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制作:王开前</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吴乔峰 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初创时期的桩桩件件涌向心头。</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1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参建部队开赴宇航工区”(7201工程)新场区的命令。一批刚发射完“东方红”卫星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洗去征尘,星夜兼程,从茫茫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场,赶往西昌大凉山复命。刚刚组建的汽车41团,正在死亡之海为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执行运输任务,接到命令立即带领铁骑乘火车从新疆向西昌进发。截止72年上半年,参与7201工程建设的工兵团、汽车团、通信团、四川省建七公司、民工团和工区(基地)直属部队及为工程建设修筑铁路专线的铁道兵8724部队相继进场,各就各位。从西昌至发射场区,万余名建设者们在65公里长的线路上摆开了战场。特别是发射场区三条沟(簸萝沟、杨家沟、赶羊沟)是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号称“三条沟”里闹革命。这里红旗招展,炮声隆隆,建设者们劳动的号子声、歌声、此起彼伏,汇成了一首首交响的乐曲……</p><p class="ql-block"> 沉睡千年的大凉山沸腾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吴乔峰提供</p> <p class="ql-block"> 时间紧,任务重。万余名“7201工程”建设者们,涌进西昌大凉山,吃、住成了大问题。特别是从漫水湾至发射场区近20公里的区间内,8个建设场区(从1—8号)同时展开,问题尤为突出。沟里彝、汉族移民遗留的破旧房屋成了首选,可大部分部队、民工却住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房或帐棚里。旱季还好说,到了雨季房屋漏水是常有的事。喝的水是安宁河里的,雨季泥沙混杂,只能沉淀沉淀才能喝。沟里只有沙坝一个集,好几天赶一次场,细菜不多,大多是土豆,土豆拌米饭是常态。施工部队搞得大都是基础工程,什么“三通一平”;发射阵地开挖,安装厂房打基础;指挥大厅建设;各团站营区建设等等。硬是从一片片荆棘丛生,嶙峋乱石,陡峭悬崖中开出一片天地来。那时候,施工机械不多,体力劳动特别繁重,一镐一锨,一筐一篓及一些建筑物资基本靠的是手搬肩扛人抬。两手老茧,浑身的泥土,满身的汗水,砸伤手脚也是常有的事。雨季里常常阴雨绵绵,走在泥泞的路上,连拔脚都困难,衣服整天湿漉漉的,汗水、雨水、湿衣融合在一起,几乎没有干松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给我们充满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在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建设卫星发射场,“长征精神”在施工部队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突出政治”的年代,“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工区(基地)成立了“7201”工程指挥部,其中政工组就是指挥部领导下的临时工作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施工部队(人员)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交流政治工作经验;宣传工程建设中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通报工程进度情况,促进工程建设等。</p><p class="ql-block"> 政工组自然由工区(基地)政治部有关人员组成:</p><p class="ql-block"> 林昭朗 宣传科干事(政工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贾秋生 宣传科干事</p><p class="ql-block"> 李联珍 直工科干事</p><p class="ql-block"> 王开前 组织科干事</p><p class="ql-block"> 殷延章 电影放映员</p><p class="ql-block"> 吴乔峰 电影放映员</p><p class="ql-block"> 国玉虹 电影放映员兼广 播员</p><p class="ql-block"> 何冬秀 打 字 员</p> <p class="ql-block">林昭朗:时任宣传科干事,49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李联珍 女 时任直工科干事 61年入伍</p><p class="ql-block">李德义 男 时任宣传科干事 63年入伍,李联珍爱人</p> <p class="ql-block">王开前 时任组织科干事 68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殷延章 工区(基地)电影组放映员 69年入伍(照片左)</p><p class="ql-block">吴乔峰 工区(基地)电影组放映员 69年入伍</p><p class="ql-block">(照片右)</p> <p class="ql-block">国玉虹 时任工区(基地)电影放映员兼广播员 70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何冬秀 时任工区(基地)司令部打字员 70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政工组又分为“政工简报组”和“宣传报导组”。“政工简报”主要刊登施工部队(单位)的来信来稿,有小品文、诗歌、好人好事、学习体会、经验交流等等。其中大量的是表扬施工中的先模人物及其先进事迹,以激励部队学先进争先进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脚踏泥泞路,建好大三线”;“土豆拌米饭,安宁河水甜,睡得木板房,愿把青春献”。施工部队战友们的豪言壮语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林干事、贾干事和我,经常深入施工部队(单位)进行采访,和基层干部战士座谈讨论,发现采辑他们中的闪光点,编辑报导他们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兵坐在我的面前,他是工兵团某连的战士。