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旅行手札11--大足石刻 中国石窟艺术最后的丰碑

深秋子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旅游界大足石刻的名气远不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但它们都是1961年第一批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也是继敦煌石窟之后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比云冈、龙门石窟都早,为什么大足石刻名气不大,又不称石窟而为石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石窟艺术源于古印度,是指古代在崖壁上开凿的寺院建筑,多为洞窟形式,并在其内绘画或雕刻图像,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敦煌、云冈、龙门石窟是典型代表,自唐代以来,石窟演变为以摩崖造像为主,洞窟越来越少,公元八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石窟建造走向衰落,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产生的年代,摩崖造像已十分普遍,所以大足石刻本质上属石窟范畴,在英文版本中,石刻和石窟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单词,这也是大足石刻被边缘化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足区境内现有141处摩崖造像,总数有五万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处石刻,宝顶山是大部分游客去的地方,也是最具特点的一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有总体构思,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结构严密,系统完整。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历时70余年,组织开凿而成,这是一个U形的湾区,500米长的石崖上有佛像近万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次,中国的大部分石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体,而大足石刻的珍贵之处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支精髓,即儒、佛、道文化包容一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给出了三条标准:一是大足石刻造像题材之广泛,艺术价值之高,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二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中国的道教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首次在大足石刻中展现了和睦相处的局面。三是这种文化共荣的现象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释迦牟尼涅槃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足石刻规模最为宏伟的一尊造像,大佛长31米,采用意到笔不到雕刻手法,仅现上半身下半身隐没岩石中,含蓄隽永,引人遐思,造像各部分的线条显得较为浑厚柔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佛祖涅槃时的安祥之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难得一见的是,还有释迦母亲摩耶夫人,姨母摩诃波暏波提,发妻耶输陀罗等内眷像九身,他们或持花,或献果,立于虚空中,应证了“天众持妙天华,游虚空,赞圣洁,共兴供养”的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千手千眼观音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千手观音也是一幅雕像精彩之作,它们由整块原生石头雕刻而成。像高不过3米,后背1000只手与眼,如孔雀开屏一样伸展,每只手都雕得纤细柔美,手中各拿着各种不同的器物,千姿百态,叠举高达6米。这尊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像,众多专家历尽八年的艰辛时间,耗资6000万元,光金箔用去100多万张,总重量8公斤多,才修复一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圆觉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入这个洞窟,看得最清楚的就是跪着的菩萨。门洞的上方有一大孔,亮光顺着这个孔进来直射到跪着这尊菩萨身上。主像为3身佛,两壁刻12身菩萨(即十二圆觉),13身菩萨的布局颇为新颖地体现了诸菩萨向佛请教修行法门这一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菩萨们头戴的花冠精巧玲珑,身挂璎珞细珠,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极富丝绸的质感。十二位菩萨个个端庄典雅,风神隽逸,显示出超凡绝尘的气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圆觉洞并非天然洞穴,是一锤一锤凿出来的,需要匠师们具有非凡的统筹规划能力、缜密的测量计算和高超的娴熟技巧之外,是古代艺术家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技艺的结晶,它不愧为“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六道轮回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专家把宝顶大佛湾的石刻比做是“佛教的基础理论教科书”,而这龛造像便是这部教科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讲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佛学的基本教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牧牛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牧牛图属典型的禅宗代表作。它依山雕刻了十组大小与真实接近而非常形象生动的牧牛图,系以牧牛各种方法比喻“修行禅观,调伏心意”的过程。用了极为自由的手法,刻画了崎岖的山路上、幽静的林泉间,牧童和牛的各种生动意态。既阐发了牧心的禅观哲学,又表现了田园般的诗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宝顶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多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宝顶石窟的突出特点,还在于它注重阐述哲理,涵盖社会思想博大。它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理论、理学的心性融为一体,博采兼收,具有极大社会鉴戒作用,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感慨说:“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千载时光,石刻用最古老的方式,留下了最不朽的文明。当那些朝代的荣耀与痕迹都被岁月冲刷,只有石刻静坐一旁,低声说,我不会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