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著名遗迹——响堂山石窟

海鲜(大陆)中泰友协

<p class="ql-block">  响堂寺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西部约50公里的鼓山。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5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进入响堂山风景区大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电动摆渡车将游人拉到常乐寺,看完常乐寺再换乘中巴车上山参观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  响堂山常乐寺始建于北齐,初名石窟寺。后改名为智力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改名为常乐寺至今。旧有“河溯第一古刹”之称。常乐寺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1947年的一场大火,地面上的建筑基本毁之一炬。</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毁后遗址。</p> <p class="ql-block">  常乐寺留存一座宋塔,始建于隋,宋皇祐年间重修。寺塔高残存33.24米,为九级八角楼阁式砖塔,最上两层外墙已损毁脱落。虽历经千年,巍峨依旧,与常乐寺一同见证着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  北齐时期,以邺(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为都城,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鼓山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这里山清水秀,石质优良。崇尚佛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地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以便于他来往于晋阳和邺时避暑、游玩和礼佛。现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 因为这次时间比较仓促,只参观了北响堂石窟雕塑。 目前,响堂山风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四星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摩崖经刻及佛洞造像。</p> <p class="ql-block">  以下图片是第九窟雕像。</p><p class="ql-block"> 石窟区北部大窟,窟深12.5米、宽13米、高12.5米。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窟分前后室,前室坍塌,后室(主室)平面呈方形,平顶。中心方柱三面开龛,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主尊造像为三世佛题材,窟室四壁中部满刻16座塔形列龛。前壁为上下两层的“帝后礼佛图”,是国内石窟中最大的礼佛图,惜坍塌残缺。该窟中心柱正面龛主尊高3.5米,结助趺坐于圆形莲花座上,敷搭双肩式袈裟,衣纹细密。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像,左右壁大龛内均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p> <p class="ql-block">  以下图片是第八窟雕像,窟平面呈横长方形,进深1.5米、宽3米。正壁开大龛,龛内雕一铺七身像,其造像风格、雕刻技法及莲花座饰与北洞北齐像相同。右壁刻七佛,窟门内部两侧地面现残存莲花形图案。</p> <p class="ql-block">  以下图片为第三窟,石窟区南部大窟,洞窟深5.3米,宽7.7米。</p><p class="ql-block"> 为三壁开龛式佛殿窟。分前廊后室,前廊满刻《维摩诘经》全本。甬门左右侧为力士像,主室平面方形,平顶,顶部雕刻莲花藻井。正壁及左右壁开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七尊像。龛下设低矮基坛。正壁主尊结助跌坐于方形须弥座上,手施无畏印,像高2.3米。前壁甬门左右侧刻《无量义经谒》;窟外北侧有《唐邕写经碑》一通,记述刻经时间为“起天统四年……尽武平三年……”(568——572年),是研究北朝刻经的重要资料。我们抵达三窟时,已到了闭窟清场时间,匆匆忙忙只拍了佛像,经刻碑文没有能够仔细观看和拍照,留下一个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