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立东</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3月1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h3> 斯诺记述1936年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的著作主要有两部,一是1937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ATR OVER CHINA),又名《西行漫记》;二是1957年出版的《红色中华散记》(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又名《中共杂记》。<br><br>《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不仅影响到整个中国,而且影响到世界,甚至影响到多位美国总统。例如罗斯福读过该书之后,曾三次在白宫召见斯诺,向他咨询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中共与国民党的情况等,而由此改变了美国对华政策。再如建立中美关系的尼克松,访华之前读了该书。该书对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影响一直持续至今。<br><br>斯诺在中国抗日战争异常艰难困苦的状况之下,却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对陕甘宁红军首次访问,离不开众多人的帮助,其中一位多次出现在斯诺两部主要著作的重要人物,是全程陪同他访问,给予他“始终如一的帮助”,并“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became very good friend)”的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全面了解斯诺在两部著作中对胡金魁的记述,是研究那段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br><br>此文按时序细梳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与《红色中华散记》两部著作中,十多处记述胡金魁陪同他访问的文字和照片。<br><br>一是便于自己和其他朋友们今后对红军时期这段特殊的意义重大的历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br><br>二是今后中文再版《红星照耀中国》与《红色中华散记》两部著作时,便于有关的中文出版社把以前这十多处错译的付锦魁,更正为正确的胡金魁。截至目前,已有中文出版社对错译的付锦魁,加注了正确的胡金魁名字。本文后附详细的出版信息。<br><br>三是今后英文再版《RED STAR OVER CHINA》与《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两部著作时,便于有关的英文出版社把以前这十多处错译的Fu Chin-kuei,更正为正确的Hu Jin Kui。截至目前,已有中文出版社对英文的Fu Chin-kuei,加注了正确的“Hu Jin Kui胡金魁”。本文后附详细的出版信息。<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文</b></h3> 图 1935年底红军长征到达瓦窑堡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下设包括外交部在内的八部一局一院,原国家政治保卫局科长胡金魁调入外交部,不久担任外交部招待处长。 图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增订本,从一大至十四大)》第325页,请见此页右下“(十八)到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长征到达陕北者)。 图《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增订本,从一大至十四大)》第326页(接连上页),请见此页左上“交际处长胡金魁”。 立东注:“外交部招待处”与“中央交际处”,看似两块牌子的两个单位,其实是胡金魁处长负责的一个工作班子,分别用于对外,或对内的外交和交际工作。<br><br>中共最早在江西苏区就有外交部,但直到1936年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外交部才第一次接待了具有真正意义的外国客人。<br><br>1936年,胡金魁受命于中央,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接待并全程陪同了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br><br>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自1936年7月8日抵达红区陕西省安塞白家坪开始,至10月19日离开洛川红军与东北军交界处为止,全过程共计102天。<br><br>胡金魁是唯一从头到尾全程陪同,并见证了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全过程的第一代红军外交官。斯诺两部著作多处有关记述确切可证。<br><br>斯诺访问陕甘宁红军之后,于1937年写出20多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巨著,其中多处记述了胡金魁接待并全程陪同他访问的详细情况,并载有1张他为胡金魁拍摄的单人照片,1张他与胡金魁等3人骑马的合影照片。<br><br>20年之后,于1957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出版了由美国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费正清作序,斯诺写的《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中译本书名是《红色中华散记》,又名《中共杂记》。这是哈佛大学出版的有关东亚的第五本专著。此书是斯诺对《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一书所作的重要补充,或可称为续篇。<br> 图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斯诺著作《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中文名《中共杂记》,又名《红色中华散记》。 图 1957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出版的美国著名历史学者费正清作序,斯诺写的《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中国出版的中文版书名是《红色中华散记》。 斯诺在《红色中华散记》的自序里写道:“约翰·K·费尔班克(费正清)教授堪称魔术大师,他使这些长期冬眠的材料回生。在他的建议下,这本书才开始编集,而且要不是他的玉成,本书无疑不可能付印。”<br><br>在《红色中华散记》一书中,斯诺披露了更多的胡金魁陪同他访问的具体情况,有他在访问途中单独采访胡金魁的详细记述,以及他对胡金魁的真实感受和高度评价。<br> 图 费正清(John King Fairpark)画像。立东作于2024年1月。载于《画说世界因他们而改变》画集。 图 1972年,费正清夫妇与周恩来和乔冠华在北京合影。 立东将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按时间顺序、地域和路线以及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阶段,下面按阶段分列斯诺在两部书中对胡金魁的记述。所列每次记述内容,先列中文版,后列英文版。<br><br><b>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阶段一,时间:1936年7月8日-30日,地域及路线:陕西安塞白家坪-保安(今志丹县)。</b><br><br>斯诺记述1936年7月8日傍晚抵达安塞白家坪,见到周恩来,即他进入红区第一天。<br><br>立东注:此时,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为迎接斯诺,已随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先期抵达白家坪。电影“《红星照耀中国》2019”展现的情节是胡金魁先于周恩来见到斯诺。<br> 图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2019)截屏。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右)与斯诺(左)1936年7月8日傍晚在安塞白家坪初次见面之时。后排中间是安塞赤卫队卞队长。卞队长向胡金魁报告了赤卫队刚击溃尾随斯诺的一股土匪。紧接着,他们一起见到了周恩来。供读者参考。 斯诺记述第二天(立东注:斯诺7月8日傍晚抵达安塞白家坪,“第二天”即7月9日),在白家坪采访周恩来,周交给他92天访问行程,并告诉他,次日(即7月10日)前往中央驻地保安,途程骑马需3天。