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国 山 河 万 里 行(35)_北京行

邹宁

<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9日,从金山岭长城下来,驾车驶向北京城。金山岭长城至北京160公里,全程高速路,但进入北京地界必须办理进京证,时限七天。 北京,从1979年10月的第一次进京(当时还在部队,因公出差)至今已四十四年,在这四十四年中,不计其数的来到北京。1985年6月结婚就在北京我姨妈家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领系统劳模代表进京观赛;2010年我姨妈八十大寿进京贺寿等等。北京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此次进京的第一件事,去看望我94岁高龄的姨父(我姨妈已去逝);第二是去看看我爱人的姨侄女(刚搬了新房,代表娘家人去看看房子怎样,哈哈哈);第三是与战友相见;第四是应同学邀请到他家去座座。</p> <p class="ql-block">  看望我九十四岁的姨父。</p> <p class="ql-block">  来到姨侄女的新房,验收合格,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与姨侄女婿对饮三杯。</p> <p class="ql-block">  四线城市进京的人,看见如此夜景,还是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5月10日中午,战友相聚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p> <p class="ql-block">  "一炉百年火,铸成全聚德。"与"助理"在此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古斋全聚德,一品鸭天下。让每一口都成为一次美妙的味蕾之旅。</p> <p class="ql-block">  "盛世牡丹"工艺盘,色、香、味齐全,能不喝上两盅……</p> <p class="ql-block">  让真情与我们相守,让快乐伴着我们前行。</p> <p class="ql-block">  5月11日晚,相聚在同学家,家乡的美食伴着欢笑,让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同学的儿子,小家伙很可爱,当我抱着他时,笑脸如阳光般灿烂,愿小家伙健康快乐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5月10日下午来到天坛公园,在这里休息了一会儿(因中午与战友多喝了几杯)。天坛公园,我来过无数次,而这次是带着醉意而来,借着酒兴,抒发着自己感慨:美哉天坛,大气威严。文明遗产,名不虚传。圆形巨殿,卓尔不凡。恢宏古建,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在天坛公园只呆了一会儿(睡了一觉),又匆匆的赶往姨父家吃饭(在途中睹车,领略了京城的交通拥堵状况,没有我们小城市出行方便)。</p> <p class="ql-block">  天坛之旅,我仿佛与历史对话,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p> <p class="ql-block">  5月11日,应同学之邀,晚上必须到他家去坐坐。他家就在颐和园旁,因此,带着"助理"再次到颐和园看看。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自定都北京的金代海陵王完颜亮筑成皇家离宫开始,历经明正德皇帝、万历皇帝和清乾隆皇帝的数次扩建。道光年间终于形成占地3平方公里的宏大建筑群_"清漪园"。这座壮丽宏伟的皇家园林其历经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和光绪年间八国联军的焚毁、劫掠化为废墟。在清西太后的"眷顾"下以举国之力重建,大体上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清王朝倾力修建的大型宫苑,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如今的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四大名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颐和园)之首。</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座地铁4号线来到颐和园,进颐和园的大门叫北宫门(颐和园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北宫门、东宫门、新建宫门和西门)。北宫门这座大门是颐和园的重要景观之一。此门原名北楼门,在清朝时期作为清漪园的正门。北宫门是一座具有特色的两层门楼,其正面悬挂着由慈禧太后手书的匾额,上书" 凤策扬辉",门柱楹联为:"雉扇开时娲簧喜奏齐天乐;凤韶谱处舜琯偕陈益地图。"此联上联描写祝寿时的仪仗和奏乐场面,下联指太平盛世祥瑞纷呈。匾额和楹联中"凤"、"娲"、"雉"都暗合慈禧的性别。</p> <p class="ql-block">  楼背面匾额则写着"兰馨菊秀",意为兰花芬芳,菊花秀丽。古人以兰菊在拟品行高尚的君子。</p> <p class="ql-block">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O年在遗址上复建。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点、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苏州街即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万寿山后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的再现出来,成为乾隆皇帝的母亲最喜欢游玩之处。