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9年随着父亲调到山东省物资厅工作,我家又搬了。搬到经五路纬二路,大观园斜对面的一个石板路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观园南门对面的一条小巷,小巷里有三个院子,都是山东省机关宿舍。住的都是在工业厅、物资厅、民政政协等工作的职工。我家在第一个院住了没几天,还没有什么印象。又搬到第二个院,在这个院先住北屋,又搬西屋。我高中毕业时最后一个院内正在盖四层楼房,等我大学一年级放寒假回家我们家已经搬进了楼房,后来从四楼搬二楼,从西单元搬中单元……总之每搬一次家,住的条件,住房面积就改善一下。我妈爱干净整洁,特别喜欢折腾收拾。经常把家里几件家具搬来搬去,换个摆法,让大家有新鲜感。父亲不情愿,但也高高兴兴跟着干活。尽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生活还是挺有情调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二个院子是四合院住了四家人。东西南北各三间,我家和另外一家住北边,中间一间共用作厨房。</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那一间比较大,实际上是一间半。进门左手边放一张大床,右手边是大桌吃饭活动场所。屋子中间用衣柜和橱柜做隔断,里面还安了一大床一小床。</p><p class="ql-block"> 南边三间住一家,女主人姓杨是日本籍的医生,男主人是工商联的民主人士。他们有四个孩子,基本和我们四个同龄。自然都成了好朋友。杨阿姨非常和善,总是笑眯眯的。她告诉我女孩一定要学手工,做家务。每天放学后都让我去她家学缝纫机……受益匪浅。1966年文革他们家也没能幸免厄运,抄家弄得乱七八糟。就这样他们还给我留了一件日本带来的老物件 ~一个古老的台灯:通身木质棕红色、圆形底座、上粗下细的圆柱体顶着灯、有架子可以更换各种灯罩。我可喜欢啦,还带到北京。</p><p class="ql-block"> 小院东西房是物资厅王厅长一家住。他们老两口住东边三间;西边中间是客厅,两旁一儿一女各住一间。房间宽敞,但没有什么家具摆设。只有公家的床、桌椅板凳和办公用柜子。看看人家住这么大房子,有点羡慕,那时的领导一点架子都没有,和蔼可亲。他老伴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刚从农村来济南不久,一口浓重的乡音。我称他们王大爷王大娘。他家女儿比我大两岁,儿子比我小一岁。</p><p class="ql-block"> 60年我被保送继续在16中上高中,暑假明明回济南探亲。这时妈也带着小弟回家住了。看到我家住得挤,王大爷主动让我搬到他家西屋和他女儿同住,并从单位借一张床给我用。如果现在根本是不可能的,厅长还不得占一个院子,还能允许外人住到他家! </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和王大姐睡一间房间记忆犹新——像是住宿舍。我俩聊到很晚才睡,有东西咬我浑身痒。也不敢开灯找,忍着。第二天看到我浑身起包,大家都惊动了,原来新搬来的床里藏满了臭虫…… </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年王大姐结婚搬出了小院。王厅长干脆让他儿子搬到东屋,让我家搬到西屋三间。这样我家从一大间变成三间觉得可宽敞了。而王厅长家缩小了一半,像这样的领导现在还有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各家门前有自己的烧火炉子,那时的炉子烧煤,左侧面有风箱,像抽屉一样外边有拉手,里面隔板上有羽毛。做饭时我们孩子就帮着拉风箱。一抽一拉呼啦呼啦,往炉子里送风。就像现在的鼓风机。随着手拉风箱的力度和快慢,炉子里的火苗可以大小调节。不用火时用湿的煤粉把炉子封上,用时通开,风箱一拉火苗就会窜出来。做饭烧水很快,带劲!可惜近两代人都没见过,失传了。网上查到一张图片,风箱就长这样。</p><p class="ql-block"> 在院子中央有个共用的水龙头,从从早到晚它没闲着的时候。尤其到星期天一早,各家都围着它大盆小盆的洗衣服;该做饭时间了又都去接水洗菜……。院子东南角有个共用厕所,因为院小只有一个厕所,早上也是很忙的,走马灯似的。门上挂个小牌,男的进去牌面上男字朝外,反之女字朝外男人就不能进去了在这小院住了好几年从没见过邻里之间红过脸吵过架。</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济南著名的大观园吧。1930年前,大观园场地还是一片荒地。这片地属于北洋军阀靳云鹗,1930年,靳云鄂派杨既清由天津来到济南,准备开发这片土地,建大型娱乐场所——大观园。此时,曾做过粮栈生意的商人张仪亭认为这是很好的商机,便从靳云鄂手中租下了这块面积达45亩的土地,按照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建筑风格筹建。