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浸蚀、搬运、堆封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黄河古称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格拉山脉北麓的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区,最后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p><p class="ql-block">5464千米,水面落差4480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影响,是中华民族主要发源地,我国人民称它为"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黄河水利委员会在2021年10月3日在黄河博物馆发布了黄河标志和黄河吉祥物。</p><p class="ql-block">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要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和多样性,开展黄河文化的传承创新,系统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推出黄河标志和吉祥物,打造世界级的超级IP。</p><p class="ql-block">黄河标志设计灵感来自于人体指纹和彩陶纹,寓意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极具生命力的指纹和彩陶涡形纹相融合,象征母亲河注入炎黄子孙的血脉,象征亘古不变的基因传承,彰显黄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的密码,寓意中华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黄河吉祥物是传播黄河精神的使者,是一组承载深刻文化底蕴和洋溢时代精神的动漫形象,组合名为"河宝",凸显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以"黄河宁,天下平"为设计理念,六个吉祥物分别取名"黄小轩"、"河小洛″、"宁小陶"、"天小龙"、"夏小鲤″、"平小牛",融合了黄帝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中华龙文化、鲤鱼吉祥文化及镇河铁牛和三牛精神,囊括了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和精神标识。</p><p class="ql-block">"河宝″穿越历史时空,胸怀美好梦想,与中华母亲河的重要地位和精神特质相契合,与"黄河宁,天下平"主题口号及黄河标志相呼应。六个可爰的好伙伴组成萌宠天团,将作为宏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精神的使者,向世界传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卡通吉祥物黄小轩以黄色为基调,对应少年轩辕,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姐,是黄河文明的奠基者。其卡通形象寓意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生生不息。黄小轩代表的是开创,胸怀万民,功竣德崇,拥有大无为的开创精神。</p> <p class="ql-block">河小洛,卡通吉祥物以蓝白为基调,对应少年河洛郎。河洛郎是中原南迁的后裔,是讲闽南语的群体(台湾同胞的主体语言是闽南语),对河洛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宏扬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小洛的卡通形象寓意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时融入了"河图洛书"二里头遗址及河洛古国等重大考古发现元素,代表智慧,传承守中,点亮东方文明的火把。</p> <p class="ql-block">宁小陶,卡通形象吉祥物是仰韶彩陶娃。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和早期重要的文化符号。这个卡通形象有破解黄河文化密码,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之意。它代表勤劳,质扑厚重,朴实无华,黄河黄土孕育千年不变的勤劳本色。</p> <p class="ql-block">天小龙,卡通形象吉祥物相对应的是少年应龙,取黄河巨龙、龙的传人之意。应龙又叫黄龙,是帮助大禹治水的神龙,黄河应龙的卡通象意在游励龙的传人,黄河儿女要继承和宏扬大禹治水精神。它代表的是勇敢,表达着中华儿女坚持不懈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夏小鲤,对应的吉祥物是黄河鲤鱼,当然是寓意鲤鱼跳龙门了。黄河鲤鱼是黄河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夏朝的都城在河南,夏小鲤也有"豫之礼"的谐意。它代表的是仁义,谦谦君子,奋发有为,彰显礼仪之邦天下和合的中国精神。</p> <p class="ql-block">平小牛,卡通吉祥物对应的是黄河的镇河铁牛,镇河铁牛是黄河两岸儿女不屈不挠的治水历史的见证,其意是引导黄河儿女发扬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奋斗的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永久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它代表的是奉献,体现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无私无我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河宝"现在落户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黄河法治宣传广</p><p class="ql-block"> 以上图片均非邮品,系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30日至3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号召。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识议,综合规划包括远景计划和第一期计划两部分。由此中国人民不仅要实现几千年来盼黄河水清的愿望,还要利用黄河,做好水土保持、大面积灌溉、大量发电和利于通行,真正把害河变成利河而始行动了。