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去县城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自己童年的回忆。或为童年的天真烂漫感觉甜蜜温馨,回味无穷;或为经历过的屈辱和艰辛感觉苦涩酸楚,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应当说是苦辣酸甜皆有,直白点说:物质极大的匮乏而精神上比较的富足与充实。家庭父母的百般呵护,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全社会乐于奉献奋勇争先的社会环境,促成了青少年时期即基本形成正确的“三观”及信仰的确立!</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一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事情皆如过眼云烟,但第一次进县城的情景,却一直烙印在脑海中不能忘却。</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一九六六年暑期,我兄长因患肺结核在南川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那年代患上肺结核病很吓人的哦,好在那时白衣天使虽然普遍学历不高,但他们很有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根本无需找关系送红包之类。医疗费快完了,妈在中途赶回大观筹集后续医疗费。我都十二岁了,还没去过县城,就想随妈一起送医药费去一趟县城,得到应允。于是,我满脑子天马行空,想象着县城长啥模样,想象着到了县城我该做点什么?想象着见到那些亲戚,他们会对我们母女是什么态度?一夜无眠。</p><p class="ql-block"> 那时大观到南川24公里票价7毛,可是我们却拿不出钱买车票,只能步行!</p><p class="ql-block"> 爸爸在大观区完小教书,月工资仅有32元,供四个孩子读书,两个寄宿生生活费都常常接不上趟,妈妈在生产队劳动的工分折算每年买基本口粮还得补几十元呢。真的是一个铜板掰成两瓣花都不行。</p><p class="ql-block"> 步行,从大观经木凉乡小路去县城能省几公里。凌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妈妈背上烙好的苞谷粑和为哥准备的鸡蛋、咸菜,我紧随其后。母女俩顶着星星一路走过铁桥村、汉场坝、方见农家煮早饭的炊烟袅袅,爬坡到木凉闪就着包谷粑吃了早餐,加足了油卯足了劲再爬坡上坎南泥关(现在叫永隆山),真是马不停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脚后跟被硬梆梆的千层底布鞋打出了血泡。快到中午,到得南泥关山顶上,终于看见了四面青山环绕,好似一个硕大的盆底里建起的南川县城。啊!原来县城要比大观大好多倍呀?原来县城的街道这么宽敞平坦呀?原来县城的建筑这么高低错落,大气漂亮呀?第一次从高处远眺县城,太多的惊讶,太多的感叹……下坡路腿肚子打颤颤,生疼生疼的,又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左右,去三姨妈家吃午饭。下午到县医院看过兄长,陪妈妈去收费处交清哥住院费后,便开始了我第一次进县城的全部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参观南川最高学府南川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 南川中学始建于1940年,历史悠久、视野开阔,古朴优雅,人才辈出,是四川省首批和重庆直辖后首批命名的重点中学。学校座落在北城较高的地理位置,进校门要上十几级石梯,很显然南中门坎较高,不是哪个想来就可以来读书的。 </p><p class="ql-block"> 屹立于校内有着殿宇五重的大雄宝殿,建于1743年,巍峨壮观,陡然增加了学校厚重的历史感与庄严氛围;高大的古槐在沧桑中铺展青春、枝繁叶茂、落英缤纷,绿茵翠盖;莘莘学子们手拿书本笔记,疾步走向教室,他们衣着朴素,却掩不住青春气息里跃动着的意气风发,姐姐那时正就读于南中高中部…我想,我的成绩在年纪都是前三,不由得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考到南中读书”!殊不知,不久“文革”浪潮席卷全国,各行各业都受到大的冲击,教育也不例外,哪里还能圆梦南中?只好就近读了南三中直至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品尝有名的北街“鸡汁米粉”</i></p><p class="ql-block"> 北街“鸡汁米粉”的名声很响,在那个年代应该算南川名小吃吧?