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探展|【永恒的爱】十九世纪欧洲经典艺术展

冷眼小安🍉

<p class="ql-block">“永恒的爱”十九世纪欧洲经典艺术展</p><p class="ql-block">展览日期:2024.1.16—2024.4.7</p><p class="ql-block">展览时间:9:30—16:30</p><p class="ql-block">(16:0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p><p class="ql-block">定时讲解:周二至周五10:00、14:00展览</p><p class="ql-block">地点:上海海派艺术馆一楼1号、3号展厅</p><p class="ql-block">展览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新镇路1536号</p> <p class="ql-block">罗马修女</p><p class="ql-block">乔万尼·安东尼奥·拉布斯</p><p class="ql-block">这尊胜像是乔万尼·安东尼奥·拉布斯(1806-1857)于1840 年所作,被誉为“雕塑界的蒙娜丽莎”。在2017年布鲁塞尔古董双年展上展出时,所有见到她的人都驻足不前,深深地被它的美丽所折服。修女的面容很安详、平静,汉白王雕成的头巾呈现出柔软的质地,令人惊叹,是最为吸引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与小天使</p><p class="ql-block">非利普·普民特万</p><p class="ql-block">女神维纳斯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她是罗马创建者的继承人埃涅阿斯的母亲,因掌管“美丽”和“魅力”而被众神认可,这令赫拉(女性保护神和婚姻女神)以及雅典娜(战争和智慧女神)十分嫉妒。人们相信,她代表了优雅、愉悦、爱以及生育力。这座雕像中的维纳斯呈站姿,形态活泼,身旁是象征爱情的小天使。</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爱神吻醒普赛克</p><p class="ql-block">爱德华·安布罗斯</p> <p class="ql-block">丘比特和普赛克</p><p class="ql-block">爱德华·安布罗斯</p><p class="ql-block">这两组中等大小的大理石雕塑,讲的是取自阿普列乌斯《变形记》中两个关于普赛克的著名故事。</p><p class="ql-block">普赛克是国王的女儿(她的名字在希腊文里象征灵魂),因其太过美丽,众多追求者都长途跋涉来一睹其芳容。这一切让美神维纳斯心生嫉妒,于是便让其子爱神丘比特去设法使普赛克爱上一个丑陋的怪物,但丘比特却深深地被她吸引,而未能完成母亲交给他的任务,丘比特对她一见钟情,于是其用轻柔的微风把这位美丽的凡人带到了其宫殿。普赛克可以拥有丘比特的财富并享受丘比特对她的爱,但须履行承诺即不能企图去弄清楚和她一起生活的丘比特的真实身份和容貌。</p><p class="ql-block">在她心生妒忌的姐姐们的怂恿下,普赛克拿着油灯去看她熟睡的爱人,她发现他是如此地英俊迷人,激动不已。也许是太过激动,普赛克不慎将一滴滚烫的灯油落在了丘比特的身上(雕塑《丘比特和普赛克》即表现的是这个场景),突然惊醒的丘比特发现普赛克违背了对他的承诺,于是愤怒伤心地飞走了,消失在空气中。普赛克疯狂地寻找丘比特,但无人愿意提供帮助,绝望之中她来到维纳斯的住所向维纳斯求情。维纳斯把她当作奴隶一样让她做苦役,受尽折磨,最后让她送给冥界的珀耳塞福涅一个珍贵的盒子,并严禁其打开盒子。回来的路上,普赛克忍不住打开了盒子,吸入了地狱的气息,因此陷入了接近死亡的深睡中。丘比特看到她毫无声息地躺着,疾飞而至,轻轻地触碰她,确定她还活着。雕塑家抓住这一场景:丘比特搂着普赛克,帮助她坐起来,把脸贴近他爱人的面庞。雕塑《爱神吻醒普赛克》展现的就是这一令人动容的瞬间。最终,众神召开会议,允许丘比特和普赛克成婚,并让这个年轻的女孩获得永生,成为众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安德雷·维尔·格兹小姐</p><p class="ql-block">弗雷德见克-海涅法口</p><p class="ql-block">油画215×150cm 1904年</p> <p class="ql-block">春天寓意雕塑</p><p class="ql-block">卡尔·约翰·斯坦豪赛尔</p> <p class="ql-block">戴面纱的女人</p><p class="ql-block">朱塞佩·克罗大</p> <p class="ql-block">朱塞佩·克罗夫是意大利雕塑家,其在位于米兰和科莫湖之间的伦巴第区工作。当奥地利皇帝庆祝自己加冕为伦巴第国王时,克罗夫是少数几个接到皇帝订单的雕塑家之一,他为此完成了周雕塑《命运》,这尊雕塑自1845年起一直存放在梵蒂冈。除此之外,克罗夫还为米兰大教堂制作过周雕塑。</p><p class="ql-block">克罗夫曾深受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他不断精进大理石雕刻技艺,孜孜不倦,追求古典主义之美。