<br><br><b>斯诺第一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之“3,贺龙二三事”。 <br><br>中文版:<br><br>第二天早晨六点钟(立东注:即1936年7月10日),我就同一队大约四十名青年一起出发,他们是属于通讯部队的,正要护送一批物资到保安去。<br><br>我发现只有我自己、外交部——红军自己的外交办公室来的一位使者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立东注:外交部招待处长)和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有坐骑。也许这话说得并不完全确切: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在一头壮实的、但是负担已经过重的骡子背上挤了一个栖身的地方;李长林骑的一头驴子,负担同样过重;我像腾云驾雾似的跨在仅有的一匹马上,它是不是真的在我跨下,有时我也没有多大把握。<br><br>立东注:此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提及“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为<font color="#ff8a00"><b>2次</b></font>。<br><br>英文首版:<br> 图 1937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RED STAR OVER CHINA》BY EDGAR SNOW PART TWO IN“DEFENDED PEACE” P64“3 Something About Ho Lung”,即“3,贺龙二三事”。 立东注:《红星照耀中国》英文首版第64页有<b><font color="#ff8a00">2处红线</font></b>标注“Fu Chin-kuei”和“Fu”,即“<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 Hu Jin Kui</b></font>”和“<b><font color="#ff8a00">胡 Hu</font></b>”。<br><br>以上斯诺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或“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与英文首版第64页提及“Fu Chin-kuei”(<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Kui</font></b>)或“Fu”(<b><font color="#ff8a00"> 胡Hu</font></b>)对照相同皆为<font color="#ff8a00"><b>2次</b></font>。<br><br>以上为斯诺第一次第一处记述胡金魁。<br><br><b>斯诺第二次记述胡金魁(照片):</b><br>以下照片载于《红星照耀中国》。<br> 图 1936年7月中旬于保安,斯诺为陪同他访问的外交部招待处长<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拍摄的单人照片。原载于《红星照耀中国》。 此照片为斯诺第二次第二处记述胡金魁。<br><br><b>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阶段二,时间:1936年8月1日-9月底,约2个月;地域及路线:陕西保安(今志丹县)-吴起镇-甘肃环县河连湾-宁夏豫旺堡-豫旺县-甘肃环县河连湾-陕西保安。<br><br>斯诺第三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之“1、同红色农民谈话”。<br><br>立东注:<br>一,斯诺于此节“1、同红色农民谈话”从头到尾记述了胡金魁参与他与当地农民的谈话,并给与胡金魁高度的评价——“这次谈话是在胡金魁面前进行的,农民们似乎并不怕他是个共产党的“官员”。他们似乎把他看成是自己人——而且,看成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确实也是农民的儿子。”<br>二,这段文字记述的背景时间应该是1936年8月初,离开保安不久,抵达吴起镇之前的途中。<br><br>中文版:<br><br> 我到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去的时候,一路上借宿农民的茅屋,睡在他们的土炕上(在弄不到门板那样的奢侈品的时候),吃他们的饭,同他们谈话。他们都是穷人,心地善良,殷勤好客。他们有些人听说我是个“外国客人”便拒绝收我的钱。我记得一个农村小脚老太太,自己有五、六个孩子吃饭,却坚持要把她养的五、六只鸡杀一只招待我。<br><br>“咱们可不能让一个洋鬼子告诉外面的人说咱们红军不懂规矩,”我听到她同我的一个同伴说。我知道她这么说并不是有意无礼。她除了“洋鬼子”以外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称呼来叫我。<br><br>我当时是同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一起旅行,他是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由外交部派来陪我上前线。象在后方的所有共产党一样,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因有机会到前线的部队里去而很高兴,把我看成是天赐给他的良机。同时,他直率地把我看成是个帝国主义分子,对我整个旅行公开抱怀疑态度。但是,在一切方面,他总是乐意帮忙的,因此后来没有等到旅行结束,我们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br><br>一天夜里在陕北接近甘肃边境的一个叫周家的村子里,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和我在一个住了五、六户农民的院子里找到了住处。有十五个小孩不断地在跑来跑去,其中六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年约四十五岁的农民,他很客气地慨然同意接待我们。他给了我们一间干净的屋子,炕上铺了一张新毡子,给我们的牲口喂玉米和干草。他卖了一只鸡和几个鸡蛋给我们,那只鸡只收二角钱,但是那间屋子,他坚决不收钱。他到过延安,以前看到过外国人,但其他的男女老幼都没有见过外国人,他们现在都怯生生地来偷偷看一眼。一个小孩子看到这副奇怪的容貌吓得哇的大哭起来。<br><br>立东注:此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提及“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或“傅”(<font color="#ff8a00"><b>胡</b></font>)为3次。<br><br>英文首版:<br> 图 1937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RED STAR OVER CHINA》BY EDGAR SNOW PART SEVEN EN ROUTE TO THE FRONT P247 1 Conversation with Red Peasants。 立东注: 《红星照耀中国》英文首版第247页有<font color="#ff8a00"><b>3处红线</b></font>标注“Fu Chin-kuei”和“Fu”,即“<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 Hu Jin Kui</b></font>”和“<b><font color="#ff8a00">胡 Hu</font></b>”。<br><br>以上斯诺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傅锦魁”(<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或“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与英文首版第247页提及“Fu Chin-kuei”(<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Jin Kui</font></b>)或“Fu”( <b><font color="#ff8a00">胡 Hu</font></b>)对照相同皆为<b><font color="#ff8a00">3次</font></b>。<br><br>以上为斯诺第三次第三处记述胡金魁。<br><br>需要强调在此页中间,斯诺英文记述:<br><br>“I was travelling then with Fu Chin-kuei(<b><font color="#ff8a00">Hu Jin Kui 胡金魁</font></b>),a young communist who had been delegated by the red foreign office to accompany me to the front. Like all the reds in the rear, Fu(<font color="#ff8a00"><b>Hu 胡</b></font>) was delighted at the prospect of a chance to be with the army, and he looked upon me as a godsend. at the same time he regarded me frankly as an imperialist, and viewed my whole trip with open scepticism. he was unfailingly helpful in every way, however, and before the trip was over we were to become very good friends.”