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笔者自幼酷爱文史,曲村—天马晋国遗址的发掘,无意间又引发了渴望了解探讨晋文化的兴趣,同时也想借机表述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承蒙“山西地域文化网站太原道公众平台”的厚爱,曾刊发拙文《晋国始封地別论》,其中对晋国历史沿革亦进行了简单梳理。晋国历史源远流长,晋国文化博大精深,殊多历史问题,不论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或多或少均存在不同看法,相对于晋国早期领地及境域范围这一议题,笔者亦存在不同认识,一孔之见,略述如下,不妥之处,尚望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胙土命士,封邦建国”的封建制度始于商代,史称时有八百诸候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消灭商属国99个,降服652个,又分封71个,亦是诸侯国产生较多的时期。公元前1033年,商原属国“唐”地发生叛乱被周消灭,周成王将其地封给胞弟叔虞,史称“唐叔虞”。《汉书·地理志》:“晋阳(今太原),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唐国究竟在今何处,历史记载说法不一,争议殊多,笔者以为《汉书·地理志》“太原说”比较可信。而唐叔虞属何等爵位,封地范围有多大,记载明确,并无争议。</p> <p class="ql-block"> 分封制度、爵位制度始于商初,各国境域范围大小,均以其爵位高低而定。《晋书·地理上》:“成汤败桀于焦,迁鼎于亳,伊挚、仲虺之徒大明宪典。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唐叔虞受封时为“伯”爵,按规定应为“方七十里”,而实际为“方百里”。《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其时,宗法制度非常严格,唐叔虞以“伯”身而享“侯”地,或许应与封地自然地理条件有关。</p> <p class="ql-block"> 商末周初,今太原盆地仍是晋阳湖一片汪洋(秦时水域面积还有1800平方公里,北魏为700平方公里,只到元代才消失,故今太谷、祁县、平遥今县城均始建于北魏,介休地势最低,今县城始建于东魏兴和四年即公元542年),唐国领地应为今太原周边山麓及部分山区。其时,境内除大片水域外均为荒山野岭,人烟稀疏,经济凋零,强敌频寇,战火连年,到叔虞子燮父时,周王不得不升其“伯”爵为“侯”爵,进一步扩大其领土范围,以增加经济收入,境域实际范围应远远大于规定,非其他诸侯可以相比。</p> <p class="ql-block"> 约公元前1020年,燮父不愿沿用商朝国名,以其境南有晋水,遂徙都于晋水之阳改唐为晋,并建祠立庙(晋祠)祭祀祖先。约公元前1000年,燮父子武候迫于狄人攻击,在获得周王批准后南迁古曲沃,范围约为今闻喜、曲沃二境及降县、翼城部分区域(晋国爵位升为“侯”领地进一步扩大,不能以“伯”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去衡量,也不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其领地超大的原因,除周王的偏爱外,或许应与当时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情况有关)。《汉书·地理志》:“闻喜,故曲沃。晋武公自晋阳徙此。”“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晋国南徙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都立庙、修茔造墓。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在境南(今闻喜境)建都城,在境北(今曲沃境)立茔域,南北呼应,驻兵把守,确保国家安全稳定。</p> <p class="ql-block"> 今晋南西周时属京畿要地,除晋国为“侯”爵封地之大外,其余诸国均为“伯”以下爵位封地甚小。公元前811年,晋国发展強大,臣服邻邦倗国,为防止倗国东山再起,献侯子穆侯徙都于降(原倗国境域,今降县境),晋国领土第一次扩张。《毛诗正义·唐谱》:“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其孙穆侯又徙于绛云。”公元前746年,晋国吞并霸国,文侯子昭侯徙都于翼,(原霸国境域,今翼城境),封其叔成师于曲沃(今闻喜境),《史记·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曲沃邑为晋国领地,属“候”国,领地自然大;翼原为霸国领地,属“伯”或“子”国,领地自然小)。”晋国领土再次扩张。</p> <p class="ql-block"> 昭侯封其叔成师于曲沃的性质,既不同于晋国之外的小国,也不同于晋国之內的卿大夫采邑,是比较特殊的分封,究其原因有二。其一,都城迁 “翼”,一是靠近祖先陵寝,方便祭祀守护;二是处于原霸国境域,方便统治霸国国民,有利于社会稳定。其二,封其叔于曲沃,一是因曲沃原是古都城与祖先宗庙所在地,方便祭祀守护;二是让叔父远离都城,减少对自己的干预,这样叔侄二人一南一北,既确保了对祖先的继承保护,又有利于对国家的稳定治理。然而昭侯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其叔成师不仅不辅佐治理国家反而蓄意谋反,最终取而代之。</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78年,“曲沃代翼”,成师正式被周王命为晋国国君,升“侯”爵为“公”爵,史称晋武公,因都城“翼”的百姓对其大都持反对态度,因此他既不愿在曲沃守旧,又不想到“翼”就职,为了开辟自己的新天地徙都于“绛”(今绛县境)。《汉书·地理志》:“绛,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有铁官。狐讘,骐。侯国。”《晋书·地理志》:“绛邑,晋武公自曲沃徙此。”公元前677年,武公去世传子献公。献公在位期间,开始大面积扩张领土,先后并国17个、服国38个,领地扩张到今晋南全境和晋中的部分地区。随着国力的不断强大,特别是晋文公称霸后,扩张速度同时加快,最终发展为横跨今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及山东五省之地的大国。春秋晚期,公室衰落,六卿专权,最终“三家分晋”。公元前369年,晋国灭亡。</p> <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对晋国早期领地范围的梳理,笔者认为:</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33年至约公元前1000年,晋国领地在今霍山以北太原间,都城与墓地均在今太原境,这也是至今晋南找不到晋国初都与唐叔虞墓的症结所在(燮父墓亦为推断而已)。</p><p class="ql-block"> 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11年,晋国领地在今霍山以南“古曲沃”即今闻喜、曲沃及绛县、翼城部分地区,都城在今闻喜境,墓地在今曲沃境,这也是在今翼城境找不到晋国早期都城、在今闻喜境找不到早期晋侯墓葬的症结所在。造成这种特殊状况的原因殊多,或许与政治形势、执政理念、自然地理等有关。</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11年至公元前746年,晋国囊括倗国领地即今绛县境,都城在今绛县境,墓地在今曲沃境。</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46年至公元前678年,晋国囊括霸国领地即今翼城县境,都城在今翼城境,墓地在今曲沃境。</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78年至公元前585年,晋国并国17、服国38,都城复迁到今绛县境,墓地在今闻喜与绛县境。</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369年,晋国领地扩大至今五省之地,都城在今侯马境,墓地在今绛县境。</p><p class="ql-block"> 逻辑推理,一己之见,不作为证,仅供交流,欢迎批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为曲村—天马遗址出土均来源于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