</p> <p class="ql-block">  苏州街无论水中还是水边的建筑,皆与万寿山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而复原场景以实物为依据,不增不减,不移不挪,真实再现从历史上和后湖中间中丢失了一个多世纪的这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苏州街临近北宫门处竖立一方石碑,上书"英法联军烧毁清漪园一百三十周年,于遗址复建苏州街工竣并陈设开放,此誌。 颐和园管理处 一九九零年九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  进北宫门后,后湖中部有一座三孔桥,南接松堂牌坊,北接北宫门。此桥在颐和园中是仅此于十七孔桥的第二大桥,桥身宽大,桥拱券高,桥面坡度却平缓不陡,适用于车人行,方便来往。桥建于乾隆时期,桥身为花岗岩石,桥有三个高大的拱洞,拱洞的上部中间均有吸水兽;桥面两边青砖铺就,中间是汉白玉条石镶嵌。</p> <p class="ql-block">  从北宫门进过三孔桥,便见一座四柱三门七楼木质彩绘"慈褔慧因"牌楼,即为万寿山重点建筑群"须弥灵境"大门的"牌楼院"。因牌楼内有多棵古松,又称"松堂"。</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松堂牌坊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其上刻着精美的图案,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牌坊不仅是一种宗教标志,而且其雕刻工艺也极为精细,包括飞天、走鲁、花鸟等形象,以及忠臣良将,义民勇士等字样。整座牌坊仿佛一条巨龙盘卧在山头,其四角翘起,给人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一只张开翅膀的雄鹰展翅欲飞。此外,牌坊的顶部还装饰有两个高大威武的骑马将军,增強了整体的气势和庄严感。</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香岩宗印之阁位于四大部洲之中,是依山而建的汉式建筑,代表须弥山。这座阁楼以其四角造型别致、颜色不同的喇嘛塔为标志,象征着佛经中的四智。此外,香岩宗印之阁两侧还建有日殿和月殿,分别代表着回旋于须弥山上的太阳和月亮。这些建筑外层覆盖着精美的黄色和绿色琉,并嵌有上千座琉璃佛像,显得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四大部洲:乾隆年间兴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分别为"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一八六O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在的格局是20世纪80年代按原样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香岩宗印之阁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当时它是四大部洲之中心的建筑,并且是一座3层高阁。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颐和园时,香岩宗印之阁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光绪十四年重修颐和园时,香岩宗印之阁被改建为单层佛殿。</p> <p class="ql-block">  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前后有廊。正脊歇山黄色琉璃瓦顶。殿内正中供奉着三世佛,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阁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这些构造精美的建筑设计为香岩宗印之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香岩宗印之阁仿照西藏桑耶寺而建,是颐和园群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到2012年,国家对香岩宗印之阁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主要是恢复香岩宗印之阁光绪时期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香岩宗印之阁是颐和园中一座历经沧桑的建筑,但是它仍然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如果你到颐和园旅游,一定要去看看香岩宗印之阁,感受历史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此建筑称"碉房"。北俱芦洲碉房在山上正中,</p> <p class="ql-block">  阁墙主红顶白或裸露、斑驳古朴庄严,阁上钟鼓亭台丰富;石阶沿砖墙,高栏镶金边,对称多折,道旁常见参差堆叠、乱而自然的大山岩,或人工挖凿的小山洞,伴着岩边岩上自然生长的杂树。</p> <p class="ql-block">  这一层平台是四大部洲山坡上最大的平台,可以在此歇歇脚,观赏一下四周的建筑与风景。</p> <p class="ql-block">  从北宫门进1个多小时便登顶万寿山(边走边欣赏边拍摄)。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余米),海拔约109米;前临"昆明湖"。