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恕我孤陋寡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原陆军第六十军政治部工作时,曾多次出差辖内的苏州北兵营一七八师驻地。初次经过苏州城胥门时,有战友告之我,此门是为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而保留的。当时的我听后一脸懵逼,伍子胥是何许人也,竟是如此的牛逼,在寸土寸金的苏州城,到处都留有他的遗迹与传说。只是,当时没有百度,没有微信与抖音,要查资料,只能去图书馆,且手续也麻烦的很,便也是一听了之,未作深究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后来,读了点历史,看了些资料,才对伍子胥先生有了些许的了解,知道了他一夜白头、千金报恩、七星龙渊、端午起源等典故与传说。再后来,调到浙江省军区,居住于吴山脚下。意想不到的是,居住之处竟与为纪念伍子胥的伍公庙毗邻。</p> <p class="ql-block">伍公庙位于吴山景区东边一山脉的突出处,据说原是渔民晒网的地方,叫做网山。后来为纪念伍子胥,便改叫伍公山。从南宋御街出发,向南临近鼓楼处,右侧有一宽敞的用青石铺就的石径,沿石径向上约行百余米,便是有吴山第一庙之称的伍公庙了。这个伍公庙,正是为祭奠伍子胥而建的祠堂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伍公庙由拱北亭、神马门(山门)、御香殿、正殿(伍公殿)、后殿(潮神殿)等部分组成。进门后的两棵古银杏树,应是清代遗存;殿外香樟树遮天蔽日,正是新叶换旧叶的初春季,院内处处散发着清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靠北偏殿有一条狭窄的长廊,曲径通幽,古意悠然,因为下雨,基本无人。若是天气晴好,这里便是热闹的茶座了,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此打牌、喝茶、消闲,人声鼎沸,便也没有了庙宇的肃穆之感。这里,也是从高处领略南宋御街与清河坊的绝佳之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鳞次栉比,层层叠叠,由近及远,细细凝望,便也有了今古穿越的恍惚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翻开史书,《吴越春秋》、《春秋左传》、《东周列国志》、《史记》等等,你会发现,伍子胥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比别人八辈子活的还要精彩。伍子胥年少时为太师之子,37岁时父兄被奸臣害死,他成了楚国的通缉犯,孤身一人带着旧主之子逃亡吴国,途中过昭关时竟愁的一夜白头。他为了活命当过乞丐,说起来还是丐帮的祖师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伍子胥到了吴国后,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强大的人际能力,从一无所有到一代权臣,帮助自己的主公弑君上位,又借助别人的力量为自己报血海深仇。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到最后,好友与之反目成仇,众叛亲离,被吴王夫差所抛弃,赐死于胥门之下。临死前,伍子胥心有不甘,诅咒要将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见证吴国的灭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其实,伍子胥的故事到吴越争霸的时候虽已结束,但故事中的其他几位角色的命运,依然轮回上演着相同的戏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勾践打败了吴国,便开始走吴王夫差的老路,沉溺于莺歌燕语、红袖添香,近奸佞、远贤良。范蠡意识到,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却无法共富贵的人,于是和孙武一样选择退隐。传说他携了西施,泛舟太湖,还到处游山玩水。有人说,他化名“陶朱公”“鸱夷子皮”,捕鱼、晒盐、做起了买卖,最后成了一方首富。也有人说,曾经在西湖边看见他带着西施定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文种未曾听从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劝告,在巅峰时全身而退,后为勾践不容,再为奸臣所谗,最终因忠直果敢而触犯天颜。勾践赐文种一把好剑,让他以身试剑,文种遂伏剑自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吴国因为伍子胥的死自毁长城,很快被越军攻灭。对于处死伍子胥,吴王夫差是后悔的,感觉没有脸见伍子胥了。《正谏》有记载:“后十年,越袭吴,吴王还与战,不胜;使大夫行于越,不许。吴王将死曰:吾以不用子胥之言至于此;另死者无知则已,死者有知,吾以何面目以见子胥也?遂蒙絮敷面而自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那个年代,一个人的命,就算贵为国家栋梁,也跟刍狗草芥差不多,要拿生命来做赌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然而,无论如何,贵为重臣也好,贱为草民亦罢,生而为人,总还要有一点“生当人杰、死为鬼雄”的血性与骨气。识时务者如范蠡、孙武、陶渊明等急流勇退、归隐田园,固然令人羡慕与向往,然而类似岳飞、于谦、伍子胥、文种等这样刚直不阿、忠贞不渝、冒死谏言的民族英雄,或许更值得后人铭记并仿效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于今而言,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者,别说冒死谏言的人已不多见,就连敢说真话的人也寥寥无几了。或许,太平盛世已久,人们都被资本或欲望裹挟着,或苟苟蝇蝇,争权夺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原有的血性与骨气,早已消磨的坦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至于为何要在距苏州几百公里之遥、八杆子打不到边的吴山建伍公庙,据说是春秋时期的杭州,钱塘江出海口每年会发生“钱塘潮”,汹涌的潮水给杭州一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每当钱江大潮将杭城围住,民间便有传说是伍子胥生前满腹冤屈,死后依旧愤懑不平,化作潮神。甚至还有人看见伍子胥在江中着素车白马,咆哮不息,冲堤毁岸,来讨公道。因而在唐宋年间,民间自发在原来的网山上修建伍公庙,供老百姓祭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1012年,北宋杭州知府马亮,为阻挡日益严重的潮患,调兵筑堤,在原址上翻建伍公庙。动工前,到伍公庙烧香祷告,次日“潮为之却,出横沙数里,堤遂成”。因而对伍子胥信仰,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由宋理宗亲自修祠,并对伍子胥的父母、兄嫂进行了追封。经皇帝批准,每年春秋两祭,“水患顿息”。为此杭州知州上奏朝廷,要祭伍公,并把他视为“潮神”。现今伍公庙中的“潮神殿”,就供奉着潮神伍子胥的铜像,还有历代的18个潮神的壁画。只是,汉代的曹娥女竟也被封为潮神,就有点匪夷所思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