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岁末的京城,在凛冽的寒风中来到久未谋面的中国美术馆,昔日的圣殿,已老了。</p> <p class="ql-block">但在院子意外的发现不少雕塑,摆放在建筑四周的围栏内,一块石头上刻着“中国美术馆雕塑园”。</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是苏联谢尔盖 . 谢利哈诺夫(Sergey Selikhanov)1957年在北京拜访齐白石后创作的雕塑,齐白石很喜欢,亲笔在塑像前面签了名。</p> <p class="ql-block">谢尔盖曾答应白石老人回国后翻铸成青铜像并寄给他。遗憾的是,谢尔盖没能实现这一诺言,几个月后,白石老人驾鹤西去了。2017年,白俄罗斯雕塑家协会副主席、谢尔盖的孙子把铸铜塑像赠送给了中国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作品所用的是1950年代后期由苏联传入中国的写实主义雕塑手法,此后一直是中国雕塑的主流。</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和《潘天寿坐像》塑像,吴为山2007和2006年的雕塑。</p><p class="ql-block">在塑造近现代名人形象时,“形似”与“神似”的取舍显得格外重要,出于种种原因,国内作品多以“形似”为主。与谢尔盖的《齐白石》塑像相比,这个差别更明显。</p> <p class="ql-block">1983年胡耀邦出访日本,答应以国家名义赠送了一尊塑像给长崎的和平广场永久陈列。这塑像就是潘鹤1984年完成的《和平少女》,少女上半身前倾,双手向后护卫着白鸽,她温柔的微笑和优美的身体线条,给人以宁静祥和的美好感受。据说这是安放于国外的第一座中国雕塑</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这座雕像,是在北京复兴门桥头旁,在白色大理石雕塑前看了半天。</p> <p class="ql-block">《古道. 劲风》,内蒙古雕塑家要鸿鹏于2016年创作的青铜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西北草原古道上的三个蒙古族妇女迎风行走的状态,采用汉代石雕的概括手法,用浑厚概括的造型,营造出了普通人的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作品追求形体简约、团块力量的语境,浑厚弯曲的身材,可感觉到风的力量,更感觉到了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厚围巾中,皱起的眉头和美丽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江孜抗英》(Gyangzê Against British Aggression)<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铸铜雕塑</span>,由擅长“红色题材”的申红飙于2009年完成。据说作品是要通过人物的组合,来显示一种内在力量。左边的是西藏头人,中间是活佛,右边高一点的是能打仗的康巴人,还有一位牧牛人。</p> <p class="ql-block">鲁迅艺术学院洪涛2008年创作的《西行. 漫记》,深受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家阿尔贝托.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影响,作品用大写意的创作手法,传达出一种意志坚定、信马由缰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视觉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能用语言替代的,正因为有些事情语言永远不能解说,所以才有艺术。</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雕塑作品《忽必烈》,是2016年由清华美院李鹤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作品以写意手法突出了忽必烈的外形和表情,明显的蒙古人的特征,表情是稍带憨厚的微笑,大汗的微笑难以琢磨。</p> <p class="ql-block">李鹤2012年曾完成了一件雕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忽比烈与察比》,将其中的皇后察比删去后,就成了作品《忽比烈》。</span>* </p> <p class="ql-block">《铁马冰河入梦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军旅青年郎钺的人物雕塑</span>,作品取名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p> <p class="ql-block">细长的脖颈、粗重的佩剑都被夸大了,晚年的陆放翁脱像了,难以想象这曾是《钗头凤》的陆游,人物造型奔向了超现实主义。</p> <p class="ql-block">《东归. 土尔扈特的史诗》(Back to the East, Epic of Torghut)是景育民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雕塑类银奖的作品。群雕了六位疲惫悲愤的蒙古人,其中一位骑在马上的母亲身前还坐着一个幼童。</p> <p class="ql-block">雕塑取材于一个传说:17世纪30年代,新疆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土尔扈特人就在这里放牧、围猎,生活了约14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后来,土尔扈特人又与清王朝建立了联系,有了东归的打算,1770年,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准备率部返回祖国,沙俄调集军队阻截。渥巴锡提前行动,率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土尔扈特</span>3万余户,近17万人,于1771年1月,赶着畜群,开始了东归祖国的远征。