元朝名"瓮山",因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挖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即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 万寿山,北京城唯一可以俯瞰颐和园全景的地方,与其顶"佛香阁"都和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有关;乾隆于前明时期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湖"为"昆明湖",次年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以彰孝名。</p> <p class="ql-block">  在颐和园的万寿山上,有一座非常独特的建筑"智慧海"。智慧海非海,但为佛龛之海;佛即智慧,有佛处即有智慧,佛多即成智慧海。这座双层四面多朱门的大金佛堂,建筑外层是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外墙贴满片片金砖,每一面金壁上嵌入密密麻麻的小金佛龛,可谓金"壁"辉煌。</p> <p class="ql-block">  最特别的是,外壁面的琉璃上有1110尊黄色琉璃佛,尊尊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向西走,来到智慧海西面,向上看,该建筑看上去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又被称为"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  围着智慧海转了一圈,想进去看个究竟,但大门紧锁。从西绕到南面,有一个大牌坊,正反两面分别是众香界、祗树林。众香界,意为佛国之界;祗树林,意为佛教寺院;智慧海,意为佛祖智慧如海,佛法无边。 智慧海是颐和园中最古老的建筑,殿内供奉的佛像也是乾隆时期的,可惜英法联军入侵时,建筑外壁面的佛像头很多被砸毁,殿内原来的木制佛像也被烧了,现在的很多都是后来翻修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万寿山之巅,俯瞰昆明湖,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展现在眼前。湖面上春光明媚,波光粼粼,湖边的垂柳随风摇曳,婆婆起舞;葱郁的树丛环绕之中,黄绿相见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若隐若现;十七孔桥横卧湖中,连接着东堤与南湖岛;湖中的倒影清晰可见,与远处的山峦交相辉映……此情此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与大自然找到了一处和谐的共呜。</p> <p class="ql-block">  寄澜亭:为长廊东起第二亭,面南悬有"寄澜亭"匾额;面北悬有"华阁缘云"匾额;亭内西悬"烟霞天成"匾,有"大闹朱仙镇"彩画;东悬"夕云凝紫"匾,有"张飞夜战马超"彩画。寄澜亭至排云门的长廊为曲线形,长廊内彩画无数,如"三打白骨精"、"八仙过海"、"诸葛亮计取陈仓"等等。</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下和昆明湖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她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大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道上。1990年,长廊以"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p> <p class="ql-block">  佛香阁(属大报恩延寿寺):乾隆为母祝寿而建。乾隆本意是在大报恩延寿寺后兴建一座九级(但愿人长"久")"延寿塔",可塔都建到第八层了,施工队突然接到命令,让把快兴建完的延寿塔拆掉,改成阁,也就是后来的佛香阁。 佛香阁,颐和园第一标志性建筑,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仿杭州六和塔建造。外形按武昌黄鹤楼设计,八面三层四重檐。</p> <p class="ql-block">  排云门居长廊的中心点,是长廊景物的东西分界线,门阔五间,前有一座牌楼。北面额题为"云辉玉宇",南面额题为"星拱瑶枢"。</p> <p class="ql-block">  "云辉玉宇":是云霞宫殿交相辉映的意思,"玉宇"是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天的中央,又称为"紫宫"。</p> <p class="ql-block">  "星拱瑶枢":是群星环绕北极之意,群星环绕北极星形成拱卫之势,犹如臣下奉君一般。牌楼前即临湖码头,曾是慈禧放生处。</p> <p class="ql-block">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晖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此景区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改建成现在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排云门前两侧有铜狮一对,为畅春园遗物。</p> <p class="ql-block">  进排云门,过金水桥、二宫门,即到排云殿。这里是原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故址,1860年大殿被毁,1887年改建为排云殿;慈禧在园内祝寿时,在此殿受贺。"排云"二字取自晋郭璞《游仙诗》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之意境。殿内设宝座、围屏、宫扇等;殿外东配殿芳辉,西配殿紫宵;二宫门外为东配殿玉华;西配殿云锦。