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反击战中的巾帼英雄

边陲小将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参与支前的妇女被分成不同的小组,负责做饭、洗衣、修补鞋袜和照顾伤员。她们还加入到献血、提供鸡蛋、烧水、打扫营房等支前工作。一些零碎的工作通常被记录为“做好事”,比如在《河口县志》中写道:“全县参加支前的妇女达 2780人,为部队做各种好事7364件,送柴禾2万余公斤、蔬菜4485公斤、鸡520只、蛋3490个、肉300公斤、红糖6800公斤、为部队补洗衣服3.5万多件。”<div><br></div><div>可以看出,妇女的支前工作与家庭劳动有关。在传统社会中,女性通常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家庭,即“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传统的家庭角色也在战争中得到体现。</div><div><br></div><div>虽然妇女支前与传统的家务劳动密切相关,但并不是说支前工作存在着严格的性别划分。自卫反击战时,广大妇女取代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她们还组成了担架队、筑路队和边境巡逻队,与战士们一起并肩作战。据《广西妇联志》载:“1979年,广西边疆7县(市)的支前参战女民兵有25000多人,在此后的近十年中,中越边境的女民兵们仍为此做贡献。”</div><div><br></div><div>1979年,仅靖西、那坡、田东三地就有约6000、5000、4000名妇女参加支前或在后方参加勤务工作。在龙州,水口公社共和大队边民隆美兰勇敢地为部队带路,使受阻的部队,一举剿灭了固守在山洞工事里的顽敌,隆美兰荣立一等功。</div><div><br></div><div>妇女还帮助边防部队打击越军特工,防敌渗透。1985年12月,金龙乡立丑村黄美品、黄素勤、黄美全3名女青年上山打柴,发现3名越军潜入我金龙地区纵深6公里的“叫贡”左侧山腰侦察,她们两人进行监视,一人回去报告武警部队,我边防武警部队及时赶到,一举剿灭了这股越特,黄美晶荣立一等功,黄素勤、黄美全荣立三等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水口公社共和大队隆美兰,图片《3号阵地》</i></h3> 广西壮族十姊妹民兵班和云南傣族十姊妹民兵班在各类刊物中被广泛记载。广西靖西堂怀屯十姊妹的年龄从24岁到15岁不等。1979年,她们为战士们洗衣服务、修路、运送弹药,并在边境巡逻。1984年两国进行大规模边境炮战,当时除了最年轻的阮阳红还留在村里,其他成员都结婚出嫁到了别的地方。阮阳红和她的朋友们成立了一个新的十姊妹民兵班,再次参与到支前工作中。<br><br>云南金平县勐拉公社的十姊妹年龄从最大的22岁到最小的15岁不等。在傣族传统中,女性的筒裙代表着纯洁和高贵,男性不允许碰裙子。尤其是,筒裙接触到男性的血液,就会导致这位妇女终身不孕。在战场上的紧急时刻,傣族十姊妹毅然脱下裙子,制作担架,将伤员运回后方,打破这一传统。虽然她们的行为在村中引起争论,但伤员的生命得到了拯救,筒裙不能被男子触碰的传统与禁忌也逐渐消失了。<div><br></div><div>可见,“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理念在支前工作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们通过积极参与军事、医疗、后勤支援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卓越的勇气、智慧和责任感,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傣族十姊妹民兵班,图片《南疆卫士的风采》</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