鼎盛时期的大观园外市场有绸布、百货、鞋帽、图书、饭馆、照相、理发、镶牙等大小商店200余家,加上各种摊贩共计有400多家。此外,打拳卖艺的、拆字算卦的、说书唱戏的,各据一方,招徕主顾,形成一派热闹景象。内市场则主要由三大剧院构成,是济南最重要的娱乐场所之一。其中第一剧场(即后来的大众剧场)以演京剧为主;共和厅说书场以歌曲、相声、曲艺和京剧清唱节目为主;第二剧场(现在的大观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第三剧场以魔术、杂技、小型歌舞表演为主。1943年创办的晨光茶社,更是提高了大观园的“文化味”,成了济南“曲山艺海”美名的一个标志。我们搬到这边,正值大跃进、自然灾害期间,市场有些萧条。但周末来逛大观园的人还是很多,我妈最喜欢逛街。星期天上午九、十点钟她就带着我们姐弟去大观园,挨个商铺转、不买东西穷逛。然后就到晨光茶社,花不了多少钱,也就几分最多一毛钱,一张大桌、四个条凳、一壶水、一盘瓜子、吃着喝着、听着相声、快板、大鼓……很快一个上午就过去了。有一年她得了济南市先进工作者奖,奖励是一年每周两张的电影票,我妈只带我一人去看。太兴奋了!天天期待星期天去大观影楼看电影。那一年发行的电影基本都看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60年暑假张明回济南探亲,我妈又不让他回北京了。那时国家正闹自然灾害,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生活。奶奶在北京得了重病~食道癌,张明不回北京正好两厢情愿。</p> <p class="ql-block"> 张明也报考了十六中,成了47级学生。我初中是44级(建校时间),他上学晚了一年。过了一年张亮也上了十六中是48级。</p> <p class="ql-block">记忆犹新的十六中教师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改回育英中学</p> <p class="ql-block"> 60年~63年我家在小院的西屋,爸妈有了自己的房间。这三年的日子是艰苦的,我上高中明明亮亮上初中,正是我们长身体的时候赶上了自然灾害。真的是吃不饱,货架上空空的有钱也买不到吃的。爸爸做了一杆称,买来地瓜干让我给大家分,一人2两。我们还买来玉米芯捻碎,用水淘洗挤出淀粉当粮食;还吃过地瓜叶蔓熬的菜汤。寒假学校组织去农村劳动,记得是坐火车去的。回来时每人分了三棵白菜,我前后背一棵手里抱一棵,没想到上火车一挤丢了一棵,心疼的我大哭一场……暑假又和同学勤工俭学去拉车搬砖,赚了十多根胡萝卜,高兴极了觉得为家做了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63年我高中毕业,明明初中毕业。我肯定是参加高考,明明面临着上高中还是上技校?最后一致决定让他考技校,因为技校管吃管住还不用交学费。我上大学家里每月给20元的生活费,20元在那个年代可不少了,是我爸工资的一半。我考上了上海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明明考上山东工业机械学校(后来改成山东省工业学院)。63年9月1日开学,我俩一起离开了家,奔赴各自学校开始了独立生活。</p><p class="ql-block"> 等假期回来,家已经搬到新盖的楼房,在西单元四楼402。 </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的住宅楼就像现在看到的简易楼,没有客厅、没有煤气、没有暖气……但当时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天堂,有独立的厕所、有厨房、有阳台……在这所二居室的简易楼里我们姐弟四个度过了青春岁月;到七十年代相继结婚成家搬出了爸妈的家;但这里仍是我们可爱的家~我们眷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1966年寒假姐弟相聚在家里 八十年代这里是第三代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这里度过快乐的童年。 </p> <p class="ql-block">每到寒暑假我女儿她们两个都要回济南看望姥姥姥爷。 </p> <p class="ql-block"> 平时老两口在家日子过得也挺好,不时约人来打打麻将;两人下下棋;每年都来北京住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 我爸单位又分过几次房,那时都是工作单位按照工龄、资历、和家庭人口来分房。后盖的房子户型就好多了还能分大一点面积,但我妈不愿离开大观园这里。正好中单元一家厅级干部搬新家,腾出他们住的房子~二楼的一套三居室,我爸要了下来。这下我妈可高兴了,从四楼下到二楼;从二居换三居;最好的是推开北边房间的窗子一眼望去就是大观园南门。他们觉得这可能就是最后一次搬家,因为爸已经退休了以后不再有分房子的资格了。</p> <p class="ql-block">从窗口望去,可看到大观园南门。