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马来西亚:马六甲行纪2

爱旅游的胖子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我们继续在马六甲的游历。昨晚从岸上观赏了马六甲河璀璨夜景。当时就萌想明天来坐回游船。</p> <p class="ql-block">  早上的马六甲河少了昨晚的喧哗热闹,两岸酒吧关着门,人去楼空,岸上就多了份宁静,游船不多,河面没有了被激起的浪头,只剩下一片涟漪,虽然不如夜游船nice,但坐船头微风熏熏,正可安安心心欣赏河道两岸的风景,更看得清楚马六甲河的曼妙身段。马六甲河本身不是很大,就是小小的河流,蜿蜒曲折,河水很清澈,看得见水底的细草和卵石。我们乘坐一艘中等大小的游船,在河上慢慢地开,河上架了多座不一样的桥梁,有高耸的拱桥,有平缓的木桥,又有座威尼斯叹息桥般的廊桥。两岸的景色很不错,有点像上海的苏州河,也象杭州的大运河,只是两岸的建筑不同,马六甲河岸上的房子不很高,漆刷得五颜六色,色彩斑驳的老房子带着涂鸦,色调碰撞浓烈,是马来村屋、旧仓库、鱼市场、咖啡馆、小吃店……,具有上海杭州没有的东南亚风情。</p> <p class="ql-block">  海峡清真寺是我们在马六甲City Walk的重要节点。海峡清真寺在马六甲城的南边,有点远,打了网约车过去。</p> <p class="ql-block">  进入“MELAKA GATEWAY”不久,远远看见-座被浓浓的奶粉色包裹着的大型清真寺。海峡清真寺整体风格是在阿拉伯式建筑设计的基础上,揉进了东南亚建筑元素及少许的哥特式建筑样式,宁静而又庄重。大殿右侧一座同样奶粉色的宣礼塔突兀耸立,构成了一道通往天际的风景线,穆斯林每天需要祷告五次,到了祷告时间,宣礼塔上就会传出响彻天空的诵经声。海峡清真寺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完全架空建在海上,好像是漂浮在水面,看着更像一个梦幻的主题公园而不是宗教场所。</p><p class="ql-block"> 参观清真寺免费,不过男生女生都得脱鞋进去。女士还得花费5个马币租一件长袍穿上,遮住四肢和头发,男生只要裤头盖过膝盖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正面临着的是交通繁忙的马六甲海峡。 站在大殿正前方观海平台,方位已是北纬2度10分,是马六甲城的最南端点,映入眼帘的是:衍接着一望无边的黛青色大海,阳光下波光鳞鳞,微波细浪由远而近推动复涌非常壮观.......。郁达夫先生1940年6月造访马六甲时应该未到过此地,不然先生游记里不会只言片语也没留下。</p><p class="ql-block"> 当然海峡清真寺2006年才建成。</p> <p class="ql-block">  接着该去向三宝公致敬了。</p><p class="ql-block"> 三宝公郑和,七下南洋,五次到过马六甲。宝山亭为纪念郑和而建,在三宝山的西北麓,那是一座中国传统风格的庙宇,庙门朝着东北,那个方向是中华大地。或许是中午,里面好安静,没几位游客,听口音都是大陆去的。有两位华裔义工,她们介绍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货真价实来自中国。整个建筑飞檐斗拱,屋顶刻有精美的动物图案,那红柱、白墙、黛瓦看起来也着实亲切。走进殿内,正中央敬立着郑和神像,两边还分别供奉着福德正神(土地神)和天后圣母(妈祖)神像。</p><p class="ql-block"> 宝山亭门前有棵四人才能合抱的红豆树作屏障,以前宝山亭曾遭毁坏,后来屡经修整、翻新、重建,几百年的岁月已轻轻放下,融入在当地华人生活中,成了东南亚华人心灵寄托的一处圣地,我们看到庙宇内陈展,中国国家领导人来马六甲时也多有参访。古庙右手围墙里有个二米多直径的大井,围着石砌井栏,当地政府的告示上说:它是苏丹曼速沙为其华裔王后汉丽宝所掘的王井。相传1460年,明朝英宗皇帝将公主汉宝丽许配给了马六甲苏丹曼苏尔。曼苏尔便将三宝山赐给公主的500名随从定居,当时就在三宝山脚下挖了一口井,结果这口井很神奇,至今都没有干枯过。马六甲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干旱,据悉最厉害时本地所有井都干涸了,唯独这口井水量充沛。当地人视这口井为“神井”,更愿意相信此井是郑和所掘七井之一,经常来此焚香祈祷。郑和没来之前,当地人喝的是河水,郑和掘井之后,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庙里还有口较小的古井,则被认为是七井中现存的的另一井,因为井水甘甜清冽,还特意加上盖子保护,不让随便取用。