</p> <p class="ql-block">1957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部发行《治理黄河》特种邮票一套4枚。分别为《黄河综合利用第一期工程示意图》、《电力》、《航运》、《灌溉》。4枚邮票的左侧均以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棉花和麦穗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黄河在古代,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据《说文解字》称黄河为"河″,在《山海经》中称"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或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在《史记》中称"大河"。到西汉时,由于河水中泥沙含量增多,始有人称"浊河"或"黄河",《汉书》中也有"使黄河发带,泰山如厉″的记述,但"黄河"之名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代才被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在2015年8月23日发行特种邮票《黄河》一套九枚。</p> <p class="ql-block">第一枚邮票《大河之源》。邮票内涵昆仑山脉、巴颜克拉山、青海湖、鄂凌湖、扎陵湖、星宿海、李家峡水电站、西宁城、塔尔寺、龙羊峡水电站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是古代传说中神仙聚居的神山。晋代张华《博物志》卷一引《河周括地象》"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昆仑山三级:下曰樊间,一名板桐;中曰去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传说昆仑山中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的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p><p class="ql-block">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山之祖。是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我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之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千米,宽130~200千米,西宽东窄,总面积50万平方千米,海拔5500~6000米。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又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最高峰为公格尔峰,海拔7649米。</p><p class="ql-block">在1959年7月7日,我国男女混合登山队33人,其中女队员8人,集体登上昆仑山高峰之一的慕士塔格山,海拔7546米。1961年6月1日,我国登山队潘多和西绕登上昆仑山高峰之一公格尔九别峰,海拔7595米。</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古称西海、鲜水湖,藏语叫"错温波",意为"青色之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湖″,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真正更名为"青海"。</p><p class="ql-block">青海湖位于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距西宁城150千米,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面积4456平方千米,环湖周长360千米,湖高海拔3260米,平均水深</p><p class="ql-block">18米,最深32.8米,蓄水量1050亿立方米。有布哈河等40余条河注入湖中,而青海湖没有出水口,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含盐量达12.49克/升。</p><p class="ql-block">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4座巍巍高山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壮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4座大山海拔在3600~5000米之间,从山下到青海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清海湖就像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p><p class="ql-block">青海湖海拔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度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尤其盛产湟鱼,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p> <p class="ql-block">黄河从巴颜克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和玛曲河(又名孔雀河),首先注入扎陵湖。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只美丽的大貝壳镶嵌在黄河之上,面积52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9米,蓄水量46亿立方米。扎陵湖湖水碧澄发亮,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一条宽宽的乳白色带子,将湖面分为两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绿,另一半微微发白,所以叫"白色的长湖"。扎陵湖的西南角,距黄河入湖不远处有3个面积1~2平方千米的小岛,每到春天数以万计的大雁、鱼欧等鸟类从印度半岛飞到这里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鄂凌湖位于扎凌湖之东,东西窄而南北宽,犹如一个很大的宝葫芦,面积62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可达30多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湖水极为清澈,呈深绿色,天晴日丽时,天上的云彩、四周的大山倒映在湖水中,青晰可见,因此叫"蓝色的湖"。