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翔风翥一向是古人形容山河形胜之地而用的一个词,遵义凤凰山因“形如风翥”而得名,凤凰山下的风凰山文化广场面临湘水背靠凤山,地处城市中心,四时风景宜人,是人们休憩游怡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凤凰山文化广场这个名字是2000年后才有的 ,此前它曾叫遵义会议纪念广场,,凤凰山体育场等名,由此上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则叫做“鲤鱼田”。</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遵义有一位叫“斧樵山人”的民间诗人,写了一篇《遵义景致》诗,以炽热的乡土情怀把遵义的几十处风景写得美好猗旎,颇为遵城人津津乐道,其中有两句是“大小二龙隔河站,鲤鱼背上凤凰山”,讲的便是此地。“鲤鱼田”的称谓最早且最长,至少长达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载:“小龙山,在城北二里,有庙,祀川主,左麓为鲤鱼田,田上小井常不涸。主者凿大之,二鲤飞出而井源竭,因名也。”此名字的由来道出了一个地方版的因贪婪而弄巧成拙故事,有没有两条鲤鱼从此飞走姑且置之,但泉水却并未干涸,一直滔滔汩汩。</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本城不少民众时时来此挑水饮用,八十年代在此兴建的风凰山矿泉水厂,也因泉水清冽取之不竭而生意兴隆。两千年后,广场大力改建,旧貌换新颜,仍有清泉自浮雕壁下漫出,足见此处水草丰茂,当年一定是个旱涝保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此间曾有个传说是,鲤鱼田靠山临江,土地肥美且宽阔平坦,田之西北侧有小龙山,山上有座龙山寺,寺内的主持俯瞰下面,常见稻菽飘香的丰收景象,未免垂涎,想据为庙产,但田主是平播后占籍开荒者,有官家执照,又不能随意侵夺,他便想方设法谋取,正好田主父子不合,主持多方煽惑,说动田主,承诺只要对方捐田与庙十年便可惩戒其子,让其悔悟。田主答应了,签约时,写约人受主持贿赂,在十字头上加一撇成了千年,田主上当后不服诉到官府,主持又重金买通官府,坐实此约,田主求告无门郁郁而终。当然,捣鬼有术的主持也没能坐享千年的田产,时序更迭,山寺荒圯,鲤鱼田数易其人,之后渐成泽国,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又重派上用场。</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初,以发动群众起家的新政权常召开各类群众大会,却没有一个理想象样的大广场,当时,一般的大会都在碧云路口(今联通公司营业部周边)的“老城体育场”召开。</p><p class="ql-block"> 老城体育场地段最先是遵义中学堂的蚕桑养植场,后来无人经管而荒芜, 1938年,国民党第九军驻遵时,军长郝梦麟派遣士兵协同地方修建成长90米,宽50米的临时广场。广场从捞沙巷巷口以西至子尹路口东,坐西向东还设了一座土石堆砌的主席台,虽低矮简陋,远没有今天的建筑气派,但也算得上当年遵义比较平坦宽敞之处,因此建政之初的大会一般都选在那里召开。</p><p class="ql-block"> 后来,日感老广场侷促的政府领导开始把眼光投向风凰山下的鲤鱼田,决定在此修建广场。1951年11月27日,遵义会议纪念广场开工典礼于鲤鱼田举行,修建凤凰山广场的集结号吹响,仍然是沿袭发动群众的老办法,广泛动员各行各业、机关厂矿、学校街道实行义务劳动,一番热火朝天的大干后,荒草芟除了,规模初具了,此后才由比较专业的建设部门平整修葺。</p><p class="ql-block"> 次月的30日,广场竣工,粗具规模。广场建成后,鲤鱼田除去旧名,改为遵义会议纪念广场。但急功近利下的产物却让人不敢恭维,一旦下雨,广场便排水不畅,加之两侧山水下注,往往又成泽国,恢复了“鲤鱼田”的本来面目,水水汤汤的难以下脚,因此要搞什么集会活动,还得要多有几天的晴天丽日或者提前收拾一番才行。广场甫成,马上派上用场。</p><p class="ql-block"> 1952年9月14日,政府在此召开大会,公审原国民党第四军中将副军长、“遵义会议会址”旧房东柏辉章,中将副军长蒋在珍(此2人曾为国军将领,对付过红军,抗击过日寇,建国之初通电起义归顺新政权,并被任命为遵义地区剿匪委员副主任,不久被指通匪遭到逮捕法办),一同被公审的还有原民国时期的遵义县县长孔福民,公审后三人即于广场南側被枪决。 </p><p class="ql-block"> 建风凰山广场时,主政西南的贺龙曾来此地查看,并建议在广场两侧的小山上修建龙亭凤阁,不料运动一个接一个,他自己亦身陷不测,“龙亭凤阁”几成泡影,直到八十年代方得已建成,今矗立于广场两端小山的葱郁翠绿中。</p> <p class="ql-block"> 广场正中上方,号称“金钟扑地”的风凰山下,还建了一座“劳动人民文化宮"。文化宫由本土工程师唐植善设计,唐植善乃湘川唐氏之后,民国二十八年(1939)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五十年代,他受命设计建成了遵义的十大建筑,包括遵义四中、遵义地区医院、遵义百货大楼等。唐植善设计的文化宫算当年的遵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楼高矗于一级级红砂石砌成的阶梯上,两楼一底,前有四根红色柱子,形态朴直大方,后面则是剧场。</p><p class="ql-block"> “文化宫”1952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第二年的11月,即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话剧团演出的苏联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文化官时而为剧场,时而为影院,数易其名, </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曾临时作为“遵义会议陈列馆”接待参观人员。