</p> <p class="ql-block">  排云殿是为慈禧太后祝寿的场所。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颐和园尚未完工,慈禧就迫不及待的要在颐和园祝寿。正在这时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军队节节败退,主战的大臣反对大办庆典,惹慈禧大怒,她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将令彼终生不欢。"可是战局不利,群情激愤,无奈之下,慈禧只好下诏:"颐和园受贺事宜,立即停办。"</p> <p class="ql-block">  排云殿完全仿照紫禁城外朝的形式,分为三进院落。走进排云门,金水河横亘在面前,汉白玉砌成的金水桥通往二门。放眠望去,一片金黄琉璃瓦的屋脊上族拥着雄伟的高台,高台上则是俨然帝王姿态的佛香阁,神圣而又庄严。</p> <p class="ql-block">  排云门匾额(南内檐)多祉攸集:是指这里聚集着很多祥瑞之气。</p> <p class="ql-block">  清华轩,前身为清漪园时期的五百罗汉堂,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今仍存八角形水池、汉白玉石桥、乾隆御制平定准噶尔碑等遗物。光绪重修颐和园时,在罗汉堂的基址上建成了这组前后两进的院落,取东晋谢混《游西池》"水木湛清华"的诗意命名,前后院之间有游廊相连。</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昆明湖畔,享受着一份恬静与美好。本想去划划船,但因有风(颐和园昆明湖凡是有4级以上的大风,所有游船停止使用)。</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岸边植被葱茏,花团锦簇,春夏之际,万物生长,景色宜人。望着眼前景色,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魅力和历史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藕香榭的西侧匾额:日月澄晖,两侧(前)楹联:"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意为亭台楼阁高低错落,如同金碧的图画中,云烟与彩霞舒卷变化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 两侧(后)楹联:"绿槐楼阁山蝉响;清草池塘彩燕飞。"此楹联出自宋代诗句"丞相旌旗久不归,虚堂宁止叹伊威。绿槐楼阁山蝉响,清草池塘野燕飞。"作者巧妙的把诗句中的"野"换成了"彩",使整个对联与皇家宫殿的高贵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玉澜门正对着昆明湖知春亭,匾额上的"玉澜门"三字为光绪御笔。</p> <p class="ql-block">  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原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是光绪皇帝在园内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命人将院落封闭,此处即成为园内幽禁光绪皇帝的地方。当我们来到玉澜堂,仍能感到一股悲凉的气息弥漫其中,仿佛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在为他的主人光绪帝诉说着心中的无奈与惆怅……</p> <p class="ql-block">  玉澜堂三个字是慈禧太后亲笔所写。两侧楹联:"渚香细裛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p> <p class="ql-block">  戊戌政变遗迹: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冬季被幽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夏季则被幽禁在玉澜堂。为了惩治和防范光绪,慈禧命人将院中多处通道砌墙封死,仅留由人把守的玉澜门一处与外部交通。蕅香榭和霞芬室内横砌的两道砖墙,便是当年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玉澜堂是一个四合院建筑,东接仁寿殿,西临昆明湖,由玉澜堂、霞芬室和藕香榭组成,向北连廊串起夕佳楼和宜芸馆,三个四合院共同组成一个建筑群。 霞芬室是玉澜堂的东配殿,匾额"霞芬室"三个字为慈禧太后所写;两侧楹联:障殿帘垂花外雨,扫廊帚借竹梢风。</p> <p class="ql-block">  蕅香榭是玉澜堂的西配殿,匾额"藕香榭"三字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两侧楹联:"玉瑟瑶琴倚天半,金钟大镛和云门。"</p> <p class="ql-block">  夕佳楼位于玉澜堂和宜芸馆中间,是一处轻松舒朗的景观空间,是一座二层小楼。取意晋陶渊明的《饮酒》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意。园内匾额"夕佳楼"三字为乾隆皇帝的御笔;二层楼上的楹联:隔叶晚莺藏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一层柱上楹联:锦绣春明花富贵,琅玕画静竹平安。</p> <p class="ql-block">  门匾"宜芸门"三字为光绪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  宜芸馆:"宜芸"寓藏书之意。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馆之两厢建有配殿五楹,东曰道存斋,西为近西轩,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后成为光绪皇后在园中的住所。