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行之 浚县古城

纯爷们儿

<p class="ql-block">豫北平原,一望无际;滔滔河水,奔腾向前。千年水涨水落,似是此起彼伏的漕运号子。</p><p class="ql-block">《太平寰宇记》载:“卫河、淇水合流亦曰黎水,亦曰浚水。”这里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也是汉代的黎阳县、唐代的黎州总管府、宋代的浚州、明代的浚县……</p><p class="ql-block">岁月轮转,走过650余年,浚县城池虽几经变换,但那饱经沧桑的厚重却似不曾被风蚀半分,是中原地区迄今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p><p class="ql-block">过去的人们在这里生息,拿泥土夯建城墙、从泥土里种出粮食、用泥土捕捉艺术。“土”,一个平实的字眼,却绵延出一方天地,以及质朴又厚重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古城及朦胧又充满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云溪桥</p> <p class="ql-block">云溪桥</p><p class="ql-block">云溪桥在浚县古城西门外,卫河(古永济渠)之上。初建于明代(公元1508年)是木桥,清代(公元1566年)又改修为石桥,桥长60米,宽10米云溪桥,历经500多年,桥身依然完好坚固,是卫河上仅存的两座古桥之一,也是大运河上的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浚县段</p><p class="ql-block">2014年,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浚县的大运河就是其中一段,,始于东汉的白沟运河,正式开设于隋代(公元583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一直发挥着漕运、通航、灌溉、调蓄洪水、补给下游水源的功能。</p><p class="ql-block">现有约71公里运河河道,浚县古城也是围着运河而建,其运河周发掘了很多遗迹。到现在,大运河还发挥着多方面的水利作用,被称为“活着的遗产运河”</p> <p class="ql-block">运河人家</p> <p class="ql-block">西城门</p> <p class="ql-block">四城楼题额</p><p class="ql-block">东城楼:长春</p><p class="ql-block">南城楼:叠翠</p><p class="ql-block">西城楼:长清</p><p class="ql-block">北城楼:拱北</p> <p class="ql-block">西门城楼题额“长清”,意寓浚县城长治久安,全城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一片清明。城门横额上题刻“西瞻行翠”,意思是站在西城楼向西远眺,可以看到巍巍太行层峦叠嶂群峰苍翠,一派壮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翰林府</p><p class="ql-block">在古城的西大街,有一处清代官宦府邸,当地人称为“世袭翰林府”,是由子贡(端木赐)第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所建。</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坐南面北的古建筑群,由东、西相邻的两个院落组成,东院为端木涣若长子端木照琛居住,西院由次子端木照璠居住。世袭翰林府各宅院均为硬山式灰瓦顶建筑,墙体下砌青石,古砖、屋檐雕有吉祥花卉或提有祝福文字,各屋明柱多有莲花基座,十分精美。</p><p class="ql-block">这座宅子的主人名噪一时,是清代浚县城内的头份人物端木涣若,他是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博士一职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主要职责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司职传授儒家经典。此后各朝各代均设立该职,其职责大体相同。延续到清代,五经博士成为封建王朝封赏先贤先儒后裔的一种礼遇性政治地位,主要负责祭祀先贤、看护宗庙等事务。端木氏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是清代康熙皇帝所赐,世袭罔替。</p> <p class="ql-block">四条大街</p><p class="ql-block">四条大街各具特色,民间流传:东街文人多,南街穷家多,西街生意多,北街大户多。</p> <p class="ql-block">文治阁</p><p class="ql-block">浚县古城的街巷延续明、清、民国以来形成的历史街巷格局,城的正中心是文治阁,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条轴线,把古城十字分割。</p><p class="ql-block">文治阁是浚县保存完好的古楼阁之一,虽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依然雄伟耸立。原阁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毁于大火,现在的新阁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开始修建的。巍巍文治阁见证了数百年来浚县的兴衰荣辱。</p> <p class="ql-block">“碧泻西山”中的“西山”指的是城西远处的太行山,这四个字描绘了发源于太行山的淇河犹如一池碧水自山间倾泻而出,自西向东流入卫河时波澜壮阔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黛护伾岚”中的“黛”本意是女子眉毛的代称,在这里借指浮丘山上碧霞宫中的碧霞元君,碧霞元君被浚县人尊称为“老奶奶”,“伾岚”本意为大伾山岚,在这里借指浚县城的老百姓。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浚县城南浮丘山上的老奶奶护佑着全城百姓。</p> <p class="ql-block">“清环黎水”说的是清澈的护城河环绕着浚县城。浚县在商周时期称作“黎”,卫河在古时称作“黎水”。明清时期的浚县城四周挖有护城河,从浮丘山西南引卫河之水绕城一周,至城西北又流入卫河。“清环黎水”四个字描绘出了清澈的卫河水环绕着古城缓缓流淌的美丽景象。</p> <p class="ql-block">“丹流东壁”指的是清晨站在文治阁东望,可以看到红彤彤的朝霞流光溢彩映射在大伾山崖壁壮美的景色。浚县城东是中原奇峰大伾山,“东壁”指代的是大伾山。</p> <p class="ql-block">东大街</p> <p class="ql-block">浚县古城东门城楼题额“长春”,意寓浚县城风景秀丽四季如春,是一处风水宝地。东城门横额题刻“东望澶云”,“澶”指的是古时澶湖,位置在今濮阳市西南一带,地处浚县城的东边。这四个字意思是说站在城楼东望,能够看到远方澶湖上升起的朵朵白云。</p> <p class="ql-block">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在河南初露曙光,历经夏、商、东周、东汉、魏晋、隋唐至北宋达到鼎盛,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余年。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均发端于河南,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全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而浚县是唯一一个县级文化名城,可与郑州、洛阳、濮阳、开封、商丘、安阳、南阳比肩而立,其影响可见一斑。匆匆半日,走马观花而已,最为遗憾的是黎阳仓遗址公园近在咫尺未能一见,这也许就是为了下一次的相遇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