</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来到九十年代。大概在97年,我们北京的家也刚刚调整到仓南胡同三居室,爸妈到我们新房暖房,这次住的时间长了一点。没想到就是这个时间点济南家那边出了点状况,贴出通知说是该楼要拆迁,限定时间搬家。张亮知道后赶紧让他们回去,结果还是晚了一步:好地段好房源都被别人选完,只剩下郎茂山山脚下几套房子。那时的拆迁政策是按照原住房条件,可以给两套二居室;如果不要房,原住的房子可作价16万元自行解决搬走。他们去看了那两套房子,虽然房子不错。觉得位置不好、太远坐车不方便要走一段路、山脚下阳光遮挡……我妈坚决不要。他们要了那16万元。今天再看这事,确实是错误决定,没有远见。我网上查一下,郎茂山周边已成风景旅游区,建成公园;而且离市区很近相当于北京的二环;二套房到现在还不得值个几百万!</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郎茂山小区</p> <p class="ql-block"> 16万在当时也算一笔巨款,但要买一处合适的房子也不容易。地段好房子又好的钱还不够……我在北京正是工作忙碌的阶段,没办法帮爹妈只能靠张亮一人到处踅摸。最后找到离他家近一点的实力小区,一套二层的二居室不到9万元,花了1万多元装修一下就搬了过去。后来我回家帮着买了不少家电和厨房用具。</p><p class="ql-block"> 这新房子,我觉得还不错,性价比挺高。进门左边是厨房,右边是卫生间,都不小。再往里就是厅有12平米,两边有两间卧室,每间差不多也是12平米,都向阳。最可心的是有一个长9米宽在2米的大阳台,晒太阳、散步养花适合老年人居住。不足之处是没有集中供暖,安了一个烧煤球的土暖气,这样运煤倒垃圾是个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 自从搬了家,我妈就没高兴过。不喜欢这个新家,周边没有像大观园那样热闹的逛街的地方;尽管阳光很足但不南北通透;只有土暖气和煤气罐……她把气撒在张亮身上,不停地抱怨。我怎么协调劝说都没有用,其实她那时已轻微老年痴呆,有点偏执。</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住了几年后,张亮满足了她的愿望,2003年左右买了一套有双气、南北通透、有遛弯的地方的房子~凤凰山庄的一套大两居。</p> <p class="ql-block">张亮看中这套房子,恰好我也在济南,五舅妈和表妹时雨也来济南玩。我们一起去看房,都觉得不错。</p><p class="ql-block"> 济南 有名的凤凰山风景区就在小区里,站在阳台上就能看风景。房间的格局就是20年后的今天看也不过时。 </p><p class="ql-block"> 进门有一个饭厅客厅相连的大厅;半开放式的厨房;两间卧室也不小,总共面积90多平米,而且有煤气和暖气。张亮花了22万买了这套房子,爸妈出了装修的钱大约7万元,总共花了30万左右。</p><p class="ql-block"> 张亮自己精心设计、出图纸、找施工队施工……一套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舒适的、温馨的家建成了。</p><p class="ql-block"> 进门除了鞋柜外还有衣帽间;客厅里摆放浅绿色布艺沙发;沙发对面是组合电视柜。厨房是玻璃推拉门,两边是对称的餐边柜,一组配套的餐桌椅。老两口的卧室在朝阳的南边,两张浅绿色花的布艺沙发床,床下都有抽屉,配套的床头柜,衣柜。卧室连着阳台,阳台上做了带桌子的书柜可兼做书房。另外一间房间是客房有一个大床,一面墙的衣柜,空间不小,人多睡不开可以打地铺。卫生间安了扶手,便于老人使用……</p><p class="ql-block"> 总之爸妈在他们有生之年住上了心仪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爹妈有偏心,他们搬到二儿子给买的房子后,把原实力小区的房子给了长子长孙~张大雷居住……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在我一再劝说下他们立下遗嘱:将原住房作价12万元分给4个儿女,每人3万元。谁最后居住这套房谁就拿出钱购买,把钱给其他人。这样的处理虽不尽善尽美,在当时也化解了一些矛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这里度过晚年时光,尽管我妈摔断腿活动不便 ,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儿女来往不断,四世同堂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小区的环境不错,每天老两口可以在院里遛遛弯。</p><p class="ql-block"> 直到2009年1月2日我妈去世,我爸也搬出凤凰山庄,到儿女家轮流居住。2018年10月1日爸也驾鹤西去。</p><p class="ql-block"> 从此济南娘家没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