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喜气洋洋

冉冉

<p class="ql-block">早在一个多月前,先生就和我说,我们今年就在厦门过春节,不回老家了,回老家拖家带口,麻烦。我感到很奇怪,向来对节假日没什么兴致的他怎么这么早就考虑过年的事情。那时我对春节还一点概念都没有,就随便敷衍他。因为从他的角度考虑确实没必要回去,公公婆婆已去世多年,俗话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就散了。此外,在厦门过年也图个净,一家人也可以好好相处几天,还可以静静地观看春晚。先生说,年夜饭到酒店预订,不必自己下厨。听了以后我偷着乐,心想不要自己煮菜,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去年在客家饭店“衍庆楼”和堂妹一家一起过年,今年又想换个口味,吃顿海鲜。临近春节,看了几家酒店年夜饭的价格,贵的令人咋舌,于是我们改成吃火锅。其实我是最讨厌吃火锅的,每次吃完舌头很厚,很不舒服,另外没有炒几个菜,总觉得缺乏烟火气,感觉不像过年。但是,先生、儿子、媳妇都说吃火锅,我也只好勉强同意。还好,来自第二故乡东山的海鲜,货真价实,清淡爽口,没有饱腹感。不像老家的客家菜,尽是鸡鸭牛肉猪肉,吃得很腻。吃完年夜饭,便开始看春晚,整个春晚舞台是红色的海洋,凸显中国年的欢乐喜庆气氛。特别是《年锦》节目,色彩绚丽,有历史感,对中国传统线条文化的弘扬做到了极致。四个演员的服饰,背景把几个朝代人们的审美表达得非常唯美,令亿万观众赞叹不已。原来它是由著名工艺美术专家,被誉为“敦煌之花”,九十多岁高龄的常沙娜当任艺术顾问的。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别的原因,去年年底我正好阅读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的《我心归处是敦煌》,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常沙娜自传《敦煌!父亲的召唤》。阅读这些书籍,和伟大的灵魂对话,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提升,此外对敦煌艺术也有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了解,由衷赞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013年暑假我曾经到敦煌旅游,参观了几个洞窟,就被壁画和色彩所震撼,但只是看到了敦煌的皮毛。这三本书极大丰富了我对敦煌的认识。常沙娜临摹的洞窟画像美极了。春晚的《年锦》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却倾注了艺术家的心血。所以,看过有关敦煌的书籍更能看懂这个节目。庆幸自己的阅读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早早起来,我在努力寻找年味,可是一点感觉都没有,自己没有购买新衣服,没有鞭炮声,整座城市显得很安静。站在窗户往楼下看去,没什么人影,车辆也很少。总得营造一点过年的仪式感吧,我给孙子穿上印满“福”字的唐装,给孙女穿上裙子和羽绒服,分别给两个孩子压岁钱。这样做真的就有些许仪式感了。十点来钟,我和先生带着小孙子到小公园骑扭扭车,小区的过道上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树上也挂了灯笼。公园里人烟稀少,只有几个人在溜娃,还有一两个老人在运动。倒是那几棵茶花开得火红、热烈,给公园增添喜气色彩。一周四个月的孙子走路一颠一颠东倒西歪,可是扭扭车却骑得特别熟练。他很熟练转弯、刹车。有时用一只手骑车,有时放掉方向盘挺起胸膛骑得飞快,嘴上发出“哦,哦”的声音。长长的胎毛扬起,很拉风的样子,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喝彩。有时会骑U字型,似乎在表演车技。孩子确实是个小精灵,是祖父母的开心果。初一下午,先生带着孙女逛新华都,我以为他会买回很多零食回来,没想到他只买了一包冬瓜糖和糖花子,这是我们儿时春节的零食啊,很便宜,很粗糙。莫非他也怀旧了!初一晚上,带着小孙女到十八层顶楼观看海峡两岸放烟花。寒风瑟瑟,有好几个邻居也到楼上观看表演。实际上放烟花的黄厝海滨离我们较远,烟花被前埔南区和对面的山遮住了,我们只能看到一点点的烟花美景,对面金门的烟花更零星。我们立马回家看直播,果真电视上的烟花更清晰,绚丽多姿,形态各异。两岸同放烟花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对和平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城市里的春节太没意思了,所以我和先生初三便带着孙女回老家。我们磨磨蹭蹭十一点才从厦门出发,一路畅通无阻,道路两侧紫荆花、三角梅在争奇斗艳。刚从冰天雪地的东北旅游回来的我感到温暖如春、鲜花怒放的厦门真美,真舒服。感到自己真是有福之人,能够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车子开到集美大桥的时候,孙女大声说“奶奶:你看,今天天空很蓝,海水很蓝”,正在低头看手机的我急忙抬起头往窗外望去,确实,蓝蓝的天空和大海尽收眼底,呈现海天一色的美丽景象。很高兴孙女在我的影响下也能留心周围的人和景了。在天宝服务区,我们停下休息,服务区停满了车子,还有不少外省车牌,江苏、浙江、广东,甚至还有内蒙的。看来,很多人在改变过年的方式,到别的地方体验不一样的年味。服务区里面热闹非常,和国庆节期间冷清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先生买了一盒拼盘水果充饥。心想春节期间家里肯定有吃的。在路上和发小发了信息,问她是否在娘家。