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六军团后代 砥砺前行(滇西抗战纪念馆三)

追梦神游

<h3><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日军进犯中国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沦陷敌手,中国抗战大后方唯一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大反攻。中国远征军右翼军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接着在盟军的配合下,围攻腾冲古城,与敌人展开殊死巷战。同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腾冲。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 </p><p class="ql-block">腾冲光复后,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的倡导下,政府拨出专款,海外华侨慷慨解囊,修建国殇墓园。1945年7月7日(即“卢沟桥事变”8周年纪念日),国殇墓园竣工落成。1986年,成立“滇西抗战纪念馆”。</p></h3> <h3><p class="ql-block"><u>2023年11月22日</u></p><p class="ql-block"><u></u>期盼多年的愿望,今天终于可以实现了,计划安排今天去参观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我们如约而至。</p><p class="ql-block">一 国殇墓园 -大门 </p></h3><h3>大门为牌楼式建筑,土木砖石结构,高6.1米,宽13.2米,门墙呈“八”字形,门头石刻匾额“国殇墓园”为李根源先生题书。大门外两侧粉墙平面分别绘制直径3米的“龙虎风云”彩绘图形图案,门前两旁设石砌方形矮花台二座,各植翠柏一株。门口挂着滇西抗战纪念馆的标牌。 </h3> <h3><p class="ql-block">二 警钟长鸣</p><p class="ql-block">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口高高悬挂的大钟。上面大字标志着警钟,意味着要警钟长鸣,提醒国人要时刻警惕日本的狼子野心。 </p></h3> <p class="ql-block">“勿忘国耻”四个大字镌刻在钟体上,大钟响起,就会提醒国民要有警醒之心。 该钟处在纪念馆的东侧,也可以从侧面进入滇西抗战纪念馆。 </p> <p class="ql-block">在大钟的后侧, 有一堵厚厚的墙体,上面有2014年8 月15日,中共腾冲县委员会、腾冲县人民政府设立了上有“警钟碑记”的碑文的石碑。 </p><p class="ql-block">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受命危难,铁骨铮铮。驰书讨贼,申民族之正气;腾北游击,誓袍泽之坚心。民国元老李根源,情系桑梓,白首请缨。前敌运筹,布怒江之防线;振臂疾呼,励战区之军民。 滔滔怒水,巍巍高黎。上将挥师,奋旅远征。投鞭横渡,拉反攻之序幕;激战云天,斩东洋之纛旌。全民抗战,惟埋轮以絷马;灭此朝食,震万钧之雷霆。悉歼顽寇,创辉煌之战例;焦土浴血,克极边之名城。挥戈落日,收八关之沦土;剑吼西风,靖九隘之妖氛。捩转战局,复交通之命脉;扬我国威,开胜利之先声。</p> <h1></h1><h3>于是首建陵园,纪功勒铭。高塔凌云,挺倚天之长剑;祠堂肃穆,悼英烈之忠魂。群碑列阵,屹南疆之门户;碧血滋花,垂世代之典型。如今宏开史馆,收藏战争。金戈铁马,存硝烟之档案;往事历历,见悲壮之史乘。物证凿凿,示日寇之罪孽;功烈赫赫,彰民族之精神。</h3><h3>烽烟远逝,边庭尘清。物换星移,回首堪惊。时值腾冲光复于茲七十周年之际,选精铜,铸巨镛,垂之永久,以惕以警。是钟庄严其型,洪远其声。吼兽干云,振风雷于遐迩;蒲牢昂首,示警响于晨昏。闻其声也,折戟沉沙,我当磨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惊弦破梦,当痛定而思痛;太平盛世,岂泰然而高枕?惨剧重演,无覆巢之完卵;死灰复燃,有狼子之野心。闻其声也,群山激荡,江河沸腾。抚今追昔,心潮难平。两度甲午,惩前车之殷鉴;一衣带水,游军国之幽灵。鬼蜮蠢动,树欲静而风不止;螭魅兴波,逆流涌而海不宁。闻其声也,当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物与竞争,适者生存。鲸吞蚕食,无弱国之邦交;积弱积贫,岂公理之可伸?千秋发聩,铭旷古之国难;万里疆域,荡警世之回声。</h3> <h3>警钟长鸣,龙骧虎啸。纵览天下,风起云腾。以史为鉴,毋做健忘之子孙;厉兵秣马,争当卫国之干城。日月昭昭,有天地之正气;乾坤朗朗,壮华夏之声灵。看神州赤县,铜墙铁壁。江山永固,社稷长春。励精图治,任凭风云变幻;放眼未来,维护世界和平。自强不息,建设繁荣富强之祖国;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h3> <h3></h3><h3>三 滇西抗战纪念馆<br>该纪念馆位于国殇墓园东侧,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西抗战纪念馆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展览共包含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祈愿和平等六个部分。 </h3> <h3>一进入大门,就看到一个造型奇特的酱红色的屏风,上面有“铭记历史”四个金灿灿的大字,把人们的思路拉回到历史的长河中。 这不是真正的屏风,而是用榴弹炮挡板做的屏风,给人带来了战争炮火硝烟的气息,令人心情沈重。</h3> <p class="ql-block">A. 远征军将士军帽墙</p><p class="ql-block">云南滇西抗战纪念馆坐落于抗日名城腾冲之内,与国殇墓园相辅相成,展厅运用大量的火山石材料奠定展厅独有的地域特色与布展基调。三面墙壁挂满中国远征军及盟军佩戴过的德式、英式、美式钢盔,非常震撼。代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远征军及盟军将士不朽的英灵。</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云南成为了全国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努力生产,解决了入滇人口吃饭问题,利用民力支援倾及妇孺,积极地援军捐献,滇军出省抗战,倾力支援前线沿海及内地工厂学校机关迁滇,产业内迁,形成工业片区,批量生产必需品,云南鼎力担当。滇军在抗战前线,会战冀台晋、转战湘鄂赣、参加重大战役20次,战功卓著,最著名的为血战台儿庄,数万滇军将士血染中华大地。其中有六名滇军将领壮烈殉国:少将旅长陈钟书、少将团长严家训、中将军长唐淮源、少将师长寸性奇、少将副旅长尉迟毓敏等。1937年举全省之力,抢筑“滇缅公路”,滇西抗战至此开始。当时的中国,常年的军阀割据和战乱,土地面积虽辽阔却是弱国,国内的工业极其薄弱,特别是军用物资更是奇缺。而狡猾的日寇在战略上已经先一步侵占了沿海省份和主要港口,切断我们的海运交通,妄想将大陆困为孤岛。就是在这种危急情势下,国民政府为打开困局,从大后方开辟国际运输线,以保证获得最基本最急缺的战略物资,其中以“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为主。</p> <h3>正前方的三人立体雕塑,中间是中国远征军将士,左边是滇西抗日民众、右边是国际盟军力量。这三股力量凝结成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滇西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近距离观看,觉得更加激动人心,这是滇军和广大民众一条心, 在国际盟军的协助下, 共同抗击日军的写照。</h3> <h3><p class="ql-block">B. 