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感受

雨佳

<p class="ql-block">  年就这样在平静中过去了,也许是年龄的关系,过年对于我来说,早就没了吸引力,在我的脑海中,好像过年就是儿童的昐望,青年人的节日,再仔细想来,过年不就是那么一回事么,节前的忙碌,东西的采购,全成了大人应该的操心购买,房屋的扫除,衣服的清洗,好像也成了大人的专利,少不了的添置,花销如流水,也成了一年花钱的总暴发,而所做的一切,也就是为了过年这一天的必备,成了过年中的那个味道的享受,成了一种传统节日必须在忙忙碌碌中传承下去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年就这样在平静中过完了,一切都恢复到了生活中应该有的平静,年过了,不论你愿意不愿意,年龄又大了一岁,也许孩子们昐望着过年能够长大,而作为年龄大的人来说,年龄的增加,就又老了一岁,不论是大人小孩,是否愿意过年,年总得要过下去,年龄也得往上加,今年的年好像和往年的年又有了一些不一样,具体到是那儿不一样,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们全都走出了户外,开始了爆竹的燃放,早几年国家对于鞭炮的严禁燃放政策管的很严,说是可以净化环境,保护自然,燃放鞭炮对于环境会造成大的污染,国家对于烟花爆竹的买卖,也实行了严格控制,使得除夕夜没了大的声响,也没了传统留下来的除夕夜年味了,今年,国家也没有正式把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放开,但人们也不再受到大的管控,有的走出了家门,有的走出了户外较远的地方燃放,巡警也不时的对于燃放者的驱离,但那也是一种工作的使然,而人们也打起了游击,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那是一种应付,是一种躲避的默契,烟花照亮了天空,响声震荡着大地,人们把被管控多年的一种压抑,在燃放中得到了情绪的喧泄,也许通过烟花爆竹的燃放,使得人们可以把生活的艰难,工作的不顺,社会的压抑,全部通过烟花的燃放,而得到一种放松的诠释,鞭炮的震天响声,给年增加了那份该有的年味,也把一切的不顺烦心事,在响声中震到了九霄云外,烟花的天空绽放,给年带来了传统节日的那份浓浓氛围,也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了来年的好运与生活的美景,这才是中华古老传统的节日气氛,传统节日就该这样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承,只是苦了那些环卫工人,不时得在扫除着烟花爆竹的残骸,给城市尽着一些无奈的清理,也许有一天,人们会猛然醒悟,会把烟花爆竹的残物自动清理带走,给环卫工人少造一些麻烦,也在无意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给社会也倡导了中华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人们就形成了以吃元宵,闹红火,猜灯谜,放烟花等来庆祝,在六七十年代,每年的社火人山人海,把县城挤了个水泄不通,那时的红火,是人们自觉自愿的去参加,因为闹红火的人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全是自觉自愿参与,也是各村是各村,各单位是各单位的人组织参与,不像现在似的,尽是外愿组成,不论乡镇还是机关,大多数是请人代表乡镇机关参加,再付予一定的报酬,反正现在打锣鼓的多如牛毛,闲着也是闲着,打上一回还能把锣鼓牌子再熟悉一下,不止于长时间不打而忘掉,锣鼓家伙长时间不用而放坏了,那时也许是街道窄的原因,又加上平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年的社火都很是热闹,前面三眼炮开道,三眼炮一放响声震天,一股黑烟直冒,人们就会自动给队伍让开一条线路通过,有时不同路口,人们都会拦阻,形成一个大圈进行表演,那时的观礼台搭的也多,而观看的观众也多,人头攒动挤个不停,而警察也很卖力,手拿用竹扫帚拆开的竹条,不时象征性的对拥挤的人群抽去,好打开表演场地,完全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的热闹氛围。