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乡愁

民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百年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在巫山、建始、广东等地宗亲回乡团聚和祭祖八周年来临之际,用美篇平台把2016年春分巫山等地宗亲回乡团聚和祭祖活动纪实老视频老照片再次分享给宗亲们,难忘聚首,梦圆老家,挡不住的思念。八年来,两地宗亲加强联谊,增进感情,探亲走访,往来密切,家族事业振兴发展,兴建开基始祖省三郎公宗祠圆满竣工庆典……</p><p class="ql-block"> 龙年春分即将来临,经小沙省三郎公理事会决定,定于2024年3月23日(农历二月十四日星期六)在小沙省三郎公祠堂举行春分祭祖活动,老家小沙欢迎各地宗亲回乡祭祖和团聚!</p> 3月19日晚上举行欢迎仪式,吴光周致欢迎词 <h5><br></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庆巫山等地吴氏宗亲回乡祭祖欢迎词</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吴光周</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2016年3月19日)</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尊敬的各位长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大家晚上好!</span></p><p class="ql-block"> 春风习习花开日,岁月悠悠倍思亲。在这个花红柳绿、风香雨润的时节,会昌吴氏,迎来了300多年前,从我们会昌小砂迁徙重庆等地发展的宗亲回归故里祭祖,今天晚上我们在这里为远方回来的宗亲洗尘接风,略表我们会昌宗亲的心意,热烈欢迎四面八方回乡团聚的宗亲。</p><p class="ql-block"> 我受会昌吴氏宗亲理事会的委托,向来自重庆、巫山、建始、深圳、北京等地的各位宗亲族贤,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并致以最美好的祝愿!你们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克服旅途劳累和困难前来参加吴氏2016年清明祭祖活动,让我们感到十分敬佩和感动。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你们回家了!</p><p class="ql-block">树梢树枝树根深,亲山亲水有亲人。此时此刻,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伟大的先祖并油然而生敬意:是先祖创造并成就了我们今天的辉煌;是先祖让我们这些从各地回来的同族宗亲凝聚、团结在一起,共同缅怀先辈,共叙宗亲情谊,共话美好的今天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饮水定当思源,为人不忘根本。吴氏家族,乃中华之大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六位,自古人才辈出,说明吴姓人丁兴盛。吴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以吴姓为国号,又以国号为姓。千百年来,吴氏宗族至贤至德,励志修行,历朝历代,为国家之兴亡,为民族之崛起,励志修行,齐家治国,名扬四海,给我们留下了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精神传承,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 过去功绩已成历史, 辉煌的未来要靠我们去创造。今天站在这里的吴氏后人,当弘扬先祖美德,积极促进和加深宗亲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礼诚信,精诚团结,互通有无,族亲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宗亲们,吴氏宗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吴氏家族发展史上新的辉煌!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年年盛事盼君至,今朝有你满庭辉,真诚希望你们常回家走走看看!</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吴氏家族兴旺发达,人丁财盛;祝各位宗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 吴名祥在欢迎大会上致辞 <h5><br></h5> <h5><br></h5><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小沙吴氏迁重庆巫山庙宇后裔</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首祭省三郎祖公大会上的致辞</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吴名祥</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2016年3月19日)</h1><p class="ql-block">各宗亲、各位来宾、各位朋友:</p><p class="ql-block"> 正值猴年大吉,春暖花开之际,我们一行50余人,从远隔千山万水素有瞿塘之雄、巫峡之秀、大小三峡之美、出土了距今204万年前亚洲古人类化石的红叶之都巫山庙宇,来到300年前的祖籍地,首次参加祭祖大会,这是庙宇吴氏298年来的真正回家,回家的时间虽长、路程虽远,但回到家的感觉真好。