抗战后方大背景 《 第一部分 抗战后方》</p></h3><h3>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经过长期阴谋策划,制造“九一八”事变,进而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受到全国人民热烈响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国共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中国军队阻敌于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辟抗日游击战场。日寇气焰炽盛,先后占领华北、华中,上海失据, 南京陷落,中国人民惨遭屠杀。西南云南成为全民抗战背景下的大后方。</h3><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上图:蒋介石、宋美龄、史迪威在缅甸眉苗合影</p><p class="ql-block">下图:1942年3 月1 日,中国远程军在国门畹町作入缅对日作战动员</p> <h3><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人物群雕,他们是:</p></h3><h3> 卫立煌上将: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br> 宋希濂中将: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br> 黄杰中将: 第十一集团军继任总司令、<br> 霍揆彰中将: 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br> 窦恩准将: 美军参谋团团长(后立者)。</h3>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的部队,这是滇军60军出征前在昆明举行的誓师大会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部分指挥官王凌云、陈明仁、黄杰、史宏烈、周福成 (从左到右)</p> 第一次入缅作战<br>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用闪电速度向南太平洋推进,以寻求摆脱侵华战争困境的出路。40万日本“南方军”在优势海空军配合下,不到3个月,先后攻占中国香港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至此,中国在极其艰难情况下独立抗战已历时四年半。入侵缅甸,是日军“南进”战略的重要步骤,一方面为切断滇缅公路,进逼中国西南大后方;另一方面,兵临印度,进而与德意军会师中东。1942年1月,日军由泰国入侵缅南并向北疾进——中国云南边陲危在旦夕!<br>1942年1月3日,中国战区成立。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蒋介石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国应英国当局的请求,同时为保卫中国唯一的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保卫西南大后方,中国政府决定以精锐之师组成远征军,出师缅甸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是中国军队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出境协同盟军打击侵略军的大规模作战行动。<br>中国远征军由第5军、第6军、第66军组成。10万大军沿滇缅公路入缅与盟军协同作战。其先头部队为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200师是中国组建于抗战中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曾在广西昆仑关歼灭了素有“钢军”之称的中村正雄旅团。<br>200师星夜兼程于3月7日到达缅甸同古。从此,“中国远征军”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和特殊战争背景下产生的专用名称传布于世,并永远镌刻在民族史册中。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示意图</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是起于云南昆明,一路西经下关(即今大理)、保山、龙陵,自今日瑞丽市畹町口岸入缅甸,由腊戍接铁路,直达仰光港,进入印度洋,达到连通国际援助的目的。日寇为阻断这条运输动脉,曾专门成立封锁机构,出动飞机无数次轰炸,重点就是怒江的惠通桥和澜沧江上的功果桥,这是因为陆路修复相对容易,而江流湍急的江面上,无论修复难度和成本都高得多,实为滇缅公路的“咽喉险地”。后毒计不成,发动缅甸攻势,从大后方彻底断绝最后的生命线,著名的缅甸远征军就是为了重新恢复打通这条通路,入缅作战。</p> <h3>云南的青壮年、老年、甚至妇幼齐上阵,争分夺秒地为修筑滇缅公路,日以继夜地奋斗在工地上......</h3> <p class="ql-block">修筑滇缅公路(昆明到曼德勒)</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每天有15余万人在奋战,花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修通了大理到瑞丽畹町桥540多公里的公路。滇缅公路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缅甸段 186.7公里)。1937年12月,滇缅公路工程正式开工;1938年8月31日,提前竣工通车。从1938年开通至1945年抗战结束,从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战略物资共约49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抗战“输血线”和“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从印度东北部雷多到中国云南昆明,有一条以二战美国名将史迪威将军命名的公路——史迪威公路。在云南省腾冲市,滇西抗战纪念馆内,有一个展厅专门介绍这条“抗战生命线”。</p><p class="ql-block">史迪威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上连接中国西南后方与西方盟国的主要交通线,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它是中美友好事业的见证,也是两国不曾忘却的纪念。史迪威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继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之后盟国在亚洲战场开辟的又一条反击日军的战略大通道,它与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的命运紧密相关,是战争条件下抢修的国际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军民创造的交通奇迹。</p> <p class="ql-block">现代花木兰</p><p class="ql-block">1939年女扮男装回国抗日的李月美(左图)1940年伤愈后转为护士的李月美(右图)</p><p class="ql-block">李月美,又名李月眉,她在21岁时,瞒着父母离家,女扮男装,回国抗日,成为当年回国的南洋华侨机工之一。1940年在滇缅公路急转弯处翻车受伤,幸得来自缅甸的南侨机工队队员杨维铨救起,送医院急救。暴露女儿身,伤愈后转为护士。当时海内外舆论盛赞其为“当代花木兰,何香凝曾题赠“巾帼英雄”锦旗一面。</p> <p class="ql-block">姚兆元逝世时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授予的党旗覆棺证书</p><p class="ql-block">姚兆元:直隶(今河北)丰润人。空军二级上将,空军军校第十期毕业,曾任国民党政府空军中队长,民国三十年在中美联合大队任职,在昆明参加飞虎队作战。