<br><br>立东翻译:<br>“当时我和<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一起旅行,他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被红色外交部派来陪同我前往前线。像后方的所有的红军一样,<font color="#ff8a00"><b>胡</b></font>对能够与军队在一起的机会感到非常高兴,他视我为上天所赐。同时,他坦率地把我看作是帝国主义者,并持公开怀疑态度查看我的整个旅行。然而,他在各方面都是始终如一地帮助了我,在旅行结束之前,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br><br>此段斯诺记述的两句话,“<font color="#167efb">持公开怀疑态度查看我的整个旅行</font>”,“<font color="#167efb">始终如一地帮助了我</font>”,显示了胡金魁接待并全程陪同了斯诺的访问。<br><br>中文版:<br><br> 晚饭后,有一些农民到我们屋里来,给我烟叶,开始聊天。他们要想知道我们美国种什么庄稼,我们有没有玉米、小米、牛马,我们用不用羊粪作肥料。(一个农民问我们美国有没有鸡,我的房东对此嗤之以鼻。他说,“哪儿有人就有鸡!”)我们美国有没有富人和穷人?有没有共产党和红军?我的关于为什么有共产党却没有红军的答复,恐怕使他们很费解。<br><br> 我回答了他们好多问题以后,也问了他们一些问题。他们对红军怎么看法?他们马上开始抱怨骑兵的马吃的过多的习惯。情况似乎是,红军大学最近在迁移学校的校址时,曾在这个村子里暂憩几天,结果使该村的玉米和干草储备大为减少。<br><br> “他们买东西不付钱吗?” 傅锦魁(<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问。<br><br> “付的,付的,他们付钱,问题不在这里。我们存底不多,你知道,只有这几担玉米、小米、干草。我们只够自己吃的,也许还有一些剩余,但是我们还要过冬呢。明年一月合作社肯卖粮食给我们吗?我们不知道。苏区的钱能买什么?连鸦片都不能买!”<br><br> 这话是个衣服破烂的老头说的,他仍留着辫子,不高兴地低垂双眼,看着自己的皱鼻和两英尺长的竹子旱烟筒。他说话的时候,年轻的人都笑。傅锦魁(<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承认他们不能买到鸦片,但是他们不论要什么其他东西都可以到合作社里去买。<br><br> “能买到吗?”我们的房东问。“我们可以买到这样的碗吗,嗳?”他拣起我从西安带来的一只廉价的红色赛珞璐碗(我想大概是日本货)。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承认合作社没有红色的碗,但是说,他们有不少粮食、布匹、煤油、蜡烛、针、火柴、盐——他们还要什么?<br><br> “我听说每人只能买六尺布;有没有这回事?”一个农民问道。<br><br>立东注:此处,中文版提及“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或“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为<b><font color="#ff8a00">3次</font></b>。<br><br>英文首版:<br> 图 1937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RED STAR OVER CHINA》BY EDGAR SNOW PART SEVEN EN ROUTE TO THE FRONT P248 1 Conversation with Red Peasants. 立东注: 《红星照耀中国》英文首版第248页有<font color="#ff8a00"><b>3处红线标</b></font>注“Fu Chin-kuei”和“Fu”,即“<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 Hu Jin Kui</b></font>”和“<b><font color="#ff8a00">胡 Hu</font></b>”。<br><br>以上斯诺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或“傅”(<font color="#ff8a00"><b>胡</b></font>),与英文首版第248页提及“Fu Chin-kuei”(<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或“Fu”(<font color="#ff8a00"><b> 胡Hu</b></font>)对照相同皆为<b><font color="#ff8a00">3次</font></b>。<br><br>以上为斯诺第三次第四处记述胡金魁。<br><br>中文版:<br><br> 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不清楚。他认为布有的是。他于是求助于抗日的论点。“我们的生活同你们一样苦,”他说。“红军是在为你们,为农民工人打仗,保护你们抵抗日本和国民党。就算你们不是总能买到你要的那么多的布,买不到鸦片吧,但是你们也不用付税,这是不是事实?你们不欠地主的债,不会失掉房屋土地,是不是?那么大哥,你是不是喜欢白军,不喜欢我们?请你回答这个问题。白军收了你的庄稼付给你什么,嗳?”<br><br> 一听到这话,一切抱怨似乎都烟消云散了,意见是一致的。“当然不,老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当然不!”我们的房东点头道。“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当然要红军。我的一个儿子就在红军里,是我自己把他送去的。谁能说不是?”<br><br> 我问他们为什么宁可要红军。<br><br> 那个对合作社没有鸦片卖表示不满的老头儿在回答时说了一席热烈的话。<br><br> “白军来了怎么样?”他问道。“他们要多少多少粮食,从来不说一句付钱的话。如果我们不给,就把我们当共产党逮起来。如果我们给他们,就没有钱缴税。反正不论怎么样,我们都没有力量缴税。那么怎么办呢?他们就拿我们的牲口去卖。去年,红军不在这里,白军回来了,他们拿走了我的两头骡子,四头猪。骡子每头值三十元钱,猪长足了值二元钱,他们给了我什么?<br><br> “啊哟,啊哟!他们说我欠了八十元的税和地租,我的牲口折价四十元,他们还要我四十元。我到哪里去弄这笔钱?我没有别的东西给他们偷了。他们要我卖闺女,这是真的!我们有的人只好这样!没有牲口没有闺女的只好到保安去坐牢,许多人给冻死了……“<br><br> 我问这个老头,他有多少地。<br><br> “地?”他哑着声说。“那就是我的地。”他指着一个种着玉米、小米、蔬菜的山顶。隔着一条小溪,就在我们院子的对岸。<br><br> “那块地值多少钱?”<br><br>“这里的地不值钱,除非是河谷地,”<br><br>立东注:此处,中文版提及“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为<font color="#ff8a00"><b>2次</b></font>。<br><br>英文首版:<br> 图 1937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RED STAR OVER CHINA》BY EDGAR SNOW PART SEVEN EN ROUTE TO THE FRONT P249 1 Conversation with Red Peasants. 立东注:《红星照耀中国》英文首版第249页有<font color="#ff8a00"><b>2处红线</b></font>标注“Fu”,即“<b><font color="#ff8a00">胡 Hu</font></b>”。<br><br>以上斯诺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傅”(<font color="#ff8a00"><b>胡</b></font>),与英文首版第249页提及“Fu”(<b><font color="#ff8a00">胡 Hu</font></b>)对照相同皆为<font color="#ff8a00"><b>2次</b></font>。<br><br>以上为斯诺第三次第五处记述胡金魁。<br><br>中文版:<br><br>他说。“这样的一座山,我们花二十五元钱就能买到。值钱的是骡子、羊、猪、鸡、房子、农具。”<br><br> “那么,打比方来说,你的地值多少钱?”<br><br> 他仍旧不愿说他的地值多少钱。“你花一百元就可以把我房子、牲口、农具都买去——再算进那座山。”他最后这么估计。<br><br> “那你得缴多少税和地租呢?”<br><br> “四十元一年!”<br><br> “那是在红军来这里以前?”<br><br> “是的,现在我们不缴税。但是谁知道明年又怎样?红军一走,白军就来。一年红军,一年白军。白军来了,他们叫我们红匪。