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之油包包

墨者

<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中,在洛川大塬上盛行着一种互赠亲戚,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面食礼品——油包包(方言)。和近几年婚丧嫁娶,祭祖敬神,庆典活动所用的花馍一样都属于一种独特的地方特色非遗文化产品。</p> <p class="ql-block">油包包——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特意的装饰,但一年两次的出门访友,走亲戚串邻家都要拿这种面食馍,作为联络、互赠亲友的纽带。如今已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中,被饮品、干果副食所代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油包包的做法比普通馒头复杂点,但比起馄饨馍(方言)又简单了许多。那个年月一年之内全家吃的都是黑面馍,而把敬神以及走亲戚的蒸馍用精白面要单独另收一瓦瓮,以备不时之需。蒸馒头时发面、醒面以及火候都要掌握到位,用擀面杖擀开抹油,洒点干辣面,在上方用刀牙开几个口作绽开状,卷起来用手扼圆。把做好的生面油包包放在火炕上,底下垫上笼布让其受热发起来,再放蒸笼上蒸熟。锅底的火先大后小,期间不能间断,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每到年前要蒸过年馍&lt;白面馍&gt;、敬神的贡馍、(软馍&lt;软糜子馍、黄皇&lt;硬糜子馍&gt;)以及包子,再算好走亲戚的家数所需的数量,要得蒸大半天馍,才能蒸完。油包包属大馍附加一个小兔馍,一大一小才能算得完美一对。如果还要走平辈或小辈亲戚可以蒸成大兔馍外带一个小兔馍。</p> <p class="ql-block">吃了一年的黑面馍的孩子被刚蒸出来的白面馍吸引,免不了偷吃。走亲戚的礼物一旦被偷吃,大人受气,孩子挨揍。还要去邻家借,回头再蒸下还给人家。</p> <p class="ql-block">记得14岁那年,大人顾不上走亲戚,就打发我骑自行车去四十余公里的宜君县五里镇去。自行车上不仅带着三四家的油包包馍,还有半尼龙袋子柿子,期间还需翻两架沟走河道都是崎岖小道。骑车撒欢一路狂奔,到沟底一看,因尼龙袋口没有扎紧半袋子柿子所剩无几,两个小兔馍也被颠簸丢失。</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油包包作为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一个时代的产物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只留在洛川大塬一代人的记忆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