80年代中后期,辟为遵义文联及遵义晚报社办公处所。</p><p class="ql-block"> 关于“文化官”的兴衰,其实也浓缩了遵义城六七十年的沧桑岁月,本文限于篇幅,留待将来另行撰文述及。</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中后期,广场最为人们记忆深刻的有三件事,一是1953年3月9日,全城干部群众,在此集中悼念斯大林逝世;二是1959年十周年国庆的“烟火架”燃放活动;三是1976年毛泽东逝世大型追悼会。这些大型群众活动笔者亦有幸躬逢其盛,因而略有印象。 </p><p class="ql-block"> 悼念斯大林大会时, 其景象之肃穆令人印象深刻,笔者正值髫龄,被大人牵携而往,只觉人山人海,路上一直被大人告诚不得玩闹,不准高声,进入人群时,因个子太小,也不知台上是何景象,四顾之下,只觉人人皱眉蹙额,面色凝重,因而自己也屏息敛容,跟着麴躬如仪,然后悄然踏上归途。一个外国人在西南一隅受此礼遇,不仅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吧!</p><p class="ql-block"> 到1959年国庆放“烟火架”时,就记得清楚多了,估计当时全城十多万人去了大半,加上四乡八里涌来的人流,更是摩肩接踵,盛况空前。天光未暗时,广场已经乌泱泱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广场中央搭了一二十米高的架子,堆积于中的无非是烟花硫磺引火之具、色彩斑斓花团锦簇之物。开始时人流推推挤挤,无不上前争睹,待到烟火骤起之时,人群轰然而退,无不惊骇。烟火架烧一层垮一层,每层有新故事新玩意,烧到大半时,光熖冲天、火星四迸、尘烟蔽空、声彻四野,加上不时发射的红红绿绿、燿如白日的曳光弹,那景象的确壮观美丽,令小城民众眼界大开。</p> <p class="ql-block"> 不过那时除了开会或举办活动外,这里平常也人烟稀少,六十年代中期,笔者家住新城,在老城读书,为抄近路常从风凰路回家,往往踽踽独行,特别是晚自习后回家,更得邀约三五同学一起,经过这“鬼都打得死人”的地方时,个个屏息静声,野外一点风吹草动便令大家惊悚不已,年少调皮的我们,经过“鬼脑売”地段(今公园对面)时,常常相互吓唬,喧呼惊喊连跑带跌慌张狂奔。</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大广场中间为草地,竖有足球架,草场外围为圆形跑道,跑道时而是夯实的泥地,时而又撒上大量黑色的煤渣防滑,实在简陋之至。举凡体育运动、庆典活动、公审等各类群众大会无不在此举行,文革时动则召开数万人大会,全市工农商学企事业人员全数聚集于此,各各划定片区,到时各就各位,聆听上面发话,尽管高音喇叭声振寰宇,但没几人听清到底说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召开过毛主席追悼会后,大型群众集会日渐稀少,广场主要功能是体育比赛及学校及单位举办运动会。</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迎接省六运会在遵召开, 建成了正规的运动场地。广场东面修建了气势不凡的主席台,广场四周加筑了看台,看台下是一间间运动员体息室或办公室,广场北側也建起了像模像样的体育馆。</p><p class="ql-block"> 大型的体育活动时不时才举办一次,平时空置的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在商品大潮席卷之下,广场管理部门将看台下的门面出租盈利,那年月这里热闹非凡,广场四围开设了各种饭店、小吃店、运动服装店、卡拉OK厅,搞得熙熙攘攘,繁荣兴盛。</p><p class="ql-block"> 撤地设市后,一次又一次堪称大手笔的城市改造勃然兴起,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城市长高长大,日益变得阔绰,无数老遵义人对自己土生土长之地越来越感到陌生,特别是一些外地工作的人回到家乡,更是四顾茫然,用遵义话说叫“打不到三四”了。</p> <p class="ql-block">1999年,政府开始动工修建风凰山广场、广场会展中心、科技馆及少年活动中心,由于工程浩大,除了广场所有设施全部拆除外,周边的体委、体育馆、凤凰山矿泉水厂、遵义晚报社、国安局、农业局及游泳池全部搬的搬迁,拆的拆除,腾出偌大一块地盘、为建造一个园林味十足的大型休闲广场打下了基础。2002年8月18日,面积达5万多平米的风凰山文化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广场东面建的会展中心等建筑体现出风凰山特色,屋顶形如凤头,两翼伸展飞翔。广场两侧各建百米左右的浮雕墙.上有浮雕16幅,内容包括遵义的历史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这一幅幅历史画卷叩问着名城往日的风霜岁月。如今的风凰山文化广场,早已旧踪难觅,鲤鱼田时代及纪念广场时代,早成为老遵义人沧桑记忆中的断简残篇了。</p> <p class="ql-block">1983年8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视察省第六届运动会主会场——遵义凤凰山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开始拆除</p> <p class="ql-block">拙文载于此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