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之一,位于澳门炮台山下,左临澳门博物馆和大炮台名胜。牌坊的建筑由花岗石建成,宽23米,高25.5米,上下共分为五层,底下两层是等长的长方矩形,从第三层起往上逐步收至第五层顶部,构成了一个底边宽为8.5米之三角形的金字塔形,顶端高耸着一个十字架,下嵌有象征圣灵的铜鸽,和下面的圣婴雕像以及被天使丶鲜花环绕的圣母塑像,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气氛,堪称“立体的圣经”。</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的前身为圣保禄大教堂,奠基于1602年的明朝万历三十年间,1637年全部竣工。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机构,也是耶稣会在东方的传教基地。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火,这座巴洛克风格的牌坊由花岗岩为基座与主体,高大雄伟,矗立在68级石阶前,不仅是澳门的标志,还被誉为三巴奇迹。牌坊的两侧还雕有各种图案和符号,如天使丶圣徒丶骷髅丶狮子丶龙丶鸟丶花卉等等,寓意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含义。例如:骷髅代表着死亡和复活,狮子代表力量和勇气,龙则代表中国文化和皇帝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在全世界天主教教堂中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它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见证。其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和独有的以汉文解说图像的雕刻构造,充分反映了各种宗教丶艺术对澳门文化的深远影响;牌坊也将中国式的狮子丶佛教字符等许多佛教意象引入天主教的建筑艺术中,与西方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在雕刻手法上,它既使用了明代的雕刻手法,又有诸多创新,表现了参与雕刻艺术家们的思想解放。</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也是澳门历史的一部分,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1583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大三巴教堂内制作了《万国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以中华大地为主体的世界地图,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之一,在这张地图上,利玛窦用中文添加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标识,使传统世界地图与现代地图交融在一起,此外,大三巴牌坊还与西医传入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圣加扎西医院的建立使得西医丶西药得以传入中国,为当时的医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不仅是一座建筑,更代表了澳门做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它见证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历史时刻,也是澳门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还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澳门各界的骄傲!大三巴牌坊在澳门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人流前来参观,游客们不仅可以在牌坊前拍照留念,还可以登上石阶,近距离观赏牌坊上的细节和风貌。</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曾是澳门“圣保禄神学院”的大门,该学院前后共经历了三次大火,1622年,澳门发生第一场大火,这场大火摧毁了大部分城市,包括当时的圣保禄神学院。后来教会决定在原遗址上重新建造教堂,1627年至1637年间,“圣保禄教堂”重新耸立。经历了屡焚屡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的第二场火灾足足焚烧了2个多小时,将整体建筑付诸一炬;这场大火将教堂烧得仅剩了68级石阶,但花岗石建成的前壁却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火灾过后只剩下了这个教堂的正门前壁,因其貌似中国的传统牌坊所以得名“大三巴牌坊”。在粤语的音译中“圣保禄”听起来就像是“三巴”,于是便有了今天大三巴牌坊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我们如今看到的大三巴牌坊,是在2005年8月23日经历的第三场严重火灾后,导致严重受损后的状况。火灾的原因就是起于为大三巴搭的木质脚手架失火所引起的,后来蔓延到了整个大三巴牌坊。由于大三巴牌坊有着悠久的历史丶文化和宗教意义,所以火灾对整个澳门社会和文化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澳门政府为了保护大三巴牌坊,努力进行了修复工作,并极力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如今的大三巴牌坊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到澳门旅游必去的名胜古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总之来说,澳门大三巴牌坊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价值极高的建筑,也是澳门历史城区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体现了澳门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大三巴牌坊做为澳门的标志性建筑,被评为澳门和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建筑之一。大三巴牌坊的存在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价值,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具体体现。毎年数以百万的游客来到澳门,大三巴牌坊是必去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大陆型国家,虽然我们有着绵长的海岸线,但海洋文化却始终不是国家的主流。