红军来了,他们逮反革命分子。”<br><br> “但是有这不同,”一个青年农民插嘴说。“如果我们的街坊说我们没有帮助白军,红军就相信了。但是碰上白军,我们即使有一百个好人为我们担保,而没有一个地主,仍把我们当红匪。可不是这样?”<br><br> 那个老头点点头。他说上次白军来时,把山那一头的村子里一家贫农统统杀了,为什么?因为白军问红军藏在哪里,那家子人不肯告诉他们。“从那以后,我们全都逃了,把牲口带走。我们后来同红军一起回来。”<br><br> “要是下次白军来了,你走吗?”<br><br> “啊哟!”一个头发很长,长得一口好牙的老头叫道。“这次我们当然走!他们会杀死我们的!”<br><br> 他开始一一说村子里的人的罪名。他们参加了贫民会,他们投票选举乡苏维埃,他们把白军动向报告给红军,他们有两家的儿子在红军里,另一家有两个女儿在护士学校。这不是罪名吗?他向我保证,随便哪一个罪名就可以把他们枪决。<br><br>这时一个赤脚的十几岁少年站起来,他一心注意讨论,忘记了有洋鬼子。“老大爷,你说这是罪名?这是爱国行为!我们为什么这样做?难道不是因为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为咱们的权利在打仗?”<br><br>英文首版:<br> 图 1937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RED STAR OVER CHIN》BY EDGAR SNOW PART SEVEN EN ROUTE TO THE FRONT P250 1 Conversation with Red Peasants. 中文版:<br><br> 他热烈地继续说:“咱们国家以前有过免费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世界是怎么样的,有谁告诉过咱们?你说合作社没有布,但是咱们以前有过合作社吗?还有你的地,从前不是押给了王地主吗?我的姊姊三年前饿死了,但是自从红军来了以后,咱们不是有足够的粮食吃吗?你这说苦,但是如果咱们年轻人能学会识字,这就不算苦!咱们少先队学会开枪打汉奸和日本,这就不算苦!”<br><br> 凡是知道中国普通农民对日本侵略或任何其他民族问题都是无知的(不是冷漠的)人听来,这样不断提到日本和汉奸可能觉得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发现这种情况不断发生,不仅在共产党人的嘴里,而且也在农民的嘴里,象这些农民那样。共产党的宣传已造成普遍的影响,这些落后的山民相信他们马上有受到“日本矮子”奴役的危险,而他们大多数人除了在共产党招贴和漫画中以外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种。<br><br> 那个青年一口气说完以后不响了。我看了一眼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看到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几个别的农民也连声称是,他们大多数人都面露笑容。<br><br> 谈话一直快到九点,早已过了上床的时间,使我感到兴趣的是,这次谈话是在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面前进行的,农民们似乎并不怕他是个共产党的“官员”。他们似乎把他看成是自己人——而且,看成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确实也是农民的儿子。<br><br> 最后一个离开我们的是那个留着辫子和牢骚最多的老头。他走到门旁时转过身来,再次低声向傅(<font color="#ff8a00"><b>胡</b></font>)说。“老同志,”他央求道,“保安有鸦片吗?现在,那里有吗?”<br><br>他走后,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厌恶地对我说。“你相信吗?那个他妈的老头是这里的贫民会主席,但他仍要鸦片!这个村子需要加强教育工作。”<br><br>立东注:此处,中文版提及“傅锦魁”(<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或“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为<b><font color="#ff8a00">4次</font></b>。<br><br>英文首版:<br> 图 1937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RED STAR OVER CHINA》BY EDGAR SNOW PART SEVEN EN ROUTE TO THE FRONT P251 1 Conversation with Red Peasants. 立东注:《红星照耀中国》英文首版第251页有<b><font color="#ff8a00">4处红线</font></b>标注“Fu Chin-kuei”和“Fu”,即“<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 Hu Jin Kui</b></font>”和“<b><font color="#ff8a00">胡 Hu</font></b>”。<br><br>以上斯诺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傅锦魁”(<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或“傅”(<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与英首文版第251页提及“Fu Chin-kuei”(<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或“Fu”(<font color="#ff8a00"><b>胡 Hu</b></font>)对照相同皆为<b><font color="#ff8a00">4次</font></b>。<br><br>以上为斯诺第三次第六处记述胡金魁。<br><br><b>斯诺第四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之“3、‘他们唱得太多了’”。<br><br>中文版:<br><br>我在吴起镇呆了三天,在工厂里访问工人,“考察”他们的工作条件,观看他们的演出,出席他们的政治集会,阅读他们的墙报、他们的识字课本,同他们谈话——还参加了锻炼。因为我参加了在吴起镇三个球场之一举行的篮球赛。我们临时由外交部代表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在政治部工作的一个能说英语的年青大学生(立东注:指吴亮平,实际为斯诺首次访问全程的主翻,包括所有毛泽东与斯诺之间的访谈在内的主翻)、一个红军医生(立东注:马海德)、一个战士和我本人组成了一个球队。兵工厂 篮球队接受了我们的挑战,把我们打得稀烂。至少在我个人身上来说是名副其实的打得稀烂。<br><br> 兵工厂的这些工人不但能投篮也能造枪炮。我在他们这不同一般的工厂里逗留了一天,在他们的列宁俱乐部吃了午饭。<br><br>立东注:此处,中文版提及“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为<font color="#ff8a00"><b>1次</b></font>。<br><br>英文首版:<br> 图 1937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RED STAR OVER CHINA》BY EDGAR SNOW PART SEVEN EN ROUTE TO THE FRONT P257 3 “They Sing Too Much”. 立东注: 《红星照耀中国》英文首版第257页有<font color="#ff8a00"><b>1处红线</b></font>标注“Fu Chin-kuei”,即“<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 Hu Jin Kui</b></font>”。<br><br>以上斯诺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傅锦魁”(<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与英文首版提及“Fu Chin-kuei”( <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对照相同皆为<b><font color="#ff8a00">1次</font></b>。<br><br>以上为斯诺第四次第七处记述胡金魁。<br><br><b>斯诺第五次记述胡金魁(照片):</b><br>以下照片载于《红星照耀中国》。<br> 图 1936年8月22日于豫旺堡彭德怀司令部附近,<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中)与斯诺(右)等三人(左位尚待确认)在访问红军主力途中骑马合影,原载《红星照耀中国》。 以上为斯诺第五次第八处记述胡金魁。<br><br>立东注:<br>1,2023年10月据资深记者刘力群告诉立东,1982年他采访原红四师统战科长,后任海军副政委卢仁灿时,卢确认此照片中斯诺所骑战马,是卢1936年8月代表红四师在豫旺南门外王家堡子南岇红军主力举行的欢迎斯诺大会上赠送給斯诺的,同时向斯诺递交了红四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黄克诚、政治部主任舒同及全体指战员落款8月19日致斯诺的信。