</p> <p class="ql-block">  宝山亭旁边是三宝山。迎面是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上有蒋介石所题“忠贞足式”四个大字,是建于一九四八年的“马六甲华人抗日殉难义士纪念碑”,碑上刻着署名南安戴愧生的一段文字,记录如下:“七七事变后,我海外侨民,莫不以输财救国相号召,迨日寇南侵,南洋各地,且有武装配合盟军抗敌者,以是寇兵所至,我侨民遂以抗日就罪,备受茶毒矣。马六甲古城以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十五日陷于敌,侨民受茶毒尤甚,初则沿户搜索,稍涉嫌疑者三百余人又被杀,其后亚沙汉锯木厂工友五十六人,马接区村农约三百人,德兴胶园锄草者十有七人,热水湖野新区及各乡村民二百余人,且复被杀,计先后死者千数百人,其死也或刀,或刺,或碎脑,或洞腹,或掘土成窟,集体屠埋,或幽闭一室,纵火骈毁,呜呼,惨矣!然其就死也,或笑傲示不屈,或慷慨詈敌不绝口,或始终默不一语,盖绝鲜悔吝求幸免者,呜呼,又何其壮也。今寇氛即戢,世难已平,死事者咸一一为当代所旌表,侨居马六甲同人,则集死者残骸,葬之于古城中国山(BukitChina即三宝山)之麓,即封之,复立石为文以记其事。呜呼,炎云迭迭,山传中国之名,瘴海悠悠,庙萧郑君之像,虽异邦犹吾土,骨有攸归,配后烈以先勋,魂非孑立,而况锺浩气,播义声,为民族争光,与海天共寿。仁即成矣,目为瞑诸!”。</p><p class="ql-block"> 悲惨的历史,苦难的同胞,于是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们上去瞻仰了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怀念郁达夫先生,郁先生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丛林里,至今没有找到先生遗体。先生说过他仅是个文人,不是战士,但在国家民族危亡时机,毅然投身救亡运动。他写下了《岁朝新语》,坚信“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还写下《估敌》一文,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 郁先生没能目睹日本投降那一刻,他仍同马六甲抗日死难义士一样,让我们敬仰。</p> <p class="ql-block">  三宝山山势不高,山上树荫蔽日,除了殉难烈士之外,山上还埋葬着明清以来的一万四千余位华人的骸骨,其中不乏600多年前来到此地的我们同胞的开荒远祖,也算是中国大陆以外最古老最大的华人坟山了,是华人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的见证,也成了中马两国人民敦邻和睦象征。</p> <p class="ql-block">  三宝山与圣保罗山上的古堡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互为攻守马六甲时,都以此山为基地,英国人也沿用此法攻陷圣地亚哥城堡进而占领马六甲。古堡壁面弹孔累累,可见那时战事的惨烈。而当年郑和来到此地时,带来的不是战争,而是文明与开化,马来西亚第五任总理巴达维曾说过:郑和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航海壮举,更重要的是他航海途中几经这里,从来没有要控制、占领这里,而是以友好、和平的精神和当地人民结下了真挚友谊,为人民爱戴。</p> <p class="ql-block">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在马来西亚建国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大马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经过不懈努力,1957年8月31日在马六甲古城促成了马来民族脱离英国人统治独立建国,圣保罗山下的马来西亚独立纪念馆详尽回放了那段历史,透过历史的流程和转换,感受岁月似水般的变迁。当历史的尘烟散去,马六甲似乎更像一个载体,过去它曾自决命运,如今它变成了一个容器:东方的、西方的、古老的、现代的……它已经不依附于任何文化,可也因此,马六甲城有沉睡的灵魂,有灵动的生活,却找不到了具体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