今天,我们站在先祖的故土上,脚下踏实,心潮澎湃,感到万分高兴。</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代表庙宇前来参加祭奠活动的全部宗亲、代表省三郎庙宇后裔近8000人对会昌吴氏宗亲会的盛情邀请和热情接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万分的感谢!对以吴建明、吴名禄等为代表的宗亲长期与我们保持联系,并在修谱中提供大力帮助表示由衷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清康乾盛世时期,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浪潮席卷江南各省。康熙丁酉年(公元1718年),以吴大艺、吴大庄、吴大苏、吴大徽、吴大环、吴大华、吴大谟、吴大兰、吴学贤等为代表的太一郎、太三郎、太四郎后裔,怀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和对故土的眷恋,在千万次的回眸中,顺应潮流,踏上了西迁入川的旅程。他们深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一份责任和担当,让他们选择了“难”和希望,今天我们无法想象当年背井离乡那动情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回顾过往,我们的祖先在298年前,从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餐风露宿徒步数千里,克服恶劣的环境,来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拔800余米大山深处的贫脊之地,他们仅用脚步丈量着自己的希望和后裔的未来。那种留恋、那种悲壮、那些艰辛让我们敬仰。</p><p class="ql-block"> 永不放弃,探索回家。上世纪80年代初,吴兴才、吴扬燧、吴兴卓等人,在交通、通信极不方便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与会昌取得联系,在一定范围内组织了修谱,寻找庙宇吴氏根基。他们在探寻回家之路的过程中,受历史、财富积累、交通、信息、宗亲对族务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虽没能实现,但为今天的回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不断发展,手机、网络、QQ、微信等新媒体不断出现,庙宇吴氏贤达抓住时机,于2009年启动首修太一郎、太三郎、太四郎以下9支系全谱,通过20年对世系的研究,行程近千公里遂地考证、遂户走访,以入川时在江西所修谱为基础,参考各支系所修谱及裔志簿。通过不懈努力, 2014年在互联网上找到会昌吴建明关于祭典省三郎的一篇文章,通过QQ与建明取得了联系,会昌宗亲无偿、及时给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我们收到资料时,倍感远方宗亲的温暖和信任。通过修谱,提升了宗亲对宗族文化的认识,凝聚了人心,畅通了通信渠道,多数人知道了庙宇吴氏是省三郎的后裔,浓厚了回家的愿望。今年春节,通过建立“中国重庆吴氏”、“2016.3.20参拜世祖行”、“中华吴氏家庭工作群”等微信群,把在多地的庙宇吴氏宗亲团结起来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合力。今天庙宇吴氏前来祭奠省三郎公的代表,有的来自庙宇本地、有的来自重庆主城区、有的来自广州、有的来自河南、有的来自巫山县城、有的来自红椿乡、有的来自湖北建始县、有的来自北京。宗亲们不顾工作的疲劳和在外打工的艰辛,主动报名前来参加祭奠省三郎公的活动,具有庙宇吴氏真正融入会昌小沙吴氏大家庭里程碑的意义。来时,庙宇很多宗亲要求将祭奠活动情况、照片等传到群里共同分享。从这个要求,我们从中也感受到宗亲们对认祖归宗的认同、期盼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庙宇吴氏入川以来,虽默默无闻,没产生过名垂青史的人物,但是庙宇吴氏没有忘记祖宗的遗训,继承和发扬了先祖的耕读传家,仁德谦让、开拓进取精神,清朝时出现过1个进士,38个文举人,2个武举人;解放以来,造就了一批县乡基层干部、教师、医生、工程师,为山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遥想陕西歧山、江苏延陵、江西吉水、会昌小沙,庙宇吴氏始终在开拓中前行,庙宇后裔将继续发扬先祖的“耕读传家,仁德谦让、开拓进取”优秀品质,牢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启庙宇吴氏新征程。</p><p class="ql-block"><br></p> <h3>吴茂春主持欢迎大会</h3> <h3>欢迎仪式和晚宴会场,场面壮观,气氛热烈。