</p><p class="ql-block">扎凌湖和鄂凌湖一带,己成为青海的牧业和渔业基地。</p> <p class="ql-block">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李家峡峡谷中段,是黄河上游规划建设的第三座大型梯级水电站,是黄河上游青海省内继龙羊峡水电站之后,已建成的第二座大型梯级水电站。其雄伟壮观和现代工业气息震撼人心。该电站拦河大坝为三圆心双曲拱坝,坝长414.4米,坝高155米,坝顶宽8米,坝㡳宽45米,水库库容16.5亿立方米,为日、周调节。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等综合功能,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4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59亿千瓦小时,电站与西北330KV电网联网,主供陕、青、甘、宁四省,在系统内承担调峰、调频作用。它不仅是20世纪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也是我国首次设计采用双排机布置的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双排机水电站。</p><p class="ql-block">李家峡水电站有国家能源公司和陕、甘、青、宁投资建设,于1988年4月正式开工,于1999年12月全面竣工投产。库区"人工湖"面积达32平方千米,湖水澄绿,是发展水产养殖的理想场所,也是一重大旅游资源。夏秋时节游客可在湖中泛舟垂钓,冬春季节可观赏高原雪景,为美丽古老的坎布拉风景区增添了特有的高原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中游河谷盆地,古称青唐城、西平郡,取西陲安宁之意。西宁市是一座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自古就是我国西北地区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玥"、"海藏咽喉"之称,曾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南凉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之路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河湟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p><p class="ql-block">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青海省第一大城市,也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通讯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p><p class="ql-block">在西宁市,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塔尔寺距西宁市26千米,是青海省藏传佛教最大的寺院。塔尔寺得名寺里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自建立起,慢慢完善了一套自己的寺院宗教组织、寺院政治组织、和寺院经济来源、寺院文化生活等体系化,其中最能体现塔尔寺各类组织完善的要算是寺院的庙会。庙会既是僧侣学习经文的好机会,也是他们娱乐的极佳时间,庙会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p><p class="ql-block">塔尔寺始建于1379年,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佈在莲花山一沟两坡上,殿宇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p> <p class="ql-block">龙羊峡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长约37千米,宽不足百米,黄河自西问东穿行于峡谷之中。两岸山壁陡峭,如刀砍斧劈,周围乱石横布,犬牙交错,危石峥嵘。</p><p class="ql-block">龙羊峡水电站大坝高178米,坝底宽80米,拱顶宽23.5米,主坝封拱高程260米,全长1227米(拦水长度)。水库周长</p><p class="ql-block">188千米,面积383平方千米,库容量</p><p class="ql-block">247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60亿千瓦小时。单机容量32万千瓦,为当时中国之最。龙羊峡水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渔业、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梯级电站,故有"龙头电站"之称。龙羊峡大坝这个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厐然大物,将黄河拦腰截断,黄河以500立方米/秒的速度从坝内奔涌而出,声如巨雷,大地震抖,瀑布凌空,水雾弥漫,可谓惊心动魄。峡谷险峻,大坝巍峨,水库中碧波平湖,构成又一幅奇妙的大自然画卷,充分显示了人类伟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龙羊峡水电站自1976年开始建设,到</p><p class="ql-block">1993年全面竣工投产。</p> <p class="ql-block">第二枚邮票《九曲过城》。邮票内涵:九曲黄河、兰州城、黄河大铁桥、炳灵寺石窟、黄河石林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析(赐)支"、"河曲"、"九曲"是汉唐时代对黄河上游今青海省贵德以上河段的称呼。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p><p class="ql-block">贡>所谓析支者也。″又据汉代桑钦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曲而东北流,经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羌之西,东去黄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从上述古籍所载看,其地理位置在今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贵南、兴海、同德、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这里黄河以东南、北、西南、东北之流向形成了一个"S"形大弯,即"拉加~贵德大河弯″。