匾额"宜芸馆"三字为光绪帝的御笔;两侧楹联:绕砌苔痕初染碧,隔帘花气静闻香。</p> <p class="ql-block">  道存斋是宜芸馆的东配殿,园内的匾额是"恩风长扇",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两侧楹联:绿竹成阴环曲径,朱阑倒影入清池。</p> <p class="ql-block">  近西轩是宜芸馆的西配殿,园内的匾额是"藻绘呈瑞",为慈禧皇太后的御笔;两侧楹联:千条嫩柳垂青琐,百啭流莺入建章。</p>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节假日,但游人就是多。</p> <p class="ql-block">  知春亭:建于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北有山为屏,南面朝阳,得春较早,因此为名。此处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知春亭内梁架遍施苏式彩画,亭檐悬挂慈禧御笔"知春亭"匾,亭西还有一座东、西走向的三孔小桥,通向一座更小的人工小岛;亭旁栽有山桃垂柳,每至"五九、六九"的时令,殊胜的绿意早早向人间传报春的迅息,颇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韵味。岛上的小桥、流水、绿树相互映衬,再加上远处的万寿山、佛香阁,移步换景之间,山光水色分外怡人。</p> <p class="ql-block">  "天下颐和,万物知春"。颐和园中知春亭的存在,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朝气。</p> <p class="ql-block">  在颐和园众多的亭式建筑中,知春亭还是一处无可替代的绝佳观景平台。伫立亭上,从大弧度的豁朗角度环眺三面,北面是树木葱郁仙境般的万寿山、佛香阁;西面是秀丽的长堤及西山岚影隐约在望;南面的龙王庙、十七孔桥的靓影一览无余。因此,此处堪称园中"借景"的最佳位置,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春天的颐和园昆明湖碧波荡漾,烟波浩渺,即使是在阴晴不定的天气中,也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助理"在小岛上变換位置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清漪园时期,知春亭四面环水,乾隆帝多次登临,曾赋诗曰:"湖心亭子原依旧,春不期知亭自知。"由于知春亭位于山之阳,湖之东,每年昆明湖解冻都从这里开始,春来万物复苏,取见柳而知春也。</p> <p class="ql-block">  知春亭春光无限好,十七孔桥垂柪万千条。这句活赞美了知春亭在春天时的美丽景色,以及十七孔桥上垂柳的壮丽景象,这些都成为了颐和园春天的一道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十字形二层阁楼是颐和园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原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的据点所在。原来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1860年此地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重建时减少了一层屋檐,就是现在看到的这二层楼阁的形制。其下层有圆形门洞,上层为城楼。阁中供奉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文昌帝君铜像,旁边一匹铜骡体态尤其自然传神,传为帝君的乘骑。因此楼与万寿山宿云檐供奉的关旁相对应,有"左文右武"之意。站在文昌阁上,可以远眺近处万寿山和远处西山风景,亦可俯瞰昆明湖全貌,是一处角度极好的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正面)</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博物馆:这里原名"文昌院",是乾隆帝为纪念自己的诞辰而建的,就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小院。2021年成立了颐和园博物馆。四合院门前的两只铜狮为长春园遗物。不大的庭院由殿堂、廊道、亭台、石桥等构成。因为这里要单独买票,也未进去。</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的铜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写实雕刻与泼蜡技艺孕育了它強健的身体。它不仅全身镀金,神采飞扬,而且和周围美景融为一体,成为游客争取合影留念的主角。铜牛的腹背上,还镌刻着乾隆皇帝撰写的一首四言铭文,八十个篆书文字,至今没有一个笔划残缺损坏。</p> <p class="ql-block">  廓如亭:面积达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故名廓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又俗称"八方亭"。亭内悬挂之匾的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和古典名著的摘抄。