</h3> 两地宗亲三百年来的大团圆大合影。 3月20日在长潭为省三郎公扫墓 3月20日在右水下寨主祭祠堂 <p class="ql-block">晚上,会昌吴氏宗亲理事会在会昌人家宴请巫山宗亲一行</p> 3月21日宗亲进入小沙村口 为宋氏太婆和太四郎公扫墓 3月20日进入上村和太三郎公祠堂祭拜 头带客家妇女头饰(冬脑帕)和上衣(片襟衫)的家字辈婆婆 争先恐后与婆婆合影留念 公叔及兄弟们合影留念 <h1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百年的乡愁</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6年春分巫山宗亲回乡团聚和祭祖活动纪实<span style="color:inherit;">(解说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吴建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6年4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第一篇 省三郎始祖与大移民入川</p><p class="ql-block"> 小沙,地处会昌县东角山,隶属富城乡的一个行政村,总人口1700 余人,其中小沙自然村是纯吴姓自然村,人口1100余人。族谱载:“吴氏传代始祖仲雍第87世孙如江,于元皇顺帝至正丙午二十六年(1366年),同男(省三郎)自黎溪商遊赣州会昌湘江登贤乡小沙,见其山川之秀,地产之饶,开辟基址,置产垂后世创建江西会邑小沙吴氏之源”。省三郎从江西吉安的黎溪来到小沙开基至今整整650年,盛传28代,繁衍12000余人口。六百多年来,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承着先祖的“耕读传家,仁德谦让、开拓进取”精神,成为中华吴姓的优秀支系之一。</p><p class="ql-block"> 始祖省三郎,字贵绶,元顺帝至正辛卯十一年(1351年)正月初四日酉时生,卒于永乐庚寅九年(1410年)十二月初十日,享寿六十,葬长潭冲天蜡烛形。娶宋氏,元顺帝至正壬辰十二年(1352年)八月初七子时生,明永乐甲申二年(1404年)二月十一日殁,享年五十有二,葬小沙水口海螺角狮形。省三郎生有5子:太一郎,太二郎,太三郎,太四郎,太五郎(迁居瑞金五花园,生殁失考)。如今,省三郎后裔遍布中华大地,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 早在清康熙、乾隆盛世时期,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浪潮席卷江南。我们小沙吴氏先祖,顺应潮流,以开发四川为己任,告别故土,踏上了西迁入川的征程。他们餐风露宿徒步数千里,用脚步丈量着自己的希望和后裔的未来,去实现人类美好的梦想。先祖们或父子同行,或携妻带子,或兄弟结伴,自清康熙丁酉五十六年(1718)至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先后入川,安居巫山庙宇、红椿等地。至今已近300年,繁衍 8000余人口,家族兴旺,人才辈出。 </p><p class="ql-block"> 据前辈们传说,远隔千里的两地宗亲,曾在早年有过往来团聚,但因历史久远和经济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两地宗亲渐渐地失去了联系,长时间没有往来团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地宗亲虽然有过书信往来,但也未曾见面团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篇 乡愁与圆梦</p><p class="ql-block"> “风雨送春归,喜鹊把春报”。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小沙、巫山两地宗亲的根没有断,情没有变,乡愁记在心里。2014年初,时任巫山县龙骨坡小学校长的吴名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小沙吴建明取得联系,两人同属省三郎二十四世孙,同名字辈,同年龄属相。兄弟俩一拍即合,喜出望外。好消息很快传开了,从此开始筹划小沙与巫山两地宗亲的团聚,三百年的乡愁即将圆梦。</p><p class="ql-block"> 时隔两年,2016年农历春分时节,巫山宗亲怀着对故土小沙的眷恋之情、怀着对始祖省三郎和先祖们的敬仰之心、怀着对4000多在会昌世居的省三郎系下宗亲的亲情联谊之意,组织亲友团一行60余人回乡团聚和参加祭祖活动。3月19日,春光明媚,阳光灿烂。巫山60多位宗亲牢记前辈的嘱托,踏着春天的脚步,带着多年的梦想,分别从巫山、建始、深圳、广州、重庆、北京、河南等地陆续抵达会昌。晚上,小沙吴氏宗亲理事会在明珠大酒店举行简约的欢迎仪式,为远道宗亲的到来接风洗尘。在欢迎仪式上,在场的宗亲们首先进行了合影留念,用镜头凝固着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瞬间。接着,省三郎二十五世孙吴光周代表小沙吴氏宗亲理事会致欢迎词,他说:……;二十四世孙吴名祥代表巫山宗亲一行发表讲话,他饱含深情地说:……。随后举行晚宴,大家共同举杯,共同祝愿,共叙家事。