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邓亚平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癸卯兔年正月初十,即癸丑月己丑日。刚刚过好春节不久的时候,在兰溪市寒溪文化研究会会长、女埠方太古第十四代世孙方协庭先生的带队下,我和作家刘鑫老师、作家胡星火老师以及女埠街道文化站领导王秦乔等一行五人,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前往安徽池州的征程。我们这次的行程不是为了年后走亲访友,而是为了寻访方协庭会长的先祖有“华夏高士”之称的明代方太古的好友,安徽建德(今安徽东至县)先贤,明嘉靖朝进士徐绅的遗迹。因此可以说,我们此次就是带着前往皖地寻访寒溪先生好友的遗踪之使命而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去那边寻找那位与我们非亲非故的,而且都已经距今行将五百年的故人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徐绅与太古先生有缘,与我们兰溪也有着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绅,字思行,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进士,据考证当地《昭潭徐氏宗谱》知,他一考中进士后,第一次任职便授浙江金华兰溪县令,可以说,他的仕途就是从我们兰溪开始的。后来才日转千阶,擢南京御史,江西巡按御史,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尚书寺正卿,顺天巡抚等职,最后又任北京都察院都御史。依此可见,徐绅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在仕途上是比较顺利的,几乎青云直上。可想而知,这一定与他的人品和才干都是相当出众有关系的。他虽然是位高权重的国家栋梁,可他的仕途却是从兰溪开始的,而且还得益于兰溪先哲方太古先生的指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前往徐绅古地的主要任务,就是查访当年徐绅在兰溪作县令时,与寒溪方太古先生交往时的那一段历史依据。据《昭潭徐氏宗谱》介绍:“绅,字思行,号五台,别号千峰云樵,行浩四百三十四。于正德丙子(1516年)正月初三生,由嘉靖辛丑进士,任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尹。特旨:简授南京山西道监察御史,三任实授巡按江西道监察御史,两典秋讳(闱),四任尚宝司卿,转任太仆司少卿,六任顺天巡抚。奉敕兼正饬蓟镇边备都察院都察御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证据可见,徐绅曾是大明嘉靖时代朝中的重臣,他在中进士后的第一次上任就与我们兰溪有缘,被授予兰溪县尹。徐绅的老家在昭潭镇官营村,昭潭是安徽省东至县的一个山清水秀之地,据《昭潭徐氏宗谱》知:唐代时它名钊潭,宋朝时又名宏潭。从地域的变迁上看,汉为平竺县,唐为鄱阳县,宋为昭潭镇,隶饶州路,明朝始隶池州府建德县,属永丰乡二十七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到东至官营村后,在当地村委会领导的帮助和引荐下,结交了两位朋友,他们是官营当地喜欢研究徐绅历史的叔侄两人,叔叔叫徐可松,侄儿名徐光友。徐可松和徐光友两人告诉我们,徐都堂(徐绅)并不是官营村的第一代老祖宗,徐绅的爷爷才是官营村徐氏的始祖,徐绅的爷爷是昭潭徐氏始祖第九代的子孙,在明成祖十年,即公元1474年迁居官营村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日我们一行在他们叔侄两人的引导下,不但找到了徐绅的老家,还找到了徐绅的坟墓。于是,大家一同对这位四百多年前的先贤进行了拜谒,从他的墓碑上我们读懂了他的生平。宗谱说:“徐绅于万历己丑(1589年)殁,葬绕山铺庄牛形、坐壬。复迁葬官营徐,后来龙山泗。”可见,徐墓先前是不建在官营村的,是后来迁来龙山泗安葬的,而龙山泗即官营村后的墓地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徽建德县志有载:“徐绅,字思行,直隶建德人,嘉靖十九年应天乡试,明年成进士,初任兰溪知县。次任南京御史,三任山西御史,四任实授江西按察史,两典秋闱。五任尚宝寺正卿,六任太仆寺正卿,七任顺天巡抚,兼整饬蓟镇边备都察院都御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以上资料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徐绅出道后就来到兰溪任县尹,他与兰溪是有不解之缘的。据考证知,徐绅来到兰溪任上是在明世宗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541年,为农历辛丑年。而徐绅出生在明正德丙子年,即公元1516年,可见,徐绅第一任来兰溪做县令时是在中进士后不久,那时他的年龄才刚刚25虚岁,是位很年轻的小伙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兰溪名儒方太古先生出生在1471——1547年之间,徐绅到兰溪作县尹时,太古先生已经是位古稀之人了。那么,徐绅为什么一到兰溪就专程要去拜访太古先生呢?