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扫千年弊,书传万世铭”——走进安徽全椒吴敬梓纪念馆

大德天下

<p class="ql-block">吴敬梓纪念馆是为纪念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而建造,馆址位于全椒县河湾路88号,南临新襄河,北依走马岗,与吴敬梓故居“探花第”隔河相望。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1984年于襄河北岸选址复建,1986年对外开放,原建筑面积1000㎡,占地面积5000㎡,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文人纪念馆。2019年,在全椒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扩建修缮,重新布展,增添了大门厅院落、吴敬梓研究基地、旅游服务中心、西、北花园、衣冠冢、旅游厕所等景点设施,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分别扩展到2300㎡和1500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仿明清样式,三厅两厢,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曲槛回廊,既有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吴敬梓纪念馆既有吴氏家珍,又有学者名流政要墨宝,馆藏文物十分丰富,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共有36件。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享誉世界的吴敬梓研究基地及弘扬《儒林外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正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匾额</b></p><p class="ql-block">吴敬梓纪念馆。此匾额由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所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楹联</b></p><p class="ql-block"><b>“笔扫千年弊,书传万世铭。”</b>此联由中国著名版画家汪刃锋撰书。汪刃锋(1918--2010),全椒赤镇人,中国著名版画家、坚强的革命文艺战士。1938年从事木刻创作,1943年任中国木刻研究理事会理事。曾出席第四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茅盾等高度赞誉。因其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作出卓著贡献,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过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过厅上的这块牌匾“讽谐寓真”是河北著名的书法家黄琦先生所题。两侧楹联<b>“儒林轶事施罗笔,史册外篇迁固文”,</b>由郭沫若先生撰文,全椒籍书法家刘子善先生题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厅中这块碑阳上的话选自《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回,是鲁迅先生对吴敬梓以及《儒林外史》的评价,意思是说自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问世之后,我国的小说发展史上才有了能够堪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作品,可以说吴敬梓开了讽刺小说的先河,是讽刺小说的开山鼻祖。</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敬梓铜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吴敬梓铜像高4.5米,重500公斤,1991年落成,由皖东第一家上市公司全柴动力出资,中国美院教授叶庆文雕塑,吴敬梓没有留下照片或是画像,这尊铜像根据《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原型杜少卿形象描述,以及吴敬梓后代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而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敬梓衣冠冢</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平厅</b></h3>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杰出的小说家。中年移居南京秦淮河畔后,自称“秦淮寓客”;因以“文木山房”为书斋名,人称“文木先生”,晚年自号“文木老人”。著有《儒林外史》,以及《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 今存四十三则) 和陆续发现的数十篇集外诗文(含《金陵景物图诗》23首) 等。<div><br>吴敬梓出生于科举世家,年少聪慧,善于记诵;移居南京后,创作了不朽名著《儒林外史》;多次出游扬州、淮安等地,拜访亲友;最终因病客死于扬州。</div><div><br></div><div>吴敬梓好结交名士,最重要的文友有程廷祚、程晋芳、卢见曾、王又曾等。他重义轻利,寓居南京期间,变卖家产祖宅,倡修先贤祠;淡泊功名,放弃了博学鸿词科考试,拒绝迎銮献策,甚至放弃诸生(秀才)籍,摒弃了科举仕途道路。</div><div><br>本展厅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展现了吴敬梓坎坷而伟大的人生,诠释了他思想蝉变的整个历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的伟大。上个世纪初,鲁迅、胡适、茅盾、郭沫若等一大批文学家都给予吴敬梓高度评价,胡适先生更称他为<b>“安徽的第一大文豪”。