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日常读《道德经》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会随手翻开,翻到哪儿就有声地朗读哪儿。记得有一天我随手翻到第五十八章,便开始朗读,“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一章里相关福祸相依的话,即便没读过《道德经》的人也都非常熟悉,福祸相依已经刻入中国老百姓的基本认知里。但是真正能用这样的高等智慧为生活中的问题加持的恐怕也还是少数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还是不容易的。一句话从知道它的内容到彻底领悟并能做到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可能是一瞬间,也可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但肯定一点的是,这中间一定有一个人的艰难跋涉的经历方能领悟其中真理。之前对于这章也没有太用心地去品味,可能就是因为它太常见了的缘故。然而,这天的朗读却让我有内心为之一震的感觉,可能福祸相依的辩证思维恰巧遇到了当时钻牛角尖儿的我,于是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真如俗语所说“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这样的经典真是常读常新。可见读书还是读自己,总有一些文字,在特定的心境下与自己相遇,总能带给自己心灵的滋养。于是,我决定把五十八章作为这次作业的撰写章节。</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国家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国家政治严苛,人民就会狡诈。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边,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谁能探究其中的原因呢?其实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反之亦然。世人不明白这道理太久了。因此,有道的人方正而不会割伤人,锐利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p><p class="ql-block"> 第一段从字面上也能看出是有关如何治国理政的内容。读《道德经》的时候,我们可以脑补这样的场景,一位耄耋老者正与坐在他对面的一些治国安邦者讲述着何为天道,如何依天道而明人事,让身处乱世,朝不保夕的人民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所以现在普通如我们,是何其有幸能够接受当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宗旨就是不扰民以安民。他在书中提到“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也就是“其政闷闷”,“闷闷”意思是宽厚淳朴,无为清净,老子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这两个字(“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李隆基说:“政教闷闷无为宽大,人则应之淳淳然而质朴矣。”好的政治就是还政于民,不必政令繁苛,那样不治反乱,反而“其民缺缺”。“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让下边的人各司其职,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那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且越干越有劲,老子深信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就像当下我们常说的每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是愿意积极上进的一样,这不正是现在教育理论里的最好教育状态吗?</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老子笔锋一转提出“福祸相依”的辩证思维来治愈处于困境的人们,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塞翁失马的故事,其实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人生常态,是福是祸都要平常心对待,世上本没有绝对的福,也没有绝对的祸,二者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福祸相依”是老子送给读者的一个很大的智慧,我们若能得到这份智慧的礼物,那我们差不多应该能很好地度过这一生。这也是《道德经》全书贯穿始终的“反者道之动”的理念,他认为作为万物本源的道“周行而不殆”,始终处于永不停息的循环往复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我们如果能认清并掌握这种规律,就会对人生路上出现的众多坎坷从容应对和坦然接受,也能理解人生不完美就是完美。</p><p class="ql-block">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经历痛苦,身处逆境,你可以这样想,好事正在来的路上。或者说你此刻所经历的艰难正是在为酝酿一个更大的收获做准备。我们能做的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既然世上的人和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索性洒脱一些。况且“烦恼即菩提”,所有的艰难、困惑,都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一个人的心胸一定是用困难撑大的,一个人的能力一定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中提升的。就像历经无数大风大浪之后的苏东坡,在他的晚年写下这样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觉得让他经历人生最苦难的几个地方,正是让他得到成长的地方,历经风雨他才会有“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旷达的至高人生境界。所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困难都是来成就我们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老子用圣人是如何做的来为大家提供参考,“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认为圣人就像一把利剑,有着无比锋利的刀刃,但是剑的用途却不是为了伤人,外在体现更多的是圆钝,正是“知其雄,守其雌”的道理。但前提是要知其雄,所以我们定是先要在自己“方、廉、直、光”上下功夫,先具备一种无坚不摧的能力,再去回馈世界一份温柔相待,正所谓“唯有懂得方可慈悲。”</p><p class="ql-block"> 从这一章我们可能会得到这样几个关键词,清静无为、处变不惊、知雄守雌。不过还是那句话,一个道理从知道到做到是有一段距离的,甚至终身都未必会达到。所以我们才要去修,但重要的是我们得先知道。</p><p class="ql-block"> 学习《道德经》很难, 往往费尽力气也没掌握一点皮毛,但它又好像没那么难,不就那几个方块字吗,读就好了,只要心里坚信,读胜过不读,得一个字,有一个字的收获,哪怕读完全书,只有一句话对我们起到作用,那也就值了!</p><p class="ql-block"> 生活不易,听老子的话,“为学日益”,在生活中学,在书籍中学,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而是为了减少(为道日损),减少欲望的羁绊,减少无望的执着,减少对别人的期待,让心静一些,更静一些,静到能听见自己的声音。这让我想到王阳明所说的那句话“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自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