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闲话清明</b></p><p> 钟华</p><p> </p><p>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p><p>因寒食节而来,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耳因继位之争,避难外逃,险些饿死。侍臣介子推剜下自己的大腿肉,做成肉羹救活了他。重耳泣诺:“介子割股奉君,重耳没齿不忘。他日得志遂愿,当报不死之恩!”</p><p>逃亡十九年后,重耳登上晋位,史称晋文公。但已将介子推当年的救命之恩忘怀。介子推心灰意冷和母亲隐居故里。 </p><p>邻里解张为子推鸣不平,写诗掷于城上,讥讽晋文公忘恩负义。晋文公得知后,深感亏欠,亲来寻找。</p><p>介子推背母入山,不愿相见。莽莽大山,绵延十里,林密蔽日,无迹可寻。文公心切,误听人计:“三面烧山,唯留独路。烈焰崩云,介子必出”。</p><p>谁知火延如海,三日方灭。仍不见影,令人搜寻。发现被烧死的古柳树下,有二具残骸…晋文公感念介子推之恩,追悔自已的莽撞之举。下令每年的这一天,严禁生火烹食,以示祭奠。故曰:寒食节。</p><p>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古柳树死而复活。便赐古柳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p><p>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p><p>值此之后,清明节成为文人墨客抒情畅怀的新立意,经久不衰!</p><p>关于清明,寒食的诗词不胜枚举,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杜牧这首诗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而下面这诗一出!有关寒食的诗词就再也没有能超过他的地位了。这就是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原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p><p>“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p><p>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p><p>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p><p>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p><p>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p><p>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p><p>“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p><p>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p><p>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p><p>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p><p>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p><p>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p> <p>这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寒食节所作。东坡生活上穷困潦倒,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将谪居黄州后的心境,跃然纸上,写得极富感染力。诗中一开始就在感叹,抱怨,春来春去,时光总是那么的快,让人无赖,转眼来到黄州居然好几个春天了。而今年的春天却没有一丝春意,反到像秋天那么的怆然萧索。自己像海棠花一样那么高洁有什么用呢?不是同样被无情的春风苦雨打落吗?</p><p>闲光如剑,斩落香花,伴着污泥,蹍作尘土。现在如同生病的少年孤儿,没人的疼惜,缺医少药。孑然伶仃,一筹莫展。等到病癒时候,恐怕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能有什么作为?</p><p>想到这些,恼人的愁绪像汹涌的江潮,伴着雨水滚滚而来,即将把人吞噬淹灭。蓦然回首,却身在濛濛江水中无能为力,像孤舟一样,风雨飘摇,无依无靠。</p><p>当下诗人正在空荡荡的厨房煮着野菜,破烂不堪的灶里烧着湿漉漉的柴苇。看到乌鸦衔着钱纸飞过,突然发现今天是寒食节。多想亲去先祖坟墓上一柱香,拜祭宗祖。但是故乡遥远得就像通往政治理想的路途一样,那么遥不可及。一腔热情几度成空,万卷才华如水东流!</p><p>“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p><p>竹林七贤的阮籍,为人豪放不羁。独自驾车,走着心怡的路,忽然发现这路到了尽头了,那是多么的绝望!</p><p>脚下没路不可怕,人心里的路没有了,那才是真的可怕。人老了,并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已经没有了当初不顾一切的那股拼劲了!</p><p>倚窗南柯梦, 心字已成灰。</p><p>每览东坡此帖,都让人心生怜惜,悲从胸起。</p><p>诗稿后来几经辗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那里。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张浩携诗稿谒见黄庭坚。</p><p>黄庭坚见诗稿,立刻倾倒:笔锋遒劲,墨色饱满,字迹从小到大,又由大到小,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中充满萧瑟凄楚,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成。</p><p>章法严密,通篇起伏跌宕,迅疾稳健,痛快淋漓,万马奔腾,一气呵成。</p><p>书法随着诗句心境情感的转换而赋予点画线条的变化,笔锋或顺,或侧,或逆,或翻,或衄挫,或引带。转换多变,书文合一,心手双畅,烂漫天真。</p><p>结字或奇,或正,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用笔或轻,或重,或涩,或润,参差错落,恣态奇媚,变化万端。 </p><p><br></p> <p>黄庭坚见之如宝,爱之如命,又因思念故人,英雄相惜,情化于墨,欣然命笔,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论语精绝,书法雄强遒劲,将东坡的诗文书法推崇到极高位置!</p><p>明代大家董文敏见此帖,亦赞其书超凡脱俗,神来妙笔,跋云:余观东坡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p><p>“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明末傅山此语用来形容这帖书法风格,再恰当不过了。</p><p>附学写寒食帖憾因纸短未能将历代跋款通临。</p><p> 2013年清明于瓯江南畔朝北窗下。</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文2013年清明节发表在知道平台)</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