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惊蛰】春雷隐隐,杨柳烟水青

身边的二十四节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桃始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仓庚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鹰化鸠</p> <p class="ql-block">  所谓惊蛰,便是“春雷惊百虫”也。是时,天气回暖、雨水增多,眠伏地下越冬的虫子在阵阵雷声中醒过来,投身烂漫春光。惊蛰日还有蒙鼓皮的习俗。《周礼》记载:“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在神话故事里,打雷是因为天上有雷神击鼓,在惊蛰日蒙鼓皮自然就是顺应天时之举了。</p> <p class="ql-block">  春雷震动,万物复苏。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雷霆不只是声势浩大的自然现象或者时令的标志,它还是众生膜拜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  在甲骨文中,“申”与“电”是同一个字,灵(靈)上为雨幕,下表雷霆。由此可见,“神灵”的本意就是“雷电”。后来雷神拟化成人——屈原《楚辞·远游》中说:“左雨师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到汉代时,民间对雷神的崇拜也相当普遍,雷神庙和塑像随处可见;至于人身鹰爪、肩有双翼、手握锤錾的雷神造型,则成形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体系里,也都存在着雷霆的化身——雷神,并且往往身居要职。比如古希腊的神王宙斯、古柯尔特人的雷神塔拉尼斯、古墨西哥的雷雨神恰克和德拉洛克,以及北欧神话中的托尔。其中托尔、恰克和德拉洛克还同时司掌着农业或丰收的权柄,也是农事的守护神。神话崇拜是古文明在社会实践上的一种反映,这份敬畏也起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探索和关注。雷与降水、季节变迁有关,又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于是世界上有那么多雷神,也就不奇怪了。</p> <p class="ql-block">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梨”和“离”是同音的缘故,这天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还能保证全年都能丰收哦。</p> <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出来觅食噬人,犯之则会在年内遭遇邪事,引致不顺,所以要祭白虎。用纸绘制白老虎,拜祭时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p> 精彩课堂 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