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始建于汉代,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南山门“遥参坊”,四柱三门,实为岱庙的入口。古代帝王凡有事于岱宗,均先在此“草参”,再入庙祭祀。遥参坊建造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额上刻字“遥参亭”,四柱之上是望天犼。 清光绪六年在坊前增筑方石垒砌的“双龙池”。 池前《双龙池碑》和《万古流芳碑》均系同期建造的记事碑。 “遥参门”。古代祭祀泰山岱庙,均先在此“草参”,遥拜祭祀,然后再入庙祭祀。民间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 遥参门上匾额《泰山第一行宫》。 遥参门右侧立有《五岳真形图碑》。 “遥参亭”始建时间不详,现亭重建于1983年。 院中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知泰安州事张奇逢立《禁止舍身碑》和1990年立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书《李白登岱六首》诗碑。 正殿“碧霞元君殿”,四柱五梁,单檐歇山,黄瓦盖顶。内奉泰山老母碧霞元君。 殿前石刻《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之印》。 “岱庙坊”位于遥参亭与岱庙之间,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滚墩石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耍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 岱庙坊南联为:“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联为:“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 “正阳门”是岱庙景区的南门,也是进入岱庙的正门。门上为“五凤楼”。 岱庙共有八门。南向五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西门名西华,北门名厚载。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正阳门进入。 泰山岱庙、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四角筑有角楼,按八卦方位分别为“坤楼、巽楼、乾楼、艮楼”。红墙碧瓦,叠檐三层,黄琉璃瓦单檐九脊歇山顶。 东南角的巽楼。 西南角的坤楼。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道门,为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高悬当代书法家舒同题《配天门》竖额,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之意。 配天门东配殿为灵侯殿。 内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 周武 。<br> 配天门西配殿为太尉殿。 内祀唐武宗时的中书郎杜琮。 院内有碑碣21块。 《翔凤岭》石碑。 《飞龙岩》与《翔凤岭》这两块石碑,均系明隆庆元年(1567年)夏吉日,监察御史刘翾题立。此二碑均有摩崖石刻在南天门盘道东,是泰山文物风景管理局于1984年根据碑拓复制而成。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为岱庙诸碑之冠。碑阳刻文26行,满行74字。额阴刻“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行8字。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张漴书写并篆额。 宣和碑碑阴为明人题刻“万代瞻仰”。 仁安门位于配天门之后,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重修。仁安门是主体建筑天贶殿之前的最后一道门,面阔5间,进深2间,九脊歇山顶。前间竖额《仁安门》,后间匾额《天下归仁》。 阁老池。 太湖石“熊母抱子”。 “宁死不屈”。 “麒麟望月”。 “扶桑石”,又名“介石”,俗称迷糊石。 扶桑石,取“日出扶桑”之意,位于岱庙宋天贶殿前,高约七尺,奇秀玲珑。 “孤忠柏”位于天贶殿前露台下的甬道正中,向南的一侧有一疤痕。传说,自从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逐渐代皇帝批示奏折,临朝参政。太子显对母亲干预朝政甚为不满,屡有不同政见,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而召至杀身之祸。追随太子显的大臣石忠,亦早已对武后参政十分反感,见太子被害,他便拔剑剖腹而死。 石忠的魂魄来到东岳泰山,向泰山神状告武则天。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树,赐名“孤忠柏”,侍立殿前,日夜守神。相传树上的洞痕,即是当年石忠剖腹的剑痕。 “天贶殿”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是岱庙的主体建筑,檐间悬挂“宋天贶殿”巨匾。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 大殿建于长方形露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 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 “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 殿内供奉“东岳泰山之神”黄飞虎,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上方匾额《配天作镇》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殿堂内还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 天贶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原为宋真宗时期所绘,后毁于火灾,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绘。 天贶殿之后是泰山神妃“淑明后”的后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 正寝宫内供奉“东岳淑明后”。 汉柏院。 据传汉武帝东封时在岱庙种下8株汉柏,现存6株。汉柏院有5株,距今已有2100多年。 “苍龙吐虬”,因逶迤的树冠与扭结盘旋的树身似苍龙再现而得名。由于与一株古侧柏栽在一起,又名“古柏老桧”。 “汉柏连理”柏在岱庙所有树中排序第一,为岱庙中标志性景观之一。 左边这株已经干枯,右边这株仅靠树干北面不足30厘米宽的树皮输送养分而生存。 “赤眉斧痕”柏。相传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赤眉军,在泰山安营扎寨缺木材,当时一士兵抡起斧头砍向这株汉柏的时候,汉柏树竟然从斧痕处流出鲜血一样的树汁,吓得士兵仓皇而逃。 至今树干下部仍有明显的斧砍之痕,斧痕中有红色浸染,就像柏树流出的血迹。 乾隆皇帝御制《汉柏图赞》碑。 刘海粟题刻“汉柏”碑。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现存历代碑碣九十余块。 宋代米芾的《第一山》碑。 岱庙的第六棵汉柏“昂首天外”。 “东御座”位于汉柏院北,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是达官贵人的住憩之所。东御座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配殿组成,正殿、配殿、大门之间周以环廊相连。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拓建,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是岱庙内保存完整的乾隆行宫。 正殿明间是帝王召见群臣的场所。 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 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 殿内陈列有“泰山三宝”:“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 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 西有驰名中外的秦李斯《泰山刻石》残字碑。碑上的“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十个残字,是中国时代最早的石刻遗迹,也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字的珍贵资料,历来备受青睐。清代王家榕赞之:“零星两片石,卓越两千年”。鲁迅先生称其:“质而能状,实汉晋碑铭从出也。”。 南廊内嵌郭沫若1961年登岱诗碑6块。整个院落松柏掩映,清静雅致。 古代“风水学”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用以镇邪,在民间甚为流行。 “铜亭”与北京颐和园铜亭、昆明鸣凤山铜亭,并称“国内三大铜亭”。 铜亭铸造于万历十三年(1615年),造型优美,铸工精致,系明代铸造艺术精品。因饱经战乱灾祸,风雨沧桑,命运多舛。能保留至今,并以独特的风采展示在世人面前,实属不易。 “铁塔”位于岱庙后花园西面,与铜亭对称,铸于明嘉靖年间,原有13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现尚存3级。 后花园中陈列着很多大型盆景。 后花园的千年银杏树。 “钟楼”位于中轴线西侧,与之相对应的中轴线东侧是鼓楼。 钟楼南边是“雨花道院”,现辟为石刻园。 石刻园中汇集了泰山石刻中的精华,展示了岱庙的馆藏名家作品,深受游客喜爱。 “百寿石”高1.5米 ,宽1.2米,上镌“寿”字百个,书体不一,大小不同,相互错杂。 《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是宋真宗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所立的石碑,俗称《祥符碑》,高8.2米,宽2.3米,龟趺螭兽。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此碑与《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并称为岱庙两大丰碑。 碑阴刻明人张允济和王贤题“五岳独宗”四个大字,字径110厘米。 雨花道院中复建了鲁班殿。<br> 殿内正中是我国能工巧匠的祖师爷鲁班的坐像,上方高悬《万代工师》匾额。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南部,与中轴线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应,因院内有唐槐而得名。 院内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 “唐槐抱子”。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老树新枝,延续生命,寓意美好,俗称“唐槐抱子”。 树下立有两块古碑。一块为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另一块为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 “厚载门”是岱庙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即岱庙的北门,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明代称后宰门,门上为“望岳楼”。登楼北眺,泰山雄姿尽收眼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