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宣德炉是每个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但这样的梦不太现实,宣德炉的存世量收藏爱好者都清楚,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宣炉存量一点也不为过,能一睹真宣的庐山真面目都是缘分。笔者多年在古玩市场、藏友家中见过上百件落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但都是明、清、民国时期的仿制品,关于宣德炉只能从书籍、资料中了解一二:</p><p class="ql-block">一、宣德炉的产量与存量</p><p class="ql-block">据传明宣德三年,皇帝为满足自己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宫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料图录,用暹逻国(泰国)进贡的39000斤风磨铜,另外加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原料,铸造了5000多件各式铜香炉,大多数藏于宫中使用,只有一小部分赏赐给皇亲国戚或者有名望的文武大臣及全国著名的各大寺院、宗祠、庙宇。</p><p class="ql-block">宣德炉是明宣德时期的铸造工艺经典杰作、是后世铜香炉的统称,它独特的造型、精湛的铸工、考究的用料成为后人 追逐和研究的对象,它的存世量最为世人所关注。</p><p class="ql-block">宣德炉在明代中期宫藏的数量相当可观。原因有二:</p><p class="ql-block">一是从明宣德年到嘉靖年属于明中期,共改换了六位皇帝,这一时期的明朝江山稳固,皇权集中,国力强大,内宫四方贡品不断,古器文玩丰足,宣德炉除皇帝赏赐用外,没有其它流失渠道,它的存量自然也不会减少。</p><p class="ql-block">二是据后史称,明嘉靖时期是明代中兴期,嘉靖皇帝登基后效法先祖推行“新政”,使国力明显增强,文化空前繁荣,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学”,修道少不了焚香敬神,宣德炉自然成了皇帝常用之器,御用器肯定会倍加爱护,所以宣德炉在明中期宫藏数量丰足。</p><p class="ql-block">从明末崇祯年开始由于官贪民怨、战争四起、大明江山摇摇欲坠宣德炉的存世量也急剧减少。</p><p class="ql-block">二、宣德炉在历史上遭遇的劫难</p><p class="ql-block">(一)、宫藏宣德炉的劫难。宣德炉绝大多数藏于皇宫,明末、清末由于国力下降,动荡所致,宣德炉的劫难也随之降临。</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明崇祯是明代最后一朝,由于国力日渐衰败,加之内优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皇帝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的铜器,全部拨发给宝源局,铸造铜钱以解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据《明史》记载:「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明末李自成攻占京城,知道宫藏铜器是反复提炼的合金能提取黄金,于是将皇宫中各种铜器熔成数万铜饼运回西安。</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清代咸丰年,还是由于外侵内乱,战争不断,国库亏缺,为了发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包括皇室历代旧藏的铜炉、薰炉、铜龟鹤等)毁掉用以铸钱。</p><p class="ql-block">(二)、宣德炉流失到民间的数量尽管很少,但劫难还是平平发生。</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做枪炮缺乏铜料,于是在我国各地搜集铜器,熔化后改做枪炮。如北京大慧寺内正殿原有高达十几米的铜观音像,在民国时期被日本人毁掉,换成了木制观音像即是一例。</p><p class="ql-block">第二次,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战争需要大量的枪炮弹药,便发动民间收集“旧铜”,从各地所收集来的旧铜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铜炉。</p><p class="ql-block">第三次,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p><p class="ql-block">第四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古旧铜器,包括铜炉,自然作为迷信品“破四旧”被收集到铜材厂熔掉。虽然后来经文物部门拣选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三、色质是宣德炉独有的佐证</p><p class="ql-block">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仿制品中也有与真宣相媲美的精品之炉,尤其是宣德五年吴邦佐所仿制的宣炉可以乱真,因为吴邦佐是宣德时期的工部侍郎,曾负责宣德炉的铸造,对宣德炉了如指掌,但只能仿其型,无法仿其色,道理很简单,宣德炉用炉风磨铜而铸,其皮色是自然形成的本色。