他刚从工地回来,满手老茧,两脚泥。“母亲病重咋不回去看看?”我问,“部队施工正在紧张阶段,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咋能舍大家顾小家呢!”他眼含热泪,我心里一阵发酸。多好的战士啊,其高尚的品格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可留在我记忆里的先模人物和先进事迹又何止他一人呢……</p><p class="ql-block"> 5号场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忽然工地上爆炸声响起,接着一名正在施工的某连战士倒在血泊中。原来他正在焊接一个构件时,氧气瓶忽然发生爆炸,使其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我陪同李勇副主任(副司令)前往处理此事。我摸着战士流血的头,听着其父母撕心裂肺的哭声,眼泪夺眶而出。他是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牺牲的,英灵永驻太空,英名永远镌刻在我国航天史的丰碑上。</p><p class="ql-block"> 宣传报导组,主要是通过放映电影,制作幻灯片,图片展览、宣传车巡播等形式进行。延章、乔峰、玉虹不管刮风下雨,定时定点为部队放映电影,他们把施工部队(单位)中的典型事例,制作成幻灯片,及时播放,鼓舞士气。李联珍干事,深入施工部队,及时抓拍瞬间的闪光点,然后制作成“先模人物(单位)图片展”,到各单位巡回展出,激励部队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高潮。宣传车上红旗招展,喇叭声嘹亮,广播员国玉虹用她甜美的声音播放毛主席有关三线建设的重要指示及各级首长对“7201”工程的明确要求;宣传施工单位的模范事迹,通报施工进度情况。从指挥部(5号)到漫水湾近20公里的线路上,风里雨里从不间断,受到干部战士的好评。打字员何冬秀,精心设计“简报”版面,使其生动活泼,令人耳目一新,她常加班加点两手油污,毫无怨言。</p> <p class="ql-block">吴乔峰提供</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政工组居住在安宁河畔临时搭建的木板房里,面积约30多平方米,集办公住宿于一体。一间木板房,中间隔領蓆,就构成了男女宿舍兼工作室,三位女同志住小间,五位男同志住大间。隔蓆而居,可以随时交流工作,有问有答。特别到了晚上9:00钟以后,指挥部那台小发电机一停,沟里漆黑一片,安宁河水哗哗哗的响声不绝于耳,深山密林偶尔传来不知什么怪兽的豪叫,令人毛骨悚然。</p><p class="ql-block"> “别害怕,施工的炮声白天把人家轰跑啦,还不兴人家晚上回家看看吗?”林干事发话了。林干事,福建人,个子不高,私塾底子深厚,字写得也好,浑身透着睿智与幽默。他49年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个有故事的人。为了排遣寂寞,活跃气氛,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形成了讲故事的习惯,每晚每人必须讲一、二个故事。自然他讲的最多,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该李干事讲啦!”林干事催促着。“李干事来一个,李干事来一个!”五位男同志学着连队拉歌的架式鼓动着。听着李干事生动的演讲,在欢声笑语中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初创时期,工程指挥部没有伙食单位。指挥部人员分散在附近施工部队就餐。经联系,我们政工组人员就在隔河相望的汽车团9连搭伙吃饭。9连是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连队,他们从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走来,住的是用竹板搭成的营房,吃得基本是土豆拌米饭,好在苦惯了,部队生龙活虎终日奔跑在运输线上,他们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马兰精神也在鼓舞教育着我们。在这里搭伙吃饭,一日三餐我们都得趟河取饭,夏天还好,冬天水冷,我们就踩着木板过河,一不小心踩翻木板,就掉到河里。常吃土豆拌米饭,肚子里没油水,馋得很。“小王,怎么老是吃植物呀,咋没动物呢?”林干事风趣的问我。我是从这个连队走出来的人,9连是我的家,自觉担事,有面子,但也不敢搞特殊化,就从伙房要点炸油回去,再经附近工兵团某连生产组战友同意,拔几棵大葱。这样,大葱一切,再拌些炸油,和在米饭里,又辣又香,别提大家有多高兴啦。</p><p class="ql-block"> 住在木板房里,晴天还好,一到雨季,到处漏水。铺位经常挪,脸盆、雨衣都得用上,接水挡雨。</p><p class="ql-block"> “7201工程指挥部政工组”,从72年8月份办公至73年底,共一年多的时间,因国家经济状况的原因,7201工程决定缓建,我们又各自回到了本单位。其间同志们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点点滴滴至今记忆犹新,永志不忘!</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70年组建创业到84年执行首飞,至今用40年时间完成了从0到200的突破,成为我国用时最短突破200次大关的发射场。伴随着一次次火箭的壮丽飞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走向太空,走向高轨,走向深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为推动中国航天由大到强作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为航天人的一员,作为曾经的“7201工程指挥部政工组”的工作者,如今年长者94岁,最年轻者恐怕也已年逾古稀。目前虽都已退休安享晚年,但每每听到或看到(电视)西昌发射卫星时,我们那颗暮年的心又变得年轻起来,心潮澎湃之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就要提一提好汉当年的“勇”:大声地说“我,我们是航天人,我们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创业者、开拓者、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我骄傲,我自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