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font color="#167efb">癸卯晋之旅 6. 灵石县王家大院</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鹧鸪天</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家大院考</b></h1><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老兔子</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3.08.31.</b></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沧海风霜三百年,晋中地上起桑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墙双堡园中院,连贯穿插有洞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居凝瑞,厚德言,始农商贾拜臣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十九代王家脉,华夏神州代代传。</b></p> <h5><b>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图为立在通往景区公路上的王家大院牌坊。</b></h5> <h5><b>王家大院的建造始于明朝中叶,随着王氏家族的逐渐兴盛,大院规模不断扩大。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王家大院已达到今日的规模和格局。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王家大院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图为王家大院景区入口广场。</b></h5> <h5><b>在中国众多的古建筑群中,王家大院以其独特的魅力、宏大的规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我们一行11人于2023年8月31日来到这里,先在景区入口广场的影壁前合影留念。</b></h5> <h5><b>王家大院景区现目前只开放了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均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b></h5> <h5><b>两堡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包括了生活,防卫等各项功能,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b></h5> <h5><b>整个建筑在合乎礼制和讲究实用的前提下,把造园艺术与造院技巧融为一体。既保存了北方民居的传统风格,又充分借鉴了南方园林的设计思路。图为景区入口,是高家崖建筑群的正门。</b></h5> <h5><b>院落中满是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包含了南北的不同情调,文化品位很高。高家崖正门顶上是一座雕龙画凤的镂空城楼。从门里测两边的台阶可以登上城楼。</b></h5> <h5><b>我们首先进入游览的是王家大院东院,就是高家崖。高家崖正门里甬道墙上挂着静升王氏家族的组训。</b></h5> <h5><b>王家大院其布局、穿插、连贯、分隔,注重运用明暗虚实、浓淡轻重之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在错落间神形俱立,成为不朽于世的民间建筑艺术精品。图为高家崖甬道。</b></h5> <h5><b>我们先看到的是东堡院,也称高家崖,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图为一座非常漂亮的花门楼,有极高的工艺价值。</b></h5> <h5><b>风水上讲究前有照后有靠,敦厚宅前是一块大照壁,上面雕着狮子滚绣球。常言道:“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预意着:事事如意,子孙昌盛。</b></h5> <h5><b>高家崖主建筑由两座三进式四合院组成,王家老二官居二品,虽比五品的哥哥官高钱多,但作为家居门面还是有长幼之分的,他的门楼并不比哥哥的高大奢华,只是门槛要比哥哥家的修的高。图为高家崖敦厚宅里有代表性的的“乐善堂”木匾。</b></h5> <h5><b>第一个宅门就是老大王汝聪的乐善堂(即敦厚宅),大门外侧上马石与马道对面的影壁和栓马桩遥相呼应 大门墀头盘头雕刻极为精美,像八幅画分四层排列。 门上有“敦厚”的匾。 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雄狮身披绶带,脚踩绣球,意喻好事不断,雌狮护抚幼狮,则祝愿子嗣昌盛。 </b> <br></h5> <h5><b>穿过朱红色的照墙和照门,置身于庄严肃穆的第一进院落,四周迎面而来的都是木雕栏杆、木雕基座和精美的砖雕装饰,极尽奢华,院子里摆放着一尊高大的石狮子,模样威武,栩栩如生。</b></h5> <h5><b>乐善堂后院为子乔阁,上悬匾额“木本水源”,阁中供奉着太原王氏鼻祖王子乔的塑像。正面台阶之上前加檐廊的五孔窑洞,是长辈们的住所,楹联:静观星月感百年沧海桑田,神思造化乐四时春华秋实。</b></h5> <h5><b>王子乔,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自幼聪慧,通音律,善吹笙。十五岁参与政事,因忠言直谏被废。遂在太原生息繁衍,渐成巨族,后分支散布四方,王子乔被尊为始祖。</b></h5><br> <h5><b>敦厚宅后院“洞房”内摆放的“千工床”,采用雕、嵌、描、绘等多种装饰技法,以最能体现喜庆气氛的红色为主色调,搭配鲜艳欲滴的中国红,彰显富贵的金漆,显示了其作为“婚床”的独特风采。是王家大院珍宝之一。</b></h5> <h5><b>乐善堂五孔窑洞里的陈设。简单典型的窑洞式主卧室,仿佛是到了黄土高原的窑洞之中 。 </b></h5> <b>接着来到凝瑞居,这也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有着和敦厚宅相似的格局,只是建筑规模更大,装修更为华丽精致。</b> <h5><b>高家崖建筑群,它主要由王汝聪和王汝成兄弟两家居住。院内雕艺精湛,有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b></h5> <h5><b>土地祠在一个面积很小的墙上就可以设置,家有土地保平安。这里的土地祠设置都很精巧,与周围的建筑结构很自然的融合为一体,不由得感叹建造师的技艺高深和民间文化的那种朴实自然。</b></h5> <h5><b>第一进的厅住的是下人,房子较简单,第二进的门厅是主人的起居室和客厅的,第三进才是卧室,一层主人居住,二层是祭祖堂。