到台后, 历任台湾空军联队长 ,空军军校校长, 空军总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参谋总部副参谋部长,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败退 戴安澜殉国</p><p class="ql-block">英国深惧中国军队入缅后威胁其殖民利益,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始终抱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种种掣肘,造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一再延宕,贻误战机。这成了中缅印战区“先天不利”的症结。而且英军对日作战一触即溃,加之中英指挥不顺,令出多门,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判断有误,最终造成缅北战局崩溃性逆转。一直行踪不明的东线日军第56师团,突然北进袭击腊戌和云南边陲要镇腕町等地,以“千里奔袭”之势侵入中国境内,直抵怒江惠通桥,完成了对远征军全面的战略包围。在日军的分割阻击下,中国远征军分数路突围,向国内和印度方向撤退。</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16日,200师团团长郑庭笼“一定要把部队带回祖国”后,衔恨去世。师长戴安澜与敌伏兵遭遇,率部激战两昼夜,5月18日不幸胸腹中弹。26日,在伤势恶化时,交代598其余各路远征军,有西达印度英帕尔的,有翻越野人山的,因瘴疠死亡甚众,10万远征军,损失过半,成为中国抗日正面战场最悲惨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怒江对峙背景介绍 《第三部分 怒江对峙》</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远征军的失利,怒江以西领土为日寇占据,给中国坚持抗战的天空带来阴霾,但英勇不屈的中国军民决心养蓄精力,以待反击,收复失土,以洗血恨。在美国盟军支持下,陈纳德“飞虎队”在参战之初帮助中国夺回制空权,给予日军极大打击遏制;在怒西失陷、滇缅公路被截断后,中美又共同开辟由印度阿萨姆邦飞越喜玛拉雅山到昆明的“驼峰航线”,以极大代价维持了三年半。而怒江以西的各族人民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下,饱受摧残蹂躏。他们奋起反抗,组建敌后政府和抗日游击队,给日寇以有效的牵制打击,直至迎来1944的“滇西大反攻。 </p><p class="ql-block">正当中国远征军在棠吉与敌激战时,东线作为远征军防御之薄弱环节暴露,日军第56师团迅速集结主力,乘虚从东线进犯中国云南滇西边境,于4月29日突袭并占领腊戌,5月2日占领畹町,沿滇缅公路疾进。5月4日占领龙陵,5月5日日军化装成难民,突进到怒江惠通桥,企图迅速过江。当时为了维持秩序,有名士兵对不听劝阻的人鸣枪警告,在江西岸的日军以为身份暴露,便向东岸开枪。守桥部队发现日军已经到了桥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守桥工程兵营长张祖武奉总指挥马崇六之命果断炸断惠通桥。但日军又乘橡皮艇从上游强渡过江数百人,仰攻登上东岸,攻占桥头阵地。万分危急之时,第11集团军第36师驰援来到,师长李志鹏率先头部队第106团迅疾抢占东岸高地实施阻击。5月7日陈纳德将军“飞虎队”8架P—40战机临空助战,以重磅炸弹和汽油弹对集结在西岸公路上的日军车炮队猛烈轰炸,经七昼夜激战,渡江日军终于被歼,粉碎了日军东进的企图,形成敌我隔江对峙长达两年多的局面。中国军民在怒江筑起了一座血肉长城!</p> <p class="ql-block">激烈的战斗场面历历在目,滇军不畏生死,勇往直前......</p> <h3>克莱尔·李·陈纳德(1893-1958)<br></h3><h3>美国德克萨斯州人,中国抗战时期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队长,人称“飞虎将军”。早年从航校毕业,后加入美国空军,1937年退役后,被中国政府聘为空军顾问。1941年被中国政府聘为空军顾问。<br>1941年8月受国民政府委托接收美国援助的100架P-40战斗机,组建“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加入中国抗日战争,被称为“飞虎队”。飞虎队在陈纳德领导下,以顽强的以斗志和灵活的战术,仅一年多时间就击毁日军飞机200多架,粉碎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陈纳德恢复军籍后,担任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少将司令。在指挥部队对日作战的同时,还配合中美空军运输队开辟了驼峰航线,向中国运送抗战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h3> <p class="ql-block">“飞虎队”开辟了著名的从汀江到昆明的驼峰航线。</p>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约瑟夫·史迪威出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等职。他修筑公路、奔走前线、竭力阻敌…… 长达42年的军旅生涯中,史迪威五次来华,在中国一共生活了12年,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 <p class="ql-block">琥珀牌坊玉石桥</p><p class="ql-block">琥珀牌坊玉石桥这里复原的是腾冲城内,在战争中被毁坏的“琥珀牌坊玉石桥”,它是由翡翠和汉白玉所组成的。象征着我们美好的过去,记住我们曾今的苦难,也昭示我们所期望的未来。上面是一口用炮弹做成的钟,寓意是警钟长鸣之意。一敲缅怀先烈,二敲勿忘国耻,三敲祈愿和平。从翡翠桥上走过,象征人生如意,伟大的祖国如意!</p> <p class="ql-block">缅北反攻介绍《第四部分 绝地反攻》</p><p class="ql-block">中美英三国决定尽快在缅甸北部和滇西发动反攻。</p><p class="ql-block">1943至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苏联,卫国战争在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举行大反攻;美英法同盟国开辟西线战场后,德、意“轴心国”节节败退。东方战场中国战区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起着重大作用。在广大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在牵制了日军大量主力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解放区和各根据地更加发展壮大并举行局部反攻。1943年11月,中、英,美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强调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霸占的一切岛屿,使日本所霸占的中国领土一一东北、台湾和測湖列岛归还中国。声明三国“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p><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中美英三国决定尽快在缅甸北部和滇西发动反攻。而中缅印战场,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重要的国际战场之。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先后发动缅北、滇西战略大反攻。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国盟军支持配合下,倍加英勇,以绝地求胜的无畏,用鲜血铺成了胜利的道路。