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邝冬英拿着中央领导人接见航天人的照片,为我们讲述着航天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邝冬英,她是邝任生烈士之女,是一位投身“两弹一星”事业的科技工作者。</p><p class="ql-block">她父亲邝任生是珠海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小濠涌党支部的创始人,牺牲时年仅31岁,至今他的革命故事仍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邝冬英自幼学习成绩优异,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国防科委第五研究院工作,曾参与“两弹一星”工程,先后完成多项重大任务,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贡献了力量!</p> 故事开篇 <p class="ql-block">她拿着这张照片,娓娓道来:这张照片中背影的航天人就是她多年前的同事,他和中央领导胡锦涛主席合影后,专门给我寄来一张留作纪念。言语中流露出她对中国航天事业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由衷的高兴!</p> <p class="ql-block">习总书记接见的是新一代的“两弹一星”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在继续从事着我们未尽的事业!</p> 家乡的水 <p class="ql-block">我是1941年7月1日出生的,我的家乡是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西南部的小濠涌村。该村是水网地带水乡,全村面积为12平方公里,现在拥有户籍人口7400多人。因村场有一条小溪涌出产大量生蠔(今同“蚝”),故名“小蠔涌”,因“濠”与“蠔”谐音而定名小濠涌,曾用名濠溪乡,别名“小濠冲”。所以说,“小濠涌村”和“小濠冲村”都正确,只不过一个是定名,一个是别名。</p><p class="ql-block">小濠涌村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由斗门村菊窗公次子平林公率族人分居此地而形成。明朝时期,小濠涌村属香山县黄梁都濠溪乡。民国时期(1941年)属中山县第八区。</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属中山县第八区。1958年属中山县斗门公社。1965 年,属斗门县斗门公社。2001年属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小濠涌行政村至今。</p> <p class="ql-block">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方言四邑话。该村存有邝道行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纂修的《邝氏族谱》和珠澳邝氏联谊会于2012年纂修的《斗门邝氏族谱》,还存有南宋淳祐四年(1244)由邝氏三世祖一声公制定的祖训“力学潜而弗耀,诗礼传家;学而不仕,决不仕敌”。</p> <p class="ql-block">这座邝氏宗祠是宋孝宗御赐建造的宫殿式宗祠,是连接遍布海外的邝氏宗亲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小濠涌村曾有过极为繁华的景象。过去,小濠涌村濠溪码头曾是斗门华工从水路前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的唯一通道,每天有3个航班分别开往澳门、江门和石岐。这里曾经商铺林立,客商如潮,各地商贩均集中到此采购物资,然后分流销售,因而成为享有“小澳门”美称的商品集散中心。</p><p class="ql-block">1950年,这个具有150年历史的濠溪码头,有100多艘渔船从村里出发直达雷州半岛,投入解放海南的战斗。</p> 父亲的印记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叫邝任生,1911年9月28日出生于中山斗门小濠涌村,字修一,原名觉民,曾用名陈福。他1928年到广州求学,先后就读于知行中学与培正中学,期间逐渐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冬返乡任教,兴办农民夜校,组织农会反帝反封建、反剥削压迫,后被当地国民党政府通缉离开斗门,入读广东航海学校,与进步同学建立“共产主义同情小组”。1935年返乡秘密成立“小濠涌青年社",组织进步青年阅读进步书报,主编《八区青年》,不少青年在其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他是珠海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抗战爆发后,中共小濠涌支部成立,是珠海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地,邝任生首任支部书记。翌年5月,中共中山县委成立,邝任生任青年部长兼八区民众抗敌御侮后援会副主任。同年秋,兼任中共中山县八区第一任区委书记,建立八区民众最早的抗日武装——抗日民众自卫团第二十八大队。1939年春,邝任生改任县委宣传部长。同年秋,任中共澳门工委书记。1940年2月调任中共香港工委宣传部长。1941年春,调任中共顺德工委书记;1942年初,改任珠江三角洲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同年3月25日在顺德县林头乡遭日军杀害,年仅31岁。</p> <p class="ql-block">在中共小濠涌村党支部的影响下,斗门地区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员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213人,先后成立了11个党支部和3个党小组。其间,党领导全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先后有11个乡成立抗日先锋队,共1000多人;8个乡成立妇女协会,共300多人;还有民众抗敌后援会、大刀会、锄奸队等群众抗日组织,发动面之广,人数之多,开创了八区抗日救亡和武装斗争的新局面,小濠涌村因此被誉为中山八区的“小延安”。</p> <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25日,曾是母亲冯平和邝冬英最无法忘却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那天凌晨,任珠江三角洲中心县委宣传部长的邝任生,在顺德县林头乡一个地下交通员的家里主持召开对敌斗争秘密会议,他让妻子冯平抱着出生才9个月的小冬英在门外看风。突然传来一片急促的犬吠声,冯平即通知邝任生:“鬼子来了!”父亲考虑妻子带着幼女撤离不便,当机立断安排:“冯平和英儿躲在内房蚊帐后面,千万别出来,其余同志马上疏散撤离,动作要快!”</p><p class="ql-block">当时,父亲完全可以随同志们一起安全撤走,但他对党的秘密和妻子女儿放心不下。我母亲抱着我,躲在内房绿麻蚊帐后面,父亲在快速烧毁文件之后,他选择了离妻女最近的屋前院子里的蔗尾秸秆堆里藏匿起来。日本鬼子兵拿着枪进入院子,闯入房间见屋内空无一人,就转回到院子里四处翻找,用刺刀发疯似的对院子里的蔗尾秆堆乱插乱捅,父亲不幸被刺中,鲜血染红了刺刀,当场被捕。由于敌人并不知道他就是邝任生,加上父亲对党的机密守口如瓶,坚贞不屈,恼羞成怒的日本兵用刺刀再次捅进了父亲的心脏,他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我母亲抱着我在内屋侥幸逃过了日本鬼子的毒手。</p> <p class="ql-block">邝冬英说:“母亲和父亲的战友后来告诉我,父亲遇害牺牲时年仅31岁,母亲抱着我就在现场,那时我才9个月大。”每每提起父亲的革命历程,她的眼神总变得无比坚毅和饱含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7年12月毛泽东主席签发的我父亲邝任生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p> <p class="ql-block">父亲牺牲后,母亲辗转粤港澳从事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后母亲又参加了东江纵队游击队,坚持抗日斗争,直到抗日战争最后胜利。1946年6月30日,广东东江纵队2583名北撤人员登上三艘美国登陆舰驶离深圳沙鱼涌,北撤山东烟台,母亲随队北撤,我留在家乡寄养在老乡家里。</p> <p class="ql-block">渡江战役后,两广纵队(原东江纵队北撤后改编)编入第四野战军南下作战。解放广州后,母亲找到我,接回她身边,当时我才8岁!