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陕西省临潼县,有一支以农民诗人王老九的诗友祁守业、周维新、穆志远,王老九的学生贺丙丁,以及刘玉明、高寿山、何承海、朱明斋、毛世文、王继恺等20多人的农民诗歌创作群体,群众性的诗歌创作空前活跃,成为独特的临潼文化现象,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民诗歌创作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不幸的是在极左的“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临潼农民诗人受到迫害和摧残,临潼农民诗歌创作进入低潮。<div>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临潼农民诗歌创作迎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8月全国第一个农民文艺创作团体—王老九诗社成立。在王老九诗社的影响、带动下,户县画乡诗社、汉中农二哥诗社、礼泉民风诗社、铜川三秦百花诗社等陆续成立,陕西农民诗歌创作迎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繁荣时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响应号召建诗乡</b></h3> 1977年6月, 中共临潼县委发出在全县大力宣传农民诗人王老九,开展群众性的诗歌创作活动的通知。<br> <br> 1977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贺丙丁与祁守业、张肯堂聚集在海王村贺丙丁家里商定,在公社书记陈久学的支持下,成立了油槐农民诗社,在油槐公社门口创办诗栏,组织本公社的业余作者,继承王老九的诗风,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1977年12月,临潼县委宣传部派贺丙丁到农民诗人王老九的故乡相桥公社申东大队帮助兴办诗乡。他和大队党支部一起发动群众成立创作组,在大队办诗栏,在小队办黑板报,在家家户户门前挂诗牌,经常召开赛诗会,掀起了学习王老九诗风,创作诗歌朗诵诗歌的热潮。<div> 1978年3月,临潼县委在农民诗人王老九的故乡相桥公社申东大队,召开全县公社党政领导、业余作者诗歌创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贺丙丁在会上汇报了在申东大队发动群众兴办诗乡和在油槐成立农民诗社开展诗歌创作活动的情况。在这次会上,大家提议把油槐农民诗社改名为王老九诗社,扩大影响。<br> 1979年5月23日,贺丙丁、祁守业、张肯堂在张肯堂家里,研究油槐农民诗社诗栏稿件和成立王老九诗社的问题。随后,贺丙丁到县委宣传部和省作家协会汇报他们成立王老九诗社的想法,得到省作家协会主席胡采的大力支持。<br><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立诗社影响大</b></h3> 1979年8月7日(农历闰六月十五日),由贺丙丁、祁守业、张肯堂三位农民发起,在省作家协会、县委宣传部、油槐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和雷乐长、张陶渊的帮助下,在临潼县油槐公社祁孟村祁守业的农家院里,全国第一个农民文艺创作团体—王老九诗社成立。会议选举贺丙丁任诗社社长,祁守业任诗社顾问,张肯堂任诗社编辑,确定不定期出刊《庄稼汉》。 1979年8月8日,王老九诗社诗刊《庄稼汉》创刊。她以朴实的乡土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格调,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展示了新农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轰轰烈烈的建设景象,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到2016年,先后出刊121期,发表诗歌作品3000多首,为广大诗歌爱好者互相学习,交流作品,提高创作水平,铺设了广阔的平台。 <p class="ql-block"> 王老九诗社继承王老九的诗风,经常组织诗社社员和诗歌爱好者,开展了一系列诗歌创作和赛诗改诗评诗活动。</p> 王老九诗社是农民自由结社,不收会费,自筹资金开展活动。 社长贺丙丁经常外出给诗社办事,肩膀上总是背个馍布袋,饥了啃几口冷馍,渴了喝几分钱的白开水,被称为“馍布袋”精神。<div> 有人说:“老贺办诗社东奔西跑,劳心费神,自己还要贴赔路费,到底图个啥?”贺丙丁就用诗来回答:“土生土长在农村,诗社迷了我的心。不图名来不图利,想着八亿庄稼人”。</div><div> 诗社组织的各项诗歌创作活动,前来参加活动的诗社社员和诗歌爱好者的吃住行都是自掏腰包。</div><div> 40多年来,王老九诗社这颗民间文学的明珠,就是靠着这种“馍布袋”精神闪闪发光。</div> 王老九诗社成立后,诗歌爱好者纷纷来信来访,热情洋溢地赞扬诗社,迫切要求加入诗社,有的还寄来钱物支持诗社,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全国23个省(市、区)300多名诗歌爱好者,先后加入王老九诗社。当地群众称赞说:“王老九诗社花开艳,喜坏一伙庄稼汉;手扶犁把编快板,泥里诗花往上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坚持诗社立功劳</b></h3> 1992年8月23日,王老九诗社在临潼县华清池召开第二次社员代表会议。西安市顾委副主任亢思逊到会指导,临潼县文化局局长冯赤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研究讨论了振兴王老九诗社等问题,修改了诗社章程。会议选举了新的诗社领导班子:冯赤任王老九诗社名誉社长,贺丙丁任王老九诗社社长,张肯堂任王老九诗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林宏任王老九诗社副总编辑,王若任王老九诗社秘书长。 2012年6月,贺丙丁自筹资金20多万元,修建王老九诗社文化室,12月主体竣工。 2013年10月12日,王老九诗社文化室揭牌开馆仪式在临潼区油槐街道海王村隆重举行。参加揭牌开馆仪式的有临潼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广电局、区民政局、区文联、区人口计生局、油槐街办、华清池旅游集团、区志办、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单位的领导同志,省电视台人口栏目、香港《文汇报》、区电视台、《人闻临潼》等新闻媒体记者及油槐街道各行政村的负责人等。油槐街办主任王伟主持仪式、党工委书记张奖励介绍王老九诗社文化室的形成和修建情况,区文体广电局局长朱永茂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贺丙丁朗诵诗歌,缅怀农民诗人王老九,展望王老九诗社和诗社文化室的发展前景,感谢社会各界对王老九诗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会后,大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王老九诗社文化室和文化室图片展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老九诗社文化室揭牌开馆仪式</h3> 王老九诗社文化室图片展览由《全国著名诗人王老九》《民间文学的一颗明珠—王老九诗社》《诗情不竭的庄稼汉—农民诗人贺丙丁》等三个部分200余幅图文资料组成,生动再现了农民诗人王老九的诗风和影响,以及农民诗歌传承人贺丙丁的不懈努力。<div> 王老九诗社文化室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王老九诗社进入新的改革发展时期。<br></div> 贺丙丁担任王老九诗社社长40多年,他克服重重困难,顶住多方压力,坚持组织诗社活动,坚持编辑诗刊《庄稼汉》,坚持诗社的农民性质、乡土气息,坚持继承和发扬王老九诗风,为农民诗歌的创作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p class="ql-block">编辑 / 贺建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