因贵德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为"锁河之关″(河关县在龙羊峡尾部),故汉时称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对这段黄河又称为"九曲"。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嫁往吐蕃,将距鄯州(今青海省乐都)西南六百多里的黄河九曲地作为金城公主汤沐场所。</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这"九曲"就是唐时对贵德以上黄河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兰州市是甘肃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兰州是黄河流域唯一被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为了突出城市特色,兰州实施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和黄河风情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把黄河市区段40千米两岸道路桥梁建设,河堤修砌加固,航行河道疏浚,旅游景点开发,城市建筑风格及绿化、美化、亮化融为一体,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汇集其中。</p><p class="ql-block">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设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千米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建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兰州市黄河大铁桥,在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桥",是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金城关前、白头塔山下的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黄河大铁桥始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桥工程师为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罗德,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用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全部建筑材料来自德国,历时3年建成。兰州黄河大铁桥全长234米,宽7.5米,6墩5孔,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p><p class="ql-block">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即提建桥之议,因洋人要价太髙而罢。进入</p><p class="ql-block">20世纪,清迋开始实行新政,鼓励洋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甘肃洋务总局,时任兰州道彭英甲任洋务总局总办。洋务兴起,为兰州黄河铁桥提供了契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7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游历甘肃,双方达成合作意向,桥价16.5万两白银,不到左宗棠时的三分之一。天时、地利、人和,冥冥之中,如有天助,僻局西部的兰州在20世纪初积贫积弱的中国完成了一件惊世伟业。</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28日,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大铁桥承包合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23日,黄河铁桥建设工程得到朝廷认可。从天津到兰州的数千里路上,一条由火车、骡马组成的运输长龙,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时近2年终于将德商海运到天津的全部材料运到兰州。</p><p class="ql-block">经华洋工匠的努力,铁桥于宣统元年</p><p class="ql-block">(1909年)10月3日竣工通行。时任护督毛庆蕃决定在桥南北两端各添建一座中华传统制式古建筑牌厦,1909年8月3日牌厦竣工。每座牌厦均为三开间,雕栋画梁,蔚为壮观,牌厦前后共悬名人匾额4块,另有"九曲安澜"、"三边利济"匾各一块。为永久记念这一伟大工程,在铁桥两头立了两块石碑,撰文记违铁桥建设始末。</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甘肃人自主、自愿与西方进行的一次纯经济、技术上的合作。</p><p class="ql-block">为保护行人、游客的安全通行,保护国家重点文物,该桥自2013年3月30日起,禁止机动车辆通行。</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乡小坪村东北2.5千米的小积石山大寺沟中。据石窟内现存的墨书题记和造窟题记记载,"炳灵’是系藏语"香巴本郎"音译的简称,意为"十万尊弥勒佛居住的地方",意同"千佛"、"万佛‘’。</p><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开凿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现存窟龛主要集中在下寺沟两岸南北长350米,髙30米的峭壁上,现存窟龛216个,其中下寺沟附近有184个,遗存彩塑、石像776躯,壁画1000平方米,摩崖石刻4方,墨书或刻石记年铭文6处。</p><p class="ql-block">西秦时期的石窟主要有169、192、195窟。其中169窟北壁保存有西秦元年</p><p class="ql-block">(420年)墨书题记,这是我国已知石窟中最早的造窟题记,为早期石窟断代提供了一个标准。西域佛教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的造像上有明显反映。</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以126、128、132等为代表,充分反映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佛教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唐代是炳灵寺石窟发展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共开凿石窟135个,以3、4、49、</p><p class="ql-block">58、64、147、168、171等窟为代表。