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退休老人学画,忆读恩师二三事

黄江

<p class="ql-block">有幸看到张老师曾经的临摹画册,厚厚的一沓,装订成册。</p><p class="ql-block">我仔细地翻过每一页,用心端详着每一幅小画,虽然笔法稚嫩,线条小心翼翼,但是内容折射出一位退休人的精神境界,超凡脱俗。</p> <p class="ql-block">张浦老师,康保县哈咇嘎乡察汗人。</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是康保教育线上“从士兵到将军”的领军人,这样类比,作为他学生的我,不以为过分,也不以为是溢美之词,也不以为是虚言妄语,更绝不是阿谀奉承。</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的视线,应该投射于60年代,回溯那片文化荒漠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出身在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于1943年生,挨肩肩的弟兄五个,他是大哥。</p><p class="ql-block">在上一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一个七口之家,五个儿郎的人家,日子如何度过,惟有从那个年代跋涉过来人,才有切肤的感受,而后的年少人,仅仅靠口授言传了解丁点,那真实的艰和困和苦,真是无法想象到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浦老师学历低,是初中,就此,一直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未解的结。他一生羡慕大学生,一生尊重大学生,伴他走过已经的路。</p><p class="ql-block">张老师当年的初中,就读于邓油坊初级中学,这所中学是康保县惟有的两所中学之一。学业完成,却因病未能参加毕业考试,成为没有毕业证书的读书人。</p><p class="ql-block">学校建议复读,可是窘迫的家境,他无法忍心给父母再添负担,毅然放弃了复读深造的机会,回乡加入了农业劳动大军,成为一名青年农民。</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不理想的人生常见,但事实告诉世人,只要心中有一盏灯,就能照亮脚下的路,心态足够好,困境就不会成为人生路上的拦路虎,拥有知识头脑,拿定主意,为自己开辟一条生活新路,也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人最怕躺平,随大流无所作为。</p><p class="ql-block">学业中断,人生却不能荒废,学堂的功夫更不能付之东流。</p><p class="ql-block">自暴自弃,心灰意懒,碌碌无为,是懒汉和懦夫的专利,而在善于动脑筋的张老师这里,却没有发扬壮大的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未彷徨,未失落,未迷茫,为了自己的人生,没有颓废、没有自弃、没有沉沦。理念坚毅,心智成熟。</p><p class="ql-block">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张老师孕育着自己美好的人生,终于破茧而出。</p><p class="ql-block">在亲戚的引荐下,推开了服装裁剪技术学习之门,技术养人,多一门技术多一条生路。</p><p class="ql-block">裁剪服装手艺,在当年的乡村,那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亘古未有。</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寒来暑往,学有所成,农家人身边有了自己的裁缝,如一缕春风吹进被遗忘的角落,让这偏僻落后的荒野,有了一丝丝新鲜的气息。</p><p class="ql-block">历经千百年的传统衣着服饰,又宽又肥又笨又重的旧式大襟袄大裆裤,面临寿终正寝,告别历史舞台,体面的新式制服,将以鲜活的姿态花枝招展,青春气息充盈的靓男俊女,努力去跟着新潮赶时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聪明的手艺人一通百通,布料裁剪娴熟的同时,张老师又开拓皮毛裁剪手艺,因为家家的娘儿们会做老式布衣,而做皮衣的娘们却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俗话:坝上三件宝,山药(土豆)、莜面、大皮袄。由此可见得大皮袄,是坝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极具必要性。张老师成为当地十里八乡的年青毛毛匠。</p><p class="ql-block">皮袄、皮裤、狗皮大氅、活面羔子筒等皮毛活儿,他都能拿得下手来,而狗皮大氅的裁剪活儿,是最具技艺和细心的活儿,张老师给人做出的狗皮大氅,皮毛里子颜色的搭配,条条块块的缝缀,天然均匀,做的又精又巧,匠人的声誉鹊起,名声在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好男儿当自强。张浦老师具有善于琢磨,点子多的智行者。