使云南成为中国第一个将日寇逐出国门的省份,为中国人民加速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树立了光辉榜样!为民族争取巨大荣光! </p><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9日,驻印军攻克胡康河谷最后据点—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瓦鲁班,毙伤日军4500多人,18师团溃不成军,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仓皇逃逸。中国军队缴获第18师团司令部关防及田中新一私印。至7月中旬,12次增兵补充的该师团被全歼,第2、第53、第56师团若干联队同遭重创,日军伤亡达2.6万人。5月16日晚,驻印军突袭密支那机场,由于后来分割用兵,最终鏖战3月,于8月5日攻克日军死守的密支那据点,日军城防司令水上源藏少将在江边自杀。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历时一年半,攻下城镇50多座,收复日占区13万平方公里,歼敌3.3万人。为彻底粉碎日军“南进”图谋,夺取中缅印战区的全面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28日,日军第38军土桥勇逸在越南河内向滇军60军投降</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胜利</p><p class="ql-block">最后的胜利由中正式步枪和大刀组成的英文“V”型字母,象征胜利;此展柜共展出999件实物,寓于我们祈愿和平能够天长地久!</p> <p class="ql-block">威利斯吉普车(通信侦察车)</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军开始用汽车装备军队,经过测试后。军方决定采用仅重590千克车身高度不超过850毫米的四轮驱动越野车, 由威利斯公司设计制 利斯吉普装配2211毫升发动机,最大功率44干瓦(60匹 采用高底盘设计 ,主要用来输送步兵装备的轻武器及兵员,且可作通信、侦察、作战急救和指挥车,多种用途和强大的机动性极大的满足了战时美军的 一由于自重很轻,用船或飞机运送到各个战区亦极为方便,这辆是侦察通信用的。二次大战结束时,威利斯吉普的产量已超过60互辆.成为这一时代美国军队的形象。当时的美国大兵其至戏称没有威利斯吉普就没有二战的胜利,形容该车像狗一样忠诚,像驴一样负重,像羚一样灵巧。这一说法在很多二战老兵口中得以证实。时至今日.吉普车以其卓越的设计和优异的性能在世界各国军队及车坛中仍然并将继续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日军将官指挥刀</p><p class="ql-block">主要是指1934年至1945年间日军陆、海、空军官和士官佩带的颇具日本传统特色的指挥刀。在刀把的装饰上,花穗越复杂越多,军衔就越高!</p> <p class="ql-block">当年远征军的军装,以及部分军用装备</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是当年战争中使用过的各式匕首、刺刀、......</p> <p class="ql-block">C 中国远征军名录墙</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名录墙是纪念馆的主要附属工程,建于纪念馆西侧,这里安葬的是抗日战争中捐躯的中国军人,名录墙用火山青石镌刻,象征着远征将士们坚强的意志;主题墙上镶嵌的是中缅印战区盟军服役徽标,左侧是“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八个魏碑大字,下方是铭记碑刻。名录墙主体由14个大面组成,曲折向前,不断升高,暗喻着自九一八事变以来14年艰难曲折的抗战过程,至中国远征军大反攻开始,全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取得最终辉煌的胜利。碑上刻有阵亡将士的姓名、籍贯、军衔、职务,当年就是他们率先收复了腾冲。全长133米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镌刻着103141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抗战血线</p><h3>滇西抗战,是我国抗日战争战略性反攻的开端, 也是亚洲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滇西抗战以截断和保卫滇缅公路为肇端。</h3><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是当时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日动工修筑,一九三八年八月三十一日建成。境内段从昆明至畹町,全长九百五十多公里。筑路民工来自云南十余个民族,人数最多时达二十余万人,近三千名各族儿女献出了血肉之躯。公路开通后,在三年多时间里共运输援物资四十五万吨。滇缅公路,是血肉筑成的输血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墓园内干净肃穆,松柏成荫,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烈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安息,崇拜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p> <p class="ql-block">抗战遗址示意图,标志出国殇墓园在云南的位置, 以及曾经战斗过的战场位置。</p> <p class="ql-block">四 国殇墓园</p><p class="ql-block">这是纪念馆中国殇墓园的主要标志,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墓园之地。</p><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是由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李根源倡导修建, 国民党要人蒋介石、于右任、何应钦、卫立煌及二十集团军将领都题了词。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为了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于1945年7月7日落成,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1994年在墓园基础上建立“滇西抗战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主体建筑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组成,同列布于沿东北至西南的主轴线上,松、杉、竹、柏、杜鹃、山茶映衬其间。整体布局仿南京中山陵,主体建筑以小团坡为起点,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建成,在中轴线上建有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战区抗日烈士、抗日英烈纪念堂及墓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绿线界牌</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始建于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策应密支那抗日作战取得胜利之后,为纪念攻克腾冲的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占地80余亩,绿化面积25395 m。植物种植有乔木松杉、竹柏、山茶、高山榕、八月桂、香果树等,灌木种植有小叶女贞、三角梅等。