可这并不妨碍我国沿海各省份丶孕育出灿烂的海洋文化,妈祖无疑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标志性图腾。</p> <p class="ql-block">妈祖信仰首先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广为盛行,光广东和海南两省就建有40座妈祖庙,江浙地区也有30多座,并且秦皇岛,青岛,烟台,蓬莱等地都建有妈祖庙。但“天下妈祖,祖在湄州”,湄州的妈祖祖庙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是全球妈祖信众的朝圣中心。千百年来,妈祖文化随着漁民丶船工丶商贾的不断传播,遍布了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信众达3亿人。光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信众就高达千万人,妈祖文化在两岸三地陆澳湾的交流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大陆连接澳台民众的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妈祖文化中的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中国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林默从诞生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而取名为“默”,昵称“默娘”。相传林默娘从小就勇敢聪明,事亲至孝,8岁从师学习,过目成诵,悉解文义。10岁时,随母亲王氏诵经礼佛,13岁时,得到一位老道士指点,授以“玄微秘法”,能识诸般要典。15岁时,能为人治病,扶贫济困。16岁时,她照妆于井,得铜符一双,本领更加高强。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检之家,她熟习水性,能撑船,挽缆,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舶。她还为“里中巫”行医救人,辛勤劳作,这为她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无论历朝对妈祖封号为何,民间却经常不以官方封号,如“天妃”丶“天后”来呼她,而是更通常以家人般的称谓,比如昵称“娘妈”丶“妈祖”丶“妈祖婆”丶“圣母”等,意图让人神关系从神灵与凡人的对应,转化到“亲情伦理”关系上,民众显然未将妈祖视为高高在上的“天后”,而是将妈祖当成亲人“母亲”般的亲密来看待。</p> <p class="ql-block">妈祖信仰除了在大陆东南沿海广泛盛行,还从大陆移民到台湾也开始四处流行。台湾信仰妈祖最早可寻源于清代,从原本只是从移民信仰开始,随着清代发展的推波助澜,全台湾渐渐形成了全岛信仰的风潮。从妈祖的称谓丶造型及民间传说的全迹来看,妈祖已经由海神转化为了“慈母之神”。因妈祖具有母亲的特质和慈母形象,信众们更是会将对母亲的依赖感投射到妈祖的身上,使妈祖成为了“母亲之意”,从而更是普受天下百姓的爱戴。</p> <p class="ql-block">妈祖生于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升华于987年,(宋雍熙4年)升华时年约28岁。因此大陆所塑造的妈祖金身都是年轻姑娘的造型,年轻貌美瓜子脸,且体型纤瘦,身材高挑。而澳门和台湾则大都是以雍容华贵的中年妇女形象呈现,面部慈祥丶和蔼丶双眼微阖,呈仔细聆听状。就像慈母正在听儿女述苦,体型微胖代表福相丶稳重,带给信众安全感,信赖感。在台湾妈祖早就随土著化汉人的重新想象,发展成了一套新信仰系统。</p> <p class="ql-block">如今两岸三地的信众们毎逢有私密之心事,常会寻求妈祖作主,诸如交友,恋爱,婚姻丶生育等事,不宜向其他神明祈求,就会转向妈祖求助。每年的绕境进香过程中,民众们都会争相索求“红丝线”,绑在手腕用以祈求姻缘丶好运。红丝线的概念本源自月下老人的故事,却因妈祖信仰的缘由,现在也使妈祖兼管起了婚姻与恋爱。</p> <p class="ql-block">男女有婚配,自然就有生育之事,中国的神话里本就有送子娘娘,因为妈祖同为女神,因此,女性信徒无论求子丶怀孕丶生产也都会向妈祖祈求。而且生子以后害怕小孩难养,也通常会认神明为义父义母,以祈求儿女平安长大。人们透过认契的方式,强化孩子与神明的关系,以求得到神明的特别照顾。由于妈祖的慈母意象,使许多民众都让子女认妈祖为“干妈”。从而建立信仰上的亲子关系,所以每年在妈祖诞辰前夕,妈祖的契子,契女们,都要回到庙里“换契”,以更新神力并强化关系。所有的妈祖庙都会有由契子丶契女们所组成的“契子会”丶“契女会”为妈祖提供服务,义务担任清洁丶烹饪丶接待等工作,他们都以妈祖的儿女所自居。</p> <p class="ql-block">“妈祖”在福建话里本就是“母亲”的意思。澳门的妈祖阁里的庙宇建筑物修建于不同的时期,整座妈阁庙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初具规模,妈阁庙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澳门的妈祖庙是澳门的三大禅院之一,又称天妃宫丶正觉禅院丶海觉寺丶天后庙。俗称为:妈祖阁;也是澳门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丶观音殿及正觉禅林组成,各建筑规模虽然细小,但却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澳门的妈阁庙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米,只开有一个门洞,门楣上有“妈祖阁”三个金字,两侧有对联:“德周化宇,泽润生民”。门楣顶部为飞檐状屋脊,华丽美观。庙门口有一对石狮,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3000年前清人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妈祖阁里的弘仁殿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现存的门楣石上刻“弘仁殿”三字,旁边题款则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该殿是一座小型石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无从考察,阁内现存一块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的木匾,观音阁应建于此前。</p> <p class="ql-block">在庙后的石壁上刻有许多数不胜数的摩崖石刻,是历代政要名流和文人驿客的手书。</p> <p class="ql-block">在各具特色的建筑物之间,有石阶和曲径相通,四周苍郁的古树,错杂的花木,纵横的岩石,把园林的幽雅和古庙的庄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并极具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澳门的妈阁庙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起点,也是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无论是朝圣还是观光,每天都吸引着大批海内外人士慕名前来。