八分钱一碗的鸡汁米粉,香味飘散一条街。南川的手工米粉历来讲究原料选择与加工制作,米白而有粘性,米粉绵软而有嚼劲;米白色的米粉煮熟,舀上一瓢黄澄澄货真价实的土罐煨土鸡汤,齐活了!那诱惑,有几个人能经得起?鸡汁米粉曾经是多少进城客必去品尝的名小吃啊!过去这多年了,那味蕾上的美好感觉还在喉头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照相馆里留下青春的倩影。</span></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还没有彩照一说,一般人能够去相馆照张一寸或两寸黑白照片都已经是很奢侈的消费了。师傅在一块深色布罩住的机器里看住镜头,照相者坐在毫无背景的木凳上,听从摄影师指挥身子偏左或偏右,头抬高一点或低一点,脸侧一点什么的,然后听到快门“咔嚓”一声完事了。三天后去相馆凭交费单即可取出照片反复观看。 每年过年时父亲给的一元压岁钱存了几年,平时自己在山上摘的野生茶叶呀,捡的桐子瓣呀卖点角票小钱,也积攒了好几年,终于可以在县城按自己意愿消费了。那梳着一对羊角辫的少女黑白照片,五十多年了仍令我感慨不已:“青春真好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三姨妈家的热情善良、勤劳俭朴</span></p><p class="ql-block"> 三姨妈家住在西街西门桥附近,一家老小七个,姨妈搞缝纫、姨爹和二表姐同在底楼自家门面出租的理发室上班,余下表哥表弟妹四个尚在上学。家人、客人进出都必经理发室出入。理发室后面一个狭长的房间厨房与饭厅兼用,架一木楼梯上楼,楼上三间房屋便是全家睡觉之处。厨房往里一个天井,大水缸、洗衣台、洗脸槽设立于此。靠墙一边堆砌石块,一边堆着煤块煤球,用砖块牛毛毡拦出一个厕所。那大小厚薄不一的石块是用板车从县公路道班拉到理发室门口,再肩挑进去堆砌在墙角。不煮饭不洗碗的人,就会自觉地用左手捏住宽皮带圈成的园箍将小石头箍住,右手抡起铁锤照小石头猛砸,直砸到像鸡鸭蛋大小相当数量时,再用板车拉去道班经验收、称重后付给工钱,以弥补工资不足养活全家的窘境。三姨妈是她們五个姐妹中皮肤最白的一个,她的孩子们都继承了这点基因。尤二表姐身材高挑、五官端正、皮肤白皙、形象姣好、爱好打篮球,可惜家庭负担重读书太少,只一份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很低的理发职业。几个孩子中算帅气的表哥运气最好,进入了落户南川的国营三线建设企业,其他的大都在县办企业之类,活儿同样辛苦而待遇要差很多。 姨爹是个很和善乐观的老头儿,整天笑容可掬。</p><p class="ql-block"> 尽管当年收入拮据住房不宽,三姨妈全家对我们母女到来增添的拥挤与加大的支出负担没有半点怨言,浓浓的血缘亲情在互相关切中时时体现。她们家严格遵循“民以食为天”,舍得吃,照书面语言就是恩格尔系数高。她们家最爱炒的是“盐煎肉”:生肥肉切片,猛火油锅,加姜葱豆瓣等佐料爆炒起锅,黄、红、绿、色彩相间,扑鼻的香味弥漫在整个房间,夹一块进口,那舌尖上的味蕾即被激活…哇,真好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名人舅舅骨子里的清高</span></p><p class="ql-block"> 妈妈去医院陪哥了,我一个人到南川县文化馆去拜访幺舅舅刘访韩。幺舅舅在我们几姊妹心中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一是他的形象英姿伟岸、仪表堂堂;二是他满腹经纶,尤其书法在全县大名鼎鼎。他的楷体颜筋柳骨、力透纸背、笔酣墨饱、入木三分,我们读书时写毛笔字临帖就出自他手写的油印本。</p><p class="ql-block"> 幺舅舅出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南川合兴乡下一个极端贫困的农村大家庭。我外婆是二婚,与外公组织家庭时带过来两男两女,与外公又生了三女两男,齐刷刷一个十一口之家的大家庭!单是养家糊口,把九个儿女养大成人就令外公外婆伤透了脑筋。外婆在妈妈还未出嫁、舅舅才几岁时,不堪生活的重负和疾病的折磨竟撒手人寰,全部的压力落在外公身上。所以,前面三个舅舅、妈妈五姐妹八个人都没有一个上过一天学,全家勒紧裤带供幺舅舅上过几年私塾。舅舅天资聪颖,勤奋苦学,古文深研,书法习字深得私塾老师的喜爱。记得小时妈妈给我们讲过:舅舅练字时手心里要握一个鸡蛋,手臂上蹾碗水,练旋腕时水不要洒出来。我现在都不知道这个方法怎么操作?但舅舅确确实实在南川六七十年代书法界“一枝独秀”声名鹊起!“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说法,都是对舅舅书法成就的最好诠释。如此贫穷的农家居然养出了如此优秀还特别帅气的舅舅。他身高1·8米,仪表堂堂、头发乌黑、双目如炬、器宇轩昂,冬天穿上黑呢长大衣,简直就是玉树临风!