心的白鹭洲之尾,由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吉州太守江万里创办,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学子文天祥高中状元,理宗御笔赐匾,以示褒奖,书院声震朝野。</div><div> 白鹭洲书院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div> 进入白鹭洲书院要跨过赣江到达白鹭洲,这是书院桥。 书院桥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今天是星期一国家法定闭馆日,我们只能在外面一览书院的风采。 “云章阁”,为明万历二十年(一九五二年)重建。 “风月楼”,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的三层亭楼,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 白鹭洲上的“观澜亭” 白鹭洲上优美的建筑和花园般的环境 白鹭洲书院 棂星门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环境优美的白鹭洲 登白鹭洲头,望赣江之水。 告别白鹭洲书院前往赣州的“通天岩”景区。<div> 通天岩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西北郊6.8公里处,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br>通天岩风景区由摩沙岩石山组成,是一处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多天然岩洞,其一岩洞顶有一窍,相传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岩、翠微岩、忘归岩、同心岩、广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岩亭、惜春亭和群玉阁等10多处景点。<br></div> 王阳明讲学处 石壁上的摩崖石刻文字 石壁上的石刻佛像 通天岩 翠微岩 文笔潇洒的摩崖题刻 通天岩风景区以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著称于世,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248尊,内容均为佛像神祗,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石刻,现存97品,其中宋代33品,余则为清代以后或佚名者作。 睡佛 走出通天岩景区到达赣州市,直接到达“赣州古城墙”。<div> 赣州市是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迹,尤其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有“江南宋城”之誉,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0%以上,世称“客家摇篮”。</div> 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江的两端,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已有800多年历史。 百多年的古浮桥,昂首挺立在贡江边,经历了四季的变迁,也经历了风雨,与城内古朴巍峨的古城墙、成为连接赣州的一道风景。浮桥承载着赣州城厚重的历史底蕴 ,每天人们络绎不绝地从上面走过,感受那近千年的南宋遗风。<br> 赣州宋代古城的“建春门” 老夫妻风雨同舟游赣州 早晨的浮桥安静唯美,下午的浮桥最热闹,渔民们驾船靠拢在浮桥边,向来往的游人过客售卖着各种特色美味,成了赣州古浮桥特殊的景观。 不知这样的大的干鱼,又会做出怎样的·美味呢?当晚入住赣州。 <div><b>D5:</b> 赣州市,简称“虔”,别称“虔城”、“赣南” ,是江西省地级市。赣州三面环水,整个城市被章江、贡江两条江水所环抱,章贡二江在赣州合流为赣江,赣州的“赣”因此而得名。</div><div> 八境台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位于赣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登台远眺,但见碧波白帆、绿树红楼,江风迎面扑来,使人心旷神怡,是赣州古城的象征。</div><div>登赣州城内八境台——郭沫若 <br>三江日狂流,八境岁华逎。<br>广厦云间列,长桥水上浮。<br>办林冠赣省,钨产甲神州。<br>一步竿头进,力争最上游。</div> 八境台高三层,仿古建筑,全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台依城墙而筑,原为木结构,几次毁于火,1983年仿宋式重建 。<div> 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br></div> 登台眺望赣州,台下章、贡二水汇入赣江,向北奔流。<br><br> 江边古城墙,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岁月风化斑驳砂岩材质砌筑的古城墙 宋代古城有藏兵洞十余孔 在八境台南侧不远1公里的的章江古城墙处,有一仿俄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170多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鱼鳞板墙,板瓦屋面,保存完好的建筑,这里就是蒋经国先的故居。 1939年6月至1945年2月蒋经国先生在赣州任江西第四行政区专员期间,与夫人蒋方良及儿子蒋孝文、女儿蒋孝章居住于此。庭院内有一株蒋经国于1941年亲手种植的白玉兰树保存至今。<div> 距此不远处还有一处景点“郁孤台”。郁孤台建在赣州市区北部的贺兰山顶,始建于唐代,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李渤、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其中,与郁孤台渊源最深的,要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赣州任职时,留下名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从此名扬天下。以后郁孤台几经兴废,仍名郁孤台,1983年按清代同治年式样重建。</div> 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毛泽东和江泽民均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言蕴藉,意味深长"。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iv>郁孤台下清江水,<br>中间多少行人泪。<br>西北望长安,<br>可怜无数山。<br>青山遮不住,<br>毕竟东流去。<br>江晚正愁余,<br>深山闻鹧鸪。</div><div><br></div> 在郁孤台不远处还有“四贤仿”。这是一座为了纪念四位贤良之人所立的牌坊。