<br>2,据立东分析研究判断,红军主力欢迎斯诺大会日期为8月21日,此骑马合影照片是次日8月22日拍摄。详细可参阅立东文章【“胡金魁和斯诺骑马合影照片”与卢仁灿《我给斯诺送战马》之密切关联问题——与晓滨、文元、力群探讨】<br><br><b>斯诺第六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七篇 同红军在一起<br>1936年8月26日于甘肃预旺县”。<br><br>中文版:<br><br> 我和彭德怀、李富春等吃完早饭后,在7点30分离开了预旺堡。第1师给了我一匹小黑马,是从马鸿宾那里缴获的,我骑着这头漂亮牲口穿过了一块平如桌面的平原。这里草地绵延,大部分原先是农田,经过回民起义和过去二十年的旱灾和饥荒,现在又成了草地。我们经过一个不大的羚羊群,它们安详自若,缓缓而行,令人难以置信。现在遗留下来的居民几乎全都是回民。稀落的村庄,建筑带有摩尔人伊斯兰教的格调——那些屋顶,宽敞的大门,宽敞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它和陕西的肮脏邋遢适成鲜明对比。<br>徐海东指挥的第15军团就在这里预旺县驻防。徐派了一排人骑着小蒙古马来迎接我们——王汝梅、马海德、<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和我自己。我们很快走完这七十里地,有一半路程我们纵马奔驰。晌午时分,王汝梅骑的那匹马鞍具松开了,马儿直往有城墙的地方飞奔而去,直到城根才收住步。王汝梅咬牙坚持到了底。他称得上英雄好汉,因为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骑马。<br>城门外站着一群专门来欢迎我们的人,他们两旁的旗帜上写着:“欢迎美国国际记者来苏区检查工作。”当我们进入高大的城墙时,军号齐鸣,城墙上散立着一些成群出来看“洋鬼子”的城里人。南门外矗立着一座建筑宏伟的清真寺;北门外也有一座。在南北门当中有条满是店铺的大街,街尽头是两座很好看的塔楼,其中一个是所戏院。<br><br>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中文版此处提及<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1次</b></font>。<br><br>英文版:<br>《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1<br> 图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1(《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七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111页”)。 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英文版第111页有<font color="#ff8a00"><b>1处红色标记</b></font>“Fu Chin-kuei”,即<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与以上中文版对照相同<b><font color="#ff8a00">1次</font></b>。<br><br>以上为斯诺第六次第九处记述胡金魁。<br><br>中文版:<br><br> 城里,第73、75和78师的官兵以连为单位列队,我们骑马经过时,各连就立正、唱歌和高呼口号。营、团队旗迎风招展,军号齐鸣,传令兵在我们队前飞奔。徐海东将军和他的参谋人员在城南端欢迎我们,他们排列在供我们下榻的三层塔楼前的道路两旁。楼下有防炸弹的掩蔽部。<br>徐在顶楼临时布置了两间的套房,用门板搭了床。这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桌上摆了苹果、方糖,甚至还有咖啡!从阳台眺望,全城一览无遗,最远处可看到四十里外的韦州城墙。这里空气清新,好多英里开外的景物都看得清清楚楚。从徐的望远镜中看去,韦州城头马鸿逵(白军)的士兵清晰可辨。换个方向朝西北看去,你可以看到二十里外共产党最高的堡垒或者工事。<br><br>立东注:斯诺此处记述的王汝梅即黄华,他当时是燕大学生,斯诺请他作临时翻译。<br> 图 黄华回忆录自述“找海伦借了三十块银元”。 图 黄华回忆录自述“剩下十五块”“交给了林老伯渠”。 据斯诺记述,大意是,王汝梅后于斯诺到达陕北,是在8月中旬胡金魁陪同斯诺抵达宁夏豫旺堡彭德怀红一军团时,赶到那里与斯诺会合的。而斯诺访问陕甘宁红军期间,包括采访毛泽东等领导人时的主翻一直是吴亮平,在赴甘肃、宁夏采访红军主力期间的主翻也是吴亮平。黄华与胡金魁、斯诺等一行会合后主要作马海德的翻译,9月初在宁夏与斯诺分手,跟已经成为红军医生的马海德随红军主力西进,黄华与胡金魁、斯诺一行在宁夏相处了约十几天。 图 奚金芳记述“8月27日黄华(时名王汝梅)从北平赶来,在豫旺堡与斯诺回合……”。 图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七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111页”。立东注:此页最下面有斯诺加注“王汝梅,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在我到达西北之后到达。他今天叫黄华而且是外交部周恩来手下的一个官员。” <b>斯诺第七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七篇 同红军在一起 ——旅途日记片断”。<br><br>中文版:<br><br>9月9日于甘肃陈家坞。<br><br>(立东注:在返回保安的途中,1936年9月9日于甘肃陈家坞野外休息时,斯诺对胡金魁进行了采访。斯诺记述了胡金魁回忆早期经历,参加工会,经历立三路线,白色恐怖,以及参加红军等情况。)<br><br> 下午很早即抵此,行军七十里。我骑的那匹小马精疲力尽,因为它已经一连跑了五天没有休息。<br> 一路穿越草地,到处布满野花,有紫色和浅绿的翠菊,有不少又大又美的蓟花,还有一种好比在绿色群山间溅上片片血迹似的暗红色野花。地上羚羊成群,天空布满老鹰,有的大鹰展翅宽达五六呎。还有好多的云雀、长着红翅膀的黑色的小鸟、喜鹊和乌鸦,它们成千上万蜂拥而来,草原上充满了聒噪声。我一路上看到好多羊群,每群三四百只。野马不时驰过远方地平线。有一次,两只大鹰在高空为了争夺一块腐肉之类相互厮杀、撕咬,发疯似地扑打着它们硕大的翅膀。<br>我们来到一座狭谷深处的回民村庄,走了一整天就看到这唯一的居民点。我们就在那里吃了午饭。<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和我坐在一棵树下,俯瞰辽阔的平原,眺望在远处岭上飞奔的羚羊,晌午的阳光使人昏昏欲睡。我们坐在那里,深感草原的美丽和辽阔,赞叹中国的瑰丽多姿。这时,<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开始向我倾诉他的童年以及他参加红军的经过。<br><br>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中文版此处提及<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font color="#ff8a00"><b>2次</b></font>。<br><br>英文版:<br>《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5<br><br> 图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5(《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七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115页”)。 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英文版第115页有<b><font color="#ff8a00">3处红色标记</font></b>“Fu Chin-kuei”或“Fu”(<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 Hu Jin Kui 或 胡 Hu</b></font>)。<br><br>以上斯诺《红色中华散记》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br>与英文版第115页提及“Fu Chin-kuei”( <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对照少了1处。即中文版少了最下面的第2项注释,中文版没有翻译此项注释。<br><br>以上为斯诺第七次第十处记述胡金魁。<br><br>中文版:<br><br> 他说,他老家在赣南农村,“那里的稻谷多得很,连穷人都有米吃。”一元钱就能买好多担。可他家里还是一贫如洗,经常负债。即使有米吃,老吃也叫人腻烦。这我们现在看来不可能。胡听说赣中有个叫吉安的地方,坐轮船沿附近的河走只要两天就到。他时常去码头,向船夫打听吉安的事。那里还有叫做“电”的东西。化五角船钱他就可以去吉安亲眼看看那个东西。<br> <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慢慢攒了五角钱,搭船去了吉安,那确实是个有趣的地方。他在一家织布厂找到了工作,平生头一回赚那么多工钱。不错,他一个子儿也积不下,因为食宿费用都很贵。