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泰山·中天门景区

海春居士

“中天门”又叫二天门,是泰山的三大天门之一,位于黄岘岭脊的峰顶,海拔847米。坊联“风定天门悬日月,雨收石角挂虹霓”向人们描绘了雨后泰山的绚丽奇景。 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澂的篆书“虎”字石刻,位于中天门后盘路东侧,兼具象形之意,惟妙惟肖,形如活虎。 “云步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位于五松亭下的快活三里北首。 原桥为木桥,名“雪花桥”,民国年间改为石桥,因谷深林茂,常有云雾萦绕,杨承训题“云步桥 ”,1936年被洪水冲毁,1937年杨承训得中国旅行社资助重建,由工程司胡升鸿领工建造。 “云步桥观瀑亭”石柱上楹联密布。“且依石槛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是清种蔗老圃所题;“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人青冥端”是段友兰所题;“风尘奔走历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是刘振声的题联;“跋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沉”为刘光照的题联。 云步桥瀑布。 题刻“河山元脉”,位于云步桥后的飞瀑岩上,系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四月,长白文煜题。费莫·文煜(1820-1884年),清正蓝旗人,历任刑部侍郎、四川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刑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 题刻“霖雨苍生”,系清道光辛丑年(1841年)季春题勒。 “若登天然”题刻位于云步桥下盘路旁的岩壁上,系明万历己酉年(1609年)河东史学迁题书。 “大好山河”题刻系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二月天津胡宝泉、胡宝林题刻。 题刻“泉清自洁”,刻于1907年。有题跋:“光绪丁未五月,泰安府宗室玉构题。” 题刻“云泉飞瀑”,位于云步桥南,刻于1917年。后有跋文:“丁已暮春,与潘子和、方啸岑、邓素存、李云斋同游至此,书誌鸿爪。桐城施从滨题石”。 题刻“俯瞰群峰”,位于云步桥东,系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吴门石祖芬题书。左侧题刻“云步跻天”,系二十世纪书坛泰斗、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八十岁所题。 毛泽东《沁园春·雪》石刻摩勒于云步桥北盘道西侧,系据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由泰山文物风景管理局于1966年冬镌刻而成。 从中天门北行, 在“快活三里”的路西,有一上尖下扁、 形若利剑的石块冲天而立, 上刻“斩云剑”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传说它能斩云播雨,故而得名。 题刻“云路先声”,位于斩云剑北边路东侧石壁上,系清宣统庚戌年(1910年)海盐王寀基题书。后有跋文:“宣统庚戌二月,偕乌程章君祖僖、谢君毓洙同登岱巅,伯兄宗基命摩崖题字。海盐王寀基。” 题刻“从善如登”,系光绪九年(1883年)小阳月,署泰安县事孙符乾敬镌。下方是两通游记石刻。一为:“光绪十五年,岁己丑上巳,山东督学使者裕德同,黄冈张寅、王肇修,北平贾名甲,瀛洲顾祥、吴淞、刘其伟,桐乡蔡宝玙,登岱顶观日出。”另一为:“大清光绪八年,岁在壬午,冬十一月廿一日,山东督学使者长沙张百熙,偕弟觐同,从弟百斌,同邑龙寿杞来游”。 题刻“曲径通霄”,系清道光戊戌年(1838年),禹州马起予题。左侧还有题刻:“兖沂曹济道李嘉乐新擢苏臬,时山东河工、江南海防均未蒇事。登岱祷神,为两省生民禳灾,为八旬老母祈寿,嘉乐不敢自求多福,惟名山鉴之。光绪甲申冬敬题。” 诗刻:“苍苍复落日,遥下晚风林。滉漾连溪色,岚光何处深。”落款:“辛酉四月蒲心畲题。” 题刻“天下名山第一”,系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苏州石祖芬题书。 1967年,泰安人民出于对毛泽东的热爱,将他的题词“江山多娇”以及《七律长征》诗刻到了泰山上。 题刻“逍遥游”,系泰安市文物局1989年集毛泽东手迹而成。 李和谦辛酉春三月游泰山狂草题刻“如”,意为祝福游客朝山如意。近看像松鼠,远看似玉兔,宛如在与游人逗乐。 飞来石、五大夫松石坊。 “五大夫松石坊”位于云步桥北侧,额题“五大夫松”。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中途突遇急风暴雨,于是慌忙躲到大树下避雨。因念此树护驾有功,始皇帝就封之为“五大夫”。 五松亭。 “五松亭”西石壁上有一组石刻,其中“东天一柱”为吴廷斌题刻于清光绪丙午年(1906年)。 乾隆《咏五大夫松诗》刻石,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题刻为:“何人补署大夫名,五老须眉宛笑迎。