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福财神文化出曲周

曲周凤凰书院文化传播

<p class="ql-block"> 增福财神文化出曲周</p><p class="ql-block"> 李凤彬</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请财神,正月初一拜财神,正月初五接财神。我国财神文化源远流长,根植民间。每年春节,家家户户以及商户企业都供奉财神像,许多人还走进财神庙,祈祷财神保佑新的一年财运亨通,财源广进。在我国民间信仰的九路财神中,增福财神李诡祖是有历史原型的。他担任县令时,为官清正,造福百姓,去世后四次受到封建皇帝的册封,是民间最受欢迎的财神之一。</p><p class="ql-block"> 河北曲周木版画(俗称神灵码)流传已久,历来都是年画市场中的热销货,现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周木版画中的增福财神李诡祖文雅非凡,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官服,白脸长须,面带笑容,一手执“如意”,一手执“元宝”,脚前放着“聚宝盆”,预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银财宝。他的身旁经常是“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预示这位财神神通广大,不仅可以保佑人们财源滚滚,而且可以保佑人们幸福美满、锦绣前程、健康长寿、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记载,曲周是李诡祖生前任职、去世后埋葬的地方,建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增福庙的“增福财神庙”,是我国增福财神文化的发源地和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清朝同治、民国二十二年版本的《曲周县志》“宦绩”部分,均以开篇之首对李诡祖进行了记载:“北魏·李诡祖,淄川人,文帝时出宰曲梁,决事如神,时妖狐作孽,李多方除之。值大水,坏民田庐,筑防导引,以杀水患,民获安堵,人思其德,立庙祀焉,入名宦祠。墓在县东安上村,遗碣犹存”。</p> <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帝时,南北纷争,民苦兵戈。李诡祖任曲梁(今曲周一带)县令期间,公正严明,清正廉洁,生活俭朴,周济民众,是老百姓爱戴的清官,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李相公”。当时漳河水泛滥,他率先垂范,疏通河道,修筑水渠,治理盐碱,一心一意为民造福谋利,老百姓很快过上美满富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民间相传,当时河水泛滥是有水妖作怪,李诡祖是天上“太白金星”下凡,才得以降妖除魔,造福群众。至今曲周仍流传着“李诡祖剑斩水妖”的传说。李诡祖在民间拥有“神”的声誉,为他后来受皇封成为“增福财神”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李诡祖与曲周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去世前留下遗嘱,死后要埋葬在曲周,要永远守护这方热土和这里的乡亲。李诡祖去世后埋葬于曲周城东十五里安上村西漳河的河堤之上。后来,新上任的县令都会到李诡祖的墓地去扫墓祭奠,以示对先贤的敬仰。人们更是逐渐集聚到李诡祖的墓地旁生产和居住,认为这样会得到李相公的庇佑,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被称为“相公庄”村。</p> <p class="ql-block">  到清代,曲周人冀骐祭拜李诡祖墓后,写就了《淄川李公墓》一诗,诗曰:</p><p class="ql-block"> 一垤漳河岸,萋萋春草多。</p><p class="ql-block"> 风云埋剑履,岁月老烟箩。</p><p class="ql-block"> 旧蹟迷荒陇,丰碑没断莎。</p><p class="ql-block"> 神功如可溯,落日听樵歌。</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人们从内心尊崇李诡祖,心里对他有着无限的思念和感恩之情。为了怀念李诡祖的恩德,在他去世不久,人们就在城内东街道北修建了李公祠,常举办祭祀活动。由于在人们心中李诡祖是“太白金星”,属金神,所以有些商户在祭祀时,就祈愿李诡祖保佑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而李诡祖也乐善好施,有求必应。至今曲周还流传着李诡祖的另外一个传说——财神显圣东桥镇,东桥镇经商财源旺。由此,李公祠也有了“财神庙”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随着李诡祖影响的扩大,古代的帝王也参与进来,这些帝王曾先后四次册封李诡祖为神。第一次是天成元年(926年)后唐明宗李嗣源赠封他为“神君增福相公”; 第二次是天成二年(927年),后唐明宗又加封他为“增福灵德侯”;第三次是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元明宗皇帝孛儿只斤·和世㻋赠封他为“福善平施公”;第四次是明太祖朱元璋下旨把李诡祖奉祀在曲周县的名宦祠,并依旧沿袭后唐时期的“神君增福相公”封号。