但还可以有钱偶尔夜里去洗几回热水澡,他看到了电灯,当上了工人,甚至还认了几个字。革命到来时,他在青年工人中红了起来,共青团组织来物色他,教他马克思主义。之后他在工人当中组织了共青团支部。他们懂得,革命就是革地主老财的命,对于他们这就足够了。<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成了有名的青年领袖。<br> 反革命以后,吉安有大批青年人被捕,许多人被杀害。<font color="#ff8a00"><b>胡</b></font>被关进了监狱,但全厂五百多名工人联名上书,为他请命并要求放他出来,发誓说他决不是共产党。当地报纸登了工人们的请愿书,他终于获得自由。<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回到工厂做工,搞党的秘密工作。红军在1930年攻占吉安时,<font color="#ff8a00"><b>胡</b></font>是参加红军的六千名工人当中的一员。有一个月所有工厂都在共产党管制之下,工资增加了四倍,每个工人都发奖金(<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自己分了三十元),红军一连好几天用从地主家里抄来的猪、牛、羊肉为工人们大办宴席。每天夜里都演戏,大家唱到嗓子嘶哑才罢休。那段经历真叫“痛快”。不过对地主来说可就不那么痛快了。共产党抓了好几百个地主,关进了县城。<br>后来,据<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说,把这些地主连同白军军官俘虏一起,让他们喝酒吃肉,酒尽他们喝,这是相传的临刑准备。<font color="#ff8a00"><b>胡</b></font>记得那一夜喝掉了八九十元钱的高梁酒,然后将他们全都杀掉。<br><br>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中文版此处提及<font color="#ff8a00"><b>胡8次</b></font>。<br><br>英文版:<br>《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6<br> 图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6(《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七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116页”)。 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英文版第116页有<font color="#ff8a00"><b>10处红色标记</b></font>“Fu”,即“<b><font color="#ff8a00">胡 Hu</font></b>”。与以上中文版对照,多了2处。中文版少译了2处。<br><br>以上为斯诺第七次第十一处记述胡金魁。<br><br>中文版:<br><br> 这是1930年的事,<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说,当时红军“还在立三路线统治之下”。“托派分子”竭力鼓吹“要对地主、资本家进行残酷无情的斗争,实行恐怖”。过了不久李立三就下台了,党改而实行“目前的缓和”路线,<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所说的大革命时期白色恐怖的苦难,当时在共产党人的思想上记忆犹新,因而他们对高利贷者和这些蒋的地主盟友决不心慈手软。他就是在那个时期参加的红军,在红军里一直干到今天。<br><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虽然是在红军中自学和受的教育,却像一个大学毕业生那样谈吐文雅,语态安详。他天生聪明能干,心灵手巧。他富于耐心,非常老实听话而又勇敢。谁也不相信几年前他还是个一字不识的农民。<br><br>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中文版此处提及胡金魁或<b><font color="#ff8a00">胡3次</font></b>。<br><br>英文版:<br>《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7<br> 图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7(《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七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117页”)。 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英文版第117页有<font color="#ff8a00"><b>4处红色标记</b></font>“Fu”,即“<b><font color="#ff8a00">胡 Hu</font></b>”。与以上中文版对照,多了1处。中文版少译了1处。<br><br>以上为斯诺第七次第十二处记述胡金魁。<br><br><b>斯诺第八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七篇 同红军在一起 ——旅途日记片断 第115页”。<br><br>中文版:缺。<br><br>立东注:此处缺中文版。迄今未见过任何一个中文版翻译过此处斯诺加注的内容。<br><br>英文版:<br>《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5<br> 图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 With the Red Army P115(《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七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115页”),最下面斯诺加注:<br>“**<b><font color="#ff8a00">Fu</font></b> was more than a bodyguard, but not quite an official. He was kind of Kuan-shih-ti or steward for me, a companion but not a servant, a manager but not an interpreter.”<br> 立东翻译:“<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不仅是保镖,但不像官员。他对我而言像是某种管事或管家,是同伴但非仆人,是经理但非翻译。”<br><br>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英文版第115页最下面,斯诺注释提及Fu(<b><font color="#ff8a00">胡</font></b>)<b><font color="#ff8a00">1次</font></b>。<br><br>以上为斯诺第八次第十三处记述胡金魁。<br><br>立东注:<br>一,张爱萍女儿张小艾在美国留学期间于2008年发现《红色中华散记》——美国哈佛大学1957年出版的英文原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后,发给我们英文版有关胡金魁的115,116和117共3页,与前列斯诺第七次记述胡金魁的中文版“9月9日于甘肃陈家坞”内容一致。<br>二,然而,有趣的是在英文版第115页底端斯诺作的第2条注释,其中以肯定的语气使用了“保镖、官员、管事、管家、同伴、经理”6个名词,这是斯诺对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在全程陪同他访问的过程中,对他起到的重要帮助作用的真实感受而作出的复杂且形象的记述,涉及斯诺全程访问中的安全、行政、衣食住行、陪同和管理。<br>三,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斯诺在此处对胡金魁所作此条重要的注释,立东尚未见到任何一个中文版有过翻译。<br>四,立东把它翻译出来并加以注释,可作为斯诺第八次记述胡金魁,也是对中文读者们全面了解斯诺原文的一点补充。当然希望今后中文再版时,有关的出版社将斯诺此项并其它所有的注释全部翻译出来。<br><br><b>斯诺第九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1、路上的邂逅”。<br><br>中文版:<br><br>我从宁夏又南下到甘肃。四、五天后我回到了河连湾,又见到了蔡畅和她的丈夫李富春,同他们一起又吃了一顿法国式烹调的饭,遇见了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的年轻漂亮的妻子。她最近从白色世界熘进苏区,刚去看了她的五年不见的丈夫回来。<br>……<br> 这一队少年带的步枪几乎有他们身子一般高。在他们的行中间走着的是两个匪首。一个是满脸胡须的中年农民,我不知道,他被这些年轻得可以做他儿子的战士带着,是不是感到难为情。但是他毫不畏惧的神态,确是使人感到惊异,我想他很可能同别人一样也是一个贫农,也许在打仗时自己也有什么信仰,遗憾的是他就要被枪毙了。我问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时,他摇摇头。