</p><p class="ql-block">关于风磨铜赵汝珍大师在《古玩指南》中的见解是宣德四年就用尽,所以就封炉了,后世很多仿制品,因铜料不是风磨铜(风磨铜是贡铜,普通人无法得到),制成品缺乏宣德炉应用的色泽,只能采用卤液浸色,着过色的炉虽然美观,但与宣炉本色色质相比差距悬殊。</p><p class="ql-block">宣德炉关键所在是皮色,皮色不对其它特征就没必要研究。关于宣炉本色『宣炉博论』上所说「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仙桃色(藏经纸色)、秋葵花色(褐色)、栗壳色」这个论点较为可靠,对宣炉本色定性很准。</p><p class="ql-block">宣德炉用炉风磨铜经6炼到12炼之后,基本接近纯铜,所以颜色为紫红色,虽然添加了金银等材料,但比例适度,对制成品的色质改变不大,而仿品在铸炉中不把金溶入铜料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宣德炉的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形成栗红色的氧化层,这就是判别真假宣德炉的基本色调。宣德炉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合金成份的不同,也会造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些差异,也导致这些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颜色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中,真宣德炉的表面颜色与栗红色不离左右。</p> <p class="ql-block">四、材质是鉴别宣德炉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宣德炉的鉴别成了历史之迷,真宣炉、假宣炉(后仿)的款完全雷同,而炉子的器形也几乎是一成不变,所以大多数专家从款字、器型入手鉴定宣炉也只是一种依据各自经验的不可靠推测而已,要想认识真宣炉,传统的鉴定方法己经进了死胡同,要想改变必须转换思维方式,摆脱传统束缚,只有材质能证明一切。</p><p class="ql-block">说法一:暹逻国(泰国)朝贡了3万多斤优质铜(风磨铜),宫廷再配以金银等贵金属溶铸而成。</p><p class="ql-block">法说二:当时皇宫失火大量金、银、铜器被溶化,宫廷用这些贵金属液铸造了宣德炉。</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指标很明确:就是不管用那一种说法做宣炉原料,它们有个共性就是铜中含有金银,这为认识真宣炉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通道。灵感来源于“玉堂清玩”款炉(后节有详细介绍),众所周知玉堂款炉是明嘉靖首辅严嵩之子严东楼的私炉堂名款,他除了自己铸炉外还收箩前朝无款素炉加刻自己堂号,晚明此风很盛,著名错银大师“石叟”亦为前朝素炉加刻自己名号。</p><p class="ql-block">“玉堂清玩”款炉与后仿炉(器型大小等同,炉壁厚度等同)相比,重量要高出很多,机测结果是“玉堂清玩”款炉黄金含量竞高达26%。我们知道明嘉靖、万历时期的铜炉都是纯铜炉,这充分证明了赵汝珍大师的观点,“玉堂清玩”款炉就是真宣。对宣德炉的认知至少清代开始己经迷失了方向,所以不会有人消耗数百克黄金去打造一只无人能看懂的仿宣炉,何况宣炉的做皮技术到晚明己经失传。</p><p class="ql-block">很多关于宣炉文章都说:宣炉12炼‘风磨铜’比重大、用嘴能吹出响声。这是一个误区,事实是纯铜炉都能用嘴吹响,但纯铜炉的响声粗而短,而含有金银的炉声音细而长。铜就是铜,不管炼几遍也无法改变它的先天属性,宣炉之沉在于它的含金量。</p><p class="ql-block">传说中宣德炉千年不锈之迷被揭开,由于高含金量使宣炉的化学稳定性得到极大提高,所以真宣炉没有铜锈。由于真宣炉表皮经过多次反复蒸熏,形成了独有的表面保护层,所以它永远光洁如新,没有普通铜炉常有的那种包浆皮壳现象。</p><p class="ql-block">五、不是宣德款的宣德炉</p><p class="ql-block">宣德炉经历了种种劫难能得以流传至今已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但事物不是绝对的,河中总会有鱼,是金子就会发光。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一藏友家中见了一件蚰耳圈足祥云底座铜炉,让笔者豁然眼前一亮,此炉重850克,口径8.7厘米,高4.7厘米,座高2.9厘米,腹径9.7厘米。炉身朱砂斑明显、包浆自然古朴是明代器无疑,从色质、炉型、铸工、重量等特征上看与资料中所述的宣德炉特征非常近似,但落款却是印制的堂款“玉堂清玩”,让人疑惑不解。</p><p class="ql-block">据一九四二年赵汝珍大师所著的《古玩指南》第六章[宣炉]第三节[宣炉之仿制]中:「至“玉堂清玩”之主人,为严东楼--明朝一代奸相严嵩之后,凡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己有,非其所制,故[玉堂清玩]之炉,不得列在仿制之内也」。基于严家的地位与身份,其落款也应该是[印制]款(即热冲印)。有 [印制]款为“玉堂清玩”的炉,应视为严家真正的藏品,同时也是真宣。其他刻款一律为仿“玉堂清玩”的仿品,即不是真宣,也不是严家真正的收藏品。查阅了赵汝珍大师的《古玩指南》,让笔者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一代奸相严嵩柄权。严嵩在明朝可谓是三朝元老,弘治年的进士、正德年复官(因病修养十年)、嘉靖年升为首辅(宰相),严嵩阴险奸诈,利用嘉靖帝对自己的宠信和多年为官的经验排除异己、独揽朝政,晚年将朝政交给其子严世蕃(字东楼)处理,严氏父子一时权倾天下,朝野上下称严氏父子为“大丞相”“小丞相”,当朝太子都要受制于严氏父子,可见严氏父子权势之大,劫取一部分无款宣德炉,对严氏父子来说是易如反掌。</p><p class="ql-block">严世蕃的仕途不是通过科举,而是借父亲的光,官累工部左侍郎,喜好古器文玩,“玉堂清玩”就是严世番的堂款,据传严氏曾藏有《清明上河图》,宣德炉自然是严世蕃不可缺少的藏品,严氏把劫取的无款宣德炉利用热冲方式印制上自家的堂款这样就名正言顺成了严氏之炉,这类炉虽然被改名换姓,但它和宣炉是一脉相承的“同根兄弟”,是极为罕见的珍品,能流传至今严氏“功不可没”,如果留在宫中崇祯年就被化为铜币。</p><p class="ql-block">《古玩指南》中赵汝珍大师讲的很清楚,严氏不铸炉,凡严氏之炉都是无款宣炉,也就是说有印制“玉堂清玩”款的铜香炉就是真宣。按照严氏当时的地位和收藏规格不是真宣严氏父子不可能劫取,更不可能将仿制品印制上堂堂相府的堂款。后世仿“玉堂清玩”款的铜香炉很多,一律都是刻款。</p><p class="ql-block">六、严氏宣炉的特征</p><p class="ql-block">特证一:色炉场中最质。宣色泽锃亮,表德炉最奇重,制妙之分裆处在于色炉场中最彩,笔者所见之炉中此炉最绝妙的地方就在于此,皮色是本色栗壳色格,色质暗中带紫、紫中透红、红中见润,宝色使器多是融精品,其于内质,种浆暗淡中放出奇妙的万因光泽,而且样,伪1万,贵一铜质细腻莹润,犹如婴儿肌肤,手感极为舒适,铸造工艺精湛,器型十分规整,用手轻叩有成金石之声,宣德炉所有特征都具备,很多人都说此炉是私款炉与宣德炉相比有很大差距,但笔者不这样认为,根据特征可以断定,此炉正是赵汝珍大师所说严氏父子劫取的无款宣德炉,印制上自家私款的那类宣德炉中的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特证二:善变。宣德炉独有的佐证是多变。明代文士冒襄在所著的《宣德炉哥注》中说:宣炉“热火久,烂灿善变,久不着火,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p><p class="ql-block">一段时间后该藏友约笔者去赏炉,让笔者大吃一惊的是此炉已是金光闪闪,珠光宝色,映出黯淡奇光,和众多仿炉放在一处有鹤立鸡群之感。据藏友介绍,他听说真宣德炉用火养会产生五光十色的效果,于是用香火加热养了两天,就出现了让人赏心悦目,绚丽无比的色彩。</p><p class="ql-block">为了验证宣德炉独有的佐证,笔者将自己和藏友所收藏的几十件明、清时期所仿制的各式宣德炉,进行了加热试验,结果没有一件铜炉产生色变现象,笔者的观点得到了充分证明。</p><p class="ql-block">进一步观察,此炉对光线反应及其敏感,太阳光下观看炉身金光闪闪成为鎏金色,灯光下观看炉身通体变为板栗色,多种光线多种色彩。</p><p class="ql-block">特证三:炉款。此炉是印制款而不是刻款,炉款“玉堂清玩”四个篆体字,结构严谨、书法规整,端雅婉丽、功底不凡、有大家风范,基于严家的身份及地位,肯定出自名人之手。款底平整、边框周正,由于炉底较薄,内腔有明显热冲印留下的方形凸痕。</p><p class="ql-block">特证四:重量。重量实质上就是材质,重虽然是宣炉不可缺少特征,但仿制品可以通过增厚炉壁达到所需重量,因此宣炉的比重在近似半圆球的炉型、炉壁厚度等同情况下,比重为:炉口径8厘米,重量大约在600克以上,炉口径12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000克以上,炉口径15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700克以上,炉口径18厘米的,重量大约在3000克以上。</p><p class="ql-block">此炉属于12厘米以下书房用炉,炉壁薄,口径只有8.7厘米,但重量达850克,是宣德炉的合适比重,同等大小的纯铜炉最重也超不过500克,可以肯定此炉含金。</p><p class="ql-block">特证五:炉型。蚰耳炉与朝天耳炉均系专供皇帝与籓王使用款式。蚰耳炉是仿宋代白定瓷器款式而铸造,明代御匠对圈足稍作修改,让足近下外飞分许,使炉型更显沉稳,在炉壁设计上也独具匠心,上下厚,中间和炉底薄,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视觉纵深感。</p><p class="ql-block">蚰耳炉就型而言,是诸炉之冠,其朴素圆弧握把象征龙身,炉身的线条宛若半截葫芦般简洁利落,其沉稳大雅的造形,犹如维纳斯腰身般柔畅甘美,玲珑有致的曲线,令人久视而不生厌,故能成为宣德皇帝书房内御用之炉。</p><p class="ql-block">此件蚰耳炉敞口、方唇、颈矮而细、扁鼓腹、钝锥型、足近外飞、祥云底座。炉型比例协调、古朴典雅、浑厚沉稳、线条流畅、庄重大气。</p><p class="ql-block">欣赏蚰耳宣炉就跟欣赏维纳斯雕像一样,会不会欣赏,得看您有无美感,美感强的人会觉得宣炉造形很美,欠缺美感的人觉得是破铜烂铁。后仿蚰耳炉炉壁上下没有变化厚度等同,内腔无纵深感(纵向、横向俱无),炉耳纤细,欠浑厚、缺古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