</b></h5> <h5><b>厢房一层是公子们的住处,二层是小姐的绣楼。</b></h5> <h5><b>凝瑞居大厅内陈列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为刊印本,但对研究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域的历史变迁是一份宝贵的科学资料。是王家大院珍宝之二。</b></h5> <h5><b>凝瑞居的西侧就是两家共用的桂馨书院。与两个主院相比,该院房屋较低,便于采光,感觉明亮,整体装饰很简单,避免玩物丧志,适宜读书。书院里立有一个雕刻,一个母猴背着小猴,母猴手里捧着一个蜂窝,寓意“辈辈封侯”。</b></h5> <h5><b>书院旁边是兰芳居花院,读书累了还可以在花园里放松一下,劳逸结合。现在这里是为游客服务的免费茶座。</b></h5> <h5><b>花院门口有一座瞻月台,台子下面有一地窖,明为花窖,实为暗道。</b></h5> <h5><b>换个角度观看瞻月台。在特殊情况下,可从台子下面的暗道通向城堡外界,化险为夷。</b></h5> <h5><b>红门堡与高家崖中间峡谷高深,一座宽敞的石桥勾连东西,这座石桥有一个极有情调的名字,叫龙凤桥。庆兄站在桥的栏杆边极目远眺。映入眼帘乃是一座傍山而建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便是王氏西院红门堡。</b></h5> <h5><b>经过龙凤桥进入这大门就是恒贞堡了,这是它的东门。红门堡本名恒贞堡,传说恒贞堡内“平为福”院建成之后,院主人王家十六世孙王中极,为图大吉大利,听信阴阳先生,将大门漆为红色,不料有人告发其犯上,惹来了祸端。</b></h5> <h5><b>好在王家朝中有人,消息灵通,在朝廷查办人员到来的前一天夜里,王中极已将大门改漆为绿色,免去了一场祸患。从此,恒贞堡便有了红门堡的俗称至今。</b></h5> <h5><b>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b></h5> <h5><b>穿过这条龙形砖墙中间的花门,就到了顶甲花园,这是红门堡共用的花园。</b></h5> <h5><b>顶甲花园为前园后院布局。前面四座花园,连环紧套,后院环境幽雅。</b></h5> <h5><b>花园中一座石栱小桥,横跨在小溪之上,很是别致,也有情调。</b></h5> <h5><b>这座院落是中华王氏博物馆。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出了王家从农耕到经商再到作官,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其中介绍到坟地、家谱、善行义举、牌坊血泪、商号等等。</b></h5> <h5><b>后院的祭祖堂现辟为藏谱阁,收藏了王氏族谱261种,1300余册。另外这里还珍藏着四幅《中华王氏统宗世系表》,记录了从始祖黄帝以来,王氏所繁衍的89代世袭传承。</b></h5> <h5><b>博物馆陈列室。圣旨是王家后人历经数代保存,后来自愿捐赠的嘉庆年间颁发给王家的一道圣旨。这道圣旨不仅是王家先祖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清代历史、文书制度、官制、书法、针织等方面的演变、发展具有参考价值。</b></h5> <h5><b>博物馆里的碑廊规模宏大,展示的都是历代名人书法精品。</b></h5> <h5><b>红门堡里有一个院子是王家的豆腐坊和醋坊。据说王家在明朝时是从制作、售卖豆腐和食用醋起家而发展的。</b></h5> <h5><b>大院中有名的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b></h5> <h5><b>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b></h5> <h5><b>大院有一个有名的绿门院位于红门堡三甲东巷,是十六世孙王中极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庭院装饰华丽,雕刻讲究,尤以木雕挂落“满床笏”,石雕“四爱图”为最。</b></h5> <h5><b>王中极是王梦鹏的少子,其叔祖父王谦受因平息三藩叛乱有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赴千叟宴,并受康熙恩赐龙头拐杖一把。王中极</b><b style="color: inherit;">官至布政司经历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乾隆五十年圣驾临雍,赐给其黄马褂一件,银牌一面。嘉庆元年(1796年)又荣赴千叟宴。</b></h5> <h5><b>整个院落的房檐、挂落、额坊、雀替、斗拱等建筑构件,正窑檐柱下的圆雕柱础石、东西厢房六个天窗分别用木条拚成各自形体不同的"寿"字和"王"字图案,其艺术抅思之奇巧、雕技之精湛,无不令人称奇。</b></h5> <h5><b>我们在红门堡一处别致的小院《叠翠轩</b><b style="color: inherit;">》门前合影留念。</b></h5> <h5><b>谦吉居是二十世王奎聚的宅院,他通晓书画,精于医术,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在山东阳谷作幕宾。</b></h5> <h5><b>我们在悬挂着“庆衍花龄</b><b style="color: inherit;">”牌匾的院中合影留念。</b></h5> <h5><b>红门堡里的《养正书塾</b><b style="color: inherit;">》,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可见静升王家是十分重视后代的教育,这也是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b></h5> <h5><b>静升镇王家由耕作而经商,继而读书入仕,而至家业兴旺鼎盛。正所谓“以商贾兴,以官宦显”,使其成为当地望族。</b></h5> <h5><b>红门堡整体布局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各院落之间既相互独立,又通过廊道、门洞等巧妙相连,形成一个有机整体。</b></h5> <h5><b>红门堡内建筑分东、西两大区,东西向三条横巷。横巷把宅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分别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b></h5> <h5><b>红门堡龙鳞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恰是一个“王”字。这样的布局,既彰显王氏家族之阔绰与霸气,亦透露出民间“草头王”之别样情怀矣!</b></h5> <h5><b>红门堡城墙之巅耸更楼,当属主人设防之虞。绕城墙一周,仰俯之间,左顾右盼,一堡庭院,满眼新奇。