</p><p class="ql-block">他还是一位未经师的烹饪高手,煎、炸、烧、烤、炒样样拿得出手,厨艺水平了得,熟悉他的人,无人不晓。</p><p class="ql-block">一年除夕,曾亲自下厨,做了16道年夜菜,满满摆了一大桌,不重样,色香味俱全,将他的精心、细心、匠心、用心、爱心和智慧分享给亲爱的家人、亲戚,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正如他的这幅画,打鸣的雄鸡。</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办教育的凯歌,唱遍祖国整个大地,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社,高中不出县,办学规模史无前例。</p><p class="ql-block">物资条件差,只够因陋就简,能上得上,不能上的也得上,全国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如雨后春笋,一座座学校兴建起来,哈咇嘎中学也应时而生。</p><p class="ql-block">学生住宿休息,没有木板床,是土坯砌的土实炕,与其说是炕,倒不如实在一点叫土台子,因为它没有走烟火的功能,这样所谓的炕怎么睡人?</p><p class="ql-block">最省事的办法,是炕上铺一层隔寒的秸秆,权当垫子,但是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铺的麦秸除了散乱,还有使用不够长时间,炕面坑坑洼洼,炕上地下到处是乱草圪节,实在欠观瞻,成了一直困扰宿舍卫生的一大难题。</p><p class="ql-block">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老师琢磨出一个解决难题的点子,非常富有创意: 所有新入学的学生,入学前收到的入学通知书上,有特别的一条内容,告知每位学生,入学带一块秸秆编织的草垫子,长宽尺寸有规格要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点子,在常人眼里,确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不算有什么价值,无所谓,很普通,不值得琢磨,平平淡淡,因而不会引来任何人的目光</p><p class="ql-block">事物有无意义和价值,要看他产生的时间和环境,要看他产生的时代背景。当年是如何的境况,无需细究,最直接的来说,这个点子是产生在极其无奈的条件下,特别的环境中,具有极其不简单的点子,不平凡的点子。</p><p class="ql-block">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没有一番专门的思考和琢磨,是生不出这样的点子。返回来看,有几人,有几个一校之长会生出这样的点子?</p><p class="ql-block">这个点子,涵盖了多方的利益: 第一,学生的身体;第二,家长的负担;第三,宿舍的卫生;第四,公社集体的尴尬。</p><p class="ql-block">这个点子,没有给任何方面增添任何的负担,发动群众,因地制宜,举手之劳,解决了困扰,难能可贵的好点子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点子,是别人想不到,办不到的特别点子,也是大部分人想不到,压根没想过的工作点子,也正如古人的劝诫:勿以善小而不为。</p><p class="ql-block">是智慧的点子,是创新的点子,由此点子足足叫人脑海中蹦出以下这些字眼 : 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大公无私,大爱之心,全心全意,用心良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咇嘎中学,始建于1969年,年仅27 岁的张老师亲自筹建,并且是哈咇嘎中学的第一任校长。由此可见,他在上级领导眼里是如何的分量?</p><p class="ql-block">偏僻的哈咇嘎公社的孩子们,有中学、有小学,教育普及,是毛主席农村办学办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对他老人家对中国最广大农民阶级的命运关切的最有力的落实。张老师正是实践毛主席这一战略部署的共产党人。</p><p class="ql-block">哈咇嘎中学的筹建,确实是一项硬任务,政治任务。张老师被公社任命为学校建设的总指挥,校园和校舍的总体规划、布局、设计、施工的艰巨任务交给27岁的他担纲负责。</p><p class="ql-block">不辱使命,一桩牵系全公社一万人口的新鲜事物,在偏僻的哈咇嘎拔地而起,以此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向广阔天地和天南海北,大江大河。</p><p class="ql-block">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晨曦迟暮,校园的角角落落,教室、宿舍,都留下张浦老师那高挑的身影,稳健的步履和睿智的目光。</p><p class="ql-block">不论学校的近景建设,还是远景规划都曾藏在他那宽阔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麾下,地处偏僻的哈咇嘎中学,汇聚了多位康保教育线的精英: </p><p class="ql-block">李炳祥老师,北京人,大学毕业。