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第一缕曙光天色渐渐破晓,到夜色沉沉万籁俱寂,你感受到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十二,对中国人而言,是特殊的。十二生肖,十二个月,十二时辰,古代皇帝王冠上的摆穗也是十二个......这些“十二”,每一个都满含中国文化,如其中的十二个时辰。</p><p class="ql-block">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称为一个时辰,这种用法从西周时就已使用。</p><p class="ql-block">十二时辰是先民们的大智慧,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规律、天色的变化及日常活动,归纳总结而独创于世。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子、丑、寅、卯、巳、午、未……指引着后辈子孙过好每个当下。</p><p class="ql-block">汉代专门为时辰命名,每个时辰名,或描绘了天地间一景,或是阐明起居作息的道理,读来便口齿生香。</p><p class="ql-block">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半,</span>对应地支“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00-1:00。</p><p class="ql-block">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古历分日,起于子半”,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古人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五更计时制中,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子夜为三更,因而“夜半三更”指深夜时光。</p><p class="ql-block">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鸡鸣,</span>对应地支“丑时”,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00-3:00。</p><p class="ql-block">又称:荒鸡。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诗经中曾多次提到“鸡鸣”,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而“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古代,汉人将鸡褒称作“知时畜也”。赞曰:“守夜不失时,信也。”</p><p class="ql-block">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旦,</span>对应地支“寅时”,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3:00-5:00。</p><p class="ql-block">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孟子·告子上》中的:“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p><p class="ql-block">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鲍照《代放歌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出,</span>对应地支“卯时”,十二时辰的第四个时辰,5:00-7:00。</p><p class="ql-block">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古代官员上早朝,卯时在衙门口点名,“点卯”一词作为上班报道的说法,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食时,</span>对应地支“辰时”,十二时辰的第五个时辰,7:00-9:00。</p><p class="ql-block">食时就是古人“朝食”之时,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在《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p><p class="ql-block">朝晨发兮鄢郢,食时至兮增泉。-﹣王逸《九思·守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隅中,</span>对应地支“巳时”,十二时辰的第六个时辰,9:00-11:00。</p><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这也是我们一天中的黄金时期,精神饱满,工作效率最高。“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p><p class="ql-block">至于衡阳,是谓隅中。---《淮南子·天文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中,</span>对应地支“午时”,十二时辰的第七个时辰,11:00-13:00。</p><p class="ql-block">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光线最强烈。相传,这个时候,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站着,是为午时。《易经·系辞下》中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史记·司马穰直列传》也说,“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另外,还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与军门。---《史记·司马穰茸列传》</p> <p class="ql-block">日昳<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对应地支“未时”,十二时辰的第八个时辰,13:00-15:00。</p><p class="ql-block">日昳,又名日昃、日仄、日央、日跌等。跌,《说文》释为“日昊也”。“昊,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开始偏西了。太阳偏西为日昳,以中天为界,与隅中相对。日跌最初作为时间名词出现是在《史记·天官书》中:“旦至食,为麦;食至日跌,为稷。”</p><p class="ql-block">日昳方炊饭,秋深始采茶。--﹣陆游《幽事绝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晡時,</span>对应地支“申时”,十二时辰的第九个时辰,15:00-17:00。</p><p class="ql-block">又称:馎时、日稷、夕食。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哺时。因此,“哺时”之意即“第二次进餐之时”。“哺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至于悲谷,是谓哺时”。文学作品中,古人常以“哺”字来代替“哺时”。《资治通鉴·唐纪》里:“哺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p><p class="ql-block">晡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韩愈《赠侯喜》</p> <p class="ql-block">日入,对应地支“酉时”,十二时辰的第十个时辰,17:00-19:00。</p><p class="ql-block">又称:日晏、日旴、日晦。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所以日出、日入,是古人生产劳动、休养生息的标志。</p><p class="ql-block">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陶渊明《饮酒·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昏,</span>对应地支“戌时”,十二时辰的第十一个时辰,19:00-21:00。</p><p class="ql-block">又称:日夕、日暮、日曛。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屈原在《离骚》中初次使用黄昏一词:“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p><p class="ql-block">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p><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定,</span>对应地支“亥时”,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21:00-23:00。</p><p class="ql-block">又称:定昏、夤夜。人定,也是人静。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p><p class="ql-block">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先民们留下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一个轮回。每一刻都是古人智慧,每一笔都是中国绝色。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相信,过好每一天,就是过好一生。中国最美的十二时辰,让你在这尘世的浮华中,找回内心深处的宁静,探寻那被忽视的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