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地刚微微有些春的讯息时,便看到有轻灵的风筝摇摇弋弋于湛蓝的天空中了。仰首天宇,思绪也如飘缈的浮云一般 ,悄然地萦回于儿时的风筝情思之中。</p><p class="ql-block"> 遵义人把风筝称为“风灯”,这大约又是北方官话在小城演变之一例罢!所以我们那时的童谣是:“风筝起,儿欢喜,风筝落,儿睡着。”现在是没有听到小孩子这样唱了,但这首童谣中却确实传达出了放风筝时儿童的那种欢欣跳跃情态的。 </p><p class="ql-block"> 那时,住家的后面是一座小山岗。茅草地,短松岗,恰是放风筝的好所在。也不须跑动,拉出风筝和线团,只一展,风筝便轻巧地飞腾而上,哗啦啦线将放尽时,还可以来点即兴表演,抓住线头在草地上打几个滚。放得倦了,斜躺在草坡上,把线板枕在头下,任心儿在蓝天白云间遨游。</p><p class="ql-block"> 还可以“打电话”,剪一块小纸片,穿在风筝线上,不一会,小纸片便会自动往上走,——我至今没有搞懂这种逆行效应的原理。线放得越长,风筝便越显得和视线相平,收线时,风筝便高高地悬在头顶,这时便不能急着收线,须慢慢边收边放才成,否则风筝将直逼头顶,形成“立桅杆”。一立桅杆,风筝随时可能一个倒栽葱直落到地,弄出一团乱麻。</p><p class="ql-block"> 因为贫寒,那时的风筝都是自已制作,式样很简单,不外乎“马挂、王字”等,这大约便是被异彩纷呈的北方风筝界讥为“屁股帘儿”的玩艺吧。尽管是屁股帘儿,要作得好也不容易,首先选竹子要考究,太嫩了滞重,太老了硬脆,都不宜于飞行。竹片要削均匀,中线要安准确,否则不是“登不起”就是翻筋斗,极煞风景的。如果手艺渐精,就可以着手做“鳌鱼”了,做这种风筝更讲究,头尾的比例轻重较严格,做“眼睛”、“尾巴”都是极其细致的活儿,没有耐心和经验很难做好。 </p><p class="ql-block"> 放风筝的线也来之不易,大多是拼拼凑凑疙疙瘩瘩的,能掏钱买上十个八个整线来放风筝的算阔绰的了。介于此,对那些爱掠夺人家成果的“空中强盗”就特别恼恨。有些较大一点的孩子,拿手的玩艺是躲藏在角落里,用一根麻线拴两块石头,朝着有风筝线的地方奋力一扔,把人家的风筝摘下来后匆匆逃离。这种搞法是很令放风筝者沮丧的。</p><p class="ql-block"> 直到参加工作、有了孩子后,我仍保持着放风筝的爱好。和孩子去放风筝,又更有一种意趣了。孩子大后,这几年渐渐懒怠了,但每于天际看到三两只飘逸自在的风筝时,便会有一种明净温馨的回忆充溢于心,久久难以遣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