<br> <br> “我们不杀俘虏的民团。我们教育他们,给他们悔过的机会,他们许多人后来成了很好的红军战士。”<br> <br>红军清除了这批匪徒是件幸事,因为这为我们回保安扫清了道路我们从甘肃边界回去走了五天,第五天走了一百多里,虽然一路上见闻不少,却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我回去时没有带什么战利品,只有路上买的几只甜瓜和西瓜。<br><br>立东注:斯诺此处记述胡金魁,场景清晰,胡金魁随时随地就在斯诺身旁,斯诺有问题随时可问胡金魁,胡金魁随时可给与斯诺明确的答复。<br><br>立东注:此处,中文版提及“傅锦魁”(<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为<font color="#ff8a00"><b>1次</b></font>。<br><br>英文首版:<br> 图 1937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RED STAR OVER CHINA》BY EDGAR SNOW PART ELEVEN P371 CASUALS OF THE ROAD。<br> 立东注: 《红星照耀中国》英文首版第371页有<b><font color="#ff8a00">1处红线</font></b>标注“Fu Chin-kuei”,即“<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br><br>以上斯诺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傅锦魁”(<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与英文首版提及“Fu Chin-kuei”(<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 Hu Jin Kui</b></font>)对照相同皆为<b><font color="#ff8a00">1次</font></b>。<br><br>以上为斯诺第九次第十四处记述胡金魁。<br><br><b>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阶段三,时间:1936年9月底至10月12日;地域:陕西保安。</b><br><br>斯诺(间接)记述胡金魁负责的外交部招待处(文字):<br>以下文字载于《红星照耀中国》之“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2、保安的生活”。<br><br>中文版:<br><br> 回保安以后,我又在<font color="#167efb"><b>外交部</b></font>安顿下来,从九月底一直住到十月半。<br>……<br>在红军大学,学员们一天学习十个小时,异常努力。城里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群众教育运动,甚至<font color="#167efb"><b>外交部</b></font>里的小鬼也每天要上文化课、政治课、地理课。<br><br>立东注:<br>一,斯诺此处记述的外交部之实体实际就是胡金魁负责的外交部招待处及其下辖的供外宾下榻的招待所。<br>二,据老爹胡金魁晚年回忆,当时的“外交部”只是一个空牌子,博古兼部长其实只是挂名,实际负责人是周恩来。外交部名下的具体工作都是胡金魁负责的外交部招待处这个班子实际负责完成的。<br>三,老爹说,当时外交部主要就三人,总理一个、我一个、还有一个秘书王立人。可见当时的外交部仅仅只是一块牌子,而外交部的实体,其实就是胡金魁负责的外交部招待处及其辖下的招待所,直接受周恩来领导。<br><br><b>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阶段四,时间:1936年10月12日至19日;地域及路线:陕西保安至洛川。</b><br><br><b>斯诺第十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八篇 返回途中”。<br><br>中文版:<br><br> 1936年10月12日。<br> 我大约上午9时离开保安,走上去西安的公路。除了毛还在睡觉,所有人都出来给我送行。陆定一陪我出城,一直送我到红军大学。公路下面,河滩地上,林彪和洛甫正在露天给各班学员讲课,当我策马而过时,他们全都停了下来,起立挥手高呼:“一路平安!”“斯诺同志万岁!”“同志”的称呼纯属出于礼貌,可我一想到这些青年人当中能有多少人能从那里活下来,不禁一阵难受。<br> 我的坐骑“马鸿逵”,由于多日奔波,吃的全是高梁秸秆和草料,可真瘦了,但它此刻却整日在我们骑兵小队前健步小跑。我们沿着保安河一直走到日落,来到这个叫什么山的歇脚点,可它根本不是什么山;我们住在从河谷中平地拔起二百英尺高的一座砂石山脚下的农舍中。这座砂石山看起来像一个大蜂窝,凿石开成的几百孔窑洞鳞次栉比,沿着一条小路直上顶峰。一所古庙冠于山巅;庙旁就是过去县太爷的府第。沿河的石洞住房数不清,但我见到的要算这一间最大。红军大学就在这里一个窑洞中住过。<br> 这里有些窑房舒适得出人意外,四壁粉刷得雪亮,地板用砖砌或木镶。由于它们天然高度绝缘,因而室内冬暖夏凉。它们又是无法攻破的碉堡,除了拥有重装备的部队正面冲击外,别无他法。除少许红军卫兵外,现在全都无人居住。<br> 这一带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经过劝说,我们的农民房东卖给了我们一只鸡。就着我们从保安带来的菜和小米面花卷,算得上一席盛宴,因为从一清早起我们什么也没有进肚子。饭后,我们坐在这位农民的炕上,<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央求他拉一段他的三丝,这是一种类似日本三弦,而样子像长班卓琴的乐器(也许日本三弦是仿它制作的)。<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说陕西人家家都有“三丝”。自制“三丝”和自造步枪是陕西人成家立业的两样必备品。<br> 我们的主人是位青年农民,用白毛巾包头。他盘腿端坐在炕上,神情极为庄重,两只光脚垫在身下定边出产的羊毛地毯上。他的年轻妻子坐在他身旁,也光着两只脚,袒露着她丰满而呈棕色的胸脯在给婴儿喂奶。另一个娃子顺着爸爸的腿爬,扳着他的大脚趾在端详。他的歌声异常凄凉,听起来是依靠人们的记忆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和这荒凉的农村十分相称。<br>门框上晾着辣椒,对面小储藏室里堆着南瓜,还有不少倭瓜、萝卜和小米垛。他们正在忙着准备过冬呢!猪儿又大又肥,从站着听唱歌的战土们的双腿间钻来钻去。有些会歌词的陕北人跟着一起唱。<br><br>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中文版此处提及<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2次</font></b>。<br><br>英文版:<br>《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I.. ON THE ROAD BACK P119<br> 图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I ON THE ROAD BACK P119(《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八篇 返回途中 ——第119页”。 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英文版第119页有<b><font color="#ff8a00">2处红色标记</font></b>“Fu Chin-kuei”和“Fu”(<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 和 胡 Hu</font></b>)。<br><br>以上斯诺《红色中华散记》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br>与英文版第119页提及“Fu Chin-kuei”( <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对照相同皆为<font color="#ff8a00"><b>2次</b></font>。 <br><br>以上为斯诺第十次第十五处记述胡金魁。<br><br><b>斯诺第十一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八篇 返回途中”。<br><br>中文版:<br><br>10月14日。<br>我们在一间建造在山坡的草屋里过夜,居高临下,长满树木的山沟一览无遗,自从离开肤施(延安)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又见到稻田。这块坡度很大的地,是二十年前来这里的一个四川人的。他把这块农田叫做“二十亩高地”,因为它斜到山下,难以耕作。他解释说,只有本地人才能种上平地;外乡人概被排除在外。沟那边的那位农民现在拥有一百亩漂亮的稻田,可是他(我们的主人)不过是贫农会的“穷老张”。尽管如此,“穷老张”给我拿出了几个(到处极其罕见的)鸡蛋来,还有几只鸡,一些土豆和白莱。我们再次美餐了一顿,尤其是张端出他用小米、豆子、豆油和辣椒自己制作的豆油汤之后,这种汤真好吃。他不大好意思地给我上这种汤,当我喝完要添时,他高兴起来了。