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春节期间,我有幸随朋友一起去广东潮汕地区一游,观看了春节期间那里的一些民俗活动。实话说,我真为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所惊着了!带有浓重色彩的宗族乡绅文化,带有封建意识的男尊女卑观念,带有旧时习俗的多子多福习俗,这些似乎久远的民间文化观念在内地早已淡化,甚至被摒弃,而在潮汕地区却神一般的存在。</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造价上亿的“最豪华最壮观的宗族祠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靡潮汕英气十足的“英歌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火缭绕虔诚祭拜的乡间寺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史悠久深得民心的慈善机构</h5> <p class="ql-block"> 这些具有民间自治特点的潮汕文化与内地现存的社会习俗有着巨大的反差。同在一个国家,共享一方天地,为什么潮汕地区能特立独行地延续中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为久远的传统文化?实话说,我真想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地理决定论认为,人的生活习惯及其文化特点由其地理条件而形成的。存在决定意识,地域文化的形成一定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对潮汕文化的独特性的认识,是从潮汕地区独有的地理环境的了解开始的。</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潮汕地区</b></h1><h5><br></h5><p class="ql-block"> 翻看中国地形图,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之处,有一个被称为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地区,五座山脉东西一字排开,延绵1400余公里,使它们成为了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因为它的地理存在,所以它实际上成了该地区南北气候的天然屏障,既阻挡了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也阻止了北方寒冷气流的南下。同时,五岭的存在也影响了当地人的顺畅通行,使得五岭南北因缺乏日常往来而带来的文化上的诸多差异。五岭南部被称为岭南地区,它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亦即是当今华南区域范围。而我们旅游的地方就是岭南的潮汕地区。</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五座大山分隔的五岭陵地区</h5><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 潮汕地区在岭南地区的东南部。</h3> 几万年前,潮汕平原周边山地和丘陵发生缓慢的上升运动,而中间的地壳逐渐沉降,形成了一个断陷盆地。<br> 距今10000~8000年前,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潮汕断陷盆地开始变成古海湾。<br><h3 style="text-align: left;"> 距今6000—5000年前,海平面持续升高,高出现在的海面3到4米,断陷盆地变成了一片汪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距今5000~2500年期间,海平面经历几轮升降,海岸线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此同时,韩江上游带来的泥沙逐渐在潮汕断陷盆地沉积,逐渐形成了一个扇形三角洲。后来,经过历代潮汕人的不断改造,特别是解放后,潮汕沿海通过围海造田,扩大了土地211平方公里,这才形成了今天的是广东的第二大平原——潮汕平原。</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块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的冲击平原,因土地肥沃,水稻高产,加上渔业资源丰富,成为了为潮汕人富庶的鱼米之乡,也为今天的潮汕人提供了赖以生息的自然环境。</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冲击而成的潮汕平原</h5><div> </div><div> 可以说,潮汕平原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历代劳动人民与海抗争的过程加速了平原的扩展。<br> 自然冲击的富庶平原,为养育潮汕人提供了繁衍后嗣的生存环境,而北方延绵叠嶂的五岭山脉,则为潮汕人筑起了一道抵御外界侵染的天然屏障。今天潮汕人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都与潮汕特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多像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依然鲜活在世一样,也是因为有自成闭环的地理环境所护卫的结果。<br></div><div> </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潮汕人</b></h1><br> 和潮汕的土地一样,潮汕人口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积累和演化过程。<br> 据考证,潮汕人中约90%以上是中原汉族移民。潮汕的原住民是古越人,但那还是公元前的事情了。秦汉时期,仅有少数汉人迁入,多数的中原移民是因为后来几次社会特大动乱而逃难迁徙来的。有资料描述:中原移民迁入潮汕,有三个重要的来源:<br> 一、宋代师官落籍。即宋代在当地就职的官员,因地域偏僻而举家迁于潮汕地区安家。其后代成为了潮汕人。<br> 二、南宋末年,宋朝政权崩溃,为免于元军迫害而南逃的中原军民,有部分就落户在潮汕。<br> 三、元末明初,由闽赣迁入的家族。