</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碧血千秋</p><p class="ql-block">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敌酋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及以下6000余人全部被歼,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子斌等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冢三个部分构成。以小团坡为起点,在其东北向的中轴线上,建有" 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战区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纪念堂"及墓园大门。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由大门经长通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再循石级而上,至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的第二级台阶挡土墙,沿墙分两侧上至第二台阶,建有忠烈祠。</p> <p class="ql-block">“碧血千秋”四个大字由蒋中正题,李根源书,彭伟武刻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A. 国殇墓园-忠烈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墓园主体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台阶递进形式,由大门经长通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台阶上嵌有李根源先生书写的,蒋中正电题的“碧血千秋”四个大字 。小团坡脚的方形平台之上的建筑物是忠烈祠,台高2.2米,长32.6米,宽22.6米,平台当面用石条砌筑,再沿两侧上至第二台阶,第二台阶建有忠烈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祠堂正门上悬“忠烈祠”匾额是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先生题书的。 平台两侧各筑石阶,地面用石板铺就。忠烈祠为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土木结构,通高8.3米,面阔25.1米,进深14.15米,面阔五间,明间、次间用隔扇门,稍间及两侧山墙开圆形窗。忠烈祠是国殇墓园的主体建筑,是祭奠、祀奉阵亡将士英灵的殿堂,至今已经历了60多年的风雨沧桑。忠烈祠上檐下悬“河岳英灵”匾额是蒋中正题写的。墓园里的忠烈祠则为古代祠堂风格建筑,里面收藏着数块石碑和历史照片,记载着那段令人伤怀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腾冲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悬“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悬“忠烈祠”匾额,走廊两侧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腾冲会战概要、告滇西父老书等碑文。祠内外立柱刻有国民党军政要员及远征军20集团军将领等人的题联、挽诗、悼祠。祠内正面为孙中山遗像及遗嘱,两侧墙上嵌有 9618位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廊柱、格门两侧及祠内明间四柱上悬由何应钦、卫立煌、霍揆彰、周福臣、阙汉骞、顾葆裕等高级将领题联。忠烈祠内常年摆放有来自国内外观众凭悼阵亡将士时所敬献的花圈和鲜花。2009年7月,在对忠烈祠进行维修时,在祠堂两面墙壁上恢复镶嵌了96方阵亡的名录碑和12块国殇墓园落成时于右任、孙科等人题写的挽诗悼词碑刻。</p> 中堂正中墙面上镶嵌的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上有“天下为公”横额,下面镶嵌《总理遗嘱》全文,右边悬挂中华民国国旗,左边是国民党党旗。<br> 国殇墓园-碑-《告滇西父老书》<div>云南是中国的国防重要根据地,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西南控制泰、缅、越,东北拱卫川、康、黔、桂。滇西又是云南西陲的重大屏障,握高黎贡山、野人山的脊梁,襟潞、澜、龙、盈大川的形胜。且为通印度洋国际交通的惟一生命线,我们中国是民主阵线二十六国中四大列强之一,所赖以沟通民主同盟国地理上的连系,全靠滇缅公路一条干道。</div><div>自去冬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英、美、苏均集中注意力于对抗欧洲轴心领袖的德国,敌国日本利用他一贯的投机取巧的伎俩,乘机攻击实力不足的缅甸。我们站在援助英国盟友的立场上毅然出师援缅,转战千里,足使敌国不敢立刻轻窥印度,而印度亦得到充分准备自卫的时间,在政略上收到很大的效果。中国对远东战争的责任既加重,因此云南对抗战的工作也更为紧张,敌人东窥腾龙,便是云南担负作战之开端。</div><div>敌人素来采取一线作战的战略,今既对南洋战局告一段落,必然集中兵力妄想实现其解决中国事件的企图。云南已成战区,滇西即是前线;保卫大云南,须先保卫滇西。而保卫滇西,须先扼住保山。我们一千七百余万云南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尤其我们滇西的广大民众,更应当强化保乡即是保省的战斗意志,服从军政长官的指示,推进军民合作的工作,戮力同心,协助作战。我滇西父老要知道,滇西握有天时的便利,地理的形胜,兵精粮足的人和,一切作战条件都是对我有利的。然而军事的胜利,全靠民众的协助,有良好军纪的军队,配合着有训练有组织的民众,一定发挥伟大的力量。这样,敌人必不敢轻举妄动;敌人若不量力,冒险侵入,那么,潞澜川谷中便是他们的葬身窟,这是毫无疑义的。</div><div>根源生长迤西,滇西是我的桑梓,也是我父老祖宗坟茔庐墓的所在地。现在敌人打进我们的家乡来了,看看腊戌撤退后滇西公私损失奇重,真所谓生灵荼炭,哀鸿遍野;看看五月四、五两日保山遭受兽机的轰炸,颓垣败墙,血肉横飞,迤西重镇化为灰烬,保山县城立成死市,鸦狗群聚,时疫蔓延,举世闻悉,同声愤慨,百年浩劫,惨不忍睹。根源闻此,能不动心!乃奉蒋委员长电令、龙主席委托和监察院的催促,扶病西来,冒暑远缸。我带来一个衰病老年之身,带来一颗纯洁的赤诚之心,坦白地诚挚地希望诸父老共体时艰,懔然于国难、乡难的加深,大家齐心一致,坚定最后胜利的信心,发挥军民合作的力量,加紧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加强民众自卫,协助军队,尽到守望、运输、救护、侦察、通讯的责任。</div><div>我滇西父老诸君,全国甚至全世界人士都重视云南的国防地位,更注视滇西战局的前途。我父老要抱定决心,驱逐敌人退出腾冲,退出龙陵,退出滇西国境以外,甚至退出缅甸。第一步,我们要确实守住保山,作为恢复腾龙的准备。我云南同胞和全国同胞与我同盟国的人士,现均翘首西望,期待着由稳定的滇西战局,一变而为边境歼敌的胜利战场。要确保滇西军事的胜利,端赖我父老发挥自己的力量,民众力量尽到一分,军事力量即增一分。自然,今后军队所需于民众的人力、物力的供给者至巨,敌人在沦陷区域的横征聚敛、荼毒残杀亦愈凶,而我们滇西民众所遭受的痛苦和牺牲也一定愈来愈大。但苟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始能保住滇西过去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根源不敏,愿追随诸父老之后,同心努力以赴之!谨此书告。</div><div>里人 李根源(时任国民政府云贵监察使)</div><div>民国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div>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碑-《答田岛书》</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上刻的是时任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答复侵腾日军行政班木部长田岛寿嗣的《答田岛书》。