</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亭子,伫立在昆明湖的东堤边上,飞檐斜照,流转着岁月蹉跎的痕迹,古朴的瓦片宛如一阵阵伤感的音符;亭子四周的廊柱交错错落,如同万千思绪纠结在一起,令人心生向往;亭子后面是一片湖泊,碧波荡漾,仿佛是一面明镜,倒映出亭子的美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屹立在十七孔桥两端的雄狮,神态庄重,炯炯有神,似乎在警惕着周围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们,形态各异,有的沉静如水,有的活力四溢,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桥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在十七孔桥上只走了一半就往回走(前面就是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值得一看的岛屿。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和云香阁等建筑,建有码头),我原准备游览完南湖岛后乘船去玉带桥,但因游船未开,还得沿途返回。因此,放弃了此段行程(前几次去看过)。</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乐寿堂是慈禧皇太后的寝宫。乐寿堂院落的前殿是水木自亲殿,殿前高耸的探海灯杆,是慈禧太后驻园休息的标志。匾额"水木自亲"四个大字是慈禧皇太后所书。水木自亲的意思是指水和树木自亲,比喻母子情深,体现了儒家的孝亲思想。水木自亲殿面向昆明湖,并有御用码头,慈禧太后从紫禁城到颐和园如果走水路会在御用码头上岸,穿过水木自亲殿前往乐寿堂。现在的游客基本上都是从东西两侧来到乐寿堂前,许多人甚至没有感觉到水木自亲殿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水木自亲殿前的"探海灯杆"是昆明湖东堤一个标志性古建,高约12.77米,主体由两根木柱构成,顶端用金属制的贴金云冠连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  水木自亲殿的两侧各有一条长长的白粉墙,墙上装饰着形状各异的什锦琉璃灯窗。透过各式窗框南望,是一幅幅各具景致的湖景画面。</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乐寿宫后又回到长廊,继续向西前行(准备从西门出去),而此时的长廊人满为患,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说游人太多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  函海养春:慈禧皇太后御笔。意思是如大海一样包容万物,似春风一样养育万物。出自《汉书叙传》"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养之如春"。</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颐和园水上建筑珍品石坊船了,游人到此都会停下来拍照留念。但是这里的光线不太好,拍出的人像都不怎么好,但拍出的石坊船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清晏舫: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晏舫"。</p> <p class="ql-block">  荇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于光绪年间重建。桥名出自《诗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荇桥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汉白玉亭桥,其建筑特点和地理位置都颇具特色,桥全长25米,宽4.8米,设有三孔,中间大方孔可通行较小的画舫。两边为斜方孔。桥中间的四角长方形敞亭建筑由八根大红漆柱支撑,柱顶彩绘廊头,两侧为清式靠背条椅,顶部为双重青瓦歇山顶。坐在椅子上,春风和煦,可欣赏到颐和园的美景。我与"助理"坐在桥上,补充能量,边吃边观景,真是令人心情舒畅。</p> <p class="ql-block">  荇桥不仅是一座桥梁,也是观赏颐和园美景的绝佳位置。桥西为五圣祠、迎旭楼、澄怀阁,皆四周环水,唯有荇桥可通东岸。驻足桥上,极目远眺,可以看到西堤的烟波浩渺,南望昆明湖,湖水如镜,十七孔桥宛如长虹卧波,东边万寿山上佛香阁彩云缭绕,恍如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  桥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四柱牌楼一座,上有乾隆帝手书,东侧牌楼题"蔚翠"与"霏香",意寓河岸上的林木蔚然碧绿,桥下流水弥漫着荇菜清香。</p> <p class="ql-block">  西侧锦楼题"烟屿"与"云岩",意寓昆明湖中三仙山烟雾苍茫,云雾中若隐若现的万寿山。两座牌楼雕龙画凤,造型工艺非凡,颇有皇家气势。</p> <p class="ql-block">  穿过荇桥,走过烟屿牌楼,纵观远山近水,楼台轩榭,船坞码头,纵横通达,好一派皇家园林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颐和园的宿云檐码头,可乘船去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  从荇桥往西走不运处,路边一古屋门上方的匾额吸引了我,"斜门殿"三字而且还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经了解斜门殿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在光绪年间重修。它在原废墟上被建造起来,与穿堂殿相连,中间以斜向走廊相接,故称斜门殿。</p> <p class="ql-block">  匾额"穿堂殿"三字也是慈禧皇太后所写。斜门殿、穿堂殿清朝时期都是清漪园买卖街的铺房,两屋之间的叠石上有一座弯弯曲曲的游廊,把两座铺房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连接"斜门殿"与"穿堂殿"的游廊,游廊中间是一座圆形廊亭。