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普善

<p class="ql-block"><b>  目前,社会上有极少数人一直在鼓噪着要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大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腔势,其否定的理由就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产物,既然否定了文革,那么理所当然地也要同时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否定?否定了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也许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也许对当时被动员上山下乡的情景仍未释怀?或是以为上山下乡运动毁掉了美好的前程?亦或是人云亦云,愤世嫉俗?其实,这个否定的理由或观点本身就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用手机随便在浏览器上搜一搜就能查询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从1955年开始的,只是到了文革期间的1968年12月,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后,中国大地迅速掀起大规模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一个高潮而己。文革只有十年,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前后共三十年。所以,把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说成是文革的“产物”,纯属牵强附会。 </b></p><p class="ql-block"><b> 上山下乡运动既不是文革的产物,也不是某个人的杰作,她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必然,是党和国家为应对国内外形势而集体决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是: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经济困难、粮食不足、农村落后、城市就业困难,加之到了60年代末中苏边界敌军压境等诸多因素,针对这些困难和压力,发动一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知青上山下乡为当时的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开发边疆、屯垦戍边,培养革命接班人,缩小“三大差别”、促进粮食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巨大贡献。千千万万个知青和千万个知青家庭为了国家利益做出的牺牲历史将永远铭记。如果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被否定了,那么,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地位也将荡然无存。</b></p> <p class="ql-block"><b>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谁也否定不了,专家学者也好,名人知青也罢,因为历史不会答应,国家不会答应,绝大多数的知青和知青家庭也不会答应,想要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是痴人说梦。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给予了无限的关怀,多次接见知青代表。作为中国的一个公民,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唯有跟着共产党,服从党中央,服从国家的大局和整体利益。中央和政府从来没有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虽然文革是被否定了,但我们要把文革与文革时期发生的其他运动区分开来,否定文革不代表否定一切,不能以否定文革就可以否定同时期发生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如果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被否定的话,那千千万万个上山下乡的知青情何以堪?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道是罪过吗?他们将热血汗水洒在他乡的土地上难道就白白流淌一文不值了吗?千千万万个知青们引以为傲的上山下乡经历难道是一场不堪回首的苦难史吗?试问:如果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那么全国各地城镇乡村农场建立知青博物馆、知青纪念墙,研究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意义何在?很多知青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传承知青精神意义何在?每年各大城市的知青举办庆祝上山下乡周年纪念活动、共叙战友情意义何在?很多知青用激情写出一篇篇回忆文章、怀念上山下乡期间发生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知青生活意义何在?</b></p><p class="ql-block"><b> 现在网络上还有一种声音,那就是要彻底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但却要肯定和保留知青精神,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请问:如果“知青精神”所依附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这个载体被否定了,那“知青精神”从何说起?何以立存?</b></p> <p class="ql-block"><b>  知青上山下乡不仅是国家的、社会的、人民的历史记忆,对每一个曾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来讲,也许是一场不幸,但能够亲身参与和见证一场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也是一种有幸,它更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由于不同阶段上山下乡的知青在理想、追求以及心态上有所差异,也由于他们各自所受教育程度、家庭熏陶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有所不同,还由于他们下乡后的安置方式、劳动环境、生活基础、经济条件以及下乡时间、自身状况有所区别,以及受上山下乡对个人对家庭影响的损失程度和目前生存状况心理状态等,他们对各自曾有过的这一段亲身经历会有着不同的感受,由此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说青春无悔,志在四方;而有的人却说岁月蹉跎,虚度光阴,这都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如以片断的经历来评判全部历史,或以个人的感受来评说整个过程,再或以现在的认识来评论过去的历史,就有可能出现碎片化极端化和片面性。应该提倡客观理性地、历史完整地、科学准确地看待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能以个人喜好与厌恶的感受来评判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一旦感情用事,必然有失偏颇。</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都知道,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许多都曾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习总书记曾经有过插队落户的人生经历,浓浓的“黄土情结”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习近平心中。他在一篇文章中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习近平动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人,他们的青春名字叫知青年华;他们那激情澎湃的上山下乡经历叫知青岁月;他们培育出了“知青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为国分忧,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勤俭奋斗”。这是一种主人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华文化铸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已深入每个知青的灵魂。这种精神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历史座标被载入新中国的历史史册,将会被镌刻在新中国的里程碑上,将与南泥湾精神、铁人精神一样列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世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b>  要坚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人类的各项活动都受历史时代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对历史进行反思必须保持理智科学客观,用现在的眼光看历史问题,那叫脱离实际。对于曾经违反科学规律但又符合当年时代要求的一些行为和错误,切忌采用极端的亦或乱扣帽子的方式进行抨击。</b></p><p class="ql-block"><b> 总的来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段充满激情与悲壮的历史,它既锻炼了一代青年,又给知青带来了深深的创伤,以致出现了“三个不满意”,既:知青不满意,知青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但是,这种错误和失误并不能与工作和运动的正确与否划上等号。这与现在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道理是一样的。改革开放以来,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严重问题和重大失误,但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试问有谁能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笔者肯定是不赞同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是不是不持否定的态度就一定代表持肯定的态度吗?那也不一定,并非所有的事物都是非此即彼的。笔者以为在肯定还是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这两种对立的态度中,应该还存在一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更不争论的中立态度,这种模棱两可、模模糊糊的态度不失为是当下一种可取的态度或选择。目前,官方或官方媒体对知青的各类纪念活动大多采取不支持、不反对、不参与的“三不”政策。在看待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这个问题上,如要问笔者是什么态度?我可以旗帜鲜明地说,那就是全面肯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但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错误,极端的做法和严重的问题予以全盘否定,这种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肯定中的否定无疑是客观公正的,与彻底否定与抵触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性质和观点,不知你是否认同?</b></p><p class="ql-block"><b> 综上所述,在评价知青上山下乡这场运动时,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它的正面和负面效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