这是至今最小的一张照片。</p> 学生时代 <p class="ql-block">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鲜有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时光,但父母的理想信念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从小自强自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1959年,我从广州广雅中学毕业时,我的班主任孔昭炯送给我一份18岁的生日礼物,那是一本《革命烈士诗抄》。</p><p class="ql-block">邝冬英一字不漏地熟背老师60年前的赠言:“十八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标志着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这部书不仅有你父亲的声,还有你父亲的形。先烈们牺牲了,换来了新中国。你是无产阶级的女儿,要把共产主义的旗帜高高举起,直到最终胜利。十八年的岁月过去,对你来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是不能离开党的,而党十分爱你!”</p><p class="ql-block">邝冬英一直将老师的话记在心里。她当时手捧这份珍贵的礼物,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第二天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当年,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力系力学专业,并于1961年7月1日20岁生日前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入党后,在党的培育下茁壮成长。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兼职负责学生党支部的工作,直到大学毕业。</p> 两弹一星事业的召唤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59分40秒,在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主操作员韩云梯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按钮。现场指令:五、四、三、两、一,起爆!</p><p class="ql-block">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腾空而起,随后,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极为壮观的蘑菇云。一直等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的周恩来总理,马上将好消息报告给毛泽东主席。接到这个消息,毛泽东作出指示:“一定要再次确认是否是核爆炸,以便使外人相信。”</p><p class="ql-block">防化学院原院长苗汝坤:原子弹爆炸之后,烟云起来了,防化兵7个人第一波就冲进去了,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把爆炸辐射的这个面积测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张爱萍将军在核试验爆炸现场指挥,向北京周恩来总理作出报告!</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给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p> <p class="ql-block">得到核实报告后,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再一次汇报:“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确确实实爆炸了!”中国从此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p><p class="ql-block">核爆试验现场广播:“同志们,我们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北京了!周总理来电话,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和国务院,向参加这次试验的全体同志祝贺!”</p> <p class="ql-block">核爆两个小时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来到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和演出的全体人员。毛主席让周总理把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告诉大家,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掌握了核技术,这让在场的人们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恩来,你提前宣布特大喜讯吧!</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好。同志们,有一个特大的喜讯,我首先要在这里宣布。在宣布这个特大喜讯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大家可以鼓掌!可以欢呼!可不要把地板跳塌了呀。同志们!今天下午三时,我国在西北大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核大国对我国实行的核垄断、核讹诈,从此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当晚10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人民日报》当天晚上发了号外。中国政府当天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中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北大,邝冬英和同学们就像图片里在现场的战士们一样,心情非常的激动,蹦啊!跳啊!欢呼雀跃...!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为祖国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她和同学们载歌载舞、浩浩荡荡,连夜奔向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从此,更加坚定了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p><p class="ql-block">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响彻太空。</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抗美援朝一线撤回国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他们人未卸装,马未卸鞍,又投身到“两弹一星”的基建工程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为了推进我国核武器的研究,一大批优秀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中。1960年和1962年,国内先后调集了两批精英骨干人才。其中,1960年调集了105位精英,1962年调集了106名骨干,这些英雄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舍弃需要个人舍弃的一切,默默无闻地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其中,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曾身居海外的科学家,抛弃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相继归国效力。</p><p class="ql-block">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为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分别是钱学森、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王大珩、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孙家栋(以上排名不分先后)</p> 投身国家航天事业一生无悔 <p class="ql-block">茫茫星海照征程,点点星火可燎原。