即此今兮即此昔,抑为辱也抑为荣。盘盘欲学苍龙舞,稷稷时闻清籁声。记取一枝偏称意,他年为挂月轮明。咏五大夫松一律。戊辰仲春月,御笔。” 题刻“冠盖五岳”位于五松亭外路旁,题跋:“光绪三十一年清和中浣,济东泰武临道丁达意、暨泰安府知府吴筠孙、泰安县知县李于锴游此泐石。” “泰山望人松”位于泰山东路盘道五大夫松西侧的山腰上。 泰山望人松树冠下一长枝形同披伞,仿佛翘望迎接八方前来泰山旅游的游客,故也称“泰山迎客松”。 望人松西北有一天然石洞,因洞口向南而名“朝阳洞”。洞深如屋,据说,洞顶凝露垂珠,宛若石乳,俨然神宅仙窟。洞口“朝阳洞”三字为明嘉靖乙未(1535年)仲春通奉大夫、山东布政使万安朱衡书。洞上方还有匾额:“泰山奶奶显灵宫”。 题刻“圣寿万年”,系集乾隆手书而成,泰安市文物局于1994年刻制。 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题字刻石,右下角有“1967年 制”字样。 “千山闻鸟语,万壑走松风”是现代作家楚图南的题刻。 左侧:“山东按察使、永年胡景桂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四月十八日奉命祀岱宗。先一日登顶治斋,斋香供者大挑,知县姚鹏图、候补知县余嘉珍、泰安县知县卤蜀毛溦陪祭。”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题刻。 “天下名山”系清道光己亥年(1839年)四月杨庆琛题刻。左侧“能成其大”系民国廿一年(1932年)秋八月熊克武题刻。 “风涛云壑”题刻系松鹤山人伊介夫于明嘉靖癸亥年(1563年)仲夏吉旦题书。 “对松亭”位于登山盘道西侧,此处两山对峙,山峰多古松,青翠蔽日。此亭始建时间不详,现亭重修于1961年,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门上悬《对松亭》木匾。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 泰山有三个十八盘之说。从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有1630余阶。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 “十八盘”坡陡阶多,徒步登顶,小有得意。明人祁承赋《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龙门石坊。这里是“慢十八”与“不紧不慢又十八”的分界点。 西岩上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二字。 题刻“神功利济”,位于升仙坊前约30米处路东崖壁上。 题刻“绝顶云峰”位于升仙坊南,刻于1909年,有题跋:“宣统元年四月,奉命告祀泰山,遂登岱顶,遍历幽胜,俯览沧瀛,泐石以记鸿雪。萧山朱其煊题。” “升仙坊”是“紧十八”的起始处。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故名“升仙坊”。 升仙坊北有石刻“首出万山”,为嘉靖甲子(1564年)四月吉旦东昌府同知脱镐题。 “首出万山”下方有题刻“翔凤岭”,题跋:“大明隆庆元年夏吉日,监察御史蜀人刘翱立。”右下方题刻“开詄荡,何险危。仰不愧,履如夷。光绪丙午,柳堂摩题南天门铭”,刻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题刻“努力登高”,位于盘道东侧石壁上,刻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后有跋:“光绪癸卯,清纺渠弟登岱,入丘壑层累曲折,至夫天梯,陡立□绝,攀跻步步吃紧,必须努力一番自然极顶,因志之。山西人王靖宣、渠清纺题。”此处为泰山“紧十八盘”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游人至此已筋疲力尽,步步吃紧,题词鼓励游人要勇于登攀,坚持到底,就能到达极顶。 题刻“山险心平”,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题刻“亦可阶升”,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跋曰:“余宦东廿余载,过山麓者屡矣,从未一登绝顶。戊申夏四月,奉命致祭。礼成后,爰偕范恒齐、徐楚珍两大令徘徊临眺,书此以志鸿爪。署理布政使、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胡建枢题。” 石刻“如登天”,不知何人何时所题,确是道出了十八盘上登山人的心声。 题刻“天门石壁”,刻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山东济南府同知相郡翟涛题镌;题刻“渐入佳境”,刻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山西人韩镐题。跋曰:“康熙丙戌清和下浣,蒲坂韩镐题”;题刻“东柱”,刻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十八盘崖壁上有萧培元的摩崖题联:“睥睨千峰下临无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意境开阔,抒发了一种浪漫情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