这尊雕塑头像即有一种古典之美,其惟妙惟肖,让人产生一种女人戴着透明面纱的感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头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陈列在华盛顿美国国家艺术馆中的另一件雕塑作品,即威廉姆·科克伦收藏的著名的《戴面纱的修女》,虽然名字如此,但那位女士并非修女。两者虽均戴面纱,但也有不同,我们眼前的这尊雕塑头像双眼微闭,曾在1853 年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过且带有艺术家签名,而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中的雕像并没有签名。另外,其发型也与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收藏的雕像略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母女画像</p><p class="ql-block">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油画206×142cm 的1850年</p> <p class="ql-block">花卉女神,春天和爱的寓意画</p><p class="ql-block">法国</p><p class="ql-block">油画257×175cm 19世纪后四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方少女全身像</p><p class="ql-block">古格里莫·巴尔迪</p><p class="ql-block">这个女性形象叫雅亿,“雅亿”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山羊",出自《圣经·士师记》。雅亿是帮助以色列人击败迦南王耶宾的大功臣,当迦南大将西西拉撤军逃跑时,他躲进雅亿的帐篷。由于当时男人不能进入女人的帐篷,因此不会有人想到去那里搜寻西西拉。雅亿为示热情,降低他的警觉,用自己的奶来款待他。当他睡着了,雅亿悄悄地到他旁边,用锤子把帐篷的橛子钉进他的鬓角,将他杀死。以色列人军心大振,一举灭掉迦南王,为这一地方带来逾四十年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亚平宁牧羊人</p><p class="ql-block">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油画257X181cm 1825年</p> <p class="ql-block">白天和夜晚寓意雕塑</p><p class="ql-block">玛粥兰·莫罗</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年轻女人半身像</p><p class="ql-block">让·巴普蒂斯特、又称奥古斯特·克雷羊格</p><p class="ql-block">这尊半身像雕塑是雕塑家让·巴普蒂斯特·克雷辛格的代表作。雕像有花饰和裸露丰满的胸部,这点很像他创作的《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半身像以及神话人物题材的雕像。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雕塑家对发式进行了精心的周雕琢,头发上的花饰与胸前的花束遥相呼应,肌肤光滑而富有弹性,面部表情非常逼真,温柔而充满生气。</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牧羊人</p><p class="ql-block">安东尼奥·博尔托内</p><p class="ql-block">安东尼奥·博尔托内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那不勒斯的美术学院,后来成为其名誉教授。他</p><p class="ql-block">为意大利各省的纪念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最卓著的是意大利国民议会维多利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的半身像,以及在圣十字大教堂的佛罗伦萨著名历史学家吉诺·卡波尼半身像。由于出色地完成了订单,他获得过多次骑士勋章。</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少女胸像</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的面部表情和姿势透露出一种青春、纯真和柔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罗丹作品的重要特征,他善于通过姿态、面部表情和肌肉的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情感的复杂性。罗丹在这件肖像作品里显示出他对女性情感的敏感捕捉,将少女向往自由美好的心灵活动生动地揭示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侧面</p> <p class="ql-block">多西亚</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罗丹是传统雕塑的最后一位和现代雕塑的最初一位大师。让人吃惊的是他三年报考巴黎美术学院而未被录取。