</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6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土尔扈特人</span>终于回到了祖国巴音布鲁克草原,他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只剩下一万多户,六、七万人口。雕塑可能是众人刚到达巴音布鲁克的瞬间,废惫、无奈、痛惜、期待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众生像。</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坚忍和慈爱,幼儿的可爱,尽在细节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北师范大学的雕塑家殷小烽创作于2019年的雕塑《</span>关东魂》,刻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关东抗联将士的</span>写意雕塑,采用象征性的手法,把无名的抗联将士塑成了风雪中的长白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潘鹤、梁明诚创作于1975年的</span>《大刀进行曲》,具有鲜明的“高大全”时代特征,与其早年的《艰苦岁月》差别不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形象,后来被应用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纪念邮票的设计中。* </p> <p class="ql-block">《工农红军》,1956年刘开渠完成的写实风格人物雕塑。刘开渠是位“海归”艺术家。</p><p class="ql-block">1929年,刘开渠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师从法国著名雕塑家让. 朴舍(Jean Boucher)。1933年,回国在杭州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任教。<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身后留下了不少写实风格作品,验证了他曾说过的:“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span></p> <p class="ql-block">刘开渠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这座雕塑,刻画了一位年轻英俊、具有坚韧意志的普通红军的形象,表达出了乐观主义精神,些许的舞台效果。*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开渠1935年完成的</span>《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雕塑。主体是一官一兵两个铜像,军官手执望远镜,右手指东方。士兵手握枪杆,身略前倾,作冲锋陷阵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纪念碑</span>立在杭州的西湖边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于1963年拆除,</span>2003年由刘开渠的学生沈文强复原,重立于杭州西湖湖畔。</p><p class="ql-block">与《工农红军》相比,两者都是写实风格,但《工农红军》显得“神圣”一些,《淞虹将士》更有情节。*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雕塑家萧传玖1957年的铸铜雕塑《</span>地雷战》。</p><p class="ql-block">萧传玖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艺术系学习了三、四雕塑,与刘开渠一样,有着杭州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和任教的经历。他的素描也很了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形象,布巾缠头,粗布背心,扎着裤脚勉腰大档裤,白布袜,圆口布鞋,一身短打装束,这是萧传玖继人民英雄纪念碑“八一南昌起义”浮雕后的又一写实主义佳作。</p><p class="ql-block">这个铸铜雕塑是用修复后的原石膏像翻模铸造的。</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的将领们》,王洪亮于2009年的人物群雕,从右至左依次为:任弼石、贺龙、彭德怀、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伯承、徐向前。这组雕塑最初是2006年为甘肃会宁红军长征纪念馆所作,后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p><p class="ql-block">用“集体照”构图塑造领袖形象,是近几年的风气,在各个红色博物馆中常见。</p> <p class="ql-block">广州雕塑家蔡修齐1974年创作的《矿工的儿子》,顽皮的儿童头戴着父亲的矿工帽,展现了他那纯真可爱而又自豪的动态和心灵。20世纪六七十年代艺术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受到极大限制,艺术家只能在夹缝中有限地发挥自己的才智,《矿工的儿子》在夹缝中产生了。</p> <p class="ql-block">《阿福一家之旅行》是周阿成受惠山泥人启发,于2010年创作的“年画风格”的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凉山小调》四川美术学院80后雕塑家彭汉钦于2017年创作的铸铜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是件写实风格的作品,作者着意于以写实手法刻画细节,很接地气,充满戏剧性。</p> <p class="ql-block">作品试图改变写实手法通常所具有的的叙事性,以近乎象征化的手法,努力展现人与物存在的真实,似乎从“小调”中再现了大凉山中彝族人畜相依的生活现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李惠东完成于2009年的铸铜人物雕塑</span>《声声慢. 思》,采用了宋词词牌名“声声慢”,试图给作品给塑像增加点传统色彩。