</p><p class="ql-block">由于腾冲沦陷时原任县长邱天培离城而走,腾冲军民群龙无首,张问德老先生以62岁的高龄临时被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任命为腾冲县长。当时的军民关系、军政关系都非常的好,老百姓也配合远征军打了几次非常成功的游击战,日军连遭重创。田岛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他为了离间军民关系,致函张问德老县长,邀请他为解决“双方民生之困难问题”愿作“长日聚谈”,其实这封信的实质就是一封诱降信。</p><p class="ql-block">张问德收到来信后,一眼就识破了田岛的诡计,所以在回信中严斥日本人在腾冲犯下的种种罪行,告诉他们只有退回日本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在信的最后,他还用非常自信的口吻预示了敌人的后果:“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p><p class="ql-block">这封信写的日期是民国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也就是1943年的9月12日,当时是滇西乃至全国抗日战争进行得最激烈和最艰苦的时候。这封信发表之后,《中央日报》、《大公报》等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极大地鼓舞了云南民众对日寇抗战到底的决心与志气。同时,张问德也被蒋中正、陈诚誉为“全国五百多个沦陷区县长之人杰模”和“富有正气的读书人”。</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p><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国殇墓园落成的当天,蒋中正亲自书名颁布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在布告中明确规定:“除按时举行祀典及随时开放任人瞻仰外,不得擅自驻兵及移作别用,以示爱护尊崇之意,倘有干范例禁,定即严惩不贷。”从这个布告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腾冲国殇墓园的重要地位。</p> 腾冲国殇墓园落成祭文,详细介绍了云南当时的状况,以及建立国殇墓园的悲壮历史。 <p class="ql-block">B. 小团坡</p><p class="ql-block">位于忠烈祠南面的这座圆形丘陵,当地人叫做小团坡,这就是安葬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冢群。坡麓设半圆形月台,两侧设石阶可登,月台高2.2米,长12.2米,宽7米,台上左侧有20集团军阵亡将校名录碑一座,右侧是原修建的刻有14名阵亡盟军纪念碑,月台迎面嵌于右任“天地正气”四个草书集字,月台上正中筑石阶,直达坡顶。 </p><p class="ql-block">整个小团坡上辐射状地分布着72行3346块墓碑,布局上呈现四大块八小块地扇形,寓意为长眠在这里地英烈来自于祖国地四面八方,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地军衔和姓名。在中国传统礼仪中,讲究地是“入土为安”,腾冲抗战结束以后,腾冲军、政、民联合将反攻腾冲城中牺牲地远征军将士遗骨火化,并举行了本地有史以来最大地一次水陆法会,选择于此地安葬。</p> <p class="ql-block">C. 阵亡将士纪念塔</p><p class="ql-block">在小团坡顶为一圆形平台,石板铺筑,正中耸立着巍峨雄伟的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塔正面有李根源先生题书的“民族英雄”四个大写,其余三面镌刻的是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撰写的《第二十集团军腾冲会战概要》,塔身上方有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字样。整个小团坡以最上方的纪念塔为中心呈四面八方放射状排列,以中轴对称线排列,左边安葬的是二十集团军五十三军阵亡将士;右边安葬的是二十集团军五十四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的外形像一把出鞘的长剑,这是一柄用民族精神铸成的利剑,挑落了法西斯日本帝国猩红的太阳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p><p class="ql-block">塔由塔基、塔座、塔身组成,青石建造,高10米的纪念塔,塔基方形,边长5.5米,高0.73米,其上为四级叠涩,叠涩之上系塔座,方形,高2.23米, 边长1.52米,塔身外形为方形柱式,由上小下大四块高约5.5米的梯形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塔四面设石阶可登,塔四周以石柱系铁链为护栏。塔顶四面饰中华民国国徽,塔身东、西、北三面均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20字及“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 ;南面镌刻“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14字。</p> 这是刻在阵亡将士纪念塔一侧的二十集团军腾冲会战概要 该文于民国1933年9月由集团军总部撰文,1985年9月14日 重立,李超杰敬书。 忠烈祠后,沿石阶往上是整座墓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烈士墓园,坡上苍松翠柏,青草黄花,以纪念塔为圆心向四周辐射,围绕着纪念塔周围的是密密麻麻的小块墓碑,烈士墓冢。它以纪念塔为园心,呈辐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将坡体分为6等分,每个等分代表一个师。自上而下依原作战部队序列和职衔高低整齐地排列着上圆下方的墓碑,墓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军衔和姓名,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的骨灰罐,当时埋葬的方式是“一碑,一罐,一把骨 灰”,而且全是按原作战部队的序列,依据职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这是曾经竖立起来的阵亡将士墓碑</p><p class="ql-block">远征軍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p><p class="ql-block">少少少少少少少中中少少中中少沙少少少少沙</p><p class="ql-block">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將将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p><p class="ql-block">王鲁张郭吴陳喻楊高李覃彭葉张温姚李吴何范 </p><p class="ql-block">福砥程镇若 運宜 子震南 立原耀志文</p><p class="ql-block">林中甫楚龍藝稀洪乾颐斌坤惠鹏桓功植恒清增</p><p class="ql-block"> 墓</p> 以台阶为中轴,小团坡左半山安葬的是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阵亡将士,右半山安葬的是五十四军阵亡将士。寓意着他们虽然牺牲了,但在他们阵亡之后依旧像一支整装待发的队伍,永远守卫着我们祖国领土的安宁和祥和。这一尊尊烈士墓冢,诠释了金戈铁马,峥嵘岁月里不屈的民族精神,令人震撼。