171窟(大佛窟)高约30米,依山雕凿髙达27米的石胎泥塑弥勒大佛一尊,跏跌坐于方形台上,虽屡经修造,仍保持着唐代造像面形丰满、比例匀称的特征。这时期的造像,内容比较单一,无复杂变化,从而形成了独特魅力的生动活泼、小巧玲珑的特色。</p><p class="ql-block">元、明之际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时人用原有洞窟进行了大量的重修重绘,从而留下在同一个洞窟里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佛教艺术共存的局面。</p><p class="ql-block">炳灵寺壁画保存到现代的数量不多,却真实地反应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及装饰艺术,这是炳灵寺壁画的重要价值之所在。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形像极为相似的女供养人。壁画用遒劲的线条表现了云鬟叉髻、披巾飘带、盛装打扮的妇女形像。隋、唐时期的壁画由于元、明以来密宗画的刷新重制,保存不多。隋代壁画主要在8窟南、北壁上供养菩萨画像,姿态生动,神情各异。元、明两代的壁画较有特色的是3窟西壁上层元代佛教故事画,南壁元代八臂观音和168窟南壁明代八臂观音,以及172窟木阁上的明代木版画涅槃,这些以密宗为内容的壁画,其给画技法仍继承了唐、宋传统,线条圆润严谨,使用浓重热烈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与中泉乡龙湾村毗邻。黄河石林生成于210万年前的再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景泰石林。这里群山环抱,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风景秀丽。黄河石林群规模宏大,占地约18平方千米。石林以桔黄色砂砾岩构成,高度80~100米,最髙达200余米。景区内峡谷蜿蜒,如蛇明灭,皆以沟命名,共有8条沟之多。峰林耸立,绝壁凌空,气势磅礴,自然造形多姿传神,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犹如雕塑大师梦幻之作。石林以奇、雄、险、古、野、幽见长,石林景观与黄河曲流山水相依。静中有动,龙湾绿洲与埧滩戈壁两种生态,一河相隔,形成强烈对比。绵延的沙丘与河心的绿洲遥遥相望,黄河九曲龙湾多娇,徜徉其间,色彩、形态、险易、曲直、明幽、古新等多有变化,颇具天然大园林的神韵。</p><p class="ql-block">黄河石林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适宜观光、探险猎奇、度假休闲,也适宜宗教旅游、"丝绸之路‘’游、会议旅游等。</p> <p class="ql-block">第三枚邮票《塞上江南》。内涵阴山山脉、贺兰山、黄河第一湾;西夏王陵、沙坡头;银川城、古长城、同心清真寺、中华回乡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县,西止于内蒙古巴彦倬尔盟中部的狼山,几乎横绵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长达1000千米,南北宽50~100千米,山脉的海拔在1500~2300米,是我国东西向的主要山脉之一,是我国北部东西向山脉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亦是黄河地区的北部屏障。</p><p class="ql-block">阴山山脉最大的特点是南北不对称,山势南坡陡峭,北坡较为平缓。它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挠了南下的寒流和北上的潮湿气流,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阴山南麓雨水充沛,适宜农业发展,从而形成了"塞上江南"的秀美风光。</p><p class="ql-block">阴山的蒙古语名字为"达兰喀剌",意为"七十七个黑山头‘’。阴山的汉语名称饱含了历史沧桑。我国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位于黄河以北的阴山应被称为"阳山",阳山之下黄河通过明安川向东流淌,当时位于黄河以南的阳山支脉乌拉山被称为"阴山‘’,后黄河几经改道,"阴山"的名称代替"阳山"传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由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卫宁北山、银川平原相环绕,纵横绵延250千米,北抵黄河,南至胜金关,山势雄伟险峻,连峦峭耸,萦塞披天。据《请史稿~地理二十五》载"贺兰山在旗东,土人名阿拉善山。山上有树木青秀如白马,北人呼马为`贺兰‘。"遂得名贺兰山。山为南北走向,海拔2000~</p><p class="ql-block">2500米,它由地质上的震旦纪花岗石至第三纪砂岩组成。岩壁陡峭,怪石嶙峋,气候宜人,构成巍峨壮观、雄伟浑厚的塞外自然美观,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p><p class="ql-block">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髙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髙差较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削弱了西北利亚髙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东侵,也阻止了朝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都有较大差别,成为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贺兰山也是我国农耕民族和猎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史上曾有猃狁、姜戌、匈双、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狩猎放牧,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风景区位于贺兰山东麓,北起拜寺口,南至三关口,南北长30千米,东西宽4千米,岩画总数达6000余幅,记录了3000~10000年前远古人类放牧、祭祀、狩猎、征战、生产等活动,这些石头史书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是人类祖先在岩石上绘制和刻制的图画。