人口规模最大的当属第三个来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史战争纷乱是引发移民潮的重要原因</h5><h5><br></h5><div> 另有史书记载:潮汕地区来自中原一带移民,多因历史上的数次大的动乱。如: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唐朝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和北宋靖康之乱(公元1126~1127年),为逃避迫害而举家从中原一路南迁而移居他乡。<div>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大举入侵,兵临洛阳。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当时大批缙绅(官员),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举家甚至整个宗姓家族迁居江苏,安徽,湖北一带定居,史称“衣冠南渡”。 </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1年)</h5><h5><br></h5><div> 最出名的就是八姓入闽。指的是永嘉之乱后,8个中原姓氏(主要是河南光州固始人)迁入到福建,不少姓氏成为当今福建省的大姓。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个姓氏中,林、陈、黄、郑位居福建10大姓氏,何、胡也进入到了20名之内。并且这八大姓氏还影响了周边省份及海外的姓氏发展,如浙江、台湾、广东及南洋等地。</div><div> 四百多年后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日渐衰败,社会混乱,经济萧条,政局不稳,于是一部分已经定居的中原人又开始了南下迁徙。他们来到了闽粤赣交界的三角地区,尤其是赣南,相对安定,生存条件比较好,人口不多,气候比较好,土地比较肥沃,所以大量的人开始在这里繁衍。 </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755年—763年)</h5> 而北宋末的靖康之变,加剧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又使得一部分人再次南下迁徙。迁徙的主要路线是从中原,江西入闽。后因为福建山多地少,难以容纳大量移民。于是就开始了往西进入广东地界的再次迁徙。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宋靖康之乱(公元1126~1127年)</h5> 有意思的是在整个迁徙过程中,迁徙大军在一个称为“三河坝”的地方分流了。继续往西的就进入了现在的粤南地区,融入了当地的原住民,成了将客家话的广东人。而选择南下走韩江的移民则顺流直下,到达了今天的潮州,成为了今天潮州人的主体,而他们由中原和闽南方言构成的语言,就成为了今天的潮汕话。所以有人写道:“你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取决于你的先祖在三河坝的一念之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潮汕人和客家人的先祖“分水岭” </h5><div><br></div><div> 所以,今天的潮汕人不仅保留着源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宗族姓氏,更兼有闽南的方言习惯和神灵信仰。而南越土著原住民则因为人数和文化上的劣势,在长期的与汉人的共同生活中不断融合同化,即成为了现今的潮汕人。<div><br></div><div> 综上所述,从中原内地迁往潮汕的人大体可分为:<br> 1、因地处偏僻而随职随军举家移居的人。特别是随职移居的官员及家属,因在此地权高位重而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古时的封妻荫子习俗也为他们受益不少,所以其家族一般以他们祖上的曾任官爵为荣耀,自然在自家祠堂中少不了被后人供奉的位置。<br> 2、因逃避政局纷乱,为免于敌人追杀而迁居于此的人。这类移民一般为举家迁徙,也就是迁徙过程不仅是家人,还有族人的整体抱团迁徙,更有宗族文化的随行,这也为今天潮汕地区深厚的宗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3、与潮汕相邻的闽南地区,因地少人多而迁徙富庶的潮汕平原的人。这些闽南人带来了浓重的闽南文化,带来了妈祖,也带来了乡音。现在潮汕地区的方言基本上以闽南话为主。<br> 相对而言,潮汕地区的原住民——古越人倒是被同化的无影无踪了。一是迁入的汉人在数量上有压倒性优势,二是来自中原或闽南的汉人携带了厚重的汉文化,宗族文化和信仰文化,这一方面都不是当地原住民能够抵挡得了的,所以被同化也就无法避免的。<br> 不同年代因躲避动乱和谋求生机而举家迁徙过来的汉人,流落外乡的不安全感自然会在族群中产生一种相互依赖,依靠抱团求生而形成的族群团结的习俗。加上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自我生存,,自然而然地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原生文化,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潮汕文化</b></h1><br> 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其核心是中原文化以及后来派生出来的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它包含:英歌舞、工夫茶、潮汕菜、潮汕商帮、潮汕善堂、潮汕祠堂,潮汕方言、潮绣、潮剧、潮州音乐、潮汕工艺、潮汕木雕、潮州大锣鼓、潮汕民居等多个方面。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历,说说三个我个人感兴趣的方面。<br><br><b>1、英武喜庆的英歌舞</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靡潮汕地区的英歌舞</h5> <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首先,让我震撼的潮汕文化是英歌舞。英歌舞是一种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英歌舞的历史溯源虽有多种说法,但它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以及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还有那个性鲜明的戏装穿戴,倒真是给人一种英气十足,活力四射的感觉。