<br> 远征军战士们的墓碑排列整理,按照当时的编制,级别安置的十分有序,诸如他们活着时候的序列,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p class="ql-block">D. 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于2011年9月14日建成,是为了纪念牺牲在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而修建。整个建筑群由<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家三个</span>部分构成, 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石材采用腾冲本地出产的火山石, 以本色、质朴的风格,表达对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的特别纪念。在广场的前面,是4 X 5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示意图”铸铜地景。地图上标示出三大主要抗战物资运输通道, 分别是从汀江到昆明的“驼峰航线”、从昆明到曼德勒的“滇缅公路”,还有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地图上特别标示出中国远征军的十大战役地点, 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第一个战役一一同古战役, 到反攻胜利的最后一个战役一一腊戌战役。纪念广场入口的正面,<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是“华岳英灵”四个大字.纪念广场的两侧,是二十个大小不等的立碑, 组合成错落</span>有致碑林,揭示出当年中缅印战区抗战风云的起伏跌宕,并纪念为此牺牲的数万中国远征军将士。从纪念广场的右侧开始,分别是“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三个时期战斗序列”、“中国远征军十大主要战役”、“中国远征军十三位殉国高级将领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士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参战将士名录”等碑刻。广场的中心是4.2米X 3.8米X 2.8米的方形主题铸铜浮雕纪念碑, 基座用“热带雨林”石材围合, 正面是取材于芒友会师的历史照片创作而成。纪念碑的背面,是“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祭文。纪念碑南面是阵亡将士墓, 墓丘直径4米,墓前立碑由整块火山石制作,高1.95米、宽1.2米,上面书写“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12个大字。墓丘下面建有 1.6米X 1.6米的地宫, 甬道与地面相通。地宫用于安放中国驻印军阵亡将士遗骸。墓丘后面有七块斜碑, 用于记载历次迁葬记录。</p> <p class="ql-block">“华岳英灵”</p><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入口的正面耸立着由腾冲本地出产的火山石石材制作的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 及“华岳英灵”四个大字. 纪念广场的两侧,是二十个大小不等的立碑,组合成错落有致碑林,,揭示出当年中缅印战区抗战风云的起伏跌宕,并纪念为此牺牲的数万中国远征军将士。在广场的前面,是 4X 5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示意图”铸铜地景。</p> 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 <h3>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div>2011年9月14日,为纪念滇西抗日胜利七十周年, 特在国殇墓园树立了褚红色的纪念碑,其中详细叙说了这段抗战的艰辛,在军民一条心的形势下,修建了滇缅公路,在得到盟军的无私援助下, 历经松山血战、腾冲光复、攻克腊戊,解放龙陵等百余次战斗,战功赫赫,牺牲惨重,以前后牺牲近十万人的代价,保住了大后方,保全了运输线,这是我国军队首次主动介入国际战场,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民族之林,人类正义而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抗日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div><div>&lt;在天为乾,在地为坤,永志不忘,民族昆仑!&gt;</div></h3>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滇西战场战斗序列</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三年四月至一九四五年三月远征军 司今长官( 前 陈诚 后 卫立煌) 副司今长官 黄琪翔</p><p class="ql-block">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前宋希濂 (后)黄杰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霍揆彰 副总可令: 方天</p><p class="ql-block">第七十一军 (一九四四月六月加入)</p><p class="ql-block"> 军长:钟彬 (前); 陈明仁(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八十七师 师长 (前)张绍勋 ;(后)黄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看到钟彬、张绍勋的名字, 颜凡强想起父亲颜德明1949年任47军139师师长时的一段俘获钟彬、张绍勋的战斗经历。颜伯伯在钟彬照片后面亲笔写道:“东川战役也是全国解放最后的一个大仗我师由湖南大庸于10月30日出发经鄂湘川一个多月艰苦战役行动于11月22日川省白涛镇即乌江被擒钟彬”。竖写:钟彬是国賊十四兵团司令。</p> <p class="ql-block">这张张绍勋抽烟的照片后面写道:“生擒一二二军军长张绍勋于大庸1949.10.16日”。</p><p class="ql-block">昔日抗战远征军将领,今日解放战争中阶下囚,今非昔比哦!</p> <h3>参观诸多地方,对远征军的贡献及人民的抗日热情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这段悲壮的抗战历史,感到心情沉重。在远征军战士的雕像下休息片刻, 觉得也得到了战士的庇护。</h3> <p class="ql-block">墓园区一座独立的墓碑引起我的注意, 仔细辨认,居然是一位陆军中将,抗日烈士寸性奇将军之墓。查了百度,才知其为何人。</p><p class="ql-block">寸性奇(1895年-1941年5月13日),字念洁,出生于云南腾冲县城关镇二街,抗日名将,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1942年6月追赠中将),是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2014年9月, 寸性奇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被蒋中正誉为:抗日军中一虎将。</p><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13日,寸性奇部队在滴米未进的情况下与敌军周旋,持续的抗击让将士们相当疲惫,但此刻已别无退路,“济则为国争光,不济以死继之。”而师长寸性奇更是拖着重伤之躯奋战到底。在激烈的交战中,寸性奇不幸左腿中弹,大腿以下更是被炸弹炸得血肉模糊,但他如同钢铁一样坚强不屈。他环视了一下伤口后,已不觉疼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了最快的决定,即命令团长趁敌人不备时从黄仙谷突围出去,并留下了那句让人类泪目的绝笔信:“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言毕,用仅剩的力气拔剑自尽。