她立马回来信息,说在娘家,下午在我娘家等我。两点才到婆家,吃了午饭,便邀上婆家在黄田村,现在也住在厦门的高中同学、好朋友一起去我娘家。她犹豫了一下,说晚上亲家母要到她新房吃饭,不能落下客来主不顾的印象。我说服她:亲家母是老亲戚了,她会理解的,反正去见见好朋友很难得,聊聊天就回来。先生送我们到坎市,十几分钟就到了。同学说,以前路不是这样的,记得是鹅卵石铺的,骑自行车一颠一颠的,像是骑马。那时的路更漂亮。我说是啊,我也比较喜欢以前的路,鹅卵石铺就的路旁有条小渠,两边都是农田,整齐有序。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水稻,烤烟,甚至还种过小麦和油菜。那块土地承载我童年和少女时期的欢乐和梦想。看到眼前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图景,感到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的生活已经远去。发小和我堂嫂(初中同学)已经在我娘家等候。一眨眼又是两年没见,大家很开心,似乎又回到四十多年前的县委大院。当年我们四个人都是父亲带着在永定一中读书。正处于少女时期的我们对什么都很好奇,我们经常管不住自己,趁父亲下乡一拍即合玩耍。我们曾经关紧窗户学着抽烟,因为怕被人发现,烟雾缭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们还把发小父亲用白酒浸泡的龙眼和酒吃得精光,红着脸去上学:我们把一斤干海带干用猪油渣煮了一桶,全部吃光,结果在床上打滚;我们还假装晚自习到西门买油饼,那香气扑鼻的油饼再也没有吃过:我们还尾随一对恋人直到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回想这些,真令我们捧腹。后来我们各奔东西,成为人妇,很少联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岁月悠悠,这么些年我们又重新聚首,依然那么亲切。知道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同学聚会。因为和同时代人在一起,大家会感觉到又回到了少年。</p><p class="ql-block">孙女回到老家很开心,她和小伙伴玩摔炮,放烟花。</p> <p class="ql-block">虽然初六就回到了厦门,但是从网上不断传来家乡欢庆春节的喜讯,各种民俗活动如火如荼举行。在永定,每年正月十五最关注抚市镇社前村的“走古事”民俗活动。社前村是母亲的娘家,正月十五中午盛况空前,人山人海,家家户户宾客盈门。我虽然没有亲临现场观看,但是从网上就可以感受到那热闹喜气的气氛。“走古事”的民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今年的节目还增加了现代元素。比如“甄嬛”、“长安三万里”。说明社前人不断与时俱进。社前村人杰地灵,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我时常以自己身上流淌着社前的血液而自豪,也常常觉得自己之所以能成为读书人得益于社前的文化基因。以前常听母亲说,每年“走古事”有钱人都争着装扮成“魁星”。因为魁星会带来好运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老妈有个邻居做“梅子干”生意发财,他花了一大笔钱装扮成“魁星”,结果那年他生了个儿子。娘家坎市今年元宵也很热闹,组织花灯比赛,共有26支队伍参加。我娘家的《采茶灯》获得二等奖。看了《采茶灯》的视频,确实表演得很不错。由此我想起了上个世纪的一九七六年,那一年粉碎了“四人帮”,举国同庆,公社举行放烟花活动,各个大队还有其他节目。我们大队为了庆祝“四人帮”粉碎,春节期间组织了一场表演《采茶灯》,当时我读初一,也被抽去演出了。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因为只有八个女孩被选上。大队叫了一个三十几岁的婶婶教我们跳采茶舞,显然她对这个舞已经很生疏了,因为她边教边想。不过,总算拼凑成功。几十年后,我和婶婶提起这事,她竟忘了!也难怪,文革时期哪有什么色彩艳丽的的东西,从歌舞到衣服都是比较单调的。记忆中只有‘’擂起革命鼓,吹响东风号‘’和‘’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这样的歌曲,所以我们一听到《采茶歌》那优美、欢快、新颖的旋律感到很开心 ,我们很认真在排练,有一天,临近演出,大队叫人扛来八个纸糊的花篮 和一只蝴蝶,我们都惊呆了。纸做的花篮色彩艳丽,而蝴蝶除了色彩艳丽外,还很逼真,栩栩如生。惊叹大队还有这样的能工巧匠。做花篮子的人耳聋,未婚,所以很少和人交流,他是人们歧视的对象。没想到他心灵手巧。从此我对他刮目相看,不敢骂他‘’聋耳鬼‘’(客家话)了。他做的蝴蝶在我看来是世间最美的蝴蝶。从此,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看到蝴蝶在翩翩起舞,眼中总会闪现1976年春节期间的那只纸糊的假蝴蝶。那位婶婶挑选我的一位身材苗条、婀娜多姿发小表演手上拿着蝴蝶招惹茶花的姑娘,我们几个拿着花篮装扮成采茶女。发小拿着蝴蝶绕着一个一个花篮舞起来,她弯腰的优美身姿至今还历历在目。那丰收的喜悦,热闹的场面被我们表演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实,我们没有学过唱歌,连简谱都不懂;也没有学过跳舞,可是我们真实,原生态。那时,我们大队每栋楼都去表演了,表演完有餐点心。我们也到隔壁新罗大队去表演,记得他们煮了红糖稀饭给我们吃,至今还齿颊留香。整个大队的人都认为我们表演得好,可是等到要到公社去表演的时候,我们却被几个高中女生换掉了,没有给我们以任何解释,至今还是个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