</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开始,我对英歌舞仅为好奇,也为它的劲舞所感染。有一天,我在汕头一家武馆里看到了有关英歌舞教学的宣传资料,我便询问了武馆的教师。他说:英歌舞所表演的故事以及演员角色,均为《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它是以107条好汉攻打大名府,营救另一条好汉卢俊义为故事背景而编排的。听了他的介绍,让我对英歌舞有了进一步认识。英歌舞看似是潮汕人为渲染节日气氛而创编的一种民间舞蹈,但英歌舞中的人物扮相,以及十分写意的表现手法,确实给人以战斗激情和英雄气概的整体形象。演员的脸谱,舞蹈的刚猛,霸气的吆喝,都透着一种男性的刚健之美。</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英歌舞中所表现的气势,透着潮汕人对皇权贵族的蔑视和反叛,对朋友的豪爽义气。这种文化应该是源于潮汕人的祖先在历代动乱中的挣扎和煎熬,在被迫举家迁徙中的无奈和愤怒,。英歌舞中的那个时迁的扮演者让我印象深刻,在演出中,他始终是主角,他手中的那条蛇,据说是潮汕人尊崇的神秘力量和神圣象征,一个丑角和一条灵蛇,激活了英歌舞整个英气和灵气。春秋佳节,当英歌舞跳起来,欢乐锣鼓响起来,整个潮汕地区都活了。这就是文化的魅力!</span></p></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靡潮汕的英歌舞</h5> <b>2、宗族圣殿的祠堂文化<br></b><br> 祠堂是氏族社会的产物,是由同祖同姓而组成的血缘和血亲关系,且与地缘相关的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宗族是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强调宗族的血亲关系,来彰显宗族至尊的族权地位,它也是祭拜宗祖先贤,处理家族事物,象征宗族兴旺的场所。可以说,祠堂是宗族精神团结之所在。但在内地,特别是在城市里因人口不断流动和变迁,使得以宗族集中居住已难成为可能,于是作为宗族祭祀先人的祠堂自然也有慢慢消失了。而在潮汕地区,宗族祠堂确实神一样地存在。宗族祠堂不仅烟火更盛,而且分布广泛,建筑精美。潮汕人不仅很好地保留着过去的传统祠堂,也在口袋日益富裕的今天,投下巨资来修建宗族祠堂,祭拜先祖,弘扬宗族。这不得不让人赞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座恢宏的潮汕祠堂2018年竣工完成,据说造价上亿元</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祠堂正门,豪华大气</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鸟瞰祠堂,布局规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祠堂大厅,气度不凡</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祠堂廊道,宽敞通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局部修饰,雕梁画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局部修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h5> 潮汕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重视祠堂的建筑。在他们看来,这是“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同时祠堂也是潮汕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的场所。<div> 游走在潮汕地区,宗族祠堂几乎是每姓必建,而且祠堂的建筑与装潢都是村里最好的。每逢节日,祠堂都会非常热闹组,特别是春节期间,很多散居在外地甚至国外的潮汕人都会回来,祭拜祖先,参加相关活动,人气特别旺盛。在这次浏览民俗活动中,时不时都可以看到那些身着旧时长袍,头戴礼帽的长者,出现在活动现场显要的位置,毋容置疑,他们就是宗族里的长者,尊者,也是宗族活动中拥有很大话语权的乡绅。从仪式的盛况可以看出,宗族祠堂在潮汕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宗族乡绅一定是祠堂仪式的主角</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长乡绅在宗族中的地位不可小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祠堂的祭拜活动非常隆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祠堂仪式中的高档酒品</h5> 看到这一切,我不禁惊叹,在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宗族祠堂文化在内地已经普遍衰落的今天,潮汕人却还将源于农耕社会的宗族祠堂文化保存得如此完好,这实在是让人惊讶。据说,宗族祠堂也曾在那个特殊年代消沉了一段时间,有些活动甚至转入“地下”。随着社会开放和经济好转,祠堂的建筑日渐豪华,祠堂的香火更加兴旺,祠堂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和坚实。这也让我想起了世人对潮汕人的一个有意思的称谓——“东方的以色列人”。这一称呼除了形容潮汕人与以色列人一样精于生意,也肯定了潮汕人有着和以色列人一样的群体稳定性。众所周知,以色列人就是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奇迹般地保留着自己独有的的宗教、文字、语言和文化。这一点,潮汕人是可以与之媲美的,可以说潮汕祠堂文化的生命力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b>3、善心传承的善堂文化<br></b><br> 在即将结束潮汕旅行的时候,我在汕头古城里看到了一个保存完整,且香火很盛的精美的庙宇,那就是汕头市的大峰庙。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汕头市大峰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峰庙的大殿</h5> 开始我并不知道何为大峰庙?更不知道它代表着对潮汕地区善堂文化的重要意义。回来后一查,才感到它的了不起,也让我对潮汕文化多了一份敬意。 <div> 大峰和尚,北宋年间著名高僧。大峰和尚从福建游历至广东,来到潮阳县蚝坪(今汕头和平镇)。适逢和平镇附近的练江突发大水,水流湍急,不少船只被大浪卷走,死伤者不计其数。大峰和尚于心不忍,发愿造桥以解民苦。他构思建桥方案,四处募捐,组织造桥,但在桥体剩余2孔未完成时,因操劳过度去世。<div> 大峰和尚以行善积德为己任的善举,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崇拜,于是为纪念他而修建的报德古堂,这也为潮汕地区开启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善堂文化。<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早的报德古堂</h5> 潮汕地区的善堂文化除了与大峰高僧的行善积德有关外,还与潮汕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关。潮汕濒临海洋,受亚热带季风影响,水灾、旱灾、风灾、地震甚多。加上这里是距离政府最远的地方,灾民经常得不到政府的及时救助,所以也激发了灾民自发自救的愿望。潮汕地区民间善堂的主要慈善救济范围,包括施医赠药、施殓施棺、救贫济困、发埋孤骨等。这种自发的民间自救,不仅能有效地帮助灾区度过难关,也滋养出潮汕地区乐善好施,互帮互助的善堂文化。<div> 潮汕善堂是潮汕地区带有民间信仰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虽然它并非潮汕地区独特专用,但汕头存心善堂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br></div><div> 1899年,潮汕地区发生了瘟疫,潮阳棉安善堂的赵进华到汕头打工,看到汕头街边许多无人收埋的流民遗尸,便从潮阳请来了大峰祖师木雕像,设坛办起存心善堂。存心善堂供奉着大峰祖师,乡间传言祖师指示,要掩埋尸体,救济灾民,于是,乡民就纷纷行动起来,收殓遗尸,赈灾流民,以解大灾之患。</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存心善堂的创始人赵进华先生</h5> 存心善堂的慈善义举影响了附近县乡,他们看到存心善堂的救助很有效果,纷纷效仿成立类似的机构,名字也叫做“某某善堂”。在自然灾害以及军阀割据等特殊的历史时期,政府救灾不力,社会上的救助工作许多就是由善堂来承担,善堂成为灾难面前潮汕人的庇护所。 善堂文化就是这样在潮汕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存心善堂旧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存心善堂新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存心善堂创办的存心学校</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存心善堂创办的存心医院</h5><div><br></div><div> 存心善堂的这些善举,不仅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期,为经济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即便是经济繁荣的今天,他们的慈善行为,也为很多社会底层的人提供了特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将慈善精神融入了潮汕人的文化中,也成为了潮汕人特有的文化。</div><div>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潮汕各类善堂有300多处,大都以大峰祖师为号召。可以这样说大峰祖师是潮汕善堂文化的鼻祖。<br></div><div> 从赵进华先生将大峰高僧请到汕头开始,百年余年来,存心善堂的民间慈善事业越做越大,对困难民众的慈善救助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提升。</div><div> 存心善堂在灾荒之年,从赈灾施粥,救济灾民,到收敛尸骨,为社会提供的非常及时的救灾援助。即便是到了现在,当地在发现有遇难者时,存心善堂也会一如既往收敛遇难者的遗骨,并下葬让死者安息。</div><div> 存心善堂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开启了不少慈善活动:</div><div> 成立水龙局,以民间慈善机构的方式。参与当时潮汕地区救火、救灾。</div><div> 成立存心学校,收留无法正常上学的残疾儿童,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社会,适应生活。</div><div> 成立存心养老院,旨在接收汕头的残障、痴呆、孤寡、单身、没有监护人或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的困境人士入住。</div><div> 成立存心医院,义务治疗,施医赠药。为孤寡老人、单身老人、困难群体提供义务治疗及医养服务。</div><div> 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当下,存心善堂的很多善举都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得民心的。所以,善堂文化能成为潮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延续至今,也说明潮汕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良文化基因所在。</div> <div><div>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客观形成了内外交流闭环,良好的原生文化也使得潮汕地区人丁兴旺,经济发展,宗族团结,民风淳朴。良好的潮汕生态和人文环境,让一方居民安居乐业,让潮汕社会和谐兴旺。</div></div> <p class="ql-block"> 写完此文,我对潮汕地区,潮汕人和潮汕文化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一些中原人历经社会动乱,跋涉数千里,移民千余年依然能将自己的文化很好地延续,这足以说明它的文化基因的强大。衷心祝福潮汕人将潮汕文化发扬光大,让潮汕地区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衷心感谢网络资源的提供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