</p> <h3>那场战役惨烈到让敌军都瞠目,寸性奇率领的第三军因作战顽强、永不服输的劲头而闻名敌我两军。此场战役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场将士无一人退却,都陪着寸性奇留在原地,他们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最终战死沙场,壮烈殉国。<br></h3><h3>寸性奇的老父亲寸大进在当地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他老人家是前清腾越守备,官居五品,长期守卫边关,“寸家一门多将士”,寸性奇牺牲后的消息传到腾冲,这位八旬高龄的老父亲听后忍住悲痛,连声说了三个“好”字,儿子报效国家死得其所,他作为父亲除了心疼,余下的只有欣慰。<br>1942年,日军攻陷云南占领腾冲,年已88岁高龄的寸大进老先生,自知年迈垂老无力报国,为了避免落于日军手里,于是颤巍巍走出家门落脚于落倚坪,倚靠在附近的一颗松树底下绝食七天七夜,含恨而亡。而寸大进的另两个儿子,寸性禄、寸性福,都在战役中壮烈牺牲,诚然满门忠烈,天地可昭。</h3> <p class="ql-block">五 盟军碑</p><p class="ql-block">在收复腾冲的战役中,和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的还有一支特殊的军队,他们就是美国盟军。从1943年8月17日至1944年9月14日,盟军空军共出动300多架次飞机,先后在高黎贡山、来风山及腾冲城内对日军进行轰炸,摧毁了日军大部份的堡垒,减少了远征军地面部队的伤亡,有力地配合了攻坚战的进行; 同时,远征军中的美军作战参谋团也积极参与支持各部队进行地面攻击。在反攻滇西战役中,共牺牲了19名美国盟军官兵,在这19名官兵里,军衔最高的是少校威廉.麦姆瑞。这些按西方风格树立的墓碑是2004年新立的,原来的盟军碑在上面。由于在 1945年修建盟军碑时,战争刚结束,苦于记录资料不详,碑上只刻有“夏伯尔等14名官兵壮烈牺牲”字样。</p><p class="ql-block">2001年,在国内诸多学者、社会人士,美籍华人江汶女士及史迪威将军外孙伊斯特布鲁克先生等人的多方搜寻下,终于找到了19名盟军阵亡官兵的姓名。2004 年,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国殇墓园择地为他们重新修建了墓碑和纪念碑,纪念碑上雕刻着“鸽子衔着橄榄枝”图案,象征着中美盟军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一起赢得和平的伟大进程。</p><p class="ql-block">为此,美国总统老布什于2004 年给保山市市长写了一封感谢信,代表美国人民,感谢腾冲人民修建此盟军纪念碑,佐证两个伟大国度友谊的善举。2010年4月,国殇墓园管理所将此信件以石刻的形式展示在盟军纪念碑对面。</p> 这是历史上曾经修建的盟军阵亡烈士纪念碑, 其中只提到十四位献身的盟军将士。 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在这里埋葬着十九位美国盟军将士。美国军人在这里缅怀他们的军人,颂扬他们的牺牲精神。 飞虎队腾冲临时机场示意图 <p class="ql-block">六 雕像</p><p class="ql-block">耸立在腾冲国殇墓园的美国史迪威将军和陈纳德将军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p><p class="ql-block">李根源(1979-1965),腾冲人氏,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还有个抗战小战士的雕塑,娃娃兵两肩背着水壶、挎包,年龄在十三岁左右,用稚嫩的双肩扛起抗战救国的大旗。</p> <p class="ql-block">饿死不吃军粮</p><p class="ql-block">滇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p> <p class="ql-block">滇女情深</p><p class="ql-block">一位傈僳族妇女,在深山里碰到一位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因当地找不到饮水,她便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使其得以脱险。</p> <p class="ql-block">七 碑-倭冢</p><p class="ql-block">在陵园北端有一座非常特殊的坟冢叫“倭冢”。</p><p class="ql-block">倭时古代对日本的称呼,自元、明以来,把活动在我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称为“倭寇”,后来“倭寇”一词便逐渐称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词。这埋有日军尸体的坟墓,李根源先生题之为“倭冢”。</p><p class="ql-block">里面埋得是侵腾日军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副队长太田大尉和桑弘大尉,这三具敌尸据说是以伏罪的姿势被埋在这里。</p> 倭塚<br>在陵园北端有一座坟冢叫“倭冢”。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自元、明以来,把活动在我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称为“倭寇”,后来“倭寇”一词便逐渐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词。这埋有日军尸体的坟墓,李根源先生题之为“倭塚”。里面埋葬的是侵腾日军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副队长太田大尉和桑弘大尉三具敌尸。南面小团坡纪念塔的高大光明与矮小黑暗的倭冢对比,概括抗日战争的敌我双方形象, 昭示着侵略者的惨败,警示后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另外也体现了我中华民族及腾冲人民宽阔的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就让这些侵略者的亡魂“入土为安”,不得再逞凶祸世。 <p class="ql-block">感言一二</p><p class="ql-block">总之,滇西抗战纪念馆是一个主题鲜明,具有强大震撼力、大气磅礴、内容精实,集展览、收藏、研究、瞻仰、宣传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抗战专题纪念馆,与原国殇墓园融为一体,全面地再现了辉煌的滇西抗战历史,对研究和再现滇西抗战历史、缅怀先烈、祈愿和平、对外交流将发挥更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是一座埋葬着滇西抗战中为国捐躯的8000壮士,这是目前全国最早和最大的烈士陵园。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来这里凭吊、祭奠的不仅是逝去的亡灵,更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事实证明,云南人民这八年的抗战斗争(自1937年修筑滇缅公路开始)就是名副其实的一场人民战争,中国军队和滇西人民在斗争中,不畏强暴,不甘沦亡,为正义献身,为和平而战,其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伟大爱国精神,光照日月,永垂青史。</p><p class="ql-block">尤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权利替代曾经饱受日军杀戮、摧残的老一辈人去原谅日本的狼子野心,求的心理安宁。一定要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