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渾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强,以人首像为主,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p><p class="ql-block">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王朝刻记分析,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王朝时期的画作。</p><p class="ql-block">贺兰山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p> <p class="ql-block">玛曲是藏语黄河的音译。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浩浩荡荡东下到甘南玛曲县时,由于四川北部髙山的阻挡,河水掉头流向西北,出现了罕见的180度大转弯,重新回到青海省,形成了433千米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县就被这一弯环抱。黄河源于青海而成河于甘南,玛曲县素来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是黄河水量的重要补充地,黄河在玛曲段注水量占黄河源区径流量的58.7%,占黄河全流域径流总量的1/6。</p><p class="ql-block">玛曲黄河第一弯的海拔3615米,在玛曲连接天地的是覆盖着厚厚青被的连绵群山,呈高低错落,穿插前后,相互呼应,彼此搀扶。环绕其间的公路如同一条浅色的飘带,蜿蜒流畅,山脚下白色与青色的冒着炊烟的帐篷,山坡上觅食牧草的绵羊、牦牛,这独有的清旷世界描绘着属于它们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历代帝王的陵墓,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西依骏马贺兰,东临九曲黄河,沉睡在西北边陲,眺望塞上江南,方圆53平方千米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错落有致,蔚为壮观。陵园仿唐代特别是北宋诸陵的形制,对研究西夏文化和汉文化的关系有重大价值。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p><p class="ql-block">以上邮票为《西夏陵》邮票一《陵台》。画面主图为两座陵台,背景为西夏红色官印、首领印。</p><p class="ql-block">陵台是西夏王陵园的主体建筑,原为7级8边形砖木结构的密檐式实心塔,顶部有瓦当、滴水和屋脊兽,塔身用砖包裹。这种塔式陵台为我国古代陵园所仅见。现存陵台表面建筑无存,但残部仍有三层楼髙,如金字塔一般,突兀挺立,雄姿不减。众多的西夏官印,印文为西夏篆书,融合了宋代九叠篆的表现手法。其中五方白文印,均为"首领"两字。用众多官印来衬托陵台,一是为了冲淡陵墓的阴森感,另方面也象征当年西夏政治、经洛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西夏是我国十一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党项人雄踞西北,他们属于古羌族的一支,并按姓氏划分部落,通常称为"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强。自唐朝中叶以后,随着唐王朝势力的衰微,拓跋氏凭借党项、羌族势力的日益强大逐渐发展成为陕北地区拥有地方武装的党羌豪酋。唐广明元年</p><p class="ql-block">(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京师,唐僖京仓皇出走凤翔。次年唐僖宗征集各路兵马"剿贼",拓跋思慕率党项和汉族合编的兵马,与郎延节度使李孝昌会合于郎州(今陕西富县),共同起兵"勒王"。因此功,僖宗任命拓跋思墓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使事;后又任命他为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姓李。党项拓跋氏几经迁徙,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主入银川平原,建立李氏政权,扩建怀远镇为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公元1038年,李元昊"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国号大夏,又称"大白上国"、"白上大夏国",因地处黄河以西,史称"西夏"。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即包括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的广大地区。由此,西夏与北宋及契丹族所建的辽以及后来代辽而起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成为鼎足之势。西夏有其特有的政治。軍事、教育和法律制度,自铸货币流通,有自己的文字,在历史上曾称雄一时。公元十一世纪,北方的蒙古迅速强盛起来。1205年开始,蒙古用兵西夏,对其边境城寨大肆劫掠,成吉思汗的马队三次兵临兴庆府。1227年成吉思汗在同西夏作战时中毒箭身亡,其子秘不发丧,誓为其父报仇,对西夏人大肆屠戮,兴庆府这个当时的西北大城市,一夜之间突然凋敝,成为一堆废墟,西夏国也由此而亡。剩下的极少些党项人,一部分奔向中原定居,另一部分到川藏一带同藏族混居融合。就这样,西夏王朝仿佛一下之便神秘地消失了,只有西夏帝王的陵墓仍默默地屹之在贺兰山下,在岁月的长河里,等待着人们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西夏王朝自1038年立国,到1227年被蒙古灭亡,建国189年,历经十代皇帝,对我国的统一和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以上邮票是《西夏陵》邮票二《神门鸱吻》。画面主图为鸱吻,背景为西夏铜钱和同时期宋代铜钱。</p><p class="ql-block">鸱吻是一种屋顶上的装饰,由8号陵神门遗址出土。通高1.52米,底阔0.58米,表面施绿色釉,陶土烧制而成。龙头鱼尾,张口露牙,头部有鳍,身有鳞纹,这种造型是鸱吻中的精品,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夏铜钱和同时期宋代铜钱用来表示民族间的经济交流。画面上西夏铜钱为西夏文楷书"大安宝钱",系西夏惠宗大安年间(1075~1085年)所钱。画面上的宋代铜钱为"天盛元宝"。</p> <p class="ql-block">综观西夏9陵,即太祖裕陵、太宗嘉陵、景宗泰陵、毅宗安陵、惠宗献陵、崇宗显陵、仁宗寿陵、桓宗庄陵、襄宗康陵,其地面建筑不仅吸收了秦朝以来王陵,特别是唐、宋陵之所长,而且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整个陵区,规模宏纬,布置严整,每座陵园占地都达10万多平方米。