1864年,沙龙展览拒绝罗丹参展,随后他与阿尔伯特·恩斯特·加里埃·贝勒斯一起工作,并于1871年跟随他来到比利时,在那举办了第一个展览。罗丹年轻时的作品不多。这尊半身像是他与加里埃·贝勒斯在比利时的工作室一起创作的作品。加里埃·贝勒斯是雕塑家同时也是企业主,罗丹以他的经历为榜样,成为了尽人皆知的雕塑家,在作为雕塑家从事艺术事业的同时还在工作中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罗丹在二十年间创作了大量反映出他老师的技术和品味的雕塑,这尤其让我们联想到加里埃·贝勒斯创作的寓意季节的雕塑和酒神女祭司的半身像雕塑。</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把这尊《多西亚》半身像与《苏珍》相比,两者在同一时代完成,且都在布鲁塞尔青铜铸造厂完成。另一尊陶土材质的《多西亚》珍藏于巴黎罗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王子和他的爱大尼禄</p><p class="ql-block">法国</p><p class="ql-block">62X24.6x25m 186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未婚妻</p><p class="ql-block">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p><p class="ql-block">这是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夫人艾美丽·德·蒙福尔的半身像,他们于1869年结婚。她比卡尔波小20岁,出身贵族,是法国准将、卢森堡宫馆长的女儿。1867年,他们相识于拿破仑三世举办的舞会上,至此年轻的女孩儿成为了出身低微、追求完美的雕塑家心中的偶像,两年后的1869年,两人订婚,4月在玛德莲教堂举行婚礼,两人的证婚人是小仲马和查尔斯·加尼埃(巴黎歌剧院的设计师),婚礼向所有巴黎人开放。</p><p class="ql-block">被爱情沐浴的雕塑家充满激情,为他心爱的人制作了活灵活现的半身像,半身像饰有象征婚姻的橘子花枝。她的爱人摆出轻微的不对称的姿态,显得温文尔雅,恬静秀美。这座半身像记录了艾美丽一瞬间展现出来的幸福表情,以及内心深处的不安。卡尔波制作的一些家人肖像,饱含深情,在展现人物的心理方面可以和十八世纪的法国半身像雕塑媲美,这件石膏作品即为其一。</p> <p class="ql-block">渔童</p><p class="ql-block">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p><p class="ql-block">《渔童》是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856 年他到罗马进修,1857年末他完成了这件作品的模塑。其认真观察生活后决定采用写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这件作品也是他作为法国美术学院学生在罗马学习时第二学年的“寄送作品”。在获得“罗马大奖”到罗马进修学习时,每位法兰西美术学院的寄宿生每年都要向法兰西美木学院寄送一件作品,以此来证明他们在罗马学习的专心程度以及取得的进步。随后,寄送的作品会在美术学院和其他学生寄送的作品一同展出。从这点来看,《渔童》是卡尔波早期的作品,但是在公众眼里,这件作品反映出他是那个时代雕塑界发展的希望。</p><p class="ql-block">Lepecheur a la cG </p><p class="ql-block">Jean-Bap </p><p class="ql-block">手法进行创作来看,这件作品是他对美术学院的老师弗朗索瓦</p><p class="ql-block">吕德和弗朗西斯科·杜雷的致敬。</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记录了前一年夏天卡尔波在那不勒斯的街上观察到的情景:一名年轻小男孩赤裸着身体蹲在地上,戴着渔民帽,手里拿着一个贝壳贴近耳边,听着贝壳里的回声,他面露微笑,而后准备起身奔跑。卡尔波对人物富有弹性的肌肉、浓密的卷发和迷人的微笑给予了很高的关注。从主体的选择以及运用写实主义</p><p class="ql-block">卡尔波的这件《渔童》作品轻盈飘逸,反映出卡尔波的天分和个性,在他的作品获得了巴黎人的好评之后,卡尔波拒绝把石膏模型卖给国家,而是制作了两件青铜材料的相同作品。其中之-在1859年的沙龙展览上展出,后被收藏家、商人詹姆斯·德·罗斯柴尔德买走。汉白玉材料的作品则在1863年的沙龙展和1867 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大获成功,赞誉不断。卡尔波本来经济条件不太好,家人又去美国淘金,这让家庭经济状况变得非常因难,他不得不去寻求稳定的收入来源--制作不同材料的同一件作品然后售出。从1860年起,据《渔童》原模翻制成多件青铜材料作品;从1870年起,又开始改动《渔童》,即持有渔网的作品。