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经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有许多的英雄豪杰在历史上奋发勇为,自立自强。</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谈到的主人公——辛弃疾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位英雄豪杰。</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会这么说?而且为什么我会单独拿出他和他的诗词故事来作为这一期的栏目?</p><p class="ql-block">那就请别眨眼,跟着小编的脚步走进辛弃疾和他诗词里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既然谈到了辛弃疾,我们先介绍一下辛弃疾吧。</p><p class="ql-block">辛弃疾,字坦夫,号稼轩,生于1140年5月28日。给予他的称呼是南宋的官员,将领以及词人。</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宋词有两派之分,一派分为豪放派,另一派分为婉约派,而辛弃疾正属于豪放派的代表人。</p><p class="ql-block">由于他的诗词比较出色,于是又被人们称之为“词中之龙”。</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努力着,他的词也多数都是拥有那种一腔热血的爱国主义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p><p class="ql-block">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p><p class="ql-block">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p><p class="ql-block">首先来看这首词。词牌《破阵子》题目: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我们可以明确这首词是写给作者好友陈同甫的。</p><p class="ql-block">那么大家就会有个疑问,为什么会写给陈同甫?</p><p class="ql-block">这里面我们就要说到他的诗词背景。</p><p class="ql-block">据我查到的资料显示,这首词是写于1188年,此时此刻的辛弃疾被罢官在家闲居,本来就有报国之志的辛弃疾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陈同甫和辛弃疾二人都是主战派,都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不妥协,不投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二人是志同道合之人,算是朋友。那么送了这首词明显是为了表示辛弃疾他依旧没有忘记曾经收复失地的这个誓言。那么辛弃疾是如何表达自己这种报国之情的呢?我们通过译文来具体的看一下吧。</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喝醉了酒,在醉梦中挑亮灯火观摩起了宝剑。仿佛我又梦回曾经,梦回到那时在我(辛弃疾)在军营里听着号角的时代。有酒有肉,分给部下士兵们吃,演奏起乐器为士兵们鼓舞。这就是在秋天里,那场点兵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的十分飞快,手上的弓如雷鸣般的脱离箭弦。我(辛弃疾)穷极一生想让君王的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得以成功,让此功绩得以名扬久远,但是可惜的是我已经早早的白发,早早的变老了。</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醉酒忆当年,描绘曾经自己征战沙场时候的情形。那时候的自己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手持宝剑,胯下骑飞马。与战友同甘苦,共患难。他还想再年轻一回,可是不由自主想到了自己已经白发生出,不由自主的感慨到自己老了这一事实。放眼望去,整首诗词装下了词人的悲苦,那种壮志难酬,惋惜如泪,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民族的苦痛。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黑暗与无能,在投降派的引导下,使主战派毫无用武之地。</p> <p class="ql-block">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 class="ql-block">辛弃疾</p><p class="ql-block">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p><p class="ql-block">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诗词题目:书博山道中壁。博山:是在江西省,其山的形状像香炉一样而得名。作者在 1181年的时候被罢官在家上饶时候,常过博山,所以写下来这首词,那么这首词具体暗含着什么样的含义,有什么样的情感表达,那么就根据小编给出的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我(辛弃疾)在年少的时候并不知道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我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没有愁绪却硬要说愁写在新词里。</p><p class="ql-block">而如今的我早已经体会到了愁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想张嘴说但是却说不出来,张嘴说却又说不出来。却只能说一句:“真是好凉爽的秋天啊。”</p><p class="ql-block">这首词短小精炼,仅仅几句只言片语,把那种“少年无知,老大始成”体会到世间的愁绪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上片的少年正是年轻的辛弃疾,他目睹自己国家被侵占,山河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他深知此时此刻的民族和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下定决心,要立大志,成大器,拯救宋朝,拯救家国。</p><p class="ql-block">但是下片接着就说了一句“而今识尽愁滋味。”随着年龄的增长,辛弃疾渐渐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并非自己有能力,有军事才能就可以恢复失地。相反的是,即使有才能,却得不到别人重用,一会被罢免官职,一会又遣返回乡。本想着可以大战一场,结果败在了朝廷的无能和昏庸。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的敌人,朝廷选择不抵挡,主动劝降,宁可做缩头乌龟也不愿意做勇敢大丈夫。随着时间的流逝,辛弃疾渐渐也老了,眼看自己报国无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来。</p> <p class="ql-block">3/青玉案·元夕</p><p class="ql-block">辛弃疾</p><p class="ql-block">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p><p class="ql-block">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首词,我就想到了一个APP,是一个搜索引擎,没错,那就是我们平常再熟悉不过的百度了。那么你知道“百度”二字的由来吗?没错,这二字的出处就在这首词,相必大家都看到了,就是人尽皆知的那几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么借着这个机会,让我们彼此来了解一下这首词。</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在此良宵,东风吹开了金光闪闪的火花,千树万树都迸发着火花的灿烂。从天上飘下来的火树银花就像流星雨一般璀璨夺目。汗血宝马拉着的豪车穿过香气飘飘的街道。悠扬的萧声四处飘荡。像玉壶一样的明月在不知不觉中挪动了位置。在这个夜里,鱼灯,龙灯都在游舞。</p><p class="ql-block">女生们头上都插着元宵节的“限定装饰”,一个个都暗含笑容的离开。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却在不经意间,看到她,在暗淡的角落里。</p><p class="ql-block">人们通常喜欢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个却在,灯火阑珊处”形容男女爱情。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是辛弃疾在追求一个找了千百回的女孩而写下的这首词吗?</p><p class="ql-block">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当然不是!</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女子就是辛弃疾。惊不惊喜,意不意外!</p><p class="ql-block">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没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心中怀着孤洁傲岸的情感,独自一人,印证他就是以那位阑珊的女子来自喻。给人一种清高伟岸,不与世俗掺杂在一起的独修其身之情。</p><p class="ql-block">希望大家通过以上的诗词来更好地了解辛弃疾,走进辛弃疾,让他和他的诗词那些事得以更好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