<br> 我们(<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和我们的两个战士)睡在一间储藏室里,屋里挂着这位农民过冬的微薄供应品——大蒜、豆子、萝卜、洋葱、白菜、土豆,少量的米,还有一股大烟味。<br> 饭罢喝他做的汤时,这位农民告诉我,他有三个儿子去当了兵:一个当红军,在15军团的骑兵团;老二当赤卫队;老三在机关里当马伕。他还有两个小儿子。他的独女靠着母亲和姑姑蹲在炕上。<br><br>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中文版此处提及<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1次</font></b>。<br><br>英文版:<br>《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I.. ON THE ROAD BACK P121<br><br>October 14.<br> 图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版《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1936-1945》 XVIII ON THE ROAD BACK October 14. P121(《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八篇 返回途中 ——第121页”。在此,立东真诚感谢朋友资深记者刘力群和人大同学刘亦州于2024年3月4日帮助提供给立东该书电子版,补充了原本缺失的此页英文。 立东注:《红色中华散记》英文版第121页有<font color="#ff8a00"><b>1处红色标记</b></font>“Fu Chin-kuei”(<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br><br>以上斯诺《红色中华散记》记述胡金魁之中文版提及<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br>与英文版第121页提及“Fu Chin-kuei”( <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 Hu Jin Kui</font></b>)对照相同皆为<font color="#ff8a00"><b>1次</b></font>。 <br><br>以上为斯诺第十一次第十六处记述胡金魁。<br><br><b>斯诺(间接)记述胡金魁(与边彰五交接斯诺)(文字):<br>以下文字载于《红色中华散记》之“第十八篇 返回途中”。</b><br><br>中文版:<br><br> 1936年10月19日于东北军前沿。<br> 今日上午,<b><font color="#167efb">二十名红军战士</font></b>护送我至此,找到了正在等我的边彰武。边是我当初来安塞时见到的第一位红军军官,而现在又是他来送我去“白色”世界。他亲自带我穿过无人区,一直把我领到几个在平原地上接我的东北军士兵那里,带队的是一位年轻军官,衣着整齐,腰佩金剑,手戴白手套,还拎着个热水瓶。我们互致问候;我同边握手告别,接着他就转身走回平原那边去了。<br> 这位东北军军官和他的一个班士兵领我到他们团长那里,我和他一起用了饭。翌日上午,何柱国将军来看我,我们交谈了个把小时,然后我坐卡车动身去西安。他问了我好多关于红军的问题,包括他们的士气、装备、政策以及他们的爱国心和抗日决心大小等等。看来他对我所谈的很高兴。他对迟迟不能达成结束内战的协定表示很不耐烦了。<br> 那天,我由那位戴白手套的军官安排上了一辆东北军的卡车,他一直陪我到西安市内我住的那座房子的大门口,这是根据张学良的命令让我住在这里的。<br><br>立东注:<br>一,斯诺此段记述虽然没有提及胡金魁名字,但记述了“二十名红军战士护送我至此,找到了正在等我的边彰武。边是我当初来安塞时见到的第一位红军军官,而现在又是他来送我去“白色”世界。他亲自带我穿过无人区,一直把我领到几个在平原地上接我的东北军士兵那里,……”,而“二十位红军战士”正是由胡金魁带队一路陪同斯诺从保安抵达洛川的。<br>二,到洛川后胡金魁把斯诺交给了边彰武,至此,胡金魁即圆满完成了从头到尾全程陪同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的历史性重大任务。<br>三,前面提到的斯诺记述胡金魁“<font color="#167efb">持公开怀疑态度查看我的整个旅行</font>”,“<font color="#167efb">始终如一地帮助了我</font>”,这两句话,可证胡金魁从头到尾全程陪同了斯诺的访问。<br><br><b>斯诺第十二次记述胡金魁(文字):</b><br>以下文字载于《红星照耀中国》之“人名附录”。<br><br>立东注:<br>一,在斯诺的每版英文原著的每本书最后都附有“人名附录”。<br>二,但,绝大多数中文版都忽略了这个重要部分。<br>三,迄今为止,立东只见到2022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祁寿华导读、陈立清注释的英文注释版一个版本翻译、注解了“人名附录”这个部分,值得称赞!<br><br>中文版:<br> 图 2022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祁寿华导读、陈立清注释的英文注释版封面。2023年12月26日陕西外语学院袁西玲副教授发给立东,该书最后按斯诺原著附有人物姓名,对英文原著里的Fu Chin-kuei作了正确的汉语拼音Hu Jinkui和正确的中文胡金魁的注释。之1。 图 2022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祁寿华导读、陈立清注释的英文注释版P517。2023年12月26日陕西外语学院袁西玲副教授发给立东,该书最后按斯诺原著附有人物姓名,对英文原著里的Fu Chin-kuei作了正确的汉语拼音Hu Jinkui和正确的中文<font color="#ff8a00"><b>胡金魁</b></font>的注释。之2。 英文首版: 图 1937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RED STAR OVER CHINA》BY EDGAR SNOW P461 INDEX。 立东注: <br>1,《红星照耀中国》英文首版第461页有<font color="#ff8a00"><b>1处红色标记</b></font>了Fu Chin-kuei,即<b><font color="#ff8a00">Hu Jin Kui 胡金魁</font></b>。可视作斯诺第十四次记述胡金魁。<br>2,斯诺在此处INDEX(“人名附录”)里,标注了在该书中记述Fu Chin-kuei,即<b><font color="#ff8a00">Hu Jin Kui 胡金魁</font></b>的页面为“247-8,251,257,371”,但漏记了第“64,249,250”三页(详见本文以上图片内容)。<br><br>以上为斯诺第十二次第十七处记述胡金魁。<br><br>按以上统计:<br>一,在《红星照耀中国》与《红色中华散记》两部著作中,斯诺十二次十七处记述了胡金魁,其中包括在《红星照耀中国》1处附有胡金魁单人照片(立东考证系1936年7月中旬斯诺摄于保安),另1处附有胡金魁与斯诺等3人骑马合影的照片(立东考证系1936年8月22日斯诺摄于宁夏豫旺堡彭德怀司令部附近)。<br>二,两部书共39次提到胡金魁的名字。立东注:因为两部书中文版有少译、漏译,故按两部书英文版提及胡金魁名字的次数计为39次,包括《红星照耀中国》最后所附的人名录。<br>三,斯诺在两部著作中有二处间接提及与胡金魁有关的内容(“外交部”、“洛川分手”)。<br><br>斯诺有关胡金魁的所有文字和照片记述,真实、形象地反映出胡金魁全程陪同斯诺访问陕甘宁红军时,同行、同吃、同住,同甘苦共的102个日日夜夜的不平凡的经历和各种栩栩如生的场景。<br><br>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华散记》两部著作中都是用拼音记述胡金魁,但斯诺把Hu写成了Fu。这是因为老爹胡金魁是江西人有浓重的地方口音造成的误记。江西话,胡的发音是Fu,不是Hu。所以,斯诺听到Fu就写成了Fu。因此,又导致后来中文翻译时,不知斯诺记述的Fu Chin-kuei是谁,因此,只能按Fu Chin-kuei的发音,译成了一个虚拟的错误的名字付锦魁。<br><br>有关胡金魁名字被错记为Fu Chin-kuei,又被错译为付锦魁,以及后来更正的情况,请参阅《立东不识巴边,缘何巴边43年前说“立东告知”——与斯诺重要相关红军外交官姓名错译及更正的奇特故事》一文。<br> 图 2018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责任编辑胡晓。朋友世界知名油画家沈嘉蔚2023年12月23日发给立东。(1) 图 2018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责任编辑胡晓。朋友世界知名油画家沈嘉蔚2023年12月23日发给立东。(2)第43页注明:“付锦魁:应为红军战士<b><font color="#ff8a00">胡金魁</font></b>。下同。” 沈嘉蔚于1987年建军60周年时创作巨幅油画《红星照耀中国》,画中胡金魁与斯诺并肩而立。详请见《“红星照耀中国”变体油画诞生的前前后后》一文。 图 2010年10月16日左起胡杨、沈加蔚、立东合影于沈加蔚画展之《红星照耀中国》变体画。画中手扶小红军的是胡金魁,手持照相机的是斯诺。 欢迎读者对本文指正。欢迎转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