每当看到电影电视上五四运动时期那些意气风发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镜头时,我认为那就是舅舅的形象!刚刚解放,舅舅就参加了大观区政府“青年干部训练班”,从此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南川的文化事业。</p><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爸小时上过几年私塾,在解放初期的农村也算文化人,所以得舅舅举荐,加入了教师队伍,还因此于我们也“知识改变了命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舅舅的恩德!舅舅平时不苟言笑,也不擅外交,几十年里他从来就不借着自己名声和人脉资源去谋取私利,就连他三个子女就业谋生这么重大的事情,他都严以自律,没去找领导求过一个情。漂亮的表姐在村上当民师直到退休;帅气的表哥在村小教书直到退休;只有小表妹赶上了高考好时机,考上了涪陵中专卫校,毕业后在南川区人民(三甲)医院工作,至护理部主任岗位上退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u> 那次拜访舅舅,他特别说到去我家时看到过我的毛笔作业本,他夸我的毛笔字有“男儿风格”练得出来,可惜从读高中开始我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农业生产几乎成为主业,哪里还顾得上毛笔字练习?真是辜负了舅舅的殷切期望啊!舅舅留我在单位食堂共进午餐,走时给了我一张红色的一元纸币。虽然只有一块钱,我知道他每月工资也不过四十余元,农村老家三代人一大家子指望着他,生活不易啊!</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为这一块钱,我真真感念了舅舅一辈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感念至亲们的真爱!</b></p><p class="ql-block"> 如今,长辈们都早已作古,我也朝如青丝暮成雪,但内心珍藏着的这份亲情与温暖,却流进了我的血液里,融进了我的生命中…</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进县城,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原来听大人们说大观是南川的“文化之乡”、“米粮仓”,就有点井底之蛙的自我满足。县城之行让我大开眼界,县城已让我震撼,还有地区呢,省城呢,上海北京呢?于是暗下决心走出乡村,到外面见大世界去!</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进县城,让我知道了世上所有人都面临着生存危机,不光农村人苦累,城里基层民众也苦累,只是苦累的方式不同而已。由此我知道没有不受苦累的人生,青少年时期吃不了读书的苦,就会一辈子的人生都受苦。</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进县城,从亲戚们不同的生存状态上我体会到了只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不要奢望天上掉馅饼,舅舅自己的子女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只有立足于自我拼搏,自我奋斗,考上大学走出去。</p><p class="ql-block"> 說实话,那时政策给予我们农村青年的机会还真不多。我们倒是还有一线希望,父亲退休时可以顶替一个去吃皇粮,但我们就是不想去捡那个便宜!目标既定,不迷茫,不懈怠,不懒惰,努力再努力,拼搏再拼搏!</p><p class="ql-block"> 终于,机会来了,我和妹妹一起参加了文革后全国首届高考,并先后都收到了大中专录取通知书!我们如愿以偿,来到城市里开启了全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终于,我也有尽孝的能力供奉老人了;我也可以为小辈发点压岁钱了;我也可以用所学知识,尽我所能回报养育我的人民啦!</p><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我感谢时代的恩赐!我感谢党组织对我的栽培与提携!我感谢至爱亲朋在我们困难之时给予的友善,给予的鞭策与激励!</span></li></ul><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至亲长辈们!2024.01.19.晚八点初稿,03.06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