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之道

宽心堂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摘大学礼记句:</b></p><p class="ql-block"><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赵彦辉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 25, 25);">译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日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目标所在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静,心静才能够安定,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才能够有所收获。事情有主次,有先后,明白了这主次先后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span></p><p class="ql-block">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找到并弘扬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光亮的德行,在亲近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大学之道:朱熹有个说明,一个人在十五岁之前,学习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就是学习小孩该学习的东西,十五岁之前称之为“小学之道”,十五岁之后,就可以思考人生的一些深刻话题了,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因此称之为“大学之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朱熹在《大学章句》里的批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个解得很简单,大人到底是什么人?有的人说这个大人是对小孩来讲,成年人这叫大人,这个意思很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讲的大人是指谁?是圣贤之人,能够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这种人叫大人,所以《大学》是圣贤之学。当然前面有小学的基础,如果用年龄段来看,一般来讲是小孩要学小学,成年之后入大学。但是这个意思绝对不是就年龄而分,这里讲的是圣贤人的学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王阳明: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在王阳明先生看来,所谓大学,即是大人之学,亦即是学为大人。而大人之所以能成为大人,乃在于他能够证悟到天地万物本来同体,由此同体之仁,发而立德、立功、立言,皆以天下国家、万民黎庶为己任,不复有一己之私欲存于胸中,廓然大公,这即是圣贤之境界。因此,后之学者,志为圣贤,欲学为大人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使……明起来。第二个“明”,形容词,是指光亮的德行。明明德就是使得光亮的德性展现出来,让道心超越人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宗旨,在于找到并弘扬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光亮的德行。佛家里面讲:人人都有佛性。我们要找到心中的佛性,找佛性的过程就是明明德的过程。道家里面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要减去心中的污垢,这个过程也就是明明德。《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性(儒家称为良知,道家称为真心,佛家成为佛性)人人具有,不假外求,遵从天性就是修道,也就是明明德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明明德是一个永久持续的过程,毫无间断,永无止境,圣贤永远在明明德的过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在亲民:明明德之后亲民,是有逻辑关系的,明明德就是道心完全显现的过程,当明明德之后,心灵没有污点,没有自私、狭隘、偏见等人性的弱点,那结果必然是“亲民”,亲民,亲近民众,也就是我党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王阳明: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明德为心性之体,亲民为心性之用,体用一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天下万物无不在圣贤之心的容纳范围内,明德为本体,也就是佛家的自性,道家的真心,儒家的良知,明德所发挥出的作用,就是亲民,亲民就是明德的体现,有本体才能发挥作用,有作用才能体现本体,如同“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道”是可以也必须体现出来的,道是通过具体的事物体现出来,比如孝道,比如水满则溢的道理等等。注意!亲民这个“民”不是单纯的指人,是指万事万物,仁者关爱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在止于至善:中国文化里面强调的,人类的修养要往哪里走?至善,最高的善,就是把心里的污点完全去掉后,呈现出来的最清静、最光亮的的状态,追求至善的境界的过程是永不停息的,所以,《中庸》里面说:至诚无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良知,良知我们人人原本具有,与生俱来,不是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良知知善知恶,知是知非,能够引领我们克服人性的弱点,逐渐走向完善的人格,因此,我们要将良知找出来,找良知的过程就是明明德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止于至善的止:达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至善,道心完全显现,良知光明呈现,私欲、偏见、狭隘、嫉妒等等完全去掉了,言谈举止自然而然的就能表现出中道,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