</p> <p class="ql-block">以流畅的线条勾画了闭目沉思少女如水的身姿,或许还有如水的遐想,在众多“重大题材”雕塑中,显得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有些雕塑的材质会影响作品的表现力,就这件作品而言,大理石的表现力比铸铜的要好很多。*</p> <p class="ql-block">樊篱中,围了几方古人诗句行草书的刻石,诗句选自中国美术馆馆藏明清文人画作,给雕塑园添了点古意情趣。</p> <p class="ql-block">朱耷在一幅翻白眼的鱼图上的行草书题画诗“朝发昆仑墟,暮宿孟渚野。博言万里处,一倍图南者。”落款“八大山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句表明了,八大画的不是一条鱼,而是一只鲲。昆仑是传说黄帝居住的仙山,孟渚是传说中虚无缥缈的地方。鲲鱼早晨从昆仑出发,晚上到达了孟渚。* </p> <p class="ql-block">“尺泽小鲵”(即小小池塘中的小鱼),怎么能够与鲲说江海之辽阔呢?但是,八大山人在这幅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是这条小鱼要超过飞九万里的大鹏,怎么会呢?* </p> <p class="ql-block">明代陈淳(陈道复)在水墨画《木芙蓉》上的题诗。</p> <p class="ql-block">行草书“节序三秋近,芙蓉两岸明”,说时间已接近九月,芙蓉花开映照了两岸。钤二印“白阳山人”和“陈氏道复”。*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唐伯虎在《湖山一览图》上的题画诗</span>碑刻:“红霞潋滟(liàn yàn)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阑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吴郡唐寅”,右边钤章“梦墨亭”,左下钤“唐伯虎”和“南京解元”二印。</p> <p class="ql-block">唐寅的书法作品,总给人平平无奇的感觉,但他的题画诗书作,却蕴含着一种难以诉说的韵味,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越吴门书派乃至整个明代中期书坛的高雅气象。* </p> <p class="ql-block">文征明题画诗:“倚杖高原木叶空,尚余流水漱松风,白云不放山都出,妙在风烟不尽中。”</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的牛》(Ox in the sun)是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著名法国雕塑家卡尔多(Jean Cardo)的青铜雕塑。</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头铜牛,会感觉一种原始的力量,也会联想到18000年前法国拉斯科<span style="font-size: 18px;">(Lascaux)</span>洞穴壁画,这种N次元的交差,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雕塑《女皇玛妮娜》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班牙</span>艺术家马诺罗. 瓦尔代斯(Manolo Valdes)从委拉斯贵支<span style="font-size: 18px;">(Velasquez)</span>的作品《宫娥》中截取了一个部分而创作的。这件雕塑纪念了过去的经典巨作,带来的不仅是艺术表现手段的变化,也赋予作品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油画《宫娥》 (Las Meninas,The Maids of Honor),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span>委拉斯贵支1656年创作的作品,描写了宫廷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一个事实,生活在宫廷里的人们并不快乐,他们受着枯燥礼仪的拘束,连高贵的小公主也是这样,她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必须保持仪态,摆出一种矜持的姿势。 </p> <p class="ql-block">《上船》(On Board)是法国克洛德. 阿巴吉(Claude Abeille)1996年的铸铜雕塑。</p> <p class="ql-block">作品融汇传统与现代,通过具有原创性及符号化“衣服”的造型、结构与纹理,反映艺术的存在感和神秘感,表现对人的深刻认识与理性思考。*</p> <p class="ql-block">《农牧神 人头角》(Fauno Hombre Cabeza Cuernos)是西班牙达利1973年的雕塑,塑造了罗马神话中半人半羊的牧神形象,以象征性手法表现了牧神微醺时迷醉的状态,突出表现了头部形象,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丑陋”和“怪诞”。</p> <p class="ql-block">《圣塞巴斯蒂安》(Saint Sebastian)是西班牙达利(Salvador Dali)1974年的铸铜雕塑,刻画了圣徒圣塞巴斯蒂安被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下令乱箭射中,濒临死亡的场景。试图用超现实主义的非理性、潜意识梦境来表现崇高理想和神圣。</p><p class="ql-block">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雕塑作品多是荒诞的梦境,晦涩难解,但在中国却出乎意料的多,不解。</p> <p class="ql-block">从<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雕塑园可以看到,</span>国家美术馆的收藏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已有少量国际名家的作品入藏,难得。国内雕塑的“馆阁体”作品较多,多是主旋律大题材,符合国家美术馆的身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为网络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