此亭下面是八柱,上面是抬梁灰瓦圆攒尖顶,柱间上下有楣子,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圆亭朝西的两柱上有一副楹联:坞暖留云画栏新锦绣,亭虚待月褔地小蓬壶。(蓬壶就是蓬莱,因其形似壶,故称蓬壶,海上三仙岛之一)</p> <p class="ql-block">  顺着游廊继续向北,便是一座二层楼。二层明间檐下匾额"延清赏楼",为乾隆皇帝御笔。延是延伸,有连绵之意;清是清晖,代指山水风光。此楼最早是茶楼,叫"颐茶赏楼",清漪园时期改叫"延清赏楼"。宋人有"楼名多景可旷望,台号风月延清晖"之句,正合此楼之意。乾隆帝也为此楼题诗一首:"座对西山一坐横,最无尘处有馀清。高楼漫笑匆匆去,输尔兼收实与名。"</p> <p class="ql-block">  宿云檐城关:这座城关规模仅次于文昌阁城关,是清漪园时期西宫门进来后的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城外有古松一株,枝干扶疏,为乾隆时旧物。</p> <p class="ql-block">  此桥为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其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两水加明镜,双桥落彩虹"。镜桥不仅是颐和园的一大景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它的设计和建筑都非常精细,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美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界湖桥为西堤六桥之第一,桥有三个方形桥洞。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重建。界湖桥长31.43米,桥身最宽处6.52米,最窄处4.28米,桥高约5.84米,南北两侧各有20层台阶,桥身两侧各有27个栏杆。</p> <p class="ql-block">  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句诗"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有柳絮飘飞。因为西堤上遍种垂柳,这种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p> <p class="ql-block">  万寿山与昆明湖,一个平远浩瀚,一个巍然耸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极其优美和谐的图画,从不同角记录下她们的美。</p> <p class="ql-block">  前边就到了玉带桥。玉带桥,颐和园中最美的一座桥,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了。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帝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玉带桥:建造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型,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p> <p class="ql-block">  帝王湖上玲珑月。玉带园中螺髻桥。此桥让人欲罢不能,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我与"助理"在桥上来回拍摄看风景,而桥下观桥看风景的人也看到了桥上的我们,谁也没说啥,唯有垂柳微微摆动及那甜密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我边走边拍走到桥下,抬头仰望高高拱起的石桥,真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建造出如此美丽的桥!</p> <p class="ql-block">  玉带桥的最佳拍摄处,给"助理"也拍上一张,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从玉带桥沿西堤而行,在湖边见一只黑天鹅带着一小家伙,缓慢的游了过来。她的羽毛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乌黑的光芒,她的颈项弯曲成优美的孤线,一大一小轻轻地搅动水面。产生的涟漪仿佛是一首甜美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继续在西堤上行走,还是三步一回头,离不开万寿山、昆明湖这个中心,只不过是移步换景,在不同的位置拍出不同的画面而已!</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颐和园(用时近八个小时),我不仅被其美景所吸引,更被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所震撼。这座园林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变革,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离开颐和园时,夕阳已经西下,但我心中却充满了感慨和收获:曾经的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历史的苍桑与时代的变迁在这里交织里,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也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在未来行走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