今年的红火也走上了街头,好像有十几年没有这样闹红火了,早几年都是各乡镇在各乡镇举行,好像总有十几年没有全市统一在城里闹了,也许是人们对红火的观看欲望太强了吧,对今年的红火盼望很高,人们早早就走上了街头,期待着十多年没见的热闹能够早点看到,能够让人们好好过一把瘾,以前闹红火是在城内,设观礼台也多,那时也许是街窄的原因吧,闹红火时街上总是人头攒动,拥挤的很是厉害,而现在街宽了,红火的战线也拉的长了,感觉街上的人比以前少多了,今年的观礼台又只在广场设了一个,沿街很少敲打,基本就是游一下街,有时沿街有人拦阻要求表演,还能看一下,但大部分被工作人员催促着赶往广场,集合在一起,等待着给领导表演,其实这些表演队伍也很可怜,早早就坐在场内,等几个小时才能轮到表演,还得忍饥挨饿,又不敢提前撤离,也白糟了不少罪,说是给领导表演,好像不太好听,但仔细想来,也就了然了,广场用钢管圈了一个大大的圈子,一周还有警察守护,圈内台上坐的是各级头头脑脑,台下是排队表演的各支队伍,而圈外也就是看红火的群众了,紧埃表演区靠前的人们还能看到表演,而别的只能闻其声音了,而后边及场中的人们,只能在圈外看看正在等表演的队伍了,与民同乐也就成了领导们看热闹的专场,群众人挤人的场面了,还是当官好,当官能坐主席台,能舒舒服服的看红火,能高高在上的浮视众人,至于元宵节的与民同乐,那只是一种说辞,只是一句哄人的鬼话罢了。</p> <p class="ql-block">  年前人们的忙忙碌碌,也就成了节前的序曲,在外打工的人们,也在归心似箭地从四面八方朝着各自的故乡归去,小城的街上人也多了起来,小车也拥堵了起来,这也就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吧,不论你是在外工作,还是在那儿打工,过年总要回家,回家过一个团圆年,小城的人们也不例外,大部分人都会从四面八方,提着大包小包赶回家乡,和亲人团聚,过一个团圆年,过了正月十五,也就算是过完年了,而过了初五后,人们也就开始离开家乡,又出外讨生活了,随着人们的离乡,小城的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街上的人也猛然少了不少,有人说总走了有十万人,也不知是真是假,早几年小城人口大约定居三十万,这几年流失的常住人口也只有不到二十七万了,而今又有将近十万人外出打工,这也就让人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前从不出门的小城人,只有外地人才会来这讨生活的好地方,而今成了大批去打工的逃离之地,中国人是一个守护的民族,是一个最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它处生活的民族,而今人们在无奈的生存条件下,去往它处过开了它乡虽然容下了他们的肉身,却难以容下他们灵魂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过着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日子,使得村中尽是老人留守着家园,他们守护着那份薄田,看守着自己的孙辈,期盼着在外游子的归乡,等待着来年家庭的团圆,这些其中的原因值得人们深刻的深思,资源的短缺,工矿的减少,经济的不震,都是人口外流的因素,虽然有一些自然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厂矿无法生存,但人为的因素是否存在的更大一些呢,特别是那些主政一方的官员们,看到他们治下的百姓,在生活无奈的情况下,远离家乡,告别故土,离别亲人,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讨生活,不值得你们深思么,人口的外流,大批人员出外讨生活的情景,内中的因素,与你们的执政是否有着很大的关系,主政官员总是在走马灯似的在不断更换,而城市也没发现在随着官员的变换中而日新月异中变化,只发现常住人口在年年减少,出外打工的人在年年增加,大街上行走的人也越来越少,农村的空房子也越来越多了,留在村中坚守的也大多成了孤寡老人了,这也就成了这个北方小城最明显的一种特色了。</p> <p class="ql-block">  刚过了年,本来该写一些过年高兴的事,不知不觉中,写着写着到最后就变味了,变成发牢骚了,感觉有一些驴唇不对马嘴的味道,而细细想来,虽是牢骚话,但也是一些没人愿意说的大实话,咱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有啥不敢说的,心中想的是啥就写啥,反正是半夜睡不着,打发无聊之余的一些消遣吧,又不是拿出去投稿,还想着发表,只是写出来也感觉舒服多了,这也就成了一篇不伦不类,没有主题的文字了,只是感觉不知道该写什么题目合适,而题目又不得不写,思来想去就叫年后感受吧,说得也是,自己写的也确实是一些感受与感想,只是别人写的会婉转一些,而自己写的比别人直白一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