这四位贤良之人分别是宋时的赵抃、周敦颐、刘彝和文天祥。他们都是对赣州当地有着重大贡献的人,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在这座牌坊上得到了永恒的纪念。 刘彝(1017—1086年) ,字执中,福州怀安,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若思之子。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 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自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北宋名臣、词人。 此时已近中午,告别赣州,于午后进入岭南地区,广东省的第一站,“梅关古道”。<div> 这里我先要说一下五岭,五岭是南岭的突出代表,南岭和岭南都是地域片区概念。在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四省的边境,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被称为五岭(相距遥远非山系)。三个在湘桂间,因此一般是由西到东地排列,指越城岭(湘桂间)、都庞岭(湘桂间)、萌渚岭(湘桂间)、骑田岭(湘南)、大余岭(赣粤间,腹地在江西大余县),横亘在湖南、两广、江西之间,是史称南岭者的主要构成。<br><div> 梅岭古道(也称梅关古道)位于广东韶关南雄市和江西省大余县之间。因梅花而称为梅岭、梅山。唐开元四年宰相张九龄奉命开凿大余岭路,此道由于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岭中最重要的一条交通要道。</div></div> 进入梅关古道 清晰可见路中的分道石 何香凝--<div>南国有高枝,</div><div>先开岭上梅。</div><div>临风高挺立,</div><div>不畏雪霜吹。</div> 梅关古道是一条用碎石砌成的千年古道,宽2至3米左右,路面上一侧铺着碎石,另一侧则是劈开原来的山体裸露的路面,对于现在的人来讲是很难行走。 饮马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梅关又是重要据点,毛泽东、朱德在这里曾率领红军长征,多次跨越梅关,进驻南雄城,留下了英雄的足迹。共和国元帅陈毅,在此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多次攀越梅关天险,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他们在梅岭创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br>梅花开尽杂花开,<br>过尽行人君不来,<br>不趁青梅尝煮酒,<br>要看红雨熟黄梅。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因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大余岭古道。<div> 在古道余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div><div> 相传,在开通大道的工程中,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她一直侍奉在张九龄身旁。不料,在开凿梅岭隘口时,进展受阻。每天凿开的岩石,晚上又合拢回去,如此折腾了半个多月,这让臣相心急如焚,无计可施。一天清晨,张九龄照例到山上察看隘口,忽见一老者从岩后走来,询问开山情况,张九龄如实相告。老者说,此山有神妖作怪,必得孕妇之血才可镇妖辟邪,打开山口。九龄满腹狐疑回到家中,侍妾戚宜芬见他神情沮丧,问及何因。九龄以老者之言相告。宜芬闻言,沉思良久,心想自己出身贫苦,在危难中幸得九龄相救收为侍妾,而且九龄对己恩爱有加,前月已身怀六甲,而今九龄有难,正是舍身相报之时,便亲切地劝慰九龄说,“天佑好人,办法总能找出来的。”半夜,宜芬只身佩剑来到梅岭关隘,对天诚心祷告,“为助九龄开路成功,愿杀身以镇妖魔。”随即剖腹而死,血染山岩。山岩轰然巨响,通道顿开。<br></div> 赣州下辖的大余县的梅岭,又称梅关,是横跨赣粤两省天然屏障,梅岭已成为大庾岭的代称。这里山势险峻,峰峦对峙,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古代赣粤二地商贾交通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岭南第一关”。 <div>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div> 梅关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岭南北自古以来是古战场,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留有战迹。 向北蜿蜒而下直通赣州的梅关古道。<div>《题梅关》---元·杨维桢<br>越岭穿山客路长,</div><div>千岩万壑送斜阳。<br>关头古树无人识,</div><div>空使行人断肠伤。</div><div> 走完梅关古道,让我有仿佛看到,古人为修一条这样跨越岭南的古道而付出的艰辛,梅关古道历经二千余年沧桑,灿烂的中原文化由此道迁入岭南,在开发岭南的历史上,梅关古道起了重大作用。</div> 跨域梅关古道不远处就到达了珠玑巷。这里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称,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地。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180多个,其后裔繁衍达7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是天下广府的根源”。 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余岭路,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大道,凡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 。珠玑巷是中原南迁氏族的驻足地和发祥地,在岭南人文史上有重大影响。 珠玑巷内的古石塔 在粤北汇合多元文化中,南雄客家文化中的珠玑文化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古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00多米,巷道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 唐代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来到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 游览了珠玑巷后,我们驱车80多公里到达韶关的丹霞山住宿。篇幅所限,转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