</b></h5> <h5><b>此堡以龙鳞街为轴心,东西对称分布88座院落,均为一正房两厢房式二进院,窑洞两层叠加,或二层为阁楼,各院布局风格迥异,重楼层叠,蔚为壮观。</b></h5> <h5><b>从城头向西望去,远处那一片城堡也是王家大院,不过还没有对外开放。据说王家大院的总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40%。</b></h5> <h5><b>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图为后城墙上面的更楼亭子</b></h5> <h5><b>红门堡院落高低错落,次第配置。既符合封建时代的老少尊贵身份,也极为科学。</b></h5> <h5><br></h5> <h5><b>王家大院的农具院看起来也是很壮观,各类农具分类摆放、一应俱全。</b></h5> <h5><b>王家大院的选址科学,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b><br></h5> <h5><b>站在城头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宅居宝地。</b><br></h5> <h5><b>顺城墙下行,即红门堡(西大院)正门,“恒贞”石匾镶嵌在高大的堡门正中央,张扬醒目。堡门乃红色,称西大院为“红门堡”名副其实也。</b><br></h5> <h5><b>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b></h5> <h5><b>红门堡正门前亦有高大的雕花照壁,与东大院相似。</b></h5> <h5><b>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各院落门楣廊柱上的匾额与楹联,彰显着主人之人生追求与志趣修为雅好。</b></h5> <h5><b>堡内建筑上的石雕、砖雕、木雕花样繁多:雕以花鸟虫鱼、历史故事、山水风物,以象征、隐喻、谐音等手法,赋予祈福、儒道、神佛、家风教化之寓意,分布于墙基、柱础、斗拱、雀替、额枋之上。</b></h5> <h5><b>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b></h5> <h5><b>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院落中满是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包含了南北的不同情调,文化品位很高。</b></h5> <h5><b>大院内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精湛,寓意深刻。各种图案、文字、人物、动物等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无穷智慧。</b></h5> <h5><b>建筑物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 “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b></h5> <h5><b>大院内设有客厅、卧室、书房、厨房、仓库等各种功能用房,满足了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还设有祠堂、戏台等公共建筑,体现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追求。</b></h5> <h5><b>静升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王家大院风景区内。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已有近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乡村文庙。棂星门为四柱三间的石牌坊。</b></h5> <h5><b>文庙现存两进三路院。中轴线上有影壁(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寝殿和尊经阁。文庙建筑以元明为主,门口的鲤鱼跃龙门影壁是元代遗物之一。</b></h5> <h5><b>明次楼的仿木石斗拱五踩双下昂,骑马雀替采用透雕,异常精美;棂星门与大成门之间有泮池、泮桥。</b></h5> <h5><b>孝义祠,静升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小的一座,于1998年对外开放。位于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的南坡下临街处,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5> <h5><b>王家大院所在的灵石县静升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镇里的横街有牌坊三座,一座“纯孝苦节”坊,清雍正丙午年旌表的是奉直大夫王昌祚继妻的。</b></h5> <h5><b>清嘉庆年间的太仆坊,匾额上是“钦赐世袭恩骑尉”,下面注有“旌表诱诰授贵州贵西道晋赠太仆寺卿王如玉之坊”。</b><br></h5> <h5><b>后一座“节孝遗芳”坊,旌表朝议大夫王辅廷之妻的。<br></b><br></h5> <h5><b>资寿寺位于王家大院以西两公里处的苏溪村,始建于唐懿宗咸通11年(公元870年),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明历代扩建和补修形成当代的规模。</b></h5> <h5><b>寺庙现存建筑以明代为主。1986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5> <h5><b>王家大院还是晋商文化的代表之一。晋商在明清时期崛起于商业领域,成为了中国商业史上重要的力量。王氏家族作为晋商的代表之一,将商业和家族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b></h5> <h5><b>王家大院之所以能誉满天下,不仅因为它完满地具备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内涵到规模气势,从地势选择到内部结构设计,都体现出了一种磅礴大气和匠心独运,成为不朽于世的民间建筑艺术精品。</b></h5>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本集完。</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请关注下一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个能谈爱情的寺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