</p><p class="ql-block"> 晚宴之后,宗亲们不顾旅途疲劳,进行了座谈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篇 春分与祭祖</p><p class="ql-block">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2016年3月20日是春分日,按照传统习俗,每年春分日是小沙宗亲为始祖省三郎和宋氏太婆举行集体祭祀活动的固定日子,并且由县内省三郎系下四大行各屋场的祠堂轮流做主,其他各屋场派代表参加,今年轮到右水下寨吴氏祠堂做主祭场;传统习俗还规定,春分同日,长潭、小沙驻地宗亲分别到省三郎和宋氏太婆墓地同时举行集体祭祖仪式。因此,巫山宗亲这次回乡祭祖是按照这个日子约定而行的。由于太主墓地分散,加上主祭场轮流变换,每年的祭祀活动只好分头进行。</p><p class="ql-block"> 春分这一天,天气突变,很早就下起了大雨。不过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为始祖省三郎和宋氏太婆举行祭祀活动的日子是雷打不动的。由于下雨的原因,大家商量后重新调整了日程安排,巫山宗亲分两路参加祭祀活动。一大早,大家乘车冒雨前行,从县城出发,一路去右水乡下寨,一路去永隆乡长潭。</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钟,为始祖省三郎祭祀仪式在右水乡下寨祠堂如期举行,400余名宗亲参加了这次祭祀活动。今年巫山宗亲的到来增添了气氛,助推了热情,可谓盛况空前。首先,会长吴名东讲话,他说,……;副会长吴名禄介绍贵绶太祖(省三郎)系下发展分布情况,他说,……;接着,巫山宗亲代表吴名元讲话,他语重心长地说,……;会昌吴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吴世海亲临指导并讲话,他说,……;宗亲们还踊跃为本次祭祀活动奉献爱心,捐款出资。巫山宗亲一行共捐献6万余元,为祭祀活动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祭祖行礼仪式是重头戏,也是小沙吴氏的传统保留习俗,据前辈们介绍,古时候小沙的行礼仪式领先“东角山”,闻名“九州镇”,史称古代礼仪的典范。这是先祖发明的古代家训的一种文明形式,也是先祖传承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我们应当正视今天的行礼仪式远不如古时严谨、规范,它的意义也没有真正体现古时的“家训”,还有点面临失传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去长潭的一路宗亲,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长潭。但到达省三郎墓地还要步行5里山路,雨越下越大,大家打着雨伞徒步行进,经过40分钟的跋涉,来到了始祖省三郎墓地。先期到达的长潭宗亲已经把墓地打扫干净,大家抓紧时间烧香点竹,拜主敬主。当大家赶回右水下寨主祭场集中吃午饭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了。尽管大家身子被雨水淋湿,但宗亲们丝毫没有感到倦意。由于摄像吴丁华随同下寨主祭场拍摄了,所以长潭这段活动只有相机在雨中拍摄的几张图片。</p><p class="ql-block"> 原定本日下午统一乘车回老家小沙拜主访亲的活动,因为下雨且有路障就决定取消了,只好看明天的天气行事了。</p><p class="ql-block"> 人逢喜事精神爽,族来远亲亦乐乎。会昌吴氏理事会闻讯本家宗亲这一盛大喜事,他们感到意义重大而又深远,对小沙吴氏宗亲三百年的大团聚活动非常支持和关心。会长吴世海和副会长吴跃祥、吴水崇等理事会成员亲临欢迎仪式,参加欢迎晚宴,陪同祭祀活动。3月20日晚上,会昌吴氏理事会在会昌人家休闲餐厅摆上筵席,热情宴请巫山宗亲一行。在家的吴姓县领导吴泽圣、吴启荣和部分老干部、部分乡镇单位的吴姓领导和部分宗亲代表参加了宴请,把小沙宗亲三百年的大团聚活动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3月21日清晨,天上仍然乌云密布,不时下着阵雨。回老家小沙,去还是不去?大家都很纠结。早餐后大家下定决心,去!10余辆车40多人成行。当车队走到半路,果然有塌方路障,铲车师傅用了个把小时清障。这时天气渐渐晴朗起来,大家沉重的心情轻松了许多,感谢老天爷给面子。</p><p class="ql-block"> 车子刚进村口,老家的宗亲们早早就在哪里夹道迎候了,场面令人感动,正如吴名祥所说:回家的时间虽长,路程虽远,但回家的感觉真好,今天走在这里脚下踏实。大家首先来到宋氏太婆墓地拜祖敬祖,烟花、鞭炮声响彻云霄。接着大家来到祖籍地上村祠堂拜祖敬宗,交流座谈,游览村貌,合影留念。中午,在吴名毅家里吃过午饭后开始返程。</p><p class="ql-block">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小沙、巫山两地宗亲三百年来的大团聚活动,把两地一万两千多宗亲的心连在一起,情牵在一起,梦想在一起。我们坚信,今后两地宗亲一定能够携手奋进,共同创造省三郎家族发展史上新的辉煌,为华夏吴姓增光添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p> <h3>《三百年的乡愁》视频由吴建明策划 、撰稿 、摄影,吴丁华摄像 、编辑 、制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