陵墓皆坐北朝南,从南至北由鹊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陵台等部分组成。其中鹊台又称阙台,在每座陵园的最南端,都有一对,由黄土夯筑呈方形,底大顶小,外面包砖,台顶有阙楼,实际上它是陵园的大门。鹊台之北为碑亭,各陵所建数目有不同,有的两座,东西各一;有的三座,东二西一。碑亭的台基略为正方开了,上铺方砖並立石碑,碑文以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刻。碑亭向北是月城,呈长方形,南墙正中辟门,东、西两墙与内城南墙相接,北墙与内城南墙合为一墙,月城内御道两侧各置两列或三列文臣武将石像。!四面神墙均正中辟门并建有门阙,但有些陵园内城仅有南门畅通,其余三面虽有门阙,却在门道内以土坯砌成数米髙的台阶,因而不能通行。内城为陵园主体建筑,占地面积超过整个陵园的一半。内城之中建有献殿和陵台。陵台髙达16.6米,从下至上分为7层,逐层内收,平面呈八角形,外部砌砖,内部用土夯实,未破坏前,陵台无疑是一座密檐式7层实心塔形建筑。陵台前的墓道为东南走向,墓道填土隆起,高1~2米,形似鱼脊,陵台与墓道位于内城西北方。陵台的塔式造型及其方位,是西夏帝王笃信佛教,並受到北宋文化影响的見证。</p><p class="ql-block">西夏灭亡后,陵园遭到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多已毁损,碑刻、砖雕多成碎片。1986年国家投资对陵区进行了修整,成为旅游名胜。如今,远望那剩下的断壁残垣和金字塔般的土冢,依稀可見当年西夏皇陵的雄姿和威严,显示出西夏王朝旧日的强盛。</p><p class="ql-block">以上邮票为《西夏陵》邮票三《碑亭石座》。画面主图为一个跪坐着的妇女形像,背景是几块从陵墓中出土的铜质腰牌。</p><p class="ql-block">此人形石像是陵墓碑亭里立碑的石座,由5号陵出土。红砂石质,近似正方体,圆角,顶平面长63厘米,宽59.8厘米,通髙57厘米。整体造型是圆雕女性人像,造型粗犷、骠悍、独特,是西夏人崇尚人文文化的象征,也是碑亭雕像之仅见。几块从陵墓中出土的铜质腰牌,相当于現在的通行证,用以象征当时政权的稳固、森严。画面左上方的6字铜牌,为西夏文楷书,意为"宫门后寝待命",为西夏宫迋住所通行之用。</p> <p class="ql-block">1996年8月22日,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邮电部发行了《西夏陵》特种邮票一套4枚。</p><p class="ql-block">以上邮票是《西夏陵》邮票四《寿陵残碑》。画面主图为寿陵碑额,背景为碑额拓片。</p><p class="ql-block">寿陵碑额是由5号陵西碑亭遗址出土。己残碎,经拼合后文字内容可辨识,两面阴刻西夏文篆书4行,每行4字,意为"大白上国护城神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西夏国号大夏,党项语自称"邦泥定国",汉语为"大白上国";"护城神德至懿皇帝"是西夏仁宗李仁孝的谥号;"寿陵"是仁宗的墓号。碑额周边有卷草纹边饰,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文字是党项民族在长期语言实践中,接受汉字偏旁部首创制而成的,但没有一个是借用现成的汉字,因此人们说这种文字"远看都是汉字,近看却一个也不认识"。由于西夏国被灭后,党项人被蒙古军屠戮殆尽,仅有少数幸免者又与汉、藏融合,使西夏文被称为"天书",目前全国仅有少数专家学者能够破译。</p> <p class="ql-block">沙坡头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古老的黄河野马般地奔腾着穿山越谷,经黑山峡一个急转弯流入宁夏的中卫区内,这一急转弯,使黄河一改往日的汹涌成为文静秀美的少女,平静缓流,滋润两岸沃土;这一急转弯还造就了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p><p class="ql-block">沙坡头位于中卫县城西20千米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北岸。百米沙坡,倾斜</p><p class="ql-block">60度,天气晴朗,气温升高,人从沙坡向下滑时,沙坡内便发出一种"嗡~嗡~"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鸣,悠扬宏亮,故得"沙坡鸣钟"之誉,是我国四大响沙之一。站在沙坡下抬头仰望,但见沙山悬若飞瀑,人乘沙流,如从天降,无染尘之扰,有钟鸣之乐,有诗谓"百米沙坡削如立,碛下鸣钟世传奇。游人俯滑相嬉戏,婆婆舞姿弄清漪。"正是这一景观的写照。</p><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由古而今。天赐奇景与人们不懈创造,使如今的沙坡头,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治沙成果与一体,被世人称为"世界沙都‘’、"世界垄断性。资源"。在这里,"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古诗意得到最完美的体现;滑沙听钟,坡底戏泉,物我两忘,其乐无穷;黄河弄筏,追波逐浪,惊险刺激;骑驼踏沙,体验沙海轻舟之浩渺,观大漠日出日落之壮美;观星赏月,听沙漠夜声之神秘;围篝火,饮酒吃肉,狂歌劲舞,大漠探险,神秘引人;古老的河湾水车,轮转水泻,浇田灌园,别有情趣;沙下果园,叠翠流红,鸟语花香,瓜甜果艳,令人流连忘返;"一线牵南北"的双架索道,可以实现凌空跨河比翼双飞的梦想;古老的黄河木帆船、赤背的纤夫,将"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的歌曲变为现实的美学的享受;空中飞行、高空跳伞,走进影视梦太奇,飘落沙山;沙雕、沙浴、沙疗和沙漠球类、沙漠田径等多样的"沙"字头体育健身竞技项目,融智慧、趣味、知识、健身于一体;民族风情演出、黄河梨花节、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难道你还不想去参与吗?</p> <p class="ql-block">银川城,长城线上的重镇,明朝时宁夏镇所在地,现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位子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青铜峡灌区中部,西有贺兰山,东靠黄河,北接平罗县,南邻青铜峡市,地势开阔,有长期开发垦殖历史。</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则有朐衍戎、匈奴等族居于此。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隶属北地郡。汉初,匈奴人再次居此,武帝时将关东百姓迁徙该地,并设置廉县城(位于今贺兰县之西),是在今银川市附近最早的县级建置,汉文帝时又在今银川市东郭建置北典农城,是为银川建城之始。