</p><p class="ql-block"> 在元明时期的道教经典《三家源流搜神大全》中,李诡祖更是被记载为“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饭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即管理在朝三品以上官员的衣物俸禄以及每一个百姓的衣服食物钱财等,是主管官运和财路的神仙。从此,李诡祖逐渐演变为百姓信仰的增福财神,也称为文财神、财帛星君、增福相公、福善平施公。</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曲周县志》民国二十二年版记载,在明嘉靖时,兵部尚书曲周人王一鹗对增福李公祠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曲周县令淄川人王希贤对增福李公祠又进行了重修。</p> <p class="ql-block">  王一鹗在《增福李公祠记略》中写道,……明朝建立后,仍是按着唐朝的封号,是为了让百姓更好的祭祀,或者祈祷,求福许愿等,而李公也很灵异,有求必应。嘉靖初年,政府审定民间祭祀场所,李公祠堂因有功德而保留。庙的规模是享殿五间,左右厢房回廊各五间,有大门,有乐楼,有燕宫。乙未年末,乡民宋渊等向县令祝斗南请命,倡议捐款整修增福庙。官民响应,于是装饰一新。李公的坟墓在县东南安上村。西汉时朱邑说过,就是子孙后世会祭奠我,也比不上桐乡百姓对我的感情啊!李公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曲周这块土地,看起来只是在名宦祠里每年得到祭祀,实际却是在百姓的心目中占有不朽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王希贤记略:“县治东有古祠,邑人所谓李公祠、增福庙者是也。……光绪乙未春,余奉檄来兹邑,私幸与公同里,虽政绩循声有所未逮,而庙貌倾颓,不足庇风雨以妥神灵,则余之责也。因是倡率兴修,用切景仰。而邑人怀其德者,亦莫不踊跃捐输,乐于趋事,鸠工庇材,功成不日”。</p><p class="ql-block"> 清朝光绪三十年和民国九年、十五年、十八年和二十年,中国通商银行把增福财神李诡祖像印在了纸币上,增福财神李诡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全球华人信仰的财神。</p> <p class="ql-block">(曲周博物馆收藏的印有增福财神像的光绪年间纸币)</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破除封建迷信,曲周增福财神庙被拆除另作他用。后来,曲周东街村民在原址后面,修建了一座十二三平方米的小庙,正门上方题“增福财神庙”,庙坛正位塑有增福财神李诡祖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人们都到庙里祭祀。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四是增福财神庙会日,来自本县、附近县以及邯郸、石家庄、北京、内蒙古、河南、浙江等地的香客络绎不绝,人们认定这里是所有财神庙的祖庙。</p> <p class="ql-block">  曲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有关增福财神的歌谣,增福财神庙会时,本地一些香客常现场表演。其中有一首《财神歌》,歌词如下:</p><p class="ql-block">  财神爷爷不姓财,</p><p class="ql-block">  俺请财官下天来。</p><p class="ql-block">  头戴金,身穿银,</p><p class="ql-block">  怀里抱着个聚宝盆。</p><p class="ql-block">  手里拿着摇钱树,</p><p class="ql-block">  脚下蹅着雪花银。</p><p class="ql-block">  摇钱树上拴玉马,</p><p class="ql-block">  玉马这里卧麒麟。</p><p class="ql-block">  麒麟这里摇一摇,</p><p class="ql-block">  金的元宝屯着门。</p><p class="ql-block">  打了三天没扫地,</p><p class="ql-block"> 金的元宝三尺深。</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人们对财神的崇拜源于物穷民乏,渴求新年里风调雨顺,财源滚滚。而现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人们信仰增福财神文化,则是对更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2019年,时年83岁高龄的曲周籍全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鸿民先生,倾尽心血创作完成了长篇曲艺说唱《增福财神—李诡祖别传》一书。该书以30万字,600多页,艺术性地描述了关于增福财神李诡祖的传说,旨在把增福财神文化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曲周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圆满举办邯郸市第六届旅发大会,农大园、漳滏园被认定为国家3A级景区。以增福财神文化为依托,曲周提出了“增福之地,多彩曲周”的旅游发展口号。</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作为增福之地,如今的曲周水绿交融,经济发达,曲周龙灯,灯照九州,被誉为“凤城”“龙乡”,中国最具祥瑞之意的“龙凤呈祥”在这里上演。</p><p class="ql-block"> 曲周,这块熠熠生辉的增福之地,正在成为更多人的旅游目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