在父亲革命精神的感召下,邝冬英从北京大学数力系力学专业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挑选分配到国防科委五院(后五院划归航天部)工作。从此,她与科学家为伍,与“两弹一星”事业相伴。“两弹一星”的团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能够加入这样一个团队,她心里头感到非常的高兴和兴奋!</p> <p class="ql-block">当时,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和苏联撤走专家留下的一个个技术难关,邝冬英她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刻苦钻研,与同事们共同寻找创新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与高者为伍、与智者同行、与德者同道、与善者同修、与仁者同乐、与诚者为友,是人生最大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在星空里,有一颗编号11637的星星,这颗星星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杨嘉墀。 </p><p class="ql-block">邝冬英说:“我从北大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委五院,在北京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曾有幸与杨嘉墀院士在第一研究室一起工作多年,从事卫星和宇宙飞船姿态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当年杨院士虽然是从美归国著名学者,但十分平易近人,和我们一齐讨论设计方案时,也很认真细致听取同事们的意见,十分爱护、支持我们年青人…大家都很敬重他。咱们国家重大的863计划就是他与其他3位科学家上书国家建言而设立的…!杨院士不幸于2006年6月逝世了,同事们都十分怀念他!”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的挽联,高度概括了杨院士不凡的一生: “出吴江,学哈佛,归国效力,八十七,做人做事皆楷模;精仪表,掌自动,再领信息,八六三,两弹一星建奇勋。”</p> <p class="ql-block">大家现在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宇宙飞船神舟号,其实它的前身工程是曙光号。</p><p class="ql-block">1964年,中国把苦日子熬了过去。这时国民经济的调整已经基本完成,在国防领域,导弹、原子能等尖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美苏大步发展太空竞争时候,加速发展空间技术成了中国科技专家和高层领导们重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中央批准了《中国卫星十年发展规划》,规划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十年要发射载人飞船。1967年一天,钱学森告诉大家,“上面已经同意了,第一个上天的飞船叫‘曙光号’。”</p><p class="ql-block">1970年7月1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之后不到三个月,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和中央军委办事组批准了关于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曙光一号”的重大计划,毛泽东在这份绝密文件首页做了批示:“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宇航员”。这是早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见诸文字的最高指示。</p><p class="ql-block">航天工程几乎涉及了当今世界所有的基础科学和理论技术,要花很多很多的钱。曾参与“曙光号”论证,又在几十年后担任过“神舟”飞船副总指挥的刘济生说:“那时,国家没有那么多经费支持和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当时有人说,与其搞飞船,还不如把钱花在建水电站、化肥厂上,更有实际效果。”事实上,当时载人飞船的研制虽然已有了雏形,但要想把它发射出去,运载火箭的难题还没完全解决。最后,毛泽东叫停了载人航天的计划,是因为“力量不足,经费不够,宇航员这事先暂停一下,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曙光号”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开始减缓下来,到了70年代末,就整个停下来了。最后,“曙光一号”的飞船总图图纸被封存。(摘引自《老年文摘》第2280期)</p> <p class="ql-block">“714”这项伟大工程的背后,邝冬英她就曾经参与“曙光一号”宇宙飞船平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工作,为日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后,她先后承担 “实践二号”姿态测量编码器和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实践三号”卫星计算机系统的软件设计等项重大任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国防科委(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航天部的嘉奖!</p><p class="ql-block">在两弹一星团队里,在党的培育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邝冬英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还曾先后被评为:北京空间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部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标兵。</p> 家与事业 <p class="ql-block">1970年,29岁的邝冬英与北大的同窗好友、从事核试验技术工作的容文杰喜结良缘。</p> <p class="ql-block">爱人容文杰长期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工作,两人连续20年两地分居,一年只能见一次面。夫妻相爱在一起,趟过沙漠,挺过风沙,喝过盐碱水,啃过干馍馍,隐姓埋名,为祖国默默奉献!</p> <p class="ql-block">大漠黄沙隔不断亲情,路途遥遥阻不了思念!</p> <p class="ql-block">每次去罗布泊基地看望丈夫,看到丈夫和战友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积极投身国防事业,守卫国防安全,邝冬英总感动得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一项项技术成果,一项项殊荣背后,离不开邝冬英她艰苦奋斗和无私的奉献。“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能咬牙挺过去。” 她至今仍清楚记得,当年为了去基地执行卫星发射任务,忍痛将未满五个月的小儿子断奶,牵肠挂肚地奔赴国境边界附近的测控站。</p><p class="ql-block">在执行任务期间,她发现左脚趾上长了一个毒瘤,疼痛难眠,医生和同志们多次劝她去检查治疗。可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忍痛坚持奋战在发射现场第一线,直至圆满完成任务才返回北京接受手术。由于拖延了治疗时间,小小的瘤子已发展成为巨细胞瘤,趾骨被严重蚕食。为了保住整条腿,只能把整只脚趾切除。回忆往事,邝冬英说,“这些付出跟父辈们的牺牲相比,差得远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爱人在北京向国务院秘书局副局长汇报完工作后,在中南海紫光阁会场门前留的影,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1993年,夫妻二人调到广州工作,结束了长期两地分居。