东汉时为汉匈杂居之处,后又融入鲜卑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赫连勃勃的大夏国统属,钦汗城(北典农城)改建为王家园林"丽子园"。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在钦汗城又增设怀远郡和怀远县,隶属于灵州,是为银川置县之始。唐髙宗时,又在旧怀远城西设置怀远新城,即今银川市区,先归属灵州灵武郡,后隶朔方軍节度使。北宋建国后,改怀远县为怀远镇,此后被崛起的党项人占领。党项人大兴宫室,修建都城,并改名兴州,后为兴庆府。李元昊于1038年即帝位建立西夏政权,以兴庆府为都。蒙古灭西夏后,一度衰废。元时改为宁夏府城,隶属甘肃行省。宁夏一名即肇始于此。</p><p class="ql-block">1911年中华民国时,北详政府颁令全国统一废府存道,宁夏府被裁。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宁夏正式建立行省,省城称宁夏城。虽然宁夏城早在明、清时,就有民间诗词、文稿中称宁夏城为银川,但一直未被官方正式承认,直到1947年宁夏省会城市名称正式改为银川市。</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为首府。</p> <p class="ql-block">宁夏境内的长城,从战国开始,经秦、汉、隋、明数朝的不断修筑,总长度达</p><p class="ql-block">1500千米,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p><p class="ql-block">固原一带长城称秦长城,这是战国时秦国所修,其线路大致由甘肃省进入宁夏西吉县南部,后折向东北,绕固原县后,再折向东南,经城阳等地进入甘肃镇原县境,长约200千米,是宁夏境内最古老的长城。工程根据地势,因地制宜,以土夯成。现存髙度在1~3米,每隔200~300米筑一凸出墙外的墩台,长城附近及其经过的重要隘口、山顶都有烽火燧遗址。在长城沿线,,还有许多营、堡、障、烽火台等军事设施。</p><p class="ql-block">明代长城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于地形的选择、材料的使用、城墙的构造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明代在全国长城沿线总共设有9个边境重镇,在宁夏境内就设了宁夏和固原两镇,由此可见宁夏长城在全国边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宁夏雄浑壮阔的长城与塞上风光融为一休,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宁夏长城具有分布广、跨度大、种类多、时代全等特点。长城在宁夏的分布地段往往有深蓝的苍穹,神秘的风声,宛转的羌笛,逶迤的群山,成片的牛羊,在这样的背景中,更增加一分哀婉色彩和原始情调,而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是隐藏在这后面的与长城相关的黄河文化、游牧民族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及农耕文化等丰滿、生动的形象,将长城2000年的历史、建筑风格、防御功能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融合、发展进步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联串起来推向了来此旅游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同心清真大寺是我国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可考,据传始建于于明朝初年,由一座喇嘛庙改建而成。历经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和1983年等几次大的修缮,完整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大寺座西朝东,寺门、照壁、井房、浴室建在地面上,大殿、邦克楼、讲堂建筑在7米高台之上。髙台东西长60米,南北宽53米,为金钟体状,占地2870平方米,通体用青砖包砌,壁面平直,收分严谨,把清真大寺衬托得更加巍峨壮观,气势不凡。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朝东,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由一个卷棚顶和两个九脊歇山顶前后勾连,面宽5间,进深9间,用20多根巨大的圆木柱支撑梁架,室内全用木板铺地,两侧内墙刻有精致的阿拉怕文《古兰经》节文的书法,殿内可容800人作礼拜。</p><p class="ql-block">大寺内外,中、阿两种文字的对联、警言比比皆是,而且寓意深邃,语句优美,体现了中阿文化的融会贯通。照壁上的"月藏松柏图“,配以砖雕隶书阳文对联"万物偏生沾主泽,群迷普渡显圣恩'',把伊斯兰教赞主赞圣的真谛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同心清真大寺在我国历史上,尤其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多种共建活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中华回乡文化园坐落于回族最具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回乡名镇纳家户村,和纳家户古老的回族社区清真大寺交相辉映,是我国唯一以回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以展示伊斯兰建筑文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农耕和商易文化。</p><p class="ql-block">园内建有一座回族博物馆,占地70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回"字形,让游客在漫步历史长廊的过程中,领略回族历史的渊源流长和回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馆分五个展厅,一号展厅为"中国回族的历史渊源",二号展厅为"伊斯兰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三号展厅为"中国回族的形成以及风俗习惯",四号展厅为"回族对华夏文明史的贡献",五号展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p> <p class="ql-block">邮票第四枚《河套穹野》。邮票内涵露天煤矿、万家寨水电站、老牛湾、成吉思汗陵。</p><p class="ql-block">从第四枚邮票开始的内容,请看《邮票上的中国*第一部<山河壮美>*第二集<黄河>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