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p> <p class="ql-block">“雷锋精神”不过时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一篇篇雷锋日记里。9本日记本、177篇日记,字里行间记录的是雷锋生命历程中的思考和求索。言为心声。这些“金子般”的语言,是今天我们了解雷锋生平、读懂雷锋精神最直接的方式。雷锋以及雷锋的精神不是偶然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雷锋精神“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雷锋成长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他的日记里,多处可以看到他学习和领悟红色革命文化的痕迹。雷锋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何尝不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61年走过,雷锋精神已经从个体的品格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公共服务窗口、车间班组等数不胜数,这些都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和表达。雷锋的精神,流淌在日记本里,闪耀在他为人民做的一件件小事中,也流传在一代代学雷锋的人们中。</p> <p class="ql-block">那么,雷锋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不妨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忠诚、敬业、奉献的人们,他们都是雷锋精神的具象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要问,学雷锋学的是什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时代,一大批在雷锋精神感召下的先锋志愿者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在基层社区,一个个志愿者化身社区的“绣花针”“螺丝钉”,解决社区群众的困难与问题;在国际舞台上,“专业友善”“自强自信”的青年志愿者崭露头角;在各行各业中,职场标兵也在学习雷锋的爱岗敬业、创业创新。雷锋精神并非凝固静止,而是与时俱进的,流淌在每一个纪念他、学习他的人心中。61年,雷锋精神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上也不免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地方学习雷锋“走了样”,搞“一阵风”,“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时有出现,更有甚者把“学雷锋”当成了一种形式,借着“学雷锋”大张声势,却没有花精力和时间真正在为人民服务上。</p> <p class="ql-block">要认识到,学习雷锋精神并不是一阵风的活动,不能走错了方向,也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形式,而忘记了学习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这为学习雷锋提供了重要遵循。</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3月5日,各地都掀起学雷锋活动,我们更希望看到,将学雷锋“拆分”到日常工作中、融入社区网格中。学雷锋不仅是行动上的学,思想上更要学。</p> <p class="ql-block">今天,时代环境变了,我们虽然不用去炸碉堡、堵枪眼,但新的困难艰险仍然层出不穷。雷锋“爱憎分明”的正义观,“言行一致”的诚信观,“公而忘私”的奉献观,“奋不顾身”的勇为观等,在今天党和国家的宏伟事业中,依然是珍贵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锋是一个人,却感染了一群人。同样的,一个优秀志愿者也能带动一个志愿服务品牌,从而培育更多志愿服务群体。</p> <p class="ql-block">助人者,人恒助之;善人者,人亦善之。有时一句轻声的谢谢、一个感激的眼神,都是滋养爱心的源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现如今,礼遇好人,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志愿者身上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品质,都是社会文明、时代进步的体现。放大这些品质,在社会弘扬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就需要给予好人更多鼓励,营造让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大家对于礼遇身边的“活雷锋”热情如此高涨?说到底,是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那些曾经接受过帮助的人得以找到表达感激之情的渠道,而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也能因此感受到精神上的富足与自豪。两者互相感染,让正能量不断传递。</p> <p class="ql-block">礼遇好人,彰显着一座城市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表现一座城市对寻常百姓的关注、对爱心的呵护。</p> <p class="ql-block">早在2019年7月23日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强调“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要想实现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其中重要一环就是给予志愿工作者更多正向反馈,精神的礼遇和物质的鼓励“双管齐下”,方能让爱心形成闭环。最直观的,是用各种方式热烈地表达对志愿者的谢意。除了感谢,人们也希望,那些心里总是装着他人的志愿者,也能关心一下自己,所以各地的优待和礼遇措施也不断推出。如果说,感谢与激励是“锦上添花”式的礼遇,那么做好志愿服务的保障与管理,就是对志愿服务的“雪中送炭”。</p> <p class="ql-block">做好事常常要付出许多心血,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慷慨奉献、不求回报,就让好人流血流汗又流泪。从星级评价及表彰、礼遇优待等方面为志愿者送上福利,多地还设立志愿服务基金用以资助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全国各省许多地市都设立了相对健全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绝大多数地市还为志愿者购买了保险,为志愿服务做足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礼遇是多方面的,正是在感谢、帮助、支持、鼓励的浇灌下,奉献、互助、友爱之树才会越发茁壮。“好人有好报”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今,越来越多人有了这份共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礼遇好人方式还有很多,甚至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都值得借鉴。</p> <p class="ql-block">比如,放眼珠三角,广州、深圳等地从健康保险、生活消费、公共交通等多个方面列出清单,为志愿者提供更细致、直接的服务保障。而放眼世界,德国欢迎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在当地开展服务,并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等福利;更有甚者为青年志愿者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就业咨询、就业培训补助等,引导和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但不能回避的是,让好人寒心的现象还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有的人做了好事,得到的却是冷嘲热讽,甚至还可能被讹上。就像前些年,关于老人摔跤到底扶不扶的问题,在网络上争论不休。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礼遇热一阵、冷一阵的现象,还有的地方对礼遇好人的认识有误区,大肆宣扬奖励的金额以博取眼球,却弱化了好人本身的善行善举。</p> <p class="ql-block">以上种种,都背离了礼遇好人的初心,也催促我们要进一步把礼遇好人往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向推进。在这些方面,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对志愿者的激励回馈制度,还可以健全完善。现在有不少地方通过落实政策、制定细则等方式,让礼遇好人更加有章可循。</p> <p class="ql-block">又如,对志愿者的礼遇,不一定局限于“事后的感谢”,更可以前置为“事前的培训”。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就提出,志愿者参与服务“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无论是社区服务、志愿关怀,还是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都需要具备专业能力。把培训做到位,不仅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更是帮助志愿者在服务中,能有效避免一些安全隐患。就如有志愿者表达:“为志愿者进行好的培训,就是最好的关爱。”</p> <p class="ql-block">此外,虽说志愿服务已经广为普及,但社会上还存在着部分对志愿工作理解不够、认识有偏差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对志愿精神、身边的“活雷锋”进行更有效的宣传阐释。让志愿精神有具象表达,正是通过对他们事迹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并加入到志愿服务中,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在融媒时代,我们还可以用更多方式宣传好身边的好人好事,让更多人了解志愿者的朴素情怀。</p> <p class="ql-block">礼遇好人不应是一阵风,而是一件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事情。很多好人确实不求什么回报,他们需要的,只是社会的鼓励和认可。就像许多志愿者所表达的那样,精神上的肯定与支持,比任何奖励都让他们开心。</p> <p class="ql-block">崇尚好人才会产生好人,争做好人才能好人辈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学雷锋之路,也必将继续走下去。我们希望,爱与奉献能常常实现“双向奔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