</p><p class="ql-block">回广州工作后,在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下,把北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带到广州,没日没夜,积极投身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多次被评为市政府办公厅先进工作者。容文杰也曾先后被评为广州市劳动模范和广东省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然而,夫妻相伴的时间并不长。1995年,容文杰不幸患癌,邝冬英坚强地陪伴着丈夫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两年半时间。在广州市政府办公厅为 容文杰 举行的追悼会上,她送了一副深情怀念夫君的挽联:“戈壁蘑菇云 京城宇航星。今生齐奋斗 来世再并肩”。</p> <p class="ql-block">这是家乡小濠涌党史教育基地揭幕时,在会上的讲话和接受珠海电视台记者采访。</p> <p class="ql-block">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领导颁发“在党50年的纪念章”!当时,实际上在党已经60周年了!回眸受党培育六十载,她写下了发自肺腑的一首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的心中有首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心中有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没有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就没有伟大中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就没有富强祖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心中有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没有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就没有星弹团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就没有成长的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每当唱起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难忘南湖的红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犹听南昌的枪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又见瑞金的星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每当唱起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井冈青松伴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遵义星光在闪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征精神心头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每当唱起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难忘人民翻身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犹听诉说富裕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改革开放幸福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每当唱起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耳畔响起党嘱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怀抱祖国的嘱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革命精神心中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心中的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铿锵有力气磅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亮心灵的红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点燃信念的圣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心中的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根植儿孙们心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但愿代代永传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祖国大地来传播</p> <p class="ql-block">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邝冬英目光坚定,她说:“我跟丈夫都不后悔。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一切都值得!”</p> <p class="ql-block">每年3月25日,邝冬英都会思忆父亲!这是一个不敢忘却的日子,家仇国恨会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木棉绽放英雄花,梦绕黄杨寻芳华。</p><p class="ql-block">魂牵故里血泪史,先烈精神把根扎。</p><p class="ql-block">父求真理追寻党,以身许国热血洒。</p><p class="ql-block">女承父志跟随党,两弹一星续芳华。</p><p class="ql-block">梦里含泪紧相拥,爱党爱国更升华。</p><p class="ql-block">梦回黄杨寻芳华,满目山川美如画。</p><p class="ql-block">山水隐现父身影,革命精神遍地花。</p><p class="ql-block">脱贫致富成果显,数字经济现代化。</p><p class="ql-block">日新月异步步高,男女老少乐开花。</p><p class="ql-block">告慰英灵可安息,如愿之歌响天下。</p><p class="ql-block">她说,我最不幸是9个月大就失去父亲,母亲和我还就在父亲遇害的现场;57岁时,相濡以沫,也是投身‘两弹一星’研发的夫君又因患癌而逝,这一个个让人泪目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幸而他们都一直活在我心中,从未离开!感恩曾拥有如此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后来又拥有许多真诚、善良、美好的友情…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的生活仍然多姿多彩,生命力顽强而旺盛。如今,这些沉甸甸的爱仍然伴随着邝冬英,继续走在夕阳红的大路上! </p><p class="ql-block">父亲为祖国英勇献身,女儿为祖国无私奉献。邝冬英作为烈士后代,为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走出了非凡意义的人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两弹一星”精神值得后人永远的学习传承!</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事业铸就了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能与这样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同台共舞,内心里无比的自豪和荣耀!</p><p class="ql-block">“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这是习总书记对新时代航天工作者的殷殷嘱托。</p> <p class="ql-block">这是广州新四军研究会的领导和同志们参观我的家乡,拜祭父辈先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