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之乐9

墨语

<p class="ql-block">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世间,总有人总是很执著地想要抓住某些身外物,如财富、地位、权势,且希望它们越来越多。这已经是被无比的贪欲控制了。完全看不清这世间本是虚空的真相。接着,老子说道“不如其已”,那不如留一点缺陷,让它停下来,不要过度完美。这很像中国画中的留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比中西方绘画艺术,我发现,中国画的意境更深远,因为有留白的处理。而西方画则多半是满目皆繁华的浓厚,像一道油腻腻的食品,没有空间,甚至逼厌之极。所以,我更喜欢中国画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满则亏,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可要落实到行为,有几人能做到?古往今来,那些将相诸侯,天子王君们,又有几人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用力捶打斧头或刀子之类的东西,想使它更加锐利。可惜,这种下狠力的状态不可能持久。如果一个人做事,过度拼命,不顾一切,往往不可能坚持地长久。所以,凡事不要走极端,保持中道,守住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名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就是“揣而锐之,不可长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大家在读《道德经》时,有没有发现,老子特别注重分寸感。凡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这又再次提到“守中”之论。读懂老子,必然就能明白人生之路该如何行进。不要去走悬崖,也不要总是心怀侥幸,做极端、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滔天的财富,你能守它永恒吗?否也。守不了。这世间万物都是成住坏空的轮回。《红楼梦》便给了这世间最好的解释。那黄梁一梦,终是梦,终有一天会梦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仗着自己有钱,到处炫耀,侮辱别人,迟早会招来祸害。古代的石崇,便是最好的例子。他富可敌国,便与人斗富,这是何等的张扬?生怕别人不知道。所以,他的悲惨结局,我一点都不同情,他实在是没有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退”的智慧,和前面“藏”的智慧很相似。都是要低调、收敛。当你得到成功、有了名气之后,要懂得身退。历史上这类的例子非常多。很多人成功后,虚荣心膨胀,非常享受那种受人高看,门庭若市的感觉,终看不清虚空的真相。于是,死于非命、家族受诛连,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凡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最后都功成名就,得到善终;不知道这一点的,过于追求完美,不晓得进退之道的,大多都不能善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完本章,合上书页那一刻。我明白了“藏”、“退”之意。世上本无完美之事,可总有人想更完美,不择手段的追求所谓的更完美,却不知,等待他的是月满后的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