</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著作厅</b></h3> 本展厅展示了吴敬梓一生的著作,一是自清代以来《儒林外史》国内各种版本和外文译本,并分述各主要版本的特点和影响; 二是除《儒林外史 》以外吴敬梓的文集和集外诗文,包括《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以及陆续发现的集外诗文三十三篇,其中最重要的是《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诗》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div><br>在“歌”的创作上,我们从他游冶淮水钟山,“托之於檀板金樽以消其块磊”、“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的描述中,可见当年他在南京歌馆声名之高,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作品被记录保存下来,唯一只是在他四十二岁所写的《老伶行》一诗中还能见证到他当年与民间艺人老伶工乐师的情义。</div><div><br>参观本展厅,通过把握各作品版本内容的变化增减和评点名家的不同观点态度,让人深入体会作者知识的渊博、思想的深邃和讽刺艺术的高妙,为欣赏《儒林外史》精彩故事提供充分铺垫,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吴敬梓的伟大之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评论厅</b></h3> 早在清代,《儒林外史》一经问世,就有一大批有识之士为其倾倒,给予高度评价,但由于其深刻独到的思想高度和辛辣尖锐的批判手法,它的价值一时间尚不能完全被社会估量。对此,鲁迅先生早在1935年评价《儒林外史》时就发出<b>“伟大也要有人懂”</b>的叹息。<div><br>现如今,随着儒林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吴敬梓的“伟大”逐渐被人理解,整个社会对其人其书的赞誉也达到了新的高度。</div><div><br></div><div>其一,在对《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艺术性、意义和影响等方面,中外评论都趋于一致,共同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屹立于世界文学巅峰的巨著,足以与“四大名著”比肩;</div><div><br></div><div>其二,对于吴敬梓的评价,也上升到一定的历史高度,结合其一生思想、行为的演变,肯定了他反对“程朱理学”,推崇“颜李实学”的世界观;肯定了他反对“八股取士”,讲求“文行出处”的人生观;肯定了他反对“追名逐利”,认可“独予梓文”的价值观。</div><div><br></div><div>作为一名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的贵胄公子,他抛弃了功名富贵而走入平民阶层,最后走上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路,脱胎为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这嵚崎磊落的一生足称“伟大”。</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研究厅</b></h3> 自《儒林外史》面世以来,很长时期是以手抄本行世,仅见于范围很有限的文人案头。对于它的研究,也仅只是对其内容在书中作些评点而已。到了吴敬梓逝世约半个世纪后,才开始见到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版本“卧闲草堂本”,此后清代相继出版了四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对于它的研究也还只停留在书中的点评阶段。<div><br>到了民国时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突破。以胡适、鲁迅为首的的一代大文豪,不仅将对《儒林外史》的零星点评推广到全面的评论阶段,而且扩展到对吴敬梓的研究。</div><div><br>建国以后,研究更拓展为《儒林外史》其书和吴敬梓其人两大方面,在研究的深度上,已经涉及到对吴敬梓所有陆续发现的著作和吴敬梓及其家族的研究。在研究的广度上,已经不仅仅是少数大文豪的个体行为,而且已经扩展到国内的整个理论界和教育界,更重要的是已经跨出了国门,遍及到欧、亚、美三大洲和各大语系的国家。</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极阁厅(全椒历史文化展)</b></h3>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全椒县经中国地名文化地产保护促进会鉴定确认为“千年古县”,是安徽省首批被确认的两个“千年古县”之一。全椒,自古文化昌盛,底蕴深厚、民风淳朴。自西汉置县以来,这里人文荟萃,古迹遍地,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全椒的山水渲染着迷人的诗情画意,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星罗棋布,这些古韵流芳、多彩多姿的风物呈现出绚丽迷人的风情,焕发出万千气象。全椒,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众多具有全椒特色的人文景观,古朴醇厚、神奇多姿的万般风情使全椒充满了地域文化的强大魅力,尤其是儒林文化、太平文化和佛教文化交相辉映,见证了全椒历史文化的悠久性、多样性与独特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碑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碑廊分东西两侧,以《儒林外史》故事和吴敬梓诗词作品为题材,共陈列十八块碑刻分九块画碑,九块诗碑。<div><br>九块画碑内容选自清代增补齐省堂本《儒林外史》插图木刻版,每块由两个故事组成共描绘十八个经典故事。碑刻内容选材精妙,画面生动传神。</div><div><br>九块诗碑内容选自吴敬梓的诗文集《文木山房集》,为诗碑挥毫的是全椒籍中书协著名书法家秦锦章、方茂鸿、张家益三位先生 (排名不分先后)。全椒籍著名书法家为故乡先贤献墨宝,表现了家乡人对吴敬梓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以此告慰先生“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故乡情怀。</div><div><br>游客朋友们在欣赏耳熟能详的《儒林外史》故事的同时,也定会惊叹于碑刻上每首诗词深厚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徜祥其间令文人雅士醉心不已,流连忘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