因此,我们能够在多地见到这件作品,这些作品现分别存放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哥本哈根(新嘉士伯雕塑博物馆)、第戎(第戎美术馆)、纽黑文(耶鲁大学美术馆)和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p> <p class="ql-block">侧面</p> <p class="ql-block">年轻男孩和他的爱犬</p><p class="ql-block">恩里科·巴齐</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姐姐</p><p class="ql-block">雷蒙多·佩雷德</p> <p class="ql-block">侧面和局部</p> <p class="ql-block">保罗和维尔吉妮</p><p class="ql-block">玛蒂兰·莫罗</p><p class="ql-block">这组大理石雕塑完美体现了玛蒂兰·莫罗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即运用十八世纪的表现风格塑造人物。保罗和维尔吉妮是雅克·亨利·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1737-1814)同名小说的主人公。</p><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于1787年问世,是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玛蒂兰·莫罗的这组雕塑重现了小说最著名的片段之一,即两个年轻人因突如其来的暴雨受惊,相互拥抱以躲避暴风雨的瞬间:“正向家中跑去的维尔吉妮,头上遮盖着从后面翻起的村裙,以躲避骤雨.……她用手臂搂住保罗,使其与自己共同躲在翻起的衬裙下。两人在这个自己发明的雨伞下相继笑了起来。”然而莫罗只表现了小说中的部分文字描写,因为毫无疑问,第二帝国的民众们并不喜欢看到维尔吉妮掀起衬裙并用它盖住头部…. 即便如此,这个主题仍然非常受欢迎,十八、十九世纪的很多歌剧都是据此题材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爷爷的喜悦</p><p class="ql-block">多纳托·巴卡格利亚</p> <p class="ql-block">侧面和局部</p> <p class="ql-block">春天</p><p class="ql-block">希波里特·莫罗</p> <p class="ql-block">仙女座大型青铜盆饰</p><p class="ql-block">皮埃尔·阿方斯·伯格特</p><p class="ql-block">这件大型青铜盆饰置于八角底座上,盆饰上雕塑的主题是令人称奇的希腊神话《珀耳修斯和安德罗美达》。盆饰的盆体做了很自然的处理,就像海边一块大型岩石上有很多海生动物和贝壳一样。盆体装饰由多部分组成:器皿的鼓凸部分的一边是安德罗美达,一个裸体女孩,身体光滑柔软,与岩石形成鲜明对比,另一边是一头水怪,尾巴缠绕在盆底上。盆体上方脖颈处是裸体的珀耳修斯,他正与水怪战斗,其腰部系一块布巾,右手握着长茅,头上戴着鸡冠头盔。</p><p class="ql-block">这尊盆饰上有安特卫普雕塑家阿方斯·伯格特的签名,1883 年在安特卫普完成,两年后的1885年,在安特卫普美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这件作品为阿方斯·伯格特极其重要的作品,从体量、形体和制作工艺来看,这件作品可算是1880年后比利时雕塑复兴的杰出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背部</p> <p class="ql-block">一对烛台,“白天和夜晚</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斯特·加里埃·贝勒斯</p><p class="ql-block">加里埃·贝勒斯,人称“十九世纪的克罗迪翁”(十八世纪极有创意和天赋的洛可可雕塑家,十八世纪法国雕塑业的推动者)。在所有以女性为主题的烛台中,最著名的要属这对和他于1878年与克里斯托弗勒公司合作为巴黎歌剧院楼梯制作的那些烛台了。</p><p class="ql-block">这一对烛台造型优雅、精致、柔美,人物的服饰借鉴了古罗马艺术风格,和蔼亲切的姿态和着重对细节的表现则体现出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加里埃·贝勒斯在制作模型和绘画草图方面极具天赋,他的原始构图往往展现出人体精致的美感。他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但是同时又很高雅,兼容并蓄,赢得大众广泛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双体柜</p><p class="ql-block">这个柜子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双体柜,是用胡桃木所制。这是一对姊妹柜,另一个柜子在卢浮宫二楼收藏。柜子上有非常多的雕刻,所有雕刻都出自于历史记录和小说书籍的人物和战争的场面。两侧还有一些希腊神话人物。</p><p class="ql-block">这个柜子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打开方式,雕刻家非常有创意地把拉手设计成了雕刻中的“舌头"。</p> <p class="ql-block">侧面和局部</p> <p class="ql-block">年轻女孩画像</p><p class="ql-block">根据保罗·德批罗什原作创作</p> <p class="ql-block">地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