</p> <p class="ql-block">妈祖文化能传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澳门丶台湾,主要还是与大陆先民渡海到当地有很大的关系,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部分福建居民为了逃荒渡海到台湾岛求生,闽南地区当时因高山多,平地少,人口过多似乎养不起这么多的人,想活下去就得冒险搭船去东南亚或是台湾。闽南话里有一个说法:如果想要过好日子,只有两个选择,第一,过海,第二,过台湾。另外台湾还流行着一句闽南话,唐山过台湾六生三死一回头,也就知道从福建闽南地区搭船渡海到台时因为要经过澎湖与台湾之间的黑水沟,必须要冒著极大的风险,所以有些人就带着家神或是到庙里恭迎妈祖分身一同渡海确保航行平安。当然妈祖也是传说中的海神专门庇护海上打漁的漁民,因此抱着妈祖到台湾的信众也越来越多。在明朝末年郑芝龙的船队从日本长崎移驻台湾西南部北港地区。当时正值闽南地区爆发饥荒,大量漳州、泉州的百姓便纷纷跟随船队到台湾定居。为了安置他们,在台湾专门建立了十个大型营寨,这批人也成为了最初开垦台湾的主力军。也因随船队来的闽南群众大多是妈祖的信徒,在登岸之后他们便开始修建庙宇供奉妈祖,这也是台湾岛上最早的一批妈祖庙。</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明朝发生巨变,部分沿海居民跟随郑成功渡海求生,不过当时台湾被荷兰人占领,因此郑成功的船队必须要突破荷兰人的层层阻拦,才能抵达台湾。为了抵御郑成功的船队,荷兰人在狭窄而淤浅的鹿耳门港道,砸沉了不少夹板船制造障碍。但在郑成功船队到达鹿耳门港道时,海水却突然上涨了一丈多,将荷兰人准备的障碍物尽数淹没,成功突围的郑成功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了荷兰人面前,并最终收复了台湾。当时在郑成功的船队中有不少的妈祖信众,是他们在船队遇阻后向妈祖进行了祷告,海水上涨后,他们认为这是妈祖显灵带来的神迹。自此之后郑成功的船队在船上都会放上一尊“护军妈”的妈祖像,这一信仰也逐渐被这批移民的后人传播到了全台湾。和之前几次大陆移民相比,郑成功入台带来了六万名民众,这些人也成为了台湾文化构建的主体;妈祖文化自然也随之成为了台湾文化的标签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从郑成功管理台湾之后,妈祖文化便成了台湾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台湾又先后经历了日本占领以及国民党军队入驻统治等重大事件,但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却始终没有削弱。崇拜妈祖的台湾同胞,对中国大陆有着极强的归属感,他们和大陆的认知一样,两岸都是中华民族,两岸的祖先都是中国人,两岸本就一家亲,两岸本就是一家人。所以从妈祖文化在两岸三地陆澳台文化盛行来看,同是中华文化的渊源是“台毒”所无法改变的事实!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文化纽带始终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祖国一定要统一,也必然会统一!这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p> <p class="ql-block">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血脉认同,情感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对促进心灵相通,文明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妈祖庙受到了严重的毁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妈祖庙陆续开始重建,随着台湾妈祖信众到大陆祖庙进香的日渐增多,海峡两岸妈祖信众齐心协力,自愿捐资捐物,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兴建。1987年妈祖千年祭时,数以千计的台胞涌上湄洲岛参拜妈祖,形成了挡不住“海峡潮”。1989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苏澳南天宫组成20条漁船200多台胞信众从海上直航湄洲岛谒祖进香,开启了海峡两岸隔绝以后的第一次海上组团首航。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岛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受到宝岛上千万人次的顶礼膜拜。2006年5月25日,妈祖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下旬,由台湾妈祖联谊会发起的台湾50多家妈祖庙4300多位台胞信众与在大陆的2700多位信众,组成了7000多人的特大进香团前到湄洲岛进行谒祖进香之旅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成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盛事。</p>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30日,以妈祖庙为重要物质载体的妈祖信俗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妈祖庙所在的湄洲岛设立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妈祖文化将在“妈祖故乡”湄洲岛得到进一步的弦扬和保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3年年底,海峡两岸工艺大师共同打造了全世界最大的纯金妈祖圣像安奉在湄洲妈祖庙顺济殿内。该圣像高3.23米,使用纯金323公斤,与奉祀在宫门内高1.33米,重1.6吨的全世界最大的翡翠妈祖圣像,形塑成了“金玉同辉”新景观。</p><p class="ql-block">2015年工艺大师们又用巴西花梨原木雕刻出高度为3.23米的红木妈祖圣像。2016年工艺大师用323块海底贝王组成高度同样为3.23米的砗磲妈祖圣像,分别安座于祖庙朝天阁妈祖文化展览馆内。</p><p class="ql-block">同时在湄洲妈祖庙区的制高点上,还塑有一座高14.35米,用365块白色花岗岩雕拼起来的妈祖石塑像。这座石雕展现出的妈祖仪态雍容,面部慈祥,双眼炯炯,饱含深情,遥望大海;头戴冕疏,身着霞帔,手抱如意,脚踏波涛;被人们誉为“东方和平女神”,并接受海内外信众的瞻仰与朝拜。</p><p class="ql-block">2018年湄洲妈祖庙还入选进“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储备遗产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