任高中数学、物理学科教师。</p><p class="ql-block">蔡秀丽老师,北京人,大学毕业。任高中化学学科教师。</p><p class="ql-block">胡功伟老师,江苏人,大学毕业。任高中语文学科教师。</p><p class="ql-block">贾建群老师,北京人,任高中语文学科教师</p><p class="ql-block">王嘉猛老师,宣化人,高中毕业,任高中语文学科教师。</p><p class="ql-block">杭成斌老师,张北人,任数学老师,被誉为初中数学通。</p><p class="ql-block">这几位才子,打破了这片亘古沉寂的文化荒漠的笼罩,传播着春雨般的文化气息。他们为人师表,兢兢业业,安心在哈咇嘎中学教学多年,传道受业解惑,辛勤地奉献着才华和青春年华于这片文化的荒漠之地,培育了一批批才学品行优秀的人才走向社会,从一个偏乡僻壤的圪落落(lāolāo)里飞出了金凤凰。</p><p class="ql-block">他们为哈咇嘎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无不与张浦校长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干有着密切的极大的关系,同心同德,有目共睹。</p><p class="ql-block">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p> <p class="ql-block">一校之长的张老师,组织能力、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出类拔萃,任人唯贤的责任之心,默默无闻的仁爱之心、坚定不移的事业之心,铸成了他不一般的人格魅力,曾经的全校师生无不对他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对学校未来的愿景,信心满怀。世间的事情,总是计划不如变化大。张浦老师的能力,被1975年康保县教育局周局长看中,而由哈咇嘎中学调到康保县教育局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当年这种工作调动,能力为上,正常,纯粹,部门干部的调剂,没有像如今掺杂的东西多。</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变迁,教育形势发生嬗变,那个时代含辛茹苦的学校建设成果,饱含心血与汗水的成就毁于一旦,似水东流。</p> <p class="ql-block">在扑朔迷离的年代里,他跌宕起伏,职务时起时落,但人生趋势一直曲线提升。</p><p class="ql-block">随着整个社会技术人才不足的局面,全国职业教育建设应运而生,步伐加大加快,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此间,张老师担纲康保职教学校的筹建工作,即是负责人,又是边建校边招生的康保职教首任校长。</p><p class="ql-block">他在职教工作的新生事物项目中,作为校长,身先士卒,摸爬攻打,为康保职教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浸润着他无法度量的心血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90年代初,妖风邪气一度弥漫校园,读书无用甚嚣尘上,康保县城某所中学,校风校纪一度严重失控,教学秩序不成体统,老师台上讲课,台下学生调皮捣蛋,男女亲昵的,玩扑克的,嬉闹打逗的,把课堂搞得乌烟瘴气,更为甚者,相邻教室山墙上,掏上大洞相串通,生着法子恶作剧,课堂老师敢怒不敢言,无可奈何。</p> <p class="ql-block">县委改组学校领导班子,任命张浦老师为校长,临危受命,不辱使命,首先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鼓舞士气,提升信念,树立工作信心,面貌为之一新,两千多学生,活生生地看到了学校的改观,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绩,看到了出路,随之,整个校园正气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一个月的整顿工作,改变了一个学校的风气,教育教学工作一切回归正常。这个时期曾经的师生们,多少年过去了,故事所在,记忆犹存,无不为张浦老师出色的校长工作而赞叹,而荣誉的背后掩藏了他多少的辛劳付出和智慧的奉献。风雨过后是彩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1年10月——1998年3月,张老师任职康保县教育局局长。</p><p class="ql-block">化茧成蝶。实践了他教育战线“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生跨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文/黄江</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黄江</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4日 定稿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