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月很短。立春、过年、雨水、元宵节,来的匆匆来着,去的也就急急地去了。来不及相思,来不及提笔,就一脚踏进了三月多日了。</p><p class="ql-block"> 说是星光不问赶路人,其实那是诗意的激励罢了。也曾用青春韶华预约中年鼎盛,也曾用陌上年少勉励一帮后生,最终都是用意气风发换得皆为过往,挽不回绝尘而去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意识地翻书。</p><p class="ql-block"> 奥地利作家斯•茨维格的 《茨维格女性小说集》赫然抽出。扉页的藏书卡清晰地写着“作者以他罕见的温柔情怀,描写女性的心理及性情。将女性中最本质的矛盾的心态及理性的思想交织的表现。尤其是《夜色朦胧》中的文笔,如夜色中的梵婀铃般的优雅。时值书店开张,闻讯前往。觅得。此套书独套。无挑剔。故购之。购于1998年3月”。</p><p class="ql-block"> 好遥远的感觉。现在回头看,随时记录还是很不错的。此本集子里有十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早最早读的是他的《夜色朦胧》细腻的心理描写简直就是弗洛伊德的梦幻。</p><p class="ql-block"> 《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写了一位贵妇,出于一种高尚的情怀,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委身于这个连姓名都不知道的男人。作者很细致,恰切地描写了不自觉的冲动和理智之间的搏斗。它被认为是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裂法最为成功的典型范例。茨维格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大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最有轰动效应的当属《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除了小说本身之外,还因了国内的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了这部作品。但放映后未获得好评如潮。</p><p class="ql-block"> 小说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从十三岁开始饱受暗恋之爱折磨的女性形象。它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用信的形式,用虔诚卑微的语气讲述着一个女孩到女人穷尽一生的爱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出生贫寒的十三岁的女孩为了能配得上新搬来的邻居作家,努力改造自己,而且彻底改变了自己。但即使是在十多年后再次刻意接近那男人,并有了三次情欢,也有了孩子。可是那男人也依旧不记得她。一个痴情的女人爱上一个冷漠的男人是多么的悲哀。男人按照自己的无意识的行为轨迹,做他男人的风流之事。女人则按自己痴情的执着的深情在精神牢笼里爱着。最后孩子死了,自己也消殒了。</p><p class="ql-block"> 读完信,男人却一直想不起来她到底是谁。只感觉“所有形象仿佛都梦见过,然而仅仅是梦见而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等待,等待,等待你的意志”女人抛离了其它所有的优越条件诱惑,她用自己对作家至深的爱欲为自己画地为牢。女人的爱是卑微的也是痴妄的。我倒认为:她的思想和行为却是很高贵的。作者用具象的情节过程,表达了女人想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是正常的爱而平等对待这个理念。所以,这个女人在后来刻意回到旧居,刻意遇到男人,刻意留宿都始终没有流露出十多年前就爱上你的情话。即使有了他和作家的孩子,也从未透露一句。也没拿孩子做要挟的筹码。似乎你就是你,我爱你,与你无关。但我要你也自觉地爱我。她自己去工作,尽管辛苦,但依旧不乞讨爱情。</p><p class="ql-block"> 女人的本心就是:我要对等的爱。要男人的觉醒。但现实并非如此。这可能就是痴情女人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她后来已经可以用美丽的身体委身于任何风流阶层,许多男人也趋之若鹜。但她却不肯就犯于上流阶层的任何达官贵族的束缚。可谓爱到骨子里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现实中的女人可能已经不会有如此真挚的恪守了。太卑微的爱,会伤得体无完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读此小说,虽然感觉时代已经相去甚远,但作家细腻刻画的女人心理状态和爱得卑微的情感心路历程令人同情与伤痛。还有那男人的泛滥之情的冷淡都会有种撕裂的痛憾。高尔基称它为“真是一部惊人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斯•茨维格,奥地利作家,犹太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笔触细腻,情感充沛。他的作品许多都写出人性的阴暗面与历史的荒诞性。人物性格中的缺陷和觉醒。人性中的孱弱与搏斗。不拔高人性,用真实的朴素的表达方式来叙述。你会发现,许多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性不明显,但能直击人们的心灵,让你感悟判断。这可能是他作品能收入语文教科书的缘由之一吧。如初中教材里的《列夫•托尔斯泰》。高中教材里的《世间最美的坟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么一位文采横溢的心理描写出色的作家却经历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在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他从骨子里眷念故乡与和平。1942年在巴西,在一个星期日,他和妻子双双服毒自尽。结束了颠沛流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个正直的人道主义作家以死抗议法西斯主义,赢得了世人的同情和尊重。几天后,巴西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葬礼。在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流亡作家在异国享有如此厚重的哀荣是前所未有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在理想被灭之后,肉体便成了一具躯壳。因此以身殉道。但一般人做不到。我常这样想。</p> <p class="ql-block"> 春日当盛,晴朗不过两日便又落雨了。时值“惊蛰”,万物真正的复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是亘古不变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