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观堂镇中心小学将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纳入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让孩子们穿梭古今文化,找到传统与现代之连结,让二十四节气带给孩子最完整的滋养。</h3> <h3>【节气简介】<br> 3月5日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蛰”即上天以打雷的方式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是万物生长的佳期。<br><br>惊蛰第一侯: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br><br>惊蛰第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br><br>惊蛰第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h3> <h3>惊蛰的含义</h3> <h3>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h3> <h3>各班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将传统节气文化留存在师生心中。</h3> <h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同学们,惊蛰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我们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生动课堂。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用明亮的眼睛和好奇的心灵去发现世界之美,播种希望,茁壮成长吧!<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