对于太古先生来说当时已经是行将就木的一个老头了,为何会引起一位父母官如此的看重呢?可以说,当时一定是太古的为人、气节、德性等非常崇高,以及有通贯六艺,博涉百家的学识才影响了这位天之骄子。徐绅是新科的天子门生,虽然是初次担任兰溪县县尹,但毕竟是有进士身份的县太爷,在百姓面前是呼风唤雨的人,而且是前程远大的年轻官员,在他眼里一般人可是看不上眼的。而他前往拜访太古,原因就是他看上了太古先生是位高风亮节、懿德风范、品格高尚、博学多才的人,是太古先生的名望感召了这位年轻的县官。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太古先生隐居在离县城约二十公里远的解石山中,徐县尹为了诚心求见太古先生,竟放弃了骑马和坐轿,用双脚走路前往拜见先生的,足见对先生的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载:方太古,字元素、质夫,号“寒溪”、“天蒙子”。明代处士,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又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方太古的一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少年成才,智慧超人;性喜山水,交游极广;知识渊博,贯通文理;胸襟开阔,品格高尚。他当年隐居在解石山时,新科进士、兰溪县尹徐绅诚心前往拜见,是怀着满腔的诚意的。更兼县尹竟然是步行前往离县城几十里外的解石山上拜见寒溪先生,其诚心不亚于刘备当年三顾茅庐前往拜见孔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刘备被曹操大败于汝南,寄身刘表,驻守新野,兵不满千,将仅关、张、赵等几位,正在局势危急关头,因徐庶的推荐,乃赶往隆中,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安帮定国之大计,孔明感其诚意,乃向刘备进言。后来,正是诸葛亮的一番话,点醒了刘备,为蜀国成就大业,鼎立三国之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绅能诚心诚意地拜见寒溪先生,说明寒溪先生也一定有孔明那样的过人之处,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就当时的天下形势向刘备所作的精辟分析,预测和决策,是对天下大势清楚洞察的智慧所在,刘备能够采用《隆中对》作为其治国的战略方针,从而使蜀国变弱为强,转危为安,得以与魏、吴二国分庭抗礼。应该说没有《隆中对》,便不会有蜀国的强盛。可见,正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才有了蜀国整整一个时代发展壮大的历程。我认为,徐绅拜见寒溪先生,其意义也不亚于《隆中对》的战略意义,后来徐绅步步高升,肯定与“解石山的情缘”是分不开的,这样说,寒溪先生不仅仅是徐县尹的忘年交,应该说也是他仕途中的启蒙老师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为刘备献出《隆中对》是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他未局限于当时刘备所驻守的新野一亩三分地上,而是从天下这一格局着眼,以纵观整个天下之全局来预测未来之发展,他考虑的是应该采取全局的战略方针来启示刘备。因此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均在他的考虑之中。正是因为诸葛亮有这样胸怀全局的发展眼光,才能帮刘备制定出完整的发展蓝图,才能让刘备看到更远,积聚力量,打出天下,振兴蜀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后来徐绅步步高升,我想也肯定得益于解石山上的那些奇遇。估计当时寒溪先生也一定会像孔明那样教导徐县尹,使徐县尹受益匪浅。可见,先生虽然身居解石山,却心系天下之大势,他也一定能洞察天下的大局,知道该怎样去做,怎样去发展,怎样去为徐绅铺路,让其封官加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徐绅得益于寒溪先生的教导和指点,那可以肯定,寒溪先生一定是一位心胸开阔、品德高尚之人。而且还是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又是学富五车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正是因为方太古先生有许许多多的优点,有高尚的品质,所以名震乡里,声播八婺,才得到徐绅之辈的赞赏。于是,徐县尹才会冒名诚心前往拜见,最后,与太古先生结下了忘年之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透过历史去窥探古人足迹,可以看到,不管是方太古先生的圣德也好,徐绅都堂的至德也罢,他们都是虚怀若谷,光风霁月之人,他们那高贵的品质,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河无流沫,海不扬波,他们那弥纶天地,名齐日月,弥高弥坚,高风承世的品格,永远都是吾辈无法仰止的,在这物欲人流的时代,我们缺少的正是古人澡身裕德,处正居中的品性,